《黄河颂》教学反思7篇(黄河颂教学反思教案)

时间:2023-09-30 11:3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黄河颂》教学反思7篇(黄河颂教学反思教案),供大家参考。

《黄河颂》教学反思7篇(黄河颂教学反思教案)

《黄河颂》教学反思1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现就《黄河颂》一课,谈谈我的感想。

  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上课之前我就想:这些学生大都出生于九十年代,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卫国家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乐于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学时如果能创设好情境,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便会使其产生共鸣。于是就设计了这堂课。

  一、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于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激情,导入新课中,一开始就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体味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为下文的朗读蓄势,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学习效率也高了。接着在教学活动的第三、四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我又播放黄河画面让学生进行听读,老师指导后再自由朗读、抽生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地去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活动的第四个环节美读诗歌,内容研讨中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来点拨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形成提高的坡度。由于先前情境的熏陶,学生们课堂气氛很活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谈“你认为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时,学生有的说:“雄伟壮阔”,有的说:“气势磅礴”,有的说:“勇敢坚强”……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涨。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多媒体先进手段的运用,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环节紧密

  在对课文重点朗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环节设计延伸拓展。课前就让学生收集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等资料,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讨论、发言的条件,也将知识面进行了扩大。

  四、三维目标落实较为到位

  这节课上,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思考的智慧声,都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了课改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整节课虽扣住了黄河精神,反复朗读体味爱国热情。但具体什么是黄河精神还显得比较抽象。

  2、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意思挖掘深度不够。

  3、激励性语言使用偏少。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效率,将课改进行得更加深入!

  作为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就要大胆地挑战自己,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语文,为了学生,也为了我们,让我们多多反思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2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勇往直前。《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声情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中心,文章的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唤起学生的亲身感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黄河颂》唱出黄河的一泻千里之势,壮阔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配合情感朗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高度结合的一种展示,视觉冲击力量大,给学生以感官上恰如其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向同学们展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壮丽景象,让同学们涛涛的黄河激流中,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

  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听到了雄浑粗犷的音乐,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的视频材料,谈论了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能力。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诵读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教学计划总结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

  一.个别学生在品评赏析中,对他们的评价不到位

  二.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3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黄河颂》教学反思4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习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5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黄河颂》教学反思6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7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黄河颂》教学反思7篇(黄河颂教学反思教案)相关文章:

《黄河颂》音乐教学反思3篇 黄河颂音乐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