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经典教案模板青岛版(共20篇)

时间:2022-06-29 04:01:16 教案

第1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目录

三年级上册

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两位数乘一位数

1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 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4 搭配中的学问

三位数乘一位数

1 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3 三位数(末尾或中间有0)乘一位数

位置与变换

1 辨认方向

2 平移、旋转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

1 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混合运算

1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时、分、秒的认识

1 认识钟表

2 解决问题、认识秒

图形的周长

1 周长的含义

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2 比较分数的大小

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

一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

1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二 对称

对称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

2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与笔算

3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四

解决问题

1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乘除混合运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2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 面积和周长的应用

4 解决问题的策略

年、月、日

1 24时计时法

2 年、月、日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大小比较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 周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二)

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

万以上数的认识

1 计数单位和万以上数的读法

2 万以上数的写法

3 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4 近似数的认识和改写

5 编码

线和角

1 射线、直线和角

2 角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1 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3 积的变化规律

平行与相交

1 平行于相交

2 垂直

3 点和直线的两类距离问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

2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3 初商后的调商方法

4 商不变的性质

解决问题

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混合运算 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2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条形统计图

1 认识条形统计图

2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植树问题

四年级下册

一 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表示数及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 加法的运算律、减法的运算性质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运算律

1 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2 乘法分配律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1 角的认识、大小比较及画法 2 三角形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 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性质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 名数的改写

5 求小数的近似数

观察物体

1 观察物体

(一)

2 观察物体

(二)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小数的加减法

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统计

1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一般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

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

2 小数乘小数

3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算法

对称、平移与旋转

1 轴对称图形

2 平移与旋转

小数除法

1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3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

4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简易方程

1 方程的意义

2 简易方程

3 稍复杂的方程

4 列方程解决问题

5 较复杂的方程

多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 梯形面积的计算

4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因数与倍数

1 因数与倍数

2

2、

5、3的倍数的特征

3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

折线统计图

1 折线统计图

2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第2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认识11——20各数。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够主动去探索加减法的含义。

3、结合现实活动学习数与计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正确的计算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海鸥们回来了以后,没有人照顾它们,一年级的两位小朋友一起去海边喂海鸥,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在那里我们又将学习到哪些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困难的同学请别的同学帮忙。

2、你能用读懂的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还剩多少桶?

3、解决问题

(1)生先独立思考自己想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解决问题1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数学信息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如果学生列出算式“3+12”,教师可以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2)探究算法,交流算法。注意引导学生总结3+12=15,12+3=15。 (3)生先独立思考自己想怎样解决第2个问题,想一想解决问题2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数学信息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列出算式,写出得数。

4、总结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都是从个位算起,先算出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然后再加上10.

4、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字,先学生自己起,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小博士引出:

12 + 3 = 15 17 — 4 = 13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学生识记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提问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第3题。这两题是对比题。通过练习,学生明确每组中两个算是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可以运用比较简捷的算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比较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达到训练的目的。

2、自主练习第

2、4题:是看图列算式,这是本节课所学计算的运用。练习时,让学生先说明图意,再列出算式。这样,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练习第5题,按顺序写数。这是对20以内数的顺序的实际应用。练习时,让学生既要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又要适当补充从大到小的顺序数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正确的计算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第3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小数乘法

教材内容: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5.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数学的积极意向。

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①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②探索并掌握因数与积之间大小关系的规律;③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④运用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体验对比、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的确立

由于小数乘法完全可以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点准小数点即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确定“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点准积的小数点”为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我们认为善于引导和联想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措施。善于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我们要多准备几手导的办法:如讲故事法、猜谜法、视频法、类比法等。善于联想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善于联想要求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联系学生的旧知,还要善于联系我们自身的学习感悟。

重点习题分析:

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每天往返两次”这一条件,理解两种算法(×4×

5、4×5×)。

除了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还要让学生注意“0除外”这一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结论,可以补充一些变式和含有0的比较大小的题目。

本单元还应注意的问题:

小数乘法的竖式写法,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积的近似值,小数乘法中运算定律(特别是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等。

小数的竖式写法要求右侧对齐,部分学生可能掌握不好,教师应予以强调。在教学小数乘法计算、简算时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因为它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在确保正确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熟练性,可以采用选择正确结果、判断对错、比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等多种练习形式。对于小数乘法中的简算,应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同方法的指导,并与口算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能力。比如:×,既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简算(××3),又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1+)=×1+×,像一些简算题可以把它融到口算题中间去。在每天的口算练习中,比较灵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在比较中找出最优。

求积的近似值实际就是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更多新的知识,因此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购物时算总价,计算家里每月的电费测量、计算黑板的长、宽、面积,桌面的面积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四年级已经学过,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掌握不够好,应用经常出错。我们在教学时不可轻心,要在练习时多指导有问题的学生,使他们理解运算定律并能正确运用。

信息窗1——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页——第3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联系力求形式多样,并通过调查了解点费情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理解算理,个别学生忘点小数点,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点上小数点,不甚理解,加强指导

信息窗1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乘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4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写作业本上)

独立完成练习册P1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通过练习,发现班里有个别学生听讲不认真,出现一些比较间的错误。同时,也发现有个别孩子计算基础不好,加强训练。解决问题处理较好。

信息窗2——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小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6页——第7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8页“自主练习”的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在这里,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教学,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生在按整数乘法计算的过程中,0也计算进去,没有完全理解算法;部分学生计算过程出错,不扎实。部分学生的小数位数找的不对,只看一个因数的

信息窗2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乘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8

3、

4、5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8

6、

7、8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2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通过在计算中的比较分析,逐步发现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1、体会因数大小的变化了,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2、发现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在发现掌握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在判断改错的过程中,使学生重视到一些易出错的地方。消除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小数乘法计算的负迁移。

信息窗3——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1页——第12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运算律运用到小数。思考: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运算律运用到小数。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2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信息窗3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数乘法的简便算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13

3、

4、

5、

6、7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14

8、

9、10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4

1、

2、

3、

4、

5、6题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节课紧紧抓住“推广”两个字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巧”应用,“巧”巩固。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了创造潜能。

第一单元复习(小数乘法)教案

五年级一班教师:张付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2、会做相应的练习题。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2—16页内容,重点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6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第 二单 元 备 课

课题: 图案美 对称,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周对称的定义)。

2、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稍复杂)。

3、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连续平移2次或两次以上)或旋转900。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教学方法:

1、“操作、观察、思考”三位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对称、平移及旋转方式的理解。

2、整合例题内容,从对比和比较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课时划分:轴对称图形 2课时

平移 1课时 旋转 1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第二单元 图案美 信息窗1 ——对称

教学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学习目标:

1.将学具盒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较好的完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教具: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对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看书1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17-1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的内容, 思考: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

2、5题

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

信息窗2——平 移

 教学内容:教材P22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 教具:小黑板 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平移》。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2的内容。(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 [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信息窗3——旋转

 教学内容:教材P23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属于什么现象?(生:旋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旋转》。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吧。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讲述: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 (2)、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3)、总结方法: 图形旋转位置变, 形状大小如从前, 对应点线随图转, 对应角度永不变。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选择

(1)、下面的游戏属于旋转的是(

A、踢毽子

B、玩碰碰车

C、荡秋千

D、捉迷藏 (2)、从3时15分到3时45分这段时间里,钟表的分针(

A、旋转了120度

B、旋转了180度

C、旋转了30度

D、旋转了360度 (3)、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是(

A、正在工作中的电扇叶片 B、行驶中的汽车的车轮 C、扔出去的铅球 D、放飞的风筝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

5、6题

八、板书设计

点:

旋转中心

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角度 巧计:

图形旋转位置变, 形状大小如从前, 对应点线随图转, 对应角度永不变。

[课后反思]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图形的大小、形状、

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加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直观感受。在研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方向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纸条以不同的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练习,明确旋转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后再在纸上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三峡工程(二) ——小数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求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带中括号的)。

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计算;认识中括号,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3.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中括号的应用。

课时安排: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课时 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课时 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 2课时 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课时 回顾整理 2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聪明的测量员 1课时

单元达标和讲评 2课时 共计:15课时

单元教学策略:1.积极创设现实、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多收集三峡工程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做成精美的图片或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在现实、有趣、挑战性强的情境中自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迁移、类推等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3.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本单元为学生的探索活动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运用好教材,合理组织学习活动。

4.积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教师要积极提倡解决问题

单元达标计划:计划10月20日进行单元达标测试。

信息窗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够商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8页——第29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上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0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信息窗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9页——第30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上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1页“自主练习”的7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1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除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0-31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31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1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二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4页——第35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小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商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2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2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6-3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36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3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

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信息窗三 商的近似值 【学习目标】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商的近似值。【板书:(商的近似值)】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9页——第40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思考: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不明白的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41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1.尊重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信息窗3一 练习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商的近似值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商的近似值,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41-42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2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5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信息窗 四 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带

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5页——第46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46页问题口袋上面的内容。思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不明白的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46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信息窗4一 练习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今天我们来进行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46-4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2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7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除法(复习)教案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2、会做相应的练习题。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28—53页内容。 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10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珍稀动物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有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难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 小组合作

信息窗1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简易方程。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 55 页——第 57 页的内容, 重点看图与文字,认真思考红点部分的问题。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1)第一题哪几个错了,错在哪里,说出原因。

(2)第二题看图列方程,看做得对不对,不对,说出错因。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方程的意义的巩固练习课,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但也出现了个别学生列出的方程将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号的一边,像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合理正确的方程。

信息窗2 ——解方程

【教学内容】解方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习解形式为x±a=b的方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 61 页——第 63 页的内容,认真看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示。

提示:列方程时先找准数量关系,在根据题意列方程。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1)解决第二个红点部分的问题,看板演的对不对,不对出错在哪里。让其他生纠正。 (2)练习第一题,师:请看这几道题对不对,为什么?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理解的差,由于以前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导致解方时存在困难,特别是检验的步骤,学生掌握不下来。因此要求学生课下把基本基本公式熟记一下。

信息窗 2——解方程

【教学内容】解x+a=b或x-a=b的方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习解形式为x±a=b的方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方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做 一做

1、下面的方程你打算怎样算。

①X+= ② X-=4 ③X-6= ④X+5=32

2、我会填。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3、我会选

(1) χ+32=76的解是( )

A、χ=42 B、χ=144 C、χ=44 (2) χ-12=4的解是( ) A、χ=8 B、χ=16 C、χ=23 (3) χ+8=60的解是( )

A、χ=480 B、χ=52 C、χ= (4) χ - =的解是( ) A、χ=5 B、χ=20 C、χ=2

四、自主练习:

1、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2、教师先带领学生读懂题意,在自己独立完成。

3、体会分析题意,自己独立解答。

4、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合理使用教材,练习中注意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信息窗 3——解方程

【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学习目标】

1、掌握等式性质二,并会运用解方程

2、综合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综合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 66 页——第67 页的内容,列方程时先找出数量关系式。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做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这样列方程的依据?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综合运用等式性质列方程的方法。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先找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再通过天平平衡的原理探索等式的另一性质:等式的两边同乘一个数或同除以一个不为0数,等式仍然成立。并利用这一性质解形如ax=b这类方程。

信息窗4 ——解方程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方程

【学习目标】

1、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2、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较复杂的方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71 页的内容,着重看线段图。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讨论第一题,看做的对不对,如果错错在哪里,并说出正确的答案。 讨论第三题,重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方程。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列方程的专项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把表示一份的数设为X,

这样便于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出一个未知数时,不要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但是有的学生就偏偏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而且还把答语中的两个未知数答成一个结果。

信息窗4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2、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较复杂的方程。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72-73 2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 4题 (找2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写作业本上) 独立完成练习册P27

1、

2、3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列方程的巩固训练课,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把表示一份的数设为X,这样便于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出一个未知数时,不要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答语要和方程的解对应起来。

第四单元复习(简易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和数量关系。

2、掌握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能准确地判断方程与等式。

3、能正确地解出稍微复杂的方程。

4、能根据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应用题。

5、让学生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简易方程,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55—74页的内容,重点复习有关的定义和方程检验的步骤。 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6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1.复习题的设计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整理复习课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是对学生已学内容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和发展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第五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的基础。

新教材把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的探索性也加强了。

【学生状态分析】

本班学生从以前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点来看,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另外学生对面积单位和面积非常不理解,有一次无意中问及学生,1平方分米有多大,要求学生画出来,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能画出来。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本单元的教学要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要使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然后再教学新课。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措施】

1.让学生通过数、剪、拼、摆等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窗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75页——第78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79页“自主练习”的第5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信息窗1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练习课

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79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79 5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30

1、

2、

3、

4、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意更新教学观念,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资助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图形的转化中,利用图形的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行转化“为什么沿高剪开,就能拼成长方形?”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依据,为后续知识作了铺垫。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不但引导学生转化图形还要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依据,为以后的图形转化起了一个导航作用。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大胆之一,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配合教师的适时点拨质疑,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也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信息窗2——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81页——第83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83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习题,同时又挖掘了学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补充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窗2一(三角形的面积) 练习课

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84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84 5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32

1、

2、

3、

4、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为学生提供亲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成功喜悦。较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作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信息窗3——梯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板书:梯形的面积】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87页——第89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90页“自主练习”的第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做数学”的思想,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的主线,组织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操作、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探索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而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不仅能获取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这一新知,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汲取数学思想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探究性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窗3一(梯形的面积) 练习课

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

第4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淄川区实验小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备课人:张翠芳

联系电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单元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自主练习”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借助7种物品的多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厚薄”、“长

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琉璃球、花瓶、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高矮和粗细,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二)教学建议

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分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一)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

五、教学内容: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课件图1让学生说一说.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2、自主练习第二题:出示课件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3、作业:找找生活中的物品动手分一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分类

男 女

东路队 西路队

(二)妈妈的小帮手 比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难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四、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物品

五、教学内容: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

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3、巩固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练习第3题:

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②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4、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作业:自主练习

4、5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板书: 比较

(三) 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和巩固对十五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

难点:对知识的整理。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 观察 比较

学法:操作 合作交流 讨论

四、课前准备: 单元主题图 水彩笔

五、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 (一)知识回顾: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展示“分类”一课的课件: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了衣服,我们都按哪些标准进行了整理分类?

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2)展示“比较”一课的课件:小明帮妈妈整理好衣服后,和妈妈一起放到了厨子里,想一想, 我们对这些衣服进行了比较。都比较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我学会了吗”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大树发出了什么喊叫?大树为什么承受不了了?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归纳。

(3)小熊和小鹿比较,谁重谁轻?怎样叙述?

(4)如果把两棵树进行比较,可以比什么?

同桌两人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实践活动:整理书包。

(1)大家想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好看吗?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整理书包。 (2)将自己书包里的所有书和文具拿出来,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3)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4)组织学生展示整理。

(5)书包里的书本和文具,你可以将哪些物体进行比较?比较什么?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什么?

分类 比较

实践活动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从生活中找数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找找周围的数”是小学数学里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初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世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是找生活中的数,包括自己身体上的数、公共场所中的数、家庭生活中的数、运动场中的数等。

该活动的编写特点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现实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数学活动。

教材提供了四幅寻找数的图画:第一幅是借助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说自己有几个手指、几只耳朵,启发学生从自己身体上找数。第二幅图是借助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公交车站牌、广告橱窗、楼房、门窗等信息,启发学生数公共场所的数。第三幅图是借助家庭一角摆放的沙发、台灯、电话、钟表、相框等物品,启发学生找家庭中的数。第四幅是借助7个足球队员在操场上踢足球的场景,展示了球门、人数、号码、足球等信息,启发学生找校园中的数。最后的卡通问号,是以导引的方式,以启发学生找生活中的数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事物的自觉性。

(二)教学建议

1.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数数和找数的机会,培养多渠道找数的能力。教材所提供的图仅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找数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调查、发现有关数的信息,把找数活动扩展到方方面面。如可由找自己身体上的数扩展到找动物身上的数,由找马路上的数扩展到找商场里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活动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先商量个活动计划,如到哪些地方去找数、怎样分工、怎样合作等,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有了充分的素材,再交流成果,谈活动体会。

3.对于活动评价,要关注找了哪些数,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一些好的发现;要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注意与小伙伴们互相合作的情况。 4.实践活动建议课时数:1课时。

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 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从生活中找数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展台

五、教学内容:

活动一

1、同桌交流:找一找身体中的数

说一说有几个手指头,几只耳朵„„ 2、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身上找一找数。

活动二

1、看书上的第二幅情境图找数

2、启发学生数公共场所的数。

(教室、校园等)

活动

三、

1、出示第三幅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数。

2、从想一想自己家里还能找到那些数?

活动四

1、出示第四幅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数。

2、请同学们想一想操场上还有哪些数?全班交流。

活动五

同学们,从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数?(给同学们留有足够交流的时间)

第5篇:青岛版小学数学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信息窗,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分析下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这节课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信息窗呈现了-------情境,通过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的学习中,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根据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学情的调查和分析,我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首先针对-----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创设------的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材强调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将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合作交流的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在学习方法上,我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使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脑思考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意识。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如何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成为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

接下来,我将重点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的开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因此,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热情,学生通过信息可能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引入-------的学习中。(板书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新知识的起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分析素材,探索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 首先针对-------这一问题----------------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练习分三个层次:一是巩固新知的基本练---------这一题用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串线成网的综合练----------这一题将数学问题综合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拓展延伸的发展练-------这一题在前面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拓展、迁移。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环节,反馈总结,强化新知

根据板书的安排,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即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自由放飞,自由的发展,在教学中,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6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1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全册学习内容的总复习,对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复习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图形与位置、分类与比较知识等。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用雪山乐园提供线索,通过解决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会有清楚的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情境图,二是根据情境图的信息,按知识板块有中心向四周辐射回顾与整理的内容。三是配合回顾与整理的思路,精心设计的覆盖各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是重点。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是难点。 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整理。

2、提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课时分配:6课时

雪山乐园回顾整理———————————————4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我都学会了吗?————————————1课时

第1课时

雪山乐园(整理复习)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课本第120页-121页 教学目标

1、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雪山乐园”。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整理复习“数的认识”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很多同学,这幅图分成了5部分)

2、由中心板块引入。

同学们,我们先看中心板块“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雪山乐园里有很多数学知识,我们来解决一下吧!”

左上角的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天上有小鸟;树上也有小鸟;有很长的台阶;有大树;一个小女孩在数小鸟;一个小男孩在台阶上走„„ (很好,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谁能完整的把刚才的信息说一遍。(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带数字的话说)

小鸟:天空飞着4只小鸟,树上有9只小鸟; 大树:有5棵树,左边有2棵,右边有3棵;

台阶:长的一段有10级台阶,另外两段都是5级台阶,(小男孩走到第10级台阶了)

„„数的真准确,你们是怎么数的?

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的,即:

1、

2、

3、

4、„„ 我是2个2个的数的,即:

2、

4、„„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这学期真的成长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3、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小鸟的信息

天空飞着4只小鸟,树上有9只小鸟

在练习本上一起写出“4”和“9”,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选出代表汇报:

我发现天上飞的小鸟比树上的少,树上的小鸟比天上的多, (44);

我发现天上的小鸟和树上的合起来一共有13只;„„ 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还帮小女孩解决了“一共有几只小鸟?”的问题。

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我们是用加法算的:9+4=13(只) 4+9=13(只) 你们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

我一起来写出数字“13”,看一下13 是几位数?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3吗?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3?

4、男孩走台阶

一起观察小男孩在干什么?(登山,走台阶) 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有10级台阶,小男孩走到第10级了。 观察的真仔细,眼睛真闪亮。

一起找到第7级台阶,下面的7级台阶;第5级台阶,下面的5级台阶;第15级台阶,下面的14级台阶„„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四、限时作业

学生先数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颜色时先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这是一道“我说得数,你们摆算式”的小组活动(目的是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活动前先说明活动规则和要求,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第2 课时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1页 教学目标

1、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雪山乐园好玩吗?(好玩)想不想继续去玩?(想) 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我们一起看一下雪山乐园的左下角,有什么重要信息?

二、整理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学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来吗?

大树:左边有8棵,右边有6棵

小朋友:来了11个同学滑雪,看见了6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一共有几棵树?

(2) 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 大家提出的问题真好,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先看“一共有几棵树?”

思考:要求“一共有几棵树?”需要哪些有用的信息?用什么算式?

结果是多少?

左边有8棵树,右边有6棵树;要求“一共有几棵树?”就是把左边的8棵树和右边的6棵树合起来,用加法算式:8+6=或6+8=来计算。

用凑10法解决:

8 + 6 = 14 6 + 8 = 14 2 4 4 4

10 10 真棒,想的太仔细了。

(3) 解决“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 哪位小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滑雪小朋友的情况?

今天一共来了11位小朋友滑雪,王飞是第6.请11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大家看看谁是第6个。(**是第6个) 讨论:要求出“王飞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需要怎样想? 学生汇报:需要从今天来滑雪的总人数11里面去掉我们从图上看到的(或王飞和前面的5人)6人,算式是:11-6 很好,真聪明。我们一起来算一下结果是多少?

11-6=5(人)

方法:凑10法;想加算减„„

三、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又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怎么样?

四、限时作业

通过第一幅图提出“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球场上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学生完成练习后,要强调交流。

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比一比谁涂的漂亮,以达到启发兴趣的意图。

五、课后活动

先给学生讲明活动规则和要求,注意要求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以及对数位的认识,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进行活动。(灵活运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排序、大小的比较等方面的巩固练习。)

第3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7页 教学目标

1、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 “认识图形”知识,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家喜欢冬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因为冬天有很美的雪花。还可以堆雪人。大家想不想堆雪人?(想) 雪山乐园里也能堆雪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二、整理回顾

大家仔细观察右上角,你都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告诉大家吗?

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在堆雪人。他们堆的雪人好漂亮啊!

观察的真仔细,老师也发现小朋友们堆的雪人漂亮,而且还发现这幅图里包含很多不同的形状。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底座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雪人的头是球形的,水桶是圆柱体的。 真是优秀的小小解说员。

三、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呢?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又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怎么样?

五、限时作业、数一数 填一填

2、找朋友。(连线)

3、请你说一说。 你能说

状1

第4课时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0-127页 教学目标

1、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 “分类、比较、位置”知识,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冰吗?(见过)知道冰能做成雕像吗?(知道;没见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雪山乐园里的冰雕好吗?

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二、复习“分类、比较”

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我发现有很多好看的动物冰雕:有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小鹿;我发现有4只小兔子的冰雕,3只小猴子的冰雕,小兔子比小猴子多;我发现冰雕园里小鹿比小松鼠高;„

小结: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比较”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学会了比较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你能用这些知识再比较一下图中的事物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复习“位置”

1、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中除了冰雕还有什么?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小组活动)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发现冰雕后面还有小房子;房子的烟囱往上冒出白烟;房子的后面还有大雪山;冰雕右边有棵大树;大树上面有只小鸟;小鸟前面有只松鼠;松鼠下面有只小兔子。

大家一起看小兔子在干什么? (在吃前面的胡萝卜。) 太美了,老师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出你们描述的景色。

小结:刚才大家介绍的时候不自觉的用到了我们刚学过的“形与位置”的知识“前、后、左、右”

2、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3、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前、后、左、右”啊?说给你的同桌听。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感觉关于“分类、比较、位置”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回家说给你的家长听。

五、限时作业

1、帮妈妈整理一下

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2、圈一圈

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3、说一说,比一比

练习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选取素材进行大小、厚薄、远近、宽窄、粗细、高矮等的比,并引导用“谁比谁”表达比较的结果。

第5课时

课题: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27页 教学目标

1、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这幅海底世界的图,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海豚、各种颜色的鱼、海螺、贝壳、水母„) 请你把发现的信息用一句完整的话说给大家听:

水母:有3只水母鱼:有9只海豚:有8只

,有5只

贝壳:有7只虾:有3只

,2只

,5只,

水草:左边有7根;右边有6根, 珊瑚:2只黄色的,2只绿色的,2只红色的。

二、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集体解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黄鱼和绿鱼一共有多少条?

2、原来有8只海豚,游走了5只,还剩几只?

3、一共有几根海草?

4、一共有几个贝壳?

5、比一比那种颜色的珊瑚大?海豚和鱼谁重?那种颜色的贝壳大?

6、说出图中事物都在什么位置?

7、把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画成统计表。

三、小组讨论,集体解决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第6课时

课题:我都学会了吗?(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第一册126-129页

教学目标

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出示情景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投影仪、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在( ),同桌互相交流结果)

3、第3题把每行种不同类的全出来 先观察,在动手圈,集体订正

3、出示第5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再交流,仔细看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个以后,怎样呢?

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4、出示126页第10题。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4、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复习教案

李会芳 2015年1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复习教案

寻冬梅 2015年1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复习教案

张晴 2015年1月

第7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2—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

2、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知识与经验:

1、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2、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迁移到10个十是一百),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每组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今天一位远方的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随之出示一只企鹅)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呀?谁知道企鹅的家在哪里呢?你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过南极吗?对于南极你知道哪些知识?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曾经有两位小朋友来到了南极,我们看看他们在南极见到了什么?(出示挂图)

2、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有多少只企鹅?”“多少只海鸥”?和“有多少只贼鸥”?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到底有多少只企鹅呢? (1)数一数

①猜。同学们,猜猜看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你猜得对不对?(数一数)

②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用铅笔指着数。 ③交流。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可能有一只一只数的,2只2只数的,5只5只数的,10只10只数的)虽然大家刚才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都数出了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④概括。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2只2只的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

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再10只10只地数--

10、20、30……

(2)摆一摆

①如果我们用小棒摆一摆100这个数应该怎么办?(①一根一根地摆,摆100根。②两根两根地摆。③十根十根地摆。)

②十根十根地摆怎么摆?(说明先数出10根,捆在一起) ③拿出你的小棒,数出10根捆在一起,看谁做的好。 ④请5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的小棒,一共多少根?(老师领着数:一个

十、2个

十、3个

十、4个

十、5个十是50根)

⑤再请一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是几个十?有多少根?再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多少根?(8个十是80根)还不够100根,怎么办?

⑥现在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

10、20、30……100;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贴第3页的小棒图,板书:10个十是100。)

(3)用计数器表示

① 同学们能不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 概括:在十位上放一个珠子是10,放2个珠子是20……10个珠子是100,把10个珠子都去掉,可以用前面的1个珠子代替它们。

③ 生随师摆,同时数:1个

十、2个

十、3个

十、……9个十,10个十,是100。(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④大家看,这个珠子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叫什么?为什么? ⑤师拨珠,生倒数:100、90……10。

2、有多少只海豹?

(1)数: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海豹有多少只?

(2)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小组合作你们是怎么摆的?

(3)用计数器表示:谁能在计数器上把24拔出来?试试看你是怎样拨的?

(4)概括: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3、有多少只贼鸥?(同

1、2步骤类似)(板书:23里有2个十和3个一)。

4、概括:

(1)指着板书:100:10个十;24 :2个十和4个一;23 :2个十和3个一。猜想一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板书)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这道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建立数感。

2、我说你数。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数一数,填一填。主要考察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么学的?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6—9页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 ,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天上有多少只海鸥?冰上有多少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豹?左边有多少只企鹅?右边有多少只企鹅?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按老师要求一个数一个数拨出,注意订正反馈,每拨完一个数就大声读出来。

3、概括读写法则

师:(指板书)这些数同学们既会读又会写,真了不起,那你发现我们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先读出,再写出,然后总结。(学生可能会答读写都是从左向右,也可能答先读写十位上的数,再读写个位上的数,)先肯定学生以上的说法,然后用计数器演示使学生明白,左边这一位是十位,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左边这一位十位对于个位来说就叫“高位”)。所以我们读写时都是从高位起。

4、数的大小比较

(1)师:小科学家们还想弄清是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是企鹅多还是海豹多?大家还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47比32大,所以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39比25大,所以企鹅比海豹多。

师:噢!只要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 教师板书47和32 25和39 (2)师:那你又是怎样比较47和32的大小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答案可能为:47比40大, 32比40小,所以47大,32小。

以数的组成说明:47比4个十要多,32不够4个十。

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7排在32后面,所以47比32大。 对以上说法,都给予肯定表扬。并用同样的方法比较25和39的大小。

(3)师:怎样用符号把47和32连接起来,还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引导学生用“>”和“<”连接。教师板书: 47>32 32<47 师:你能用符号连接25和39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5<39 39>25

(5)拓展延伸

师:(指板书)能否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用语言简单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

1、课本第1题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先让让学生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独立填写,汇报答案。共同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把所填数读出来。

2、课本第3题填一填,比一比。

先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的珠子数,然后写出每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较出数的大小,最后填上“>或<”。

(四)概括总结及评价

引导学生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第8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正、负数”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正、负数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课前准备 :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教师板书) +13℃

-3℃。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3.自主练习第4题。

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

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9篇: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垂直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是教学重点;学生画垂线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准备1.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2.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各是什么角.(二)学习新课我们今天要在学过直线和角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概念:垂直.(板书课题:垂直)1.认识垂线.(1)理解垂直的含义.①教师演示:用两条颜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使它们相交.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角)标出∠1,∠2,∠3,∠4.这4个角分别是什么角?(∠1,∠3是锐角;∠2,∠4是钝角.) ②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提问:其余三个角是什么角?想一想,为什么其他的角也变成了直角?引导学生明确,把一条直线分成两个角,∠1是直角,∠2也会变成直角,180°-90°=90°,同样∠3=90°,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③观察下面几组图形,看哪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测量得知:图(2)、图(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图(2)、图(3)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2)建立垂线的概念.师指出:上图中的(2)、(3)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线、垂足.提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如果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说说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直线A和直线B就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请你观察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并指出垂足.生举例……(3)学生操作,巩固垂线概念.同学们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指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标出垂足.2.教学垂线的画法.(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例 过直线上A点,作直线的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例 过直线外一点B,做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线外一点的这条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一人在黑板上画,全班同学在本上画.(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3)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引导学生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这是垂线的重要性质.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4.画垂线的应用.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例 画一个长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对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画的步骤如下:先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5.小结.启发性提问:(1)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2)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4)什么叫做距离?(三)巩固反馈1.下图中哪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投影)2.过直线上A点,直线外B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四)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2,3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过直线及角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要使学生建立垂直的正确概念,同时还要重视画图方法的教学.新课过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理解垂直的含义.通过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引出垂直的概念,说明什么是互相垂直,在理解互相垂直的意义基础上,认识垂线和垂足.其次学习垂线的画法.通过教师边指导、边画,让学生掌握画垂线的步骤,先画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学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掌握画的方法和步骤.第三是理解垂线的性质.通过学生观察,自己动手画,测量等手段,使学生认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从而引出距离的概念.最后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练习时让学生在动手画图中巩固概念.板书设计

垂直 互相垂直、垂线、垂足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过线外A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这点到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距离画长方形

第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青岛版认识方向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营海教育办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6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给定东西南北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方向。 3.认识平面图,在平面图上辨别方向。

重点 :

1.认识辨认东西南北四方向。 2.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方向。 难点:

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 生1:因为我们的学校很漂亮。

生2:我们的学校还有很大的花坛,还有教学楼、实验室、餐厅„„

师:今天,我们就邀请热情的小导游——小军,带着我们一起去参观他美丽的学校。 (教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校园)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1)、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师:瞧,多美的校园呀!走进学校的大门,你们发现校园里都有什么建筑物呢?

- 1成果共享 智慧共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营海教育办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早上起床,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3)动作演示,巩固方向。

师:你们愿意加上动作再来一遍吗? 生:愿意。 师:好,全体起立。

(师生同说“方向歌”,同时伸出右手,后面是西,用手指向西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次你们自己边指边说一遍,开始。 生: 师:谁能到前面来表演一下?(一生上来表演。) 师:他说的对吗?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师:大家都认识了方向,现在老师来考考你:我说哪个方向,你的手就指向哪个方向,准备好了吗?

(师说东,生指东„„)

师:大家都指的很好,现在站起来转一转,好不好?

(4)借助转法,发现特点。

师:面向东,(生做动作),面向西(生转向西)。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东和西是相反的。

师:嗯,东、西方向是相反的。接着来吧! 师:面向北(生转向北),面向南(生转向南)。 师:从这两个方向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 生:南、北方向是相反的。

师:是呀,也是相反的,相对的。这四个方向中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5)借助转法,知其一辨其三。

- 3成果共享 智慧共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营海教育办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叫“小木偶走呀走”。请听清要求,

我是小木偶呀,请你向东三步走呀, 我是小木偶呀,请你向西四步走呀

„„.(2)根据方向找教室中的物品。

师:我们的教室里东、西、南、北都有什么物品呢? 生:教室的东面有„„

师:现在面向黑板,你能再说说其他三个方向有什么吗? 生:面向黑板,它的右面是北方,有门。再转向右方是„„

(4)认识小军学校的东、西、南、北。

师:今天天气特别好,咱们一起到操场去找找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方向呢?

生:我们应该先通过太阳找到东面,就很容易确定另外三个方向。

师:很有道理,请大家看小军,面向东面。

师:东面有什么呢?西面呢?其他两面呢? 生:东面有„„ 师:如果面朝教学楼,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生:

师:老师纳闷了,老师一直没动啊,为什么一会儿在东,为什么一会儿在西,为什么一会儿在南,为什么一会儿在北呢?

师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会有不同的方向,这说明方向是相对的。

三:认识平面图 1.出示平面图

师:我们平时画图不能把每一样东西画得那么详细,经常画这种平面图。你能把实验楼、教学楼、运动场及大门填在下面的平面图里吗?

2、展示学生作品,并说明理由。

- 5成果共享 智慧共出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营海教育办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7 - 成果共享 智慧共出

第11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观察物体》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兔玩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

(课件播放《盲人摸象》动画片)。

2.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致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教师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小兔。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瞧!这是谁?对,是一只玩具小兔(师拿出一个玩具小兔)。老师特意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只,请每组的小组长快速将玩具小兔,摆放在桌子中间,为了大家观察的统一性,请组长将玩具小兔面向黑板进行摆放。 2.本位观察

现在我们面对玩具小兔坐好,请每个小组的四位同学观察桌上的小兔,观察时身子坐正,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小朋友想一想:你坐在玩具小兔的哪一边?你看到了小兔的哪部分?

生独立观察,教师巡视,观察好了在小组内说说。

小组汇报交流:

前面的学生:我看见的是小兔的鼻子,两只耳朵,还有眼睛„„我看到的是小兔的前面。

后面的学生:看见的是小兔的背,还有小尾巴。我看到的是小兔的后面。 侧面的学生:看见的是小兔的一只眼睛,一半身子„„我看到的是小兔的一边。 3.揭示新知

结合学生发言,课件分别出示在不同面拍摄的玩具小兔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思考:为什么观察的是同一只小兔,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师小结: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兔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同来探讨和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把课题板书完整)

4.换位观察

换位置观察:现在看到的小兔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现在看到了小兔的哪一面?

(引导学生回答现在看到了什么面?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通过我们前面两次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说吗? 教师小结:当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看到物体的形状可能就不一样了。一般情况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5.谁的反应快 活动一:给小兔拍照

让学生用手模拟相机给小兔拍照。 活动二:照片找位置。

任意挑选一张照片,思考:你拿的这张照片具体的观察位置在哪儿?是在玩具小兔的什么面拍摄的?(学生自由回答)小组交流。

活动三:比比谁的反应快!

教师出示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小兔的照片,学生快速回答从那面拍摄的。 (课件出示画面,再出示:后面、前面、侧面,) 6.全面观察

刚才我们不管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是换了位置以后,都只能看到了玩具小兔的一个面。要想全面地看到小兔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可以怎么办?

学生汇报1:四人换座位;也可以把小狗转一转。

小结: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要想看清楚,该怎么办?

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三、拓展运用 激励创新

一:我会辨:小朋友们,我给小狗拍了一些照片,你能看出我是从哪面拍的吗?学生自由判断,多让几个学生说说,鼓励说得完整的学生。

二:我会选: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看到大家观察得这么仔细,也开始认真地观察起身边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说淘气站在熊猫的什么位置?笑笑呢?下面的哪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悄悄地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我会做:3个爱学习的孩子也在观察物体,他们观察的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看到的是哪个面?先思考,我找同学来拖动小闹钟试一试。

四:我会连:淘气和笑笑、兰兰也学着观察物体,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播放庐山风光图片,这些照片中的画面也是从不同的位置进行拍摄的,看了这些,我忽然想起苏轼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谁来读一下?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知识介绍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我们的观察,请看大屏幕──

1. 放大镜 2.望远镜 3.显微镜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第12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三课时:分数与除法

学习内容:教材14-15页

预习:14页-15页(要求:给这个内容定题目)

学生可能的认识:提问题不会提?不理解写出分数的意义。

反馈引出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 .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3张同样大小的圆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交流探究:

1 .我们知道,当测量、分物或计量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用分数来表示。我们来看下面这些题,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几个人平均分一堆东西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那么几个人平均分一个物体可不可以也这样列

式呢?请同学们尝试列式解答。

二、展现解决问题

( l )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 2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问: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结果是多少?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我解答这道题列式是1 ÷ 3 ,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 ÷ 3 ,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 1 块的 就是 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 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中,我们既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那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 .自举实例

( 1 )板书例题。

把3 块月饼平均分给4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 2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老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

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 ,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 ,合在一起是 块月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 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 块。

方法三: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剪开,剪成4个1/2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开然后把1/2块和1/4块拼在一起,得出每人分得3/4块。

讨论这三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列式计算。[板书:3÷4=3/4(块)]

个饼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表示把3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学生乙:表示把1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 ÷ 3 = (米)3 ÷ 4 =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交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17页自主练习。练习

1、2题。

3、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30分米=()米 180分=()时

问:怎样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出示8厘米=()米

问:根据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146千克=()吨 23时=()日 37分=()时 41平方分米=()平方米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学校举行跳绳比赛,小红在1分钟内跳了130下,她平均每秒跳几分之几下?

四、测试学生,效益评估

分数与除法有些有什么联系?分数与除法都能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因为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分母也不能为零。分数和除法是有区别的,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 1÷3=1/3(个)例2 3÷4=3/4(块)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a÷b = (b≠0)

第13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总复习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知识。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是:

1.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乐园”素材作为本单元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复习活动。通过综合情境图中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自主地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与整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

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将整册教材的知识点分成5部分,分别置于5个本册教材学过的基本图形背景中,目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既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第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根据知识的特点,选用相应的复习方式。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看钟表”、“人民币的认识”和“方位与图形”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厘米、米的认识”则需要加强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1米”和“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统计”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整理复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自主地回顾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整理、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补充完善。对学生一些有个性的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可给予鼓励。同时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可以对学生整理的内容或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使每个学生有收获,提高回顾与整理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

全册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整理知识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教师可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按照各板块中侧重的知识点进行有序的、目的明确的复习,给提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4.灵活运用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时,对教材提供的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既可以打乱顺序,也可以适当调整、分解、改动和补充,使复习的过程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提高复习的效率。

5.尊重学生的差异,加强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方法的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指导。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通过参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都有所提高。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7课时

第14篇: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期 教学备课计划

科目

数学

第四册

教师

2009年 2 月

教材内容 野营、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做鸟巢——图形与拼组;田园小卫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去姥姥家——混合运算;我锻炼,我健康——统计;;奥运在我心中——总复习。 教学要求 祥见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教材分析 位 作 用 及 联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点 难 点 及

键 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二) 混合运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时分配 本单元大约

64 课时 重 地

教学方法和必要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判断、总结、探究、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实物模型、自制教具等等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1、学生年龄较小,各种应变能力较差,对新知识的接收、应急能力较差。

2、独生子女较多,个性较强,组织纪律性涣散。

3、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4、各种良好的养成习惯意识较差。

教材必要 册教材。

1、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本

2、尽可能多的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自制的有使用价值的教具,按时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科目二年级数学

教师

第 四册

第 一

单元

重点 难点 及 关键 重点和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大量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并计算出商和余数。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人数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情景引入,联系密切生活的实际事例。

课时分配

大约需要用6课时。 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想象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等等。 设

引导学生日常自觉积累知识,遇到困难时能灵活运用。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 难点 利用有余数除法计算所需物品的数量。

读书指导、讨论法 课时分配 第五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许多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到了晚上,野营小队的同学开始扎帐篷了。(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二、新授课

1、看图,在扎帐篷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2、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的问题。

(1) 根据题意自己寻找有用信息并列算式。(先只列算式) (2) (3) 5 3

17 15 2 个人加减 全班交流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17÷3= 列竖式计算。

17÷3=5(顶)„„2(人)

(4) 说说算式的意思,特别注意说说两个单位的意义不同。

(5)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告诉老师需要搭多少顶帐篷了吗?(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得数是5,但答案应该需要6顶帐篷的道理。因为还剩下两个人不能没有帐篷。)

三、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3 每筐装6个排球,至少需要多少个筐? 每筐装4个篮球,至少需要多少个筐? 学生读题,独立列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交流结果,说说需要筐的个数。(应多准备一个)

2、自主练习6 快乐星期天

学生看图,根据每幅图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逐个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解决问题的想法,所列算式的意思,并说出最终答案。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学习情况。 五:作业

思考聪明小屋的问题。自查“我学会了吗”。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根据“我学会了吗”检查有余数除法的学习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难点 根据“我学会了吗”检查有余数除法的学习掌握情况。 课时分配 教具 第六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出去野营以后还要去看足球赛,还需要我们来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二、复习检查

1、看图,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二年级有46名同学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汽车? 学生看图,自己寻找有用信息并列算式计算。(写出竖式) 全班交流。说说算式的意思,说出最终需要几辆汽车,为什么。

3、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票?

学生看图,自己寻找有用信息并列算式计算。(写出竖式)

全班交流。说说算式的意思,说出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票,为什么。

4、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三、聪明小屋

1、看图,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

2、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

3、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引导学生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只要学生能够解答出来就要给予肯定,不管有没有用算式。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科目二年级数学

教师

第 四 册

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手拉手

个人加减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

1、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初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数并能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数。

4、能根据经验,对数量较大的物品进行估计。 会算简单的多位整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

构 本单元知识结构:通过5个信息窗进行有关万以内数的学习。 信息窗一是初步认识,包括数数,写简单的数; 信息窗二是读数写数的进一步学习。 信息窗三是进行数的比较。

信息窗四是学习对大数进行估计。

信息窗五是学习多位整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重点 难点 及 关键 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数。

2、能根据经验,对数量较大的物品进行估计。

3、会算简单的多位整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

4、初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数并能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人数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情景引入,联系密切生活的实际事例。

课时分配

大约需要用10课时左右。 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想象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等等。 设

引导学生日常自觉积累知识,遇到困难时能灵活运用。

课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初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能正确读数并能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能正确读数并能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课时分配 第1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许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数量比较大的情况吗?(学生谈自己的体验)

二、新授课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1、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很多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你能看图说说是什么情况吗?小朋友又说了什么话?(学生看图说。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一千是多少的问题”。

(1) 摆一摆,数一数。以一百为单位,数一数一百一百地怎样到达一千。

(2) 学生独立操作,在计数器上一百一百地数,直到一千。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在百位上满十向千位进一。 (3) 看计数器,你能写出一千这个数吗?(学生看计数器写1000,引导学生对准数位。)

说说几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三、练习

怎样写三百和八百零八呢?

1、引导学生分别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两个数。

2、看计数器,对照计数器写出这两个数。

3、分别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

[作业设计] 怎样写八百八十和六百零七呢?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千以内数的认识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个人加减

目标 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能熟练并正确读数并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教学重点 难点 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能熟练并正确读数并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课时分配 教具 第2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许多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一

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 (1) (2) 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七十八数到一百九十一。 一十一十地数,从五百八十数到七百一十。

(3)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数到一千。

学生先在计数器上准备数。然后按照要求边拨珠边数。最后交流。

二、自主练习二

学生看图,独立数一数并完成填空。

全班交流。

三、自主练习三,写一写。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千 百 十 个

百十

学生看图,根据计数器写出数字。 读一读数字,说说数字的组成。

四、自主练习四,连一连。

108、390、240 、500、267、735 2个百6个

十、24个

十、三百九

十、一百零

八、七百三十五 学生读题并连线,然后全班交流。说说数的组成。

五、计算

50+40=

100-40=

85-80=

90-70=

68+20=

30+70=

六、我说你写

学生同桌合作,一人说数,一人写数(千以内数),然后交换。 在计数器上拨数,说说所写数的组成。

七、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千 百 十 个

[作业设计] 课外实践

聪明小屋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初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数并能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数并能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课时分配 第3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许多

个人加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数量比千还大的情况吗?(学生谈自己的体验)

二、新授课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1、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很多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你能看图说说是什么情况吗?小朋友又说了什么话?(学生看图说。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一万是多少的问题”。

a) 摆一摆,数一数。以一千为单位,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怎样到达一万。

b) 学生独立操作,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数,直到一万。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在千位上满十向万位进一。

c) 看计数器,你能写出一万这个数吗?(学生看计数器写,引导学生对准数位。)

个人加减

说说几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几个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d) 将学校的图书册数1000多与进行口头陈述比较。

4、解决“怎样写一千二百五十六”的问题。

a) 刚才有个同学说了,图书馆有一千二百五十六本杂志,可你知道一千二百五十六这个数怎么写呢?在写之前我们先把它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计数器表示,然后全班交流。)

b) 对照计数器,写出1256。

c) 看计数器和数字,说说1256里面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三、练习

怎样写一千五百、三千零五十和三千零五呢?

1、引导学生分别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两个数。

2、看计数器,对照计数器写出这两个数。

3、分别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怎样写八千八百八十和八千零八呢?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信息窗2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目标 进一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并正确读数并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难点

课时分配 第三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一 数一数

1、从九千九百八十七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一万。

2、从八百九十开始,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二十。

3、从八千六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万。

学生先在计数器上准备数。然后按照要求边拨珠边数。最后交流。

二、自主练习2读一读

1、看图,你能读出图中的数字吗?学生按数位读数。

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三个数。说说数的组成。

3、后面两个数中的“5”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不同)

三、自主练习3 写出横线上的数

1、北岳恒山主峰高二千零一十七米。

2、北京故宫约有各式宫殿九百八十座。

) 个人加减

3、我国现有鱼类二千八百三十一种。

4、中央电视塔高四百零五米。

四、自主练习4 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看图,写出自己看到的数字。然后全班交流。

五、自主练习5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一人说数,一人做数位顺序表,一人写数,一人说数的组成。一个数结束后小组换顺序,直到小组每个人都做了一项任务。

六、计算

30+50=

68+19=

7×8=

100-60=

8×9=

74-25=

54÷6=

33÷5=

七、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外实践《调查学校的有关数据》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信息窗2自主练习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进一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并正确读数并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难点 进一步认识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并正确读数并能根据计数器写简单的数。 课时分配 第4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一 数一数

4、从九千九百八十七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一万。

5、从八百九十开始,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二十。

6、从八千六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万。

学生先在计数器上准备数。然后按照要求边拨珠边数。最后交流。

二、自主练习2读一读

4、看图,你能读出图中的数字吗?学生按数位读数。

5、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三个数。说说数的组成。

6、后面两个数中的“5”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不同)

三、自主练习3 写出横线上的数

1、北岳恒山主峰高二千零一十七米。

2、北京故宫约有各式宫殿九百八十座。

个人加减

3、我国现有鱼类二千八百三十一种。

4、中央电视塔高四百零五米。

四、自主练习4 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看图,写出自己看到的数字。然后全班交流。

五、自主练习5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一人说数,一人做数位顺序表,一人写数,一人说数的组成。一个数结束后小组换顺序,直到小组每个人都做了一项任务。

六、计算

30+50=

68+19=

7×8=

100-60=

8×9=

74-25=

54÷6=

33÷5=

七、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外实践《调查学校的有关数据》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3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学生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万以内的数。初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律。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万以内的数。

第5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课时分配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什么地方参观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同学也到了几个地方去参观,我们去看看。

二、新授课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他们到果树园参观,看到了950棵苹果数和1200棵梨树。到动物园,看到了895只鹌鹑,806只鸽子。到彩蛋制作处,看到了530个动物彩蛋和495个脸谱彩蛋。)

2、看图和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哪种果树多”的问题。(解决四位数和三位数比较)

(1) 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比一比1200和950的大小就知道了。) (2)

怎样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个人加减

(3) (4) 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在计数器上拨出数来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与一个比较2356与680的大小。 中间数进行比较„„)

4、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解决相同数位的两个数的大小。

(1) 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就是比较895月806的大小) (2) 怎样比较895和806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先从高位比,高位数大这个数就大;与一个中间数进行比较;与一个大数进行比较„„) (4) 比较6390与6590的大小。

三、练习

比一比

女孩:我摘了122个桃子。

男孩:我摘了97个桃子。

学生写数,然后独立完成比较。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小。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数的大小。 课时分配 第6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

读书指导、讨论法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数的大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2 在○里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987○ 1002

658 ○ 568

879 ○ 883 3062 ○ 3054

5176 ○ 5179

9989 ○ 学生独立在圈中填上连接符号,可以使用计数器。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

二、自主练习3 小鸡回家

比1000小得多接近1000

比1000大得多

6601

600

423

935

1086

3516

978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自主练习5 按规律填数

28

5、290、29

5、(

)、(

)、(

3800、3850、3900、(

)、(

)、(

7500、8000、8500、(

)、(

)、(

) 个人加减

四、自主练习6 猜一猜

1、教师与一学生以书的页数为例子进行猜页数演示。

2、同桌进行猜一猜游戏。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

4、7。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信息窗4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用。 难点 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对较多的事物进行数量估计。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估计的作教学重点

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对较多的事物进行数量估计。

读书指导、讨论法 课时分配 第7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黄豆)教师随手抓起一把黄豆,你能估计估计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学生估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估计。

二、新授课

1、教师板书课题。一些同学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我们去看看吧。(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2、看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4、解决“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的问题。 (1) 学生自己看图进行估计。 (2) 说说你估计的结果。

(3) 讨论估计方法,怎样估计才能使估计结果更准确。(先数出几行,再数出几列,就能估计。)

5、学生独立估计“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的问题。 (1) 估计说出估计结果。 说说自己估计的方法。 个人加减

三、练习

1、右面是小明写给爷爷的一封信。估一估,他大约写了多少字?

2、自主练习2 根据给定条件进行估计。

一个桶能盛20个乒乓球。 这个大桶大约能盛多少个?

学生独立估计,肯定说大约能盛40个的同学。 说说你估计的想法。(因为大桶大约是小桶的两倍,所以盛的球也大约是40。)

3、自主练习3 根绝给定条件估计

4、估计草莓和樱桃的个数。

5、用0、

5、

1、2四张卡片能摆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摆数,注意0的位置在千位上的话就不是四位数了。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第二单元信息窗5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整百的数的计算。学生能根据整百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能根据整百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第8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想和大家一起看看。

二、新授课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看图,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一幅图一幅图地看,说说图中的数字及意义。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一共放养了多少尾鱼”的问题。 (1) (2) (3) (4)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列算式

300+400= 这个算式怎么计算呢?(学生小组讨论)

说说你们是怎么计算的?(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数,把两个数拨在一起。3说说算式的意义。 个百加4个百是7个百,就是700„„)

4、解决“鲤鱼比鲢鱼少多少尾”的问题。 学生看图读题,独立解决问题。 个人加减

(1) (2)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说说算式的意义。

5、解决“第一候车厅比第二候车厅多多少人”的问题。 (1) 学生读题列算式。1200-800=

(2) (3) (4) 你打算怎么计算?(学生讨论解决,可以借助计数器。) 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练习

150-90=

160-80=

80+30=

70+800

3000+6000=

3000+5000=

400+6000=

2000+800=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28页自主练习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能熟练掌握多位整数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能熟练掌握多位整数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第9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1

150-90=

160-80=

250-80=

1200-600=

80+30=

70+800=

70+50=

1400+900=

800+500=

9000-5000=

70+90=

4000+5000=

二、找朋友

1、小组合作,一人找朋友,其他人拿算式卡片。

2、1100-700=

70+80=

4000+6000=

3、450-50=

4600-600=

100+300=

4、600-200=

1000+500=

三、自主练习三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棵数

1300

1400

2000

2200

2500 (1)2003年和2004年共植树多少棵? 个人加减

(2)2004年比2000年多植树多少棵?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自主练习四

1、看图,你看明白了什么?大卡车装400个西瓜,小卡车装200个,地上还有600个。

2、两辆车一共装了多少个西瓜?

3、汽车比拖拉机多装了多少个西瓜?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聪明小屋

我学会了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能借助资料对本单元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等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教学重点

难点 能借助资料对本单元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等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课时分配 第10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竖式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看“我学会了吗”

1、读一读这段资料,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写出来吗?

2、估一估,这段资料有多少字?

3、根据这段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聪明小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全班讨论解答。

三、读出下列各数。

205

325

400

2376

3060

四、计算

300+500

230+500

200+800

700-500

980-80 1000-300

3000+500

3400+700

5000+400

8000-3000

五、选择

我校有学生420人,他们学校的学生人数比我们学校多得多。 个人加减

他们学校可能有多少名学生?(

460名

390名

1010名)

六、估计有多少本练习册。

这一摞有50本,这一摞大约有多少本?

七、照样子填一填

7846=7000+800+40+6 9837=(

)+(

)+(

)+(

) 7600=(

)+(

8030=(

)+(

5008=(

)+(

八、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收集资料与同伴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科目二年级数学

教师

第四册

第 三 单元 单元名称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

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侧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

构 本单元知识结构:

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难点 及 关键 重点和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侧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人数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情景引入,联系密切生活的实际事例。 课时分配 大约需要用

4 课时左右。 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想象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等等。 设

想 引导学生日常自觉积累知识,遇到困难时能灵活运用。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分米、毫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理解毫米、分米的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进行实际测量并用毫米、分米表示出来。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毫米、分米的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课时分配 第1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故事吗?(喜欢)今天我们就去看个故事。

二、新授课

1、投影出示教学挂图。你能看图给大家讲个故事吗?(学生思考后讲故事关于小朋友做梦梦到孙悟空的故事。)

2、根据挂图和同学讲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3、解决1毫米有多长的问题。 (1) 同学们先猜一猜1毫米有多长然后跟小组的人说一说。

(2) 观察直尺,从直尺上找出1毫米的长度。(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知道直尺上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在本子上画

出1毫米 (3) (4) (5) 关系)

(6)

板书:1厘米=10毫米

4、解决“1分米是多长”的问题。

(1) 大家已经知道了厘米的一个亲戚是毫米,厘米还有一个亲戚,它的名字叫“分米”。你能自己看直尺,找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2) 板书: 1分米=10厘米

(3) 在教室中寻找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三、练习

1、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吗?与同桌交流一下。

2、估一估,测一测。

个人加减

估计一下你见过的哪些东西的长度是1毫米? 学生边说边进行测量验证。(硬币)

大家通过各种方法已经认识了1毫米,可你知道厘米好毫米还是亲戚,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看直尺找关系。学生自由讨论后说出厘米毫米之间的

硬币的厚度

数学书的长度

铅笔盒的厚度 课桌的高度

自己想测的东西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自己回家找找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厘米、毫米、分米来测量。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千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能理解千米的长度,能用千米形容物体事物的长度。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难点 能理解千米的长度,能用千米形容物体事物的长度。 课时分配 第2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户外去活动活动。

二、新授课

1、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跑步,每圈200米,一共慢跑5圈。

2、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刚才跑了多长的距离吗?(学生气喘吁吁)

3、刚才我们跑的就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

4、你们感觉这1千米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5、1千米也有个关系

板书 1千米=1000米

6、大家已经对1千米有了认识了,你能说说你周围还有什么可以用1千米来说吗?

7、出示

2千米=(

)米 学生自由讨论解决

8、小朋友做梦梦到自己做着热气球,高度是1000米,那你知道1000米=(

)千米吗? 学生讨论解决

1000米=1千米 个人加减

8、总结: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能熟练换算吗?

三、练习

2分米=(

)厘米

6000米=(

)米

1米=(

)分米

3千米=(

)米

7厘米=(

)毫米

80毫米=(

)厘米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长度的知识或数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长度单位练习 课型

练习课

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课时分配 第3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你能换算吗?

2分米=(

)厘米

6000米=(

)千米

1米=(

)分米 3千米=(

)米

7厘米=(

)毫米

80毫米=(

)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重点交流换算的方法。

二、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长颈鹿身高5(

蚂蚁身长3(

青蛙一次能跳7(

豹子每分钟跑2(

兔子尾巴长7(

金鱼身长1(

学生独立填写,说说原因。 然后由学生出其他类似的题目,其他学生解答。

三、先估计图形的边长,再测量。

) 个人加减

学生先估计图形的边长告诉同桌,然后用直尺测量。

四、换算计算

1分米-3厘米=(

)厘米

26毫米+54毫米=(

)毫米=(

)厘米

98厘米-58厘米=(

)厘米=(

)分米

2千米-(

)米=1000米

9千米=(

)米+(

)米

学生换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有的要先换算再计算,有的要先计算再换算。

五、在括号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于号

8千米(

)6000米

9分米(

)2米

50毫米(

)5厘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读一读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课外实践

我学会了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课时分配 第4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各种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世界上最长的昆虫是新加坡竹节虫,身体长达27厘米。

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是南美凤蝶,体长90毫米,翅展270毫米;最小的蝴蝶是小灰蝶,翅展16毫米。

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全长6670千米。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山峰,海拔约8848米。

我国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千米。 你还知道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二、实践活动

学生动手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将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同伴共同测量记录结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测量。)

三、我学会了吗?

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个人加减

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科目二年级数学

教师

第 四

4 单元 单元名称

四、勤劳的小蜜蜂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教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验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理解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构 本单元知识结构:

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笔算,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和验算。

重点

难点 及 关键 重点和难点:

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人数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情景引入,联系密切生活的实际事例。

课时分配

大约需要用 10课时左右。 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想象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等等。 设

引导学生日常自觉积累知识,遇到困难时能灵活运用。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第1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课时分配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那就是蜜

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二、新授课

1、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说出看到的蜜蜂家族的工作生活情况。

2、看到这幅勤劳劳动的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 读问题,理解题意。

(1) 说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保育员和清洁工分别有多少人,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2) 列算式,57+29=

个人加减 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计算?

(3) 讨论计算结果

86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7+29=86(只)

4、学生独立解决“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 (1) 说算式及算式的意思。32+45=77(只) (2) 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5、解决“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的问题。 (1) 读问题,理解题意。

(2) 说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保育员和清洁工分别有多少人,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3) 列算式,57-29= (4) 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计算?

(5)讨论计算结果

28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7-29=28(只)

6、学生独立解决“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的问题。

三、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并解决。

四、练习

23+15=

48+32=

27+33=

19+43=

36+27=

64+29=

30+57=

75+16=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数学助学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课时分配 第2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那就是蜜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二、新授课

1、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说出看到的蜜蜂家族的工作生活情况。

2、看到这幅勤劳劳动的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 (1)读问题,理解题意。

(2)说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保育员和清洁工分别有多少人,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3)列算式,57+29=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计算?

(4)讨论计算结果

86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7+29=86(只) (5)学生独立解决“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 个人加减

说算式及算式的意思。32+45=77(只) 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1) (2)

7、解决“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的问题。 (1) 读问题,理解题意。

(2) 说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保育员和清洁工分别有多少人,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3) 列算式,57-29= (4) 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计算?

(5)讨论计算结果

28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7-29=28(只)

8、学生独立解决“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的问题。

三、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并解决。

四、练习

23+15=

48+32=

27+33=

19+43=

36+27=

64+29=

30+57=

75+16=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数学助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难点 信息窗2 课型 新授课

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学习估算方法。 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学重点

课时分配 第3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

二、新授课

1、通过刚才同学讲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解决“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 (1) 读问题,理解题意。 (2) 说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向西飞和向北飞的分别有多少只,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3) 列算式,530+310= (4) 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计算?

讨论计算结果

840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530+310=840 (只)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列竖式。

学生解决“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个人加减

3、解决“向北飞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 (1)读问题,理解题意。

(2)说说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向北飞和向南飞的分别有多少只,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算式,310+286= (3)、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计算?

(4)讨论计算结果

596

5、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310+286=596(只)

6、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7、解决“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的问题。

(1)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点不一样,你能发现吗?(这个问题问的是约有多少只)这就不需要我们算出具体的数,而是列出算式估计一下就可以了。 (2)列算式

286+103 (3)看算式,你怎么进行估计呢?(小组讨论估计方法,把每个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出它们的和。)学生进行估算,结果是 400 (4)这个结果是个大约数,不能用“=”表示,那大约的结果该怎么表示呢?我们来认识“≈”,他的名称是约等号。

(5)算式286+103≈400 读作 286加103约等于400 (6)你还能提出什么估算问题?学生提问,并解答。

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独立提问解决问题。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使学生巩固三位数加法计算。使学生能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能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第4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同上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1

1、学生用计数器随意拨出数来进行计算,以同桌为单位。

2、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体会算理。

二、自主练习2

1、用卡片练习计算题目,同桌用卡片任意组合。

2、汇报计算结果。

三、竖式计算

324

634

29

465

750

857

+153

+205

+540

-132

-520

37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7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学习。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通过蜜蜂采花蜜的情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计算方法的学习。

课时分配 第5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勤劳的小蜜蜂又要辛勤劳动了,打开书看第47页的图,你能给大家编一个故事吗?(给学生充分时间看图理解。)

二、新授课

1、学生编故事讲故事。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果园到花园有多远”的问题。 (1) 学生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画出理解图。

(2) 列算式,592+374= 讨论怎样解决。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交流各组的算法。有的学生会想到用竖式计算。用竖式计算时要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百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1得9。 个人加减

(3)

592+374=216(只)

(4)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的问题。 (1) (2) 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列算式,518-227= 信息窗3 课型 新授课

使学生通过蜜蜂采花蜜的情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计算方法的(3) 讨论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用竖式计算时,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十位上1减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当10,十位上是11-2得9,百位上是4-2得2,结果291。

(4)

518-227=291(只)

(5) 学生在相互交流与体验中选择计算方法。

5、学生独立解决“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的问题。

三、自主练习1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信息窗3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课时分配 第六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2 竖式计算

267

435

359

680

+ 405

+291

-178

-367

二、自主练习3 安排剧场

1、看图,你看明白了什么?

2、哪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合适?需要安排几场?全班交流。

三、自主练习4 苗苗幼儿园人数统计。

大班 中班 小班

148人 229人 125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并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四、自主练习6

下图是某自然保护区1998—2002年长臂猴数量变化情况。

如下: 个人加减

405只

461只

345只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1) (2) 2000年比1998年增加了多少只?

估计2004年长臂猴可能达到多少只,并说明理由。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自主练习5火眼金睛辨对错。

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同步学习与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信息窗4 课型 新授课

学生学会验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验算。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学会验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 课时分配 第7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小蜜蜂辛勤劳动了一段时间,今天它们要检查检查生产情况了。

二、新授课

1、教师出示实物投影仪。蜂王要小蜜蜂去检查一下蜂蜜的生产和使用记录对不队,可是小蜜蜂遇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它不会检查)我们一起来帮它想办法吧。

2、看蜜蜂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表,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学生发言)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对表格的数据进行检验呢?

3、学习验算。

(1) 用竖式先计算。学生列加法竖式。

(2)对竖式进行验算,怎么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列竖式。和减其中的一个加数列竖式。)学生自主列竖式进行验算,引导学生在验算之前要写上“验算”二字。 个人

读书指导、讨论法

加减

(2) (3) 学生对“一共生产的,用去的和还剩的”情况列竖式。 讨论怎样验算,写出“验算”然后进行验算。(差加减数验算。被减数减差验算。)

4、验算练习。

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和数学助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信息窗4验算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题。 通过练习能熟练掌握验算方法。能对自己所做的题进行合理验算并及时发现问教学重点 难点 能对自己所做的题进行合理验算并及时发现问题。 课时分配 第8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1

加数 加数 524 326 743 312 106

和 498

被减数 957 320 减数 差

543 431 109 278

1、学生填表,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验算并验算。

3、全班交流。

二、自主练习2

1、

843

672

302

547

-293

+174

-171

+ 243

个人加减

2、上面的题做得对吗?

3、说一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三、自主练习3

1、看图,说说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计算。

3、全班交流,并验算。

四、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在验算。

460+300

274+591

600-240

376+519

980-650

808-436

483+125

728-463 提醒学生有两个竖式,一是竖式计算,一是竖式验算。

五、摆一摆,算一算。

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数学助学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月课题 我学会了吗?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学生能认真观察图意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能认真观察图意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课时分配 第三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蜜蜂通过辛勤劳动有所收获,果农们也有了收获,我们去看看吧。

二、复习

1、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丰收图。看图,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

4、从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

三、练习

1、自主练习6 (1)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2) 独立解决问题并小组交流。

2、自主练习7 下面是育才小学一年级新生患龋齿情况的抽查统计。 2002年患龋齿人数比2001年减少多少人? 个人加减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

3、开火车

65+30(

)-25(

)+240(

)-108

456-34(

)+59(

)-222(

)+360(

4、列式计算

(1) 两个加数都是345,和是多少? (2) (3) (4) (1) 765比356多多少?

一个数比720少180,这个数是多少? 650比一个数多302,这个数是多少?

水果店第一天卖出苹果70千克,第二天卖出80千克,还剩下100千克。水果

5、实践应用。

店原有多少千克苹果?

(2) 这个月爸爸工资2000元,给爷爷400元,还剩多少元?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科目二年级数学

教师

第 四 册

5 单元 单元名称 ——对称 教

1、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

构 本单元是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为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做准备。

重点 难点 及 关键 重点和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人数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

四、热闹的民俗节

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情景引入,联系密切生活的实际事例。

课时分配

大约需要用 2 课时左右。 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想象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等等。 设

引导学生日常自觉积累知识,遇到困难时能灵活运用。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信息窗 课型 新授课

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时分配 第1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民俗节吗?(教师介绍民俗节,引起学生对民俗节的向往。)

二、新授课

1、教师投影出示民俗节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通过学生的发现引出对“对称”现象的探索。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现象,比如建筑、脸谱、剪纸、杂技表演等,你能说说到底怎样就算是对称现象了吗?(左

右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如果把它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

4、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对称现象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5、列举上下对称的现象,请同学判断是不是对称现象。

我们手工折纸时很多地方用到了对称,让我们动手折一折吧。 个人加减

可以自己折,也可以打开课本第5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步骤折一个纸。

6、船。

7、谁愿意把自己折的作品展示个大家看看,并说说你的做法呢?

8、老师还带来了一幅画呢,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六题。)谁能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9、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个对称的动作。

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

板书设计:

各种(

)图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对称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读书指导、讨论法 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时分配 第二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1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对称的,请在方框里打对勾。

2、全班交流。

3、提醒学生注意眼镜也是对称的,只是放在桌子上看的方位不同。

二、自主练习3

1、看自己,在自己的身上找对称现象。

2、小组说说自己找到的对称。

三、自主练习4

1、把能拼成对称图形的连起来。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理由。

四、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剪画对称现象。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与探究 个人加减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各种(

)图形或各种(

)物品。

教学后记: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科目二年级数学

教师

第 四 册

第 5单元 单元名称 教

1、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五、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二)

构 本单元的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及 关键 本单元内容:

重点、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力较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人数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情景引入,联系密切生活的实际事例。

课时分配

大约需要用6课时。 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想象等等。

必要的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等等。 设

引导学生日常自觉积累知识,遇到困难时能灵活运用。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信息窗1 课型

新授课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 第1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工作场面?

2、

出示信息窗情境图,学生观察。

3、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

交流、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1)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2)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2、

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3、小结:计算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

提问: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过程同上)

5、

小结:计算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1、

数学游戏

第55页第5题

2、

55页第2题

3、

55页第4题

四、

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

个人加减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 第2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师: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饿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一看它们的工作场面?(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饿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 (2)

一共有多少棵大白菜? (3)

还剩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4)

已经检查的白菜比茄子少多少棵?

…… 活动二:

(一)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师: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

估算 个人加减

(2)

列竖式计算

板书竖式

1 7 9

+ 31 61 4 5

4 3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二)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探究的饿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思考,并列式解答。

(三)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大家自己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想一想,你觉得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活动三:

(一)

(一)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师:把自己 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

(1)

估算(2)

利用计数器(3)

笔算竖式

4 3 5

-2 7 6 1

5 9

(二)已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探究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全班交流

(三)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作业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月课题 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巩固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计算。 教学重点

难点 巩固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计算。 课时分配 第3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二

1、看图写算式

2、说说所写算式的意思。

3、计算结果,同桌交流。

二、自主练习三

1、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多角度问题并解决。

3、全班交流。

三、自主练习四

1、找规律,填一填,学生自己找规律。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找的规律。

四、自主练习6

432+158

127+493

813-257

452-195

556

590

257

620、自主练习7

1、从入口到珍禽馆,走哪条路近?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个人加减

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数学助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信息窗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探索整百数减三位数。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索整百数减三位数。 课时分配 第4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田园里不光有七星瓢虫等小卫士,还有一些卫士,我们去认识认识他们。

二、新授课

1、看图,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说出每只猫头鹰捉的老鼠的数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的问题。 (1) (2) (3) (4) 读题,理解题意。

列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想办法解决,学生各自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列竖式,解决整百数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个位不够减,十位上

读书指导、讨论法

又是零,就跟百位借。

三、练习

个人加减

1、用竖式计算。

200-137=

740-596=

600-348=

409-276=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6-258=

265+335=

300-149=

204+568=

700-514=

802-637=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数学助学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学习估计计算结果。 教学重点

难点 学习估计计算结果。 课时分配 第5课时 教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去看了猫头鹰捉老鼠,也提出了问题,可还没解决完呢,今天我们接着解决。

二、新授课

1、解决“猫头鹰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老鼠”的问题。 (1) 看图读问题,并列算式。(注意求的是大约) (2) 你打算怎么来解决大约的问题? (3) 引导先用竖式结算结果,然后取大约数。也可以把各加数分别取大约数。

2、学生出求大约数的题并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是宁海小学去年几种物品的使用情况。 笤帚 拖把 纸张

上半年 132把 106把 483令 下半年 128把 143把 408令

个人加减

读书指导、讨论法

(1) (2) (3) 去年大约用了多少把笤帚?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学生做题,教师请学生上黑板。

(4) 全班集体纠正。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

板书设计:

横式:

竖式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使学生巩固整百数减三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巩固整百数减三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时分配 第6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2

426-258=

300-149=

700-514=

265+335=

204+568=

802-637=

1、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2、小组纠正。

二、自主练习3 645

302

900 +255

-167

-735 890

135

175

三、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学生看图,说说看明白了什么。买东西花了169元钱,付了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2、学生列算式独立解决。

3、全班讲解纠正。

四、自主练习6

连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并连线。

五、自主练习7

1、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纠正。 个人加减

六、自主练习9 下面是王月和张强的识字情况。 姓名 王月 会读字数 532 398 会写字数

张强 710 379

1、刘雨会写多少个字?

2、王月会读的字比张强少多少个?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竖式:

教学后记: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目标 学习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几或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几,能根据线段图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火少几的意义。 教学重点 难点 学习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几,能根据线段图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意义。

第7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课时分配 信息窗3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田园小卫士?(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去认识几位田园小

卫士。

二、新授课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仔细观察图,说说你都看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的问题。

(1) 你能找到相关信息吗?黄鹂捉了146只,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

(2) 我们用线段表示出他们的关系。板书线段,假如这条线段表示黄鹂,你怎么来表示喜鹊?学生自己画线段。 黄鹂

喜鹊 (3) (4) 说明线段图之间的关系。

列算式并计算。说说算式的意义。 个人加减

4、解决“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的问题。

(1) 你能找到相关信息吗?黄鹂捉了146只,啄木鸟比黄鹂少捉了12只。

(2) 我们用线段表示出他们的关系。板书线段图。教师板书黄鹂的线段图,学生板书啄木鸟的线段图。 黄鹂

啄木鸟

(3) (4) 说明线段图之间的关系。

列算式并计算,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练习 自主练习1

小东:我跳了110厘米。

小强:我比小东多跳48厘米。

小华:我比小东少跳30厘米。

小华跳了多少厘米?

小强呢?

1、读题,找到相关信息,自己画线段图。

2、列算式计算,说说算式的意思。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预习自主练习 板书设计: 线段图:

式: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教学

自主练习 课型 练习课

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并熟练掌握。 教学重点 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并熟练掌握。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课时分配 第8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二

鸽子每分钟扇动360次翅膀。

乌鸦每分钟比鸽子多扇动60次。

丹顶鹤每分钟比鸽子少扇动140次。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2、解答问题,可以自己画线段图。

3、全班交流并纠正。

二、自主练习4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各种鸟类265种。海洋性水生动物比鸟类多153种,淡水鱼类比鸟类少157种。

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想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练习3

小游戏,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说比这个数大几或小几的数是多少,并计算。

四、自主练习5

剑麻146棵。海芋比剑麻多38棵。

卖了120棵海芋,卖出的剑麻比海芋少27棵。 个人加减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全班交流纠正。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数学助学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单元回顾与整理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并在回顾与整理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查漏补缺。

教学重点

难点 在回顾与整理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并查漏补缺。 课时分配 第9课时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了第六单元,你都记得我们学过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口算、笔算,学习了验算。

二、复习

1、我们在做三位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满十就进一,不够减就借)

2、计算(出卡片)

329+182=

306-197=

300-128=

3、这两道题如果要验算该怎么验算呢?(学生回答)复习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对这三道题进行验算。

三、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

1、老师这有16张卡片,你能求出小李和小红的卡片数量吗?

小李的卡片比老师多25张,小李的卡片数量是

25+16张,学生画图或用卡片进行比较。 个人加减

(1) 小红的卡片比老师的卡片少7张,小红的卡片数量是

16-7张。学生画图或用卡片比较后列算式计算。

2、求小红大约有多少张卡片。求大约数。学生求小红卡片数的近似数。

四、练习

1、帮小动物找家

猪900

兔子377

老虎925 708 157

576 324

345 722

2、先估一估哪些题目的得数比500大,然后用竖式算一算。 389+314=

800-239=

654+268=

606-259=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综合练习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时间:

日 课题 综合练习 课型 复习课 教学 目标 学生能熟练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 难点 能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课时分配 第10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法 读书指导、讨论法

第15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拔河比赛”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拔河比赛”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比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喜欢数学。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拔河比赛”情景图,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认识=、??的意思及用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用三个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比多、比少”是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理解“比多、比少”是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今天一起去看比赛吧

二、指导看图,引出课题。

1、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拔河比赛)

2、比赛为什么没开始?(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数一数,再回答)

3、指名回答:左边的人少。(强调:为了公平,两边的人数必须一样多)左边几人?右边几人?

4、指导学生用红、黄圆片代表小朋友来摆一摆。(学生可同位一起摆)

启发:左边9人,右边10人,哪边人多?哪边人少? 指名回答:9人比10人少,10人比9人多

5、指导学生读、写

9人比10人少,我们表示为:9?10,读作:9小于10(?是小于号)

10人比9人多,我们表示为:10?9,读作:10大于9(?是大于号)

6、同学们再仔细看图,想: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左边又跑来一个小朋友)

7、再指导学生用红、黄圆片代表小朋友来摆一摆。(学生可同位一起摆,提醒:左边又跑来一个小朋友)

点拨:左边跑来一个小朋友,说明两边的人数同样多。

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就是每边10个人,也就是:10=10,读作:10等于10。(=是等号)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比赛了。

三、拓展练习

再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哪边啦啦队的人数多?(学生分组合作,边观察,边数数,完成课本第13页的练习)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会用三个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课后多看看书,想一想课堂上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对“问题口袋”说吗?

作业设计:

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拔河比赛 9〈10 10〉9 10=1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填数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提高练习的速度。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愿意在学习中合作。

重点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按一定顺序填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后你观察图后,又有什么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

1、请学生说自己有几支铅笔,并和同位的比一比。(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比多、比少

2、摆一摆。引导学生摆圆片(老师说,学生相应的摆出,可以同位合作,可以小组合作)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指名说一说。

比较5和3的大小,4和4的大小。学生用学具摆5和3,说一说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在摆的过程中强调一一对应。用同样的方法比较4和4的大小。在学生说完后填空,要求书写认真。

学生独立完成(认真书写符号和数字)

2)出示第2题。 比较数的大小。教师出示5和3,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鼓励学生用学具摆。学生先自己摆,遇到问题可以问小组中的同学。集体交流时,指名用磁性板摆给同学们看。

3)出示第3题。

先写数,再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说有几片树叶,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填数。集体订正时用实物投影出示。

4)出示第4题

学生认真观察,同位说一说,再涂一涂,最后比一比(引导学生做出多个答案,因为,苹果有5个,要涂梨比苹果少,可以涂1个、2个、3个、4个)

5)出示第5题

画一画。先让学生说前三个蘑菇中各有几个圆圈,多读几遍数字,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应给与引导。学生根据规律自己试着画圆圈,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教师进行小结。做完本题后,教师可以出有双数规律的题让学生练习。

6)出示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

玩一玩,比一比。教师创设情景,小朋友们玩游戏,学生们数出自己手中的石子,同桌两个人比较谁手中的石子多。教师指名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强调要一一对应的摆。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数字让学生再一次摆,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把答案填到书上,注意写字姿势。

7)第7题

填空,练习数的组成。

8)出示“聪明小屋”综合练习题

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使两块草地上的小鸡的只数变得同样多?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想办法,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用摆学具的办法,但不要求方法统一,可以在左边加上两只小鸡,也可以从右边去掉两只小鸡。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练习,我们能准确的比较两个实物的多与少,在书写中同学们还要努力,

作业设计:

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漂亮 板书设计: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 ()比()多 ()比()少 ()和()同样多

第16篇:小学科学青岛版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杠杆教案(转载)

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杠杆尺盒

7、钩码盒

7、剪刀

1、镊子

7、筷子、玻璃球塑料球、圆形塑料杯7方形塑料杯7。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20、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课件——杠杆图

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 生(齐):支点 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 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

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

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

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 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 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 师演示讲解:

所需仪器: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 师边说边组装

注意事项:

1、杠杆尺有标记一端钩码做重物,一个钩码重=牛,另一端为力;

2、杠杆平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

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重点只能各有一个;

4、我们看课件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厘米表示,在第一个洞,距离是5厘米,在第二个洞,距离是10厘米,

5、请根据表格做好记录

次数

物 体 重 量 (有标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厘米)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厘米)

实验要求:请研究杠杆,根据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数据和发现。 生

1、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一次

2牛

物 体 重 量 (有标记)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1

我们发现杠杆是省力的。

师引导:请看后面数据杠杆当怎样时,省力?(师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师板书:大于 省力)

师:说的很好,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二次

物 体 重 量 (有标记)

1牛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2

我们的发现是:杠杆是费力的。 师提示:请说完整。

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师板书:小于 费力)

师:真棒!还有不同的吗? 生3: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有标记)

三次

1牛

1牛

4

我们的发现是: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师板书:等于 不省力不费力)

师:同学们真棒!关于杠杆的发现谁能完整的说说?

生4: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出示简图: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杠杆原理。

(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师:(出示剪刀——费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费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出示剪刀——省力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省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剪刀是较复杂的杠杆,还有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 师出示课件: 介绍省力杠杆——钳子、起钉锤、起子、推车。 师出示课件: 介绍费力杠杆——镊子、人钓鱼时、人体杠杆等 师用镊子夹物:镊子的三点在哪里?它是什么杠杆?

生:夹物的地方是重点,手的地方是力点,一个头的地方是支点,镊子是费力的杠杆。 师:很好!镊子和前面的杠杆不一样,它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 师:人钓鱼时,也是费力杠杆,请看图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距离。 师介绍人体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生:天平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使用天平方便称物体重量。

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两侧,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动脑筋:

师:老师有个难题考考你们,看谁聪明。一个人用担子挑重物时,肩膀挑担子的哪个位置最轻松? 生1:挑中间位置。

师:假如一头重,一头轻呢? 生2:挑支点位置。

师:很好!你真棒!人只有挑支点位置时,担子是平衡的,人最轻松。 拓展活动:

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合适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板书设计: 20、杠杆

力点到支点 大于 重点到支点 省力 当 的距离 小于 的距离 时,

费力

等于 不省力不费力

学生总结发现大屏幕出示:

(1)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终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2)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终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小结:刚才你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杠杆可以省力、可以费力、也能不省力不费力。

第17篇: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

1、信息窗1-------2课时

2、信息窗2-------3课时

3、信息窗3-------2课时

4、信息窗4-------3课时

5、我学会了吗---1课时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11――P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里教师教授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里教师总结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活动三:练一练

1、一练第一题:在学生理解除法法算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计算,并鼓励学生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2、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并总结规律与特点。

3、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并说说估算的方法。 活动四:数学游戏

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全班同学抢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3_14 教学目标:

1、巩固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教学流程:练习5——10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5――P1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64米红布一共能做多少只鹰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1、口算

2、估算

3、竖式

教师小结竖式的计算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96÷3 84÷4 66÷3 活动三:练一练

1、练一练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2、练一练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练一练3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班级里进行讨论交流。

4、练一练4题:学生立做,然后全班交流规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街接教材P16――P1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

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

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方法

估算:72≈60,60÷6=10,72÷6的商比10大一些。 口算:60÷6=10,12÷6=2,10+2=12 笔算:列竖式

教师讲授列竖式的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师:我们再来看“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我们再来看:“86米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练习1题: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学生自己看表,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3、练习

3、4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8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做,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2、6题,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3、

7、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课时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教学内容:教材P19――P2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小时裁19只风筝面,对吗?”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三、热闹的民俗节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

课题: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课本28---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你参加过民俗语节活动吗?民俗节活动都有什么?老师带小朋友们去逛逛民俗节盛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风筝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京剧脸谱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吗?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

三、折纸船

1、师:小朋友们在民俗节中已经认识、了解的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吧。咱们打开课本第29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动手做一个纸船。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2、师:谁愿意把你折的纸船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的作品用投影进行展示) 活动四,做一做对称动作

1、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大家想不想看?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在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在小组内交流。)

3、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学生任意做对称动作造型,请同学到讲台表演)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活动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第2课时

课题:精彩的杂技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对称。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会画对称轴,能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观看过杂技表演吗?杂技表演都有什么项目?老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杂技表演,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杂技表演时整体动作是对称的吗?下面三组图形是怎么来的?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师:下面这三幅图是把表演杂技的动作画简笔画的形式,我们来再来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如果沿一条线对折,两边会完全重合,这条折线就叫对称轴。 活动

三、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这样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3、: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

四、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解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找一找对称的图形吧。咱们打开课本第32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做第一流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师: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

2、大家能不能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看一看谁的手儿巧?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 (请同学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师:看课本第6题的图,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4、你能根据第7题的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小组内的人听?

活动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研究第

8、9题。

四、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更应突出估算。经常用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2:采访果品加工厂-------学习商中间有0和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3:采访果品包装车间------学习连除和学习含先加后除(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3、重视估算。

4、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35-3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

正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这个问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

这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

师: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因该题笔算时有余数,如果有学生估计结果约为85,也是可以的。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

成。

2、第二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所包含的数量间的关系,明白求445千克鲜鱼能晒成多少千克鱼干,就是求445里有多少个

5,用除法计算。

3、第五题:在学生自主判断并改正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讨论“做除法时,应注意什么?”,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细致和验算的学习习惯。

4、第

三、四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

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7-38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练习

6、

7、

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第八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2、探索解决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和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中间也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

3、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4、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估算。

2、竖式。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3、摆小棒。

师: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 学生思考,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 板竖式:

师:你能这种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

721÷7 642÷6 627÷3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这个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算法?

师:你认为怎样写比较好呢?

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写0的道理。 师板竖式:

补充练习:505÷5 402÷2 306÷3 以上教学教师都要先对学生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 活动三:练一练

1、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一题。

2、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40-4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师板书:420÷3 问: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

师: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分学具;

2、先估算的;

3、用竖式计算的。

师: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 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 师板书:

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 活动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 活动三:

师: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 活动四:巩固应用

1、做课本41页第三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可以抽生板演。

目的是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2、第四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3、小测验:第

六、

七、八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

43、P44练习

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板书:(1)960÷2=480(盒) 480÷4=120(盒)

(2)960÷2÷4=120(盒) (3)960÷(2X4)=120(盒)

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做的理由。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意,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再自主地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第二题:学生可以列90÷3÷5,也可以列90÷5÷3,但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P44及练习的

3、

4、

5、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

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尝试解决,并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

生1:520÷4=130(包) 320÷4=80(包) 138+80=210(包)

生2:(520+320)÷4=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

师:你能总结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

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 360÷(2X3) 380÷(132-127) 活动三:练一练

4、

5、10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交流时注重让学生说清分析思路和策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47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

3、回顾倍的有关知识及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4、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中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元旦快到了,老师决定在我们班里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想一想,筹备联欢会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进行交流]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图中的小朋友为筹备联欢会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忙整理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按顺序整理] 活动二:教学左面板块

让学生先解决分组的问题:

(1)“60人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2)如果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开放性的练习,由此引导学生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活动三:教学上面的板块

师:215名学生参加联欢会,每张桌子围坐8人,需要多少张桌子?

你能估计一下吗? 你会准确计算吗?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每张桌子坐

3、

4、

5、

6、、、、、、人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活动四:教学右面板块

师:观察右面的图,你都能发现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 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合作探索。]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五:教学下面板块

师:你能说说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吗?混合运算时要怎样呢?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51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巩固估算的方法,养成估计的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对本单元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小男生修补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师:你能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吗? 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学生解决提出的其它问题

活动三:回顾与整理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你的果园里又收获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涂苹果。

师:能把你的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大学堂教案中心 内容概览+智能记忆,个性服务,我快我乐!

第18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海底世界 数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海底世界挂图,数数用的表格,各种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去过“海底世界”吗?看来大家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吧。(出示挂图或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 (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一只鲸鱼)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鲸鱼的图片。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水母、条纹鱼、虾等的图片。 (4)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顺序地数,并且渗透有关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不但数清数量还要讲清楚在图钟地位置。

2、学生独立数数。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数数,下面老师给每个同学数数的机会,并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数数)

师:跟同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数了什么?各有几个?(学生回答时,教师把黑板上图片贴完,并对应写上数字。)

三、联系生活,练习数数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师: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数数,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是写1-10各数。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科技小组活动”,通过提出“天上有几架飞机”的问题,引起学生数数的兴趣,图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数一共有几架飞机、有几个小朋友在参观等,教材只选取了其中一个问题做引导,通过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并借助自主练习中数“天上大约有几只小鸟”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第二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数扎小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同时通过理解穿红上衣男孩“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序数的含义。在自主练习中,借助“饭前准备”的画面,学习2个2个数的方法,初步渗透按群计数的方法。在“贴一贴”练习中培养学生简单找规律的意识。第三个信息窗是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借助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引起学生的争论。两边人数不相等不能开始比赛,同时这幅图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跑过来的小朋友的加入使两边人数相等可以进行比赛,从而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四个信息窗是“快乐课堂”,以两幅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借助树上苹果数量减少到一个也没有来认识有关0的问题。同时图中借助直尺、温度计上的0,进一步体会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自主练习中又设计了“按顺序连线”的内容,进一步熟悉0—10各数的顺序。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 第一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

1、

3、6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

4、

1、

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 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快乐的校园

1—5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

2、

4、5题。 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

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

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记笔顺。

4、描红,并尝试书写

“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

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

1、

2、

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二、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1) 独立看图 (2) 汇报观察结果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独立思考 (2) 组内交流 (3) 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 (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1题 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习第2题

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

4、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8题

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快乐的校园

6—10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6—10的写法及自主练习

2、

4、5题。 教学目标:

1、学写6—10各数。

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数学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数字娃娃在开会,

6、

7、

8、

9、10 五个数字有意见,因为1-5五个数早和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家都会写这五个数了,可6-10 还没机会和大家作好朋友,它们都等不及了,你看它们来了。(板书:

6、

7、

8、

9、10)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师: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学会写这些数字,把它们写得很美,它们就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2、学习6的写法

(1)看字型:你看小6先来了,出示6(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看看它象什么?(生说,表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写法:看一看、说一说它在格中的位置和布局(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 (3)写一写,自己试书空,师指导书写。

3、学习

7、

8、

9、10的写法

(1)师:

7、

8、

9、10也等不及了,它们在书上第9页等着你哪。

(2)看书自学:学生自己观察字型,他们分别象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充分交流。

(3)自己学习各数的写法。先书空练习,再尝试书写。

4、你学会了吗?有问题吗?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写?请学生当先生进一步指导书写。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4题

写数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弄明白后然后再正确地写数。

2、自主练习第5题

借助碗和帽子图,渗透数的组成。练习时,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来理解数的分与合。在此基础上,扩大练习量,教师再自行设计其他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3、自主练习第6题

饭前准备筷子的情境图。主要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两个两个的数,渗透按群计数。练习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填空“准备了( )根筷子”。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一双一双地数,还可以根据碗的个数来确定。此题可利用学具帮助数数。数完后,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

4、自主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再到附页中找到对应的图来贴一贴,然后同位互相交流排列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

1、2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

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3、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

8○6

5○8

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快乐的校园

比较大小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15页自主练习第3-6题及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二、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

2、自主练习第4题

涂一涂,比一比。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3、自主练习第5题

找规律画一画。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

4、自主练习第6题

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三、聪明小屋

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信息窗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 教学重点:0的含义。 教具准备:苹果树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

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

“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 “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

“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

“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 “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 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2、0的其他含义 (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 (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3、0与其他数的比较。

“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 (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 (2)0的形状像什么?

(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 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 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 (

)1(

)(

)(

)5(

)(

) (

)( )8 7( )( )( )( )

3、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

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不完整或遗漏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巩固练习

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情境图,说说自己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都学会哪些知识。

1、会数、读、写10以内的数,0的认识。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数的知识吗?”(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数数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数完后,将结果统计在图下的统计图中。(图中没有小狗,因此小狗的只数是0只。)

2、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了图中各种东西的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1) 统计图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每人至少写出5组。 (2) 补充练习:

5( )6

8(

)5

0(

)1

3、基数和序数 (1)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和第几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从图中任意寻找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对于合适的和能解释得通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引到图中的一排小花上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的两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全班解答或同位解答。 (2)练习:

请第一列第五个同学站起来。请第三列的前四个同学站起来。 学生提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

三、丰收园

1、教师:通过“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积极发言了?在小组和同位合作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你提出过问题吗?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认真思考了吗?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相应的苹果涂上颜色。

四、教学随笔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9页,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主练习”第2题的挂图。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

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 (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

比较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22—24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的

1、

2、3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3、巩固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

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练习第3题:

① 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② 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4、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 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三、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具学具: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 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

绿桃子

绿萝卜 绿苹果

红萝卜

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 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 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五、教学随笔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6课时。

第一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 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

(2) 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 认识加号。 (4) 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七、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积极地思考。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游览花果山,我们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成口算卡片,经常性地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

分类说算式的练习活动,通过变换练习的形式,引起学生口算的兴趣。可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想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它学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4、自主练习4题

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5、自主练习第5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根据得数连算式。练习时先让学生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并弄清图意,再做题。根据屏幕上显示的“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与电脑连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连其他的鼠标,屏幕上可以怎样更改?

6、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3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

3+4=7

4+3=7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5、巩固练习

4+1=

5+4=

6+2=

7+3=

1+4=

4+5=

2+6=

3+7=

6、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四、走进生活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训练10以内数的加法。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班小朋友那么聪明,为大家准备了好多小礼物,还带来了问题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教师以《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呢?(讨论)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得数是9,就一定能回家了。”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小白兔走的是哪一条路,你知道吗?

2、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小白兔回家的路线(教师可提供如下的算式,也可以适当补充算式)。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2+6=

4+3=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看图,并写出算式。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2、自主练习第4题:我踢哪些球?

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3、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4、自主练习第6题

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数学国王对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下面,请小朋友接受国王的礼物吧!

五、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 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水帘洞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孙悟空的水连洞参观,好吗?

出示水帘洞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刚才洞口有8只猴子,现在有3只了,有几只钻进洞里去了?

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现在树上有7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9个桃子,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树上还剩多少个桃子? „„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个香蕉?。 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7个香蕉,给小猴子吃掉4个,还剩几个?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7 – 4 = 3(个)

(2)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

1、学生自己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四、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减法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培养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看懂图意,正确列式解答;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游览了孙悟空的水帘洞,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重要的本领,认识了减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

1、2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具体指导语言:

你看图之后,讲一个故事;独立列式;集体交流:学生说图的意思,学生连线,同桌看看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3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写得数,后请小博士交流

教师读题,学生说得数。

3、自主练习第4题

小鸡回家,连线找得数。六所房子中有的住了一只或两只,有的没住小鸡。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口算,争取全算对。

三、走进生活

1、自主练习第5题

小猴分桃图,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把分得过程用等式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汇报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具体过程如下:

(1) 学生看图说图的意思 (2) 师生一起摆学具 (3) 看学具列算式 (4) 同位交流

(5) 师生一起把算式分类找规律

2、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幅包含多信息的情景图。其中有小鸡吃虫子、兔子吃萝卜、小鸟飞走了等信息,是加减综合练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充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加减法独立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相互交流。

3、课外延伸

聪明小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拿实物或学具摆摆看。

四、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信息窗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二、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三、探究问题

1、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列出算式。

2、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可以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给予提示:3 - ()=()个

四、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花儿上还有几只蝴蝶?

2、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 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长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3、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自己看图,边说图意,边列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三、拓展延伸

教师讲一个数字娃娃的故事。你能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四、教学随笔 第九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42页。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第41页信息窗5挂图)

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②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④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⑤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 探索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教学随笔: 第十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4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提供了学生用彩纸做纸花的情景,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张彩纸?”只要列出正确的算式就行。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直尺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5、自主练习第5题。

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

6、自主练习第6题。

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独立解答,发挥想象。在交流中弄清楚“2+2+2+2”和“8-2-2-2-2”的含义,并尝试口算出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信息窗6。 教学目标:

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

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5-1+2

5-3+1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2题。

(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 (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8-2+3

8+3-2 (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第1题。

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羊过河”、“运算卡片”、“小猫钓鱼”、“讲故事”、“做公交车”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研究了“小猴子学钓鱼”的故事,又解决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很棒!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2、出示“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 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 (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3、同学们,你们做过公交车吗?出示53页图: (1)引导学生观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引导提出问题:3路车上一共有多少乘客? (2)合作解决:车上一共有几人? (3)汇报结果。

适当渗透思品教育:坐公交车一定要注意安全。靠站停车时先下车后上车,尊老爱幼等。

4、出示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 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5、出示48页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时

走进花果山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信息,独立思考,发现隐含的规律,初步的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2、合作交流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注意倾听、欣赏他人的想法,共享探索成果,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对探索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达,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的知识更有趣,比比看,谁学的最好,发现的规律最多。

二、自主探索

1、出示49页第1题

(1)3+2=5,那么2+3=几?

再出示几个类似的例子,学生解答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总结规律: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

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出示几个类似的但数很大的题,让学生利用学习的规律解决。 (2)教师出示蘑菇+苹果=9,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你能想到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2、出示49页第2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下面的瓜应该是什么颜色?下面呢?下面呢?最后一个呢?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题。

3、出示49页第3题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应该填几?为什么?

4、出示49页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篱笆呢?再涂上颜色。

三、聪明小屋

请同学们走进“聪明小屋”,看你能发现什么?明天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四、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时

走进花果山

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3页回顾整理。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准备:

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 (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说明: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思维易被激活。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对大海无限喜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这一切即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3、排一排(得数是8的所有算式):你再仔细看一看,这些鱼身上的算式排的是乱七八糟的,你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给它们排排队吗?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师:你看,老师把各个小组整理的情况,也汇总成了这样的一个表,请你仔 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自己先看看,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 (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说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探

讨,完善探究规律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作了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充分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师:刚才大家横着、竖着、斜着看,发现了许多规律。有几条小鱼也过来凑热闹。哦,怎么把我们的算式挡住了?那么大家能猜出这些鱼挡住的是什么样的算式吗?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过渡语: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全猜对了!为了奖励大家,这些小鱼邀请大家到它们的海底龙宫玩一玩,想不想去?可是我们必须通过这两座桥,才能到达!要想顺利通过,就要把其它的算式补充完整。大家有信心吗?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师:海底龙宫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可是要想打开海底龙宫的大门,必须把通往大门的阶梯算式补充完整,大家还有自信吗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其它小组的同学跟你们组想的一样吗?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教师注重组织丰富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采用猜一猜、比一比、补一补等游戏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说明:活动的欣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高潮,课的结尾让学生意犹未尽,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七、教学随笔:

第十五课时

走进花果山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

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上自己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教学随笔: 第十六课时

走进花果山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内容: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际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数吗?在我们周围哪儿有数?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找找周围的数。板书:找找周围的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找找身体上的数。

找找自己身体上有哪些数?(如:1个头,1个鼻子,1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条胳膊,两条腿,两只脚,10个脚趾等。)

2、找找教室中的数。

教室中有数吗?请你找一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数?

公共场所、体育厂、电视上等。让学生说说在不同地点,找到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找出哪些数?

2、你打算怎样去找你周围所熟悉的数?让学生讨论,制定出课外找找周围的数的活动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都找一找周围有哪些你熟悉的数,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交流。

四、教学随笔:

第四单元 谁的手儿巧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对话的方式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 “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通过“连一连”、“涂一涂”、“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认识几何形体。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的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还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主动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 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 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 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谁的手儿巧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的自主练习以及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5、猜一猜

出示一个实物模型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模型?并说说为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随笔: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

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提倡算法多样化。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4、本单元的评价除考察知识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数11—20各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数20以内的数。

2、进一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介绍背景:市南区发起“挽留海鸥”的活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不久“海鸥回来了”,让我们去看看现在海边的美景,怎么样?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3、你们看图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

(1)根据提出的问题,数出自己喜欢物体的个数。(学生说说数的办法。)学生数出并回答,师随机板书此数

(2)继续解决其它关于数数的问题,学习11-20各数的数法。让学生把图中的数数全,把图中提到的各种信息展示完整。

2、动手操作,认识数位

(1)怎样才能把数数的更准确呢?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小棒学习数“沙滩上有几只海鸥?”(用小棒表示海鸥)

(2)引导学生把其中10根捆成一捆,强调10个一是一个十,让学生初步体会十进制,体会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一捆小棒加一根就是11,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一捆加两根就是12,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接着让学生按这种方法摆出11-20各数,知道2个十是20。

(4)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教师说明: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 11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呢?指学生试拨。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65页的第1题:写一写,画一画

这是一道巩固数位知识的练习题,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画?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教科书第65页第2题:按顺序写数。

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对20以内数的排序练习: (1) 从小到大 (2) 从大到小

(3)奇数排列、偶数排列

3、教科书第65页第3题:数学游戏

先给学生解释清楚几个名词:大、小、大得多、小得多、差不多。讲清楚规则后,让学生同位合作游戏。

五、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海鸥回来了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十几加几的题及加法名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初步的数感。

4、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5、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没解决的我们暂存再问题口袋内,我们今天继续解决。

2、小黑板展示问题口袋内容,筛选出“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怎样列式?(12+3)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四、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六、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海鸥还来了

十几加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65页

5、

7、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巩固练习十几加几的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1、课本65页第5题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快速的看一眼,马上合上书,你看到了什么?(糖) 几堆?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 (2)学生集体交流估计的数目, 师:“究竟谁估的更接近一些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要想比一比谁估的更接近,必须先算出一共有几块糖。 (3)学生解答“一共有几块糖?” (4)比较谁估的对,请他谈谈心得。

2、教师出示两堆小棒

(1)学生先估计一共有几根小棒?

(2)请学生数出两对小棒各有几根? (3)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盒没有用过的粉笔有几枝?全班有女生几人?男生几人?”

3、课本66页7题

(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 (2)学生集体交流图意,“说说通过看图你都明白了什么?”

(3)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表格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选比较简便的方法, 小组 一 二 三 男生 11 8 12

4、出示小黑板: 女生 5 10 7 (1)通过看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2)一组有几人?

(3)你根据上述情况,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教师选出有关加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4)学生独立解决。

5、先计算,后找规律。

10+1

11+2

12+3

13+4

14+5 观察算式及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7、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海鸥回来了

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4十几减几及减法算式的名称.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十几减几不退位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你看图提出减法问题吗?”

(原来有几只海鸥?飞走了几只?还剩几只?怎么列式?引出今天要解答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岩石上现有几只海鸥?”(17-4) (1)你想怎么算?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19-8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交流做法。

3、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情景?学生说说,教师鼓励学生要自己解答,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先放进问题口袋。

4、学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口算比赛。

教师出示口算题目,比一比再限定的时间内谁做的既快又对。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海鸥回来了

十几减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自主练习第

4、

6、

8、9,聪明的小屋及根据三个数写四个算式及找规律。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十几减几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操作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先摆小棒,再计算。

(1)师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6根,再从中去掉5根

(2)学生说说怎么去的?

(3)学生独立解答 。

2、根据算式:19-2 (1)学生自己摆小棒解答。 (2)同桌交流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看图写算式:教师出示苹果图。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然后自己解答。

2、给学生三个数字,

15、

2、17写出四个算式。

3、先做题,后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9= 19-8= 19-7= 19-6= 19-5= 19-4=

在教学此题时,要引导学生用被减数,减数,差这样的数学术语来讲述规律问题。

4、请你写出得数是15的减法算式 19-4

18-3 17-2 16-1

15-0 在教学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写既不遗漏,又不麻烦。

5、课本66页第8题 (1)学生看图讲故事 (2)根据故事列算式

(3)集体交流意见。

6、课本66页第9题,综合练习。以组为单位由一人任选数字卡片,其它人分别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和得数是这个数的算式。依次轮流进行。

三、走进聪明小屋

找出与其它数不同的数,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第2组答案不唯一。

四、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

教学内容:

第67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

2、考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

3、考察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4、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四、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 有趣的游戏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画面,引起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讨论。在自主练习中,借助“二人听口令击掌”的游戏画面,扩展到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的学习。信息窗二,是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在自主练习中利用小鸟和小猫从不同位置看房子,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巩固。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商店„„多种场合都接触过这些事情,只是没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系统知识来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的素材外,还可以设计多种情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本课的内容。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习的空间,便于学生联想和交流。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初步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学会用简单的方位知识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等内容,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用亲身体验唤起对经验的联想,从而学会本课有关内容。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到的知识才能扎实、灵活,学到有用的知识。由于是初步学习这些知识,只是积累直观经验,不宜作过高要求。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系统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另外,此类知识很难通过几节课,几个例子,一下子学会,只有通过不断地辨认,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变为得心应手的知识。为此,教师除重视课堂中的体验学习外,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学生能经常用简单的方位知识和辨认物体形状的知识解释和描述一些周围的事物,在应用中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4、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达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5、对本单元中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否正确地从上面、侧面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与小伙伴合作,主动运用知识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图形与位置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信息窗1,及第69页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

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设想: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好吗?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同学们想玩吗?

二、合作活动,理解知识。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师: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有,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 师: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师: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

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 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 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 (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69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 (2)师生比赛。 (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

要求是:大树左边有4只小燕子;右边有3只小鸡;上面有2只蝴蝶;下面有5朵小花。

每个小组发一张大树图画。 (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3)课件展示。

四、谈体会: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上、下、前、后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图形与位置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信息窗2及71页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教具准备:

信息窗2挂图,学生准备:小汽车、积本、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图片及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学生回答)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师: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二、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挂图:

师: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师: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师: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

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

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 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三、自主练习

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

侧面

前面

后面

五、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图形位置——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

(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 (1) 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 (2) 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随笔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

6、6+9和16-

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加强巩固。第四个信息窗解决“赛跑分组”情景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有关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第五个信息窗是“领奖”,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本单元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五个主题情境,构成了具有横向联系的“情境串”。由情境引发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编排方式,加法不再分9加几、8加几------

4、

3、2加几,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减法中也不再分十几减

9、十几减

8、-------十几减

4、

3、2,即先减大数,再减小数等琐碎的知识点,而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只安排了9+

6、6+9和16-

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

法,其余的内容全安排在自主练习中,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材把算式从实际问题里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在加、减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地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感受到减数不变,被减数与差的变化,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6、回顾整理的创意形式新颖。

回顾整理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采取“营地式”的呈现方式。把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大本营共分为六个营区,以不同颜色的小旗为营区的标志。蓝、黄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绿、深蓝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黄、绿、深蓝营区分别对加减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为红、紫营区填写加法表和减法表作好了准备。

通过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建议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教材中的五幅情境图,展现了“小小运动会”的种种情境。教学时,教师不要静止的“观察”,机械的“问答”,要活用情境图。有的情境图如“运动会报名”、“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可组织学生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的情境图如“领饮料”、“领奖和公布成绩”,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启发学生学习。学生们有了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就会亲切而有积极性。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经验基础不同,同一道题目会提出许多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要注意鼓励、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不要统一限定一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欲、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在“你说我讲”栏目中,虽然设计了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用这些“问题”和“方法”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

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展开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按《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承认差别,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口算;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迅速。练习方法,开始可看卡片,逐步到听题口算,最后开火车或口算抢答。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5、对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应考察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表现情况。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4课时 第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

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 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提出问题

师:凡是参赛的运动员每人都要佩带一个菜牛上号码,大家想一想,我们班需要多少个号码?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问题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 ......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技术2一下6+9得多少。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探索8+

7、7+8的算法。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出了要求“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还可以算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用这种方法又该怎样列式呢?(指生回答,并且说说算法。)

4、小结与回顾:过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

6、6+

9、8+

7、7+8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2页、第7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练习与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用完整的

一、两句话说明图意,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共摘了多少根”把正确的列式填在书上,同位说一说算法。

2、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为了解决运动会报名的问题,我们学会了计算进位加法,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巩固应用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8+5 5+8 7+4 4+7 3+9 6+8 7+9 8+9 5+7 6+6 3+8 7+7 4+8 5+9 6+5 7+6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说明要求。可以以举例的方式讲清规则,如一人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3的算式有条理地按次序说出来,9+4=

13、8+5=

13、7+6=

13、6+7=

13、5+8=

13、4+9=13。

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尽可能地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说一说。

3、自主练习第3题。 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动物?为什么把小猫和袋鼠连在一起?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

4、自主练习第5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5、自主练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编个小故事,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让学生尽情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交流时,先组内交流,再组间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运动会分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出示76页信息窗2,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通过研究书中提出“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交流。对于当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写在问题口袋里,留待以后解决。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写算式。为了扩大练习量,可灵活增加8加几、9加几、5加几„„的算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2、自主练习第2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算式卡片。出示贴有得数是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的小椅子。每个同学手里卡片

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找几号小椅子。得数10是多余信息,没有对应的卡片。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指名说。

四、走进生活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老师领同学们到商店去看看好吗?出示准备好的标有价钱的物品,引导学生说出每样物品的价钱。你需要哪两样东西选好后,算一算需要多少钱?需要帮助的同学请举手或找同学帮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先来比赛,好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看谁算得快。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投影学生课间活动的游戏图。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看一看画面。然后,拿走投影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大约有几个小朋友?再数一数,看看谁估计的最准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可完全放手,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5题

两队少先队员进行交流活动的情境图。练习时,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小小运动会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信息窗3。 教学目标:

第19篇: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学期教案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6人。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马乎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3.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

三、

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

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

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

教学时数及进度安排

根据联校进度进行授课

第一单

元单元备课

小数乘法

教材内容: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5.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数学的积极意向。

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①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②探索并掌握因数与积之间大小关系的规律;③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④运用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体验对比、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的确立

由于小数乘法完全可以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点准小数点即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确定“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点准积的小数点”为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我们认为善于引导和联想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措施。善于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我们要多准备几手导的办法:如讲故事法、猜谜法、视频法、类比法等。善于联想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善于联想要求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联系学生的旧知,还要善于联系我们自身的学习感悟。 重点习题分析:

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每天往返两次”这一条件,理解两种算法(×4×

5、4×5×)。

除了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还要让学生注意“0除外”这一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结论,可以补充一些变式和含有0的比较大小的题目。 本单元还应注意的问题:

小数乘法的竖式写法,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积的近似值,小数乘法中运算定律(特别是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等。

小数的竖式写法要求右侧对齐,部分学生可能掌握不好,教师应予以强调。在教学小数乘法计算、简算时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因为它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在确保正确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熟练性,可以采用选择正确结果、判断对错、比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等多种练习形式。对于小数乘法中的简算,应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

同方法的指导,并与口算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能力。比如:×,既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简算(××3),又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1+)=×1+×,像一些简算题可以把它融到口算题中间去。在每天的口算练习中,比较灵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在比较中找出最优。

求积的近似值实际就是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更多新的知识,因此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购物时算总价,计算家里每月的电费测量、计算黑板的长、宽、面积,桌面的面积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四年级已经学过,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掌握不够好,应用经常出错。我们在教学时不可轻心,要在练习时多指导有问题的学生,使他们理解运算定律并能正确运用。

信息窗1——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页——第3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联系力求形式多样,并通过调查了解点费情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理解算理,个别学生忘点小数点,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点上小数点,不甚理解,加强指导

信息窗1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乘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4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写作业本上) 独立完成练习册P1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通过练习,发现班里有个别学生听讲不认真,出现一些比较间的错误。同时,也发现有个别孩子计算基础不好,加强训练。解决问题处理较好。

信息窗2——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小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6页——第7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8页“自主练习”的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在这里,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教学,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生在按整数乘法计算的过程中,0也计算进去,没有完全理解算法;部分学生计算过程出错,不扎实。部分学生的小数位数找的不对,只看一个因数的

信息窗2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乘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8

3、

4、5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8

6、

7、8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2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通过在计算中的比较分析,逐步发现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1、体会因数大小的变化了,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2、发现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在发现掌握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在判断改错的过程中,使学生重视到一些易出错的地方。消除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小数乘法计算的负迁移。

信息窗3——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1页——第12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运算律运用到小数。思考: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运算律运用到小数。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2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信息窗3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数乘法的简便算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13

3、

4、

5、

6、7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14

8、

9、10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4

1、

2、

3、

4、

5、6题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节课紧紧抓住“推广”两个字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巧”应用,“巧”巩固。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了创造潜能。

第一单元复习(小数乘法)教案

五年级一班教师:张付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2、会做相应的练习题。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2—16页内容,重点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6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第 二单 元 备 课

课题: 图案美 对称,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周对称的定义)。

2、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稍复杂)。

3、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连续平移2次或两次以上)或旋转900。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教学方法:

1、“操作、观察、思考”三位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对称、平移及旋转方式的理解。

2、整合例题内容,从对比和比较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课时划分:轴对称图形 2课时

平移 1课时 旋转 1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第二单元 图案美

信息窗1 ——对称

教学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学习目标:

1.将学具盒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较好的完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教具: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对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看书1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17-1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的内容, 思考: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下面老师就

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

举手

必做题:练习

2、5题

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

信息窗2——平 移

 教学内容:教材P22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 教具:小黑板 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平移》。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2的内容。(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 [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信息窗3——旋转

 教学内容:教材P23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属于什么现象?(生:旋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旋转》。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吧。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讲述: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

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

(2)、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3)、总结方法: 图形旋转位置变, 形状大小如从前, 对应点线随图转, 对应角度永不变。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选择

(1)、下面的游戏属于旋转的是(

A、踢毽子

B、玩碰碰车

C、荡秋千

D、捉迷藏 (2)、从3时15分到3时45分这段时间里,钟表的分针(

A、旋转了120度

B、旋转了180度

C、旋转了30度

D、旋转了360度 (3)、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是(

A、正在工作中的电扇叶片 B、行驶中的汽车的车轮 C、扔出去的铅球 D、放飞的风筝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

5、6题

八、板书设计

点:

旋转中心

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角度 巧计:

图形旋转位置变, 形状大小如从前, 对应点线随图转, 对应角度永不变。

[课后反思]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

让学生充分动手,加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直观感受。在研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方向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纸条以不同的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练习,明确旋转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后再在纸上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三峡工程(二) ——小数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求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带中括号的)。 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计算;认识中括号,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3.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中括号的应用。 课时安排: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课时 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课时 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 2课时 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课时 回顾整理 2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聪明的测量员 1课时 单元达标和讲评 2课时 共计:15课时

单元教学策略:1.积极创设现实、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多收集三峡工程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做成精美的图片或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在现实、有趣、挑战性强的情境中自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迁移、类推等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3.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本单元为学生的探索活动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运用好教材,合理组织学习活动。

4.积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教师要积极提倡解决问题

单元达标计划:计划10月20日进行单元达标测试。

信息窗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够商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8页——第29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上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0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信息窗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9页——第30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上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1页“自主练习”的7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1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除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0-31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31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1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二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4页——第35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小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商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2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2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6-3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36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3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信息窗三 商的近似值

【学习目标】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商的近似值。【板书:(商的近似值)】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

无限小数的概念。)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9页——第40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思考: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不明白的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41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1.尊重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信息窗3一 练习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商的近似值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商的近似值,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41-42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2 5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5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信息窗 四 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带

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5页——第46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46页问题口袋上面的内容。思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不明白的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46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信息窗4一 练习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今天我们来进行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46-4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2 5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7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除法(复习)教案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2、会做相应的练习题。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28—53页内容。 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10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珍稀动物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有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难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 小组合作

信息窗1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简易方程。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 55 页——第 57 页的内容, 重点看图与文字,认真思考红点部分的问题。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第20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比例尺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2页的红点内容和54页T1-T2的题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结合实际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进行相互改写。

3.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

4.通过学习,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掌握比例尺的两种表达方式与相互改写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线段图、方格纸、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练利用球场平面图指挥比赛的场景(出示52页情境图或足球场地实景图)师:大家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怎样画这个足球场的平面图呢?

2.师: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预习收获和遇到的困惑 温馨提示: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在组内交流预习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重点交流画图时的想法和画的过程

发言时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在班级展示交流解决

过渡语: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情况,重点关注“学困生” 3.学生交流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平面图的画法。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介绍足球场是长方形,长是95米,宽是60米。师:我们已经试着画出了个足球场平面图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

生1:随意画的就不像。

生2:我认为我们不能把真正的足球场地画在纸上,因为它太大了,我们应把足球场地适当缩小后再画在纸上。

生3:长与宽缩小的倍数相同就像,不同就不像。

生4:我们可以把足球场地的长和宽缩小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纸上。 2.小组长呈现本组的设计图样,并解释画的过程,进行互相评价。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画的足球场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说你画的过程。 预设: 生:随意画的

生:我是将95米先化成9500厘米,再缩小1000倍后是厘米,把它作为足球地平面图的长,将60米先化成6000厘米,也缩小1000倍后是6厘米,把它作为足球场地平面图的宽,这样便画出了足球场的平面图。

生:我是将足球场的长和宽都缩小2000倍,也就是用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长,用3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的宽

生:我是将足球场的长和宽都缩小500倍,也就是用19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长,用12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的宽

3.全班质疑释疑探讨为什么有的画得像,有的画得不像? 预设:

生:我觉得他们画得像,因为他们把95米和60米都缩小了相同的倍数,这样就保证了平面图不变形。 4.师生看图小结

师:为使足球场的平面图画得规范,我们可以把球场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也就是把足球场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的设计方法还有很多,真聪明,。利用我没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长方形平面图画到了一张纸上,你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

你其实画的是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长方形? 预设:

生:标上真实的长和宽 生:标上比例尺

师:你知道什么是比例尺吗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同学1:在中国地图上。 同学:在世界地图上。 同学:在房屋设计图上。 „„

5.教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注重意思的多样化) 同学交流(略)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的比例尺、世界地图的比例尺

你能求出这幅平面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和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最简整数比吗?

6.领悟新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厘米和95米都叫做长,6厘米和60米都叫做宽,这两个长和两个宽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

生:厘米和6厘米叫做图上的长和宽,95米和60米叫做真正的长和宽。 (2)师:实际距离95米画到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60米画到图上距离是6厘米,大家能求出这幅平面图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和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最简整数比吗? 预设:

生1: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化简的结果都是1:1000。 生2:我认为比例尺是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先统一单位,然后再化简后得到的。 生3:我认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师生质疑、释疑总结:

师提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什么关系?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一幅图中比例尺是一定的,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1。(师板书:比例尺) 1000

(4)交流比例尺意义、强化语言表述

师:大家知道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吗?那么1:1000这幅图的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1: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统一单位后,再进行化简就可以得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生2: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 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 1000 生4: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7.认识不同的比例尺特点及其相互改写 (1)汇报自学的收获

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说一说你从课本54页上面的内容学习到了什么知识。生分组汇报交流 预设:

生1:知道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生2:我知道我们刚学的比例尺像1:1000或是1的叫做数值比例尺,数1000 值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数值比例尺的前项是1;;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生3:我知道比例尺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叫线段比例尺。如 (2)分组提问质疑、释疑。 预设:

生1:有没有把比例尺后项写成是1的?(师:生活中还有把比例尺把后项写成是1的)如下图介绍: 生2:什么是线段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由两部分组成,下面的线段表示图上距离,上面的数据表示实际距离;

(3)对比观察、改写两种表示形式。

师:大家通过自学说得非常好。现在你能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你是怎样写的?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通过自学交流大家对比例尺的知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看来统一单位对于计算比例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一幅图的比例尺,这样是为了计算简便也便于为了好看好记,体现了数学的一种简洁美。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考一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能有这么多的收获,现在敢不敢接受挑战?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

(1)课件展示:课本P54的自主练习;T1;(2)分组让生在组内先说给组长听,先弄清楚图中是;预设:;生1:这是一幅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4表示图上距;生2:这是一幅线段比例尺,;5米;(3)议一议、更正;①找两名(最差)学生操说一说,其他同学坐在桌上听;②总结概括;图中给出比例尺后,要说清楚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2.当堂达标检测(完成课本P55T2);第

12

(1)课件展示:课本P54的自主练习 T1 (2)分组让生在组内先说给组长听,先弄清楚图中是什么类型的比例尺再解释意义,小组交流。 预设:

生1:这是一幅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4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4米。 生2:这是一幅线段比例尺, 5米。

(3)议一议、更正

①找两名(最差)学生操说一说,其他同学坐在桌上听,组长对说的不规范的进

行更正 ②总结概括

图中给出比例尺后,要说清楚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多少米(千米)。 2.当堂达标检测(完成课本P55T2) 第2题: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

(1)独立做题,师巡视指导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引导他们注意单位名称统一。 (2)同桌互相交流填写前注意事项:①把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厘米。②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③强调比例尺前项化简成1。④正确填写,请学生交流填写过程。 预设: 板书设计: 比 例 尺 的 意 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数值比例尺 1:1000 线段比例尺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觉有以下成功之处: (1)巧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通过观察足球比赛引入提出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发现新的知识点,了解了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感知,自主体验

本节课从认识比例尺、认识比例尺两种表达方式、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在动手画图中学习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经历和体验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使用建议: 教材中所呈现的线段比例尺的知识文字很少,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验相对较少,理解起来很不容易,教师应借助地图等生活学具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更易理解,从而正确地进行相互改写。

3.教学困惑: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比例尺把后项写成是1的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应如何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青岛版认识方向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漂亮花朵教案

青岛版2017小升初数学面试题

青岛版成都小升初数学试题

青岛版2017小升初数学面试题

小学数学经典教案模板青岛版(共20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经典教案模板青岛版(共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