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教案11篇

时间:2023-10-28 15:5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练习课教案11篇,以供借鉴。

练习课教案11篇

练习课教案1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有关习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向运动问题中求路程和时间的方法,通过对比练习,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行程应用题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个车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5千米。5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

  (要求:先画出示意图,再根据下面问题列式解答)

  (1)相遇时,甲车行了多少千米?

  (2)相遇时,乙离B地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

  (4)相遇后,乙车再行几小时到达A站?

  2、先画示意图,再列式解答。

  (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288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相遇?

  3、比较以上两小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出:

  (客速+货速)×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客速+货速)=相遇时间

  三、指导练习。

  1、求路程。

  (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向相反方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先画示意图,再解答)

  (40+32)×4=288(千米)

  问:与复习题2第1小题比较,一个是相对开出,一个是相背开出,为什么列的算式是一样的?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为,开出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问:与复习题2第1小题比较,都是求甲乙两地路程,为什么要加上12?

  (3)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300-(40+30)×4=12(千米)

  :以上各题有的相向而行,有的背向而行,有的相遇有的不相遇,但求路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要用: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求相遇时间。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千米?

  (300-12)÷(40+32)=4(小时)

  问:为什么要先减去12?

  (2)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先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12千米后,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货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客车相遇?

  (300-12)÷(40+32)=4(小时)

  问:为什么要先减去12?与前一题比较,题目不同,为什么列的算式相同?

  :以上各题有的'同时出发,有的不同时,有的相遇,有的不相遇,但求时间的方法是一样的,都要先求出共同走的路程,再用共同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和。

  四、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走50米,乙每分走60米,经过8分后两人还相距70米,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求时间的应用题,再列式计算。

  3、课本练习十四10、11、12、13、15题。

练习课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七第6题口算。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7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

  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就是比169天多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2.完成练习七第9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3完成练习七第10题。

  1)指名生自读题。思考:求鸡的只数是指求什么呢?怎样求兔的只数呢?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四.课堂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练习课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练习课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练习五的第9-13题,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计算。

  9300÷300= 650-350= 5400÷600=

  12×500= 4800÷800= 370-190=

  240+260= 700×30= 80×5×2=

  二、混合运算练习,小学数学教案《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目,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说得数。

  (44+36×5)÷32 400÷(632-27×16)

  33×(60-168÷3) (54+14×9)×2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9题。

  请一位学生读第(1)题后,先指名让几名学生说这题的两种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接着让学生做第(2)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练习五的第10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有学生列出算式是:(7+8)×6=90(个),让列出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讲清算理。

  3.练习五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再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4.练习五的第1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并且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练习五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后小结:

  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

练习课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实际问题,利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建设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 创设多种练习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合理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近视是困扰我们同学的眼科疾病,在班级中有近视的同学有多少?

  [说明] :此情境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关,可以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探究新知

  小丁丁读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最多?一共有几人?

  小丁丁读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最少?一共有几人?

  小丁丁读几年级至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人数大幅上升?

  小丁丁读几年级至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人数没有变化?

  小结:通过统计你得到哪些信息?怎么保护我们的双眼?

  [说明] :通过小结,让学生警觉视力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下降了,并分享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做到学习和保护视力两不误。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讨论复习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2)画出折线统计图

  (3)回答问题

  a、小亚和小巧这段时间最高体温分别是多少度?

  b、根据小巧和小亚的体温,你认为她俩这一天的身体健康吗?

  c、你从以上图表中还获得哪些信息?

  [说明] :通过巩固练习,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课教案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6÷=÷=÷=÷=

  2÷=÷=÷=÷=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3x=x=10x=25x=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法。

  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除以1商等于整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练习课教案7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练习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2

  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 ) 一提桶水重10( )

  一支钢笔重150( ) 一艘轮船重50( )

  一袋水泥重50( ) 一台拖拉机重2( )

  (2)练习书p91 t3

  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 )吨( )千克, 3吨45千克=( )千克

  3000千克=( )吨, 7千克430克=( )克

  7500克=( )千克( )克, 2吨=( )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 )

  (2)一扇门高2米。 ( )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 )

  (4)一桶水重10厘米。 ( )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 )

  (6)一架飞机重15吨。 ( )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 )吨( )千克, 1吨340千克=( )千克

  2395米=( )千米( )米, 6千克254克=( )克

  8040千克=( )吨( )千克, 5千米60米=( )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p55

  2、课本p92 t8

练习课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运用移动小数点的办法进行名数的改写。及其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2题和第6—11题:

  教学目的:

  进—一步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和进率,提高名数改写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等计量单位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空。然后,指名分别说—一说.题中6道小题的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单位名称,使学生应用这些计量单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当学生说到“一支铅笔长15(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说明这—题填写“厘米”这个单位名称是正确的。

  又如。当学生说到“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1.2(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比量一下1升(即l立方分米)的容积有多大;想一想,如果填其他的容积单位合适不合适。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把答案写在书上。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提示。然后集体订正。

  对于第(1)小题,要先让学生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应当是什么样,棱长是多少?再想一想,它的每个面是什么样,面积是多少?

  对于第(2)小题。要先让学生想一想,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堆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长、宽、高各要摆多少个小正方体?再想一想一共需要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再想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行有多长就容易了。

  二、运用移动个数点的办法进行名数的改写

  1—复习小数点移动后数的变化规律:

  教师:“在名数改写时.有时为了方便.对于一些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0,1000的名数.应用移动小数点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比较方便。谁来说一说.下面的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板书如下。)

  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小数点向( )移动( )位

  0.32 千米 = 320米 = 32000厘米

  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小数点向( )移动( )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规律。

  2.做教科书第126页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注意“旬”的用法,每个月的上旬和中旬都是10天;唯有下旬的天数各月不完全相同,都是从21号开始,有的到30号,有的到31号,平年的二月到28号,闰年的二月到29号。)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答案填在书上一然后集体订正,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订正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先求出王老师从到校到离校一共有多少小时.再减去午休2小时)。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一11题:

练习课教案10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减起;

  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练习课教案11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的第11-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在数位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与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40÷17600÷10540÷90560÷14

  900÷15260÷20480÷60900÷45

  380÷19450÷15360÷12390÷30

  320÷25600÷12960÷48840÷40

  2、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6×()<12035×()<300

  14÷()<11626×()<140

  24×()<15015×()<139

  60×()<48825×()<182

  3、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①3888÷54②2648÷62

  ③6078÷16④3270÷28

  全班齐练,四人板演,练后讲评。

  二、指导练习。竖式计算,并验算、(P.65第11题)

  (1)3824÷36=106......8

  提问分析:①先说商是几位数?②为什么商的十位上要写0?③怎样检验商106对不对?

  (2)9900÷45=220

  提问分析:①为什么商的末尾要写0?②被除数十位上的0为什么要移下来,而个位上的'0不要移下来?③怎样验算商220对不对?

  (3)学生独立完成第11题的其余四道题。

  计算后,结合订正评讲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中间0或末尾0不能丢?有哪些情况商的末尾要商0?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的第15题。

  2、学生独立做第12、13、14题。

练习课教案1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