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集合中班教案3篇(中班集合数学教案),供大家赏析。
集合中班教案1
活动一:炉具的用途
活动目标:通过讨论了解炉具的用途及什么是炉具
活动准备:图片
活动形式:集体
设计意图
师幼互动
教育反思
了解幼儿的问题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吃到的东西是什么帮了忙?它还能帮我们做什么?
2、炉具是什么样子的。
3、提出疑问:幼儿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炉具的问题,老师记录。
幼儿的表现:幼儿对于炉具的种类感兴趣。
对于自己感到很好奇,但是家长又不让接近的炉具幼儿有些了解又有些猜想。在讨论的时候幼儿都积极发言。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讨论,及对自家使用炉具的不完整描述,幼儿发现小朋友家使用的炉具也不同。
在过渡环节组织幼儿讨论,及利用了时间,又使幼儿在过渡环节有事可作。
活动二:炉具的种类
活动目的:了解现代炉具
活动行式;集体
活动准备:请家长带幼儿的商场参观;不同炉具的照片
设计意图
师幼互动
教育反思
自己解决问题
1、请幼儿把收集回来的炉具图片、照片布置成“炉具专卖店”。尝试分类(用电的、用煤气)
2、了解现代炉具
1)利用录像了解过去的`炉具
2)现在我家的炉具
3)利用图片了解多种炉具
3、如何安全使用炉具
在此次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想象说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炉具,应抓住这一点开展活动。
活动三:新型炉具
活动目标: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创造炉具
活动行式;集体
活动准备:录像
设计意图
师幼互动
教育反思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1、观察有关电磁炉、太阳炉的录像。
2、讨论电磁炉、太阳炉的好处。
3、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希望有什么样的炉具,通过讲述、绘画、制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幼儿表现:大多数幼儿能说出自己的想象,但不会用绘画及制作的方式表达。
对于用绘画及制作的方式,幼儿所划出的都是幼儿所能理解的,并不是成人眼中的表现形式,但幼儿却能用语言表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及形式。因此教师并不能否定幼儿的表现,要结合幼儿语言的表述看画,给于肯定及鼓励。
思维接力棒:
在古代原始部落时代,人们开始时使用雷电击中树木而产生的火种。慢慢的人们开始钻木取火,现在人们更加方便了,可以控制火、并调节火的大小。
集合中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洗衣机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尝试用动作表现洗衣机洗衣的过程。
2、感知乐曲回环反复的结构特点,能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衣服在洗衣机中旋转的动态。
3、初步学习游戏方法,尝试与同伴愉快合作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八幅、音乐、绳子一根。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进场,导入活动。
T:小朋友,我们的衣服脏了,妈妈会放到哪里去洗呢?
二、引导幼儿讨论洗衣机洗衣服的工作程序。
T:那洗衣机是怎样工作的呢?
引导幼儿自由讲述: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教师出示相应的图谱。
三、看图谱完整欣赏音乐一遍。
T:听,小衣服开始洗起来了。
四、引导幼儿利用身体部位创编各种动作,表现洗衣机洗衣服的程序。
T:妈妈要准备洗衣服了,让我们变成小衣服吧。看看,我找到一件男孩的衣服,还有男孩衣服吗?男孩衣服在哪里?这件是谁的衣服?女孩衣服在哪里?把手举起来看一看。小衣服们,让我们听着音乐跳到洗衣机里玩一玩吧。
听A段音乐,幼儿跳进洗衣机。
T:小衣服跳进来吧,洗衣粉来了,水来了。
T:衣服遇到水会慢慢的怎么样?(浮起来)哪件小衣服会做慢慢浮起来的动作?
幼儿创编浮起来的动作。(听音乐练习。)
T:水放好了,洗衣机要开始工作了,它是怎么转动的'?谁来用动作做一做。
请小朋友利用身体部位创编做动作。 (听音乐练习。)
T:洗衣机转动一段时间后就要怎么样呢?(停一停、歇一歇、再泡一泡。)
T:接着衣服又开始转动起来了。(听音乐练习转动的动作。)
T:水慢慢放光了,衣服怎么样了?(慢慢沉下去。)谁来做慢慢沉下去的动作。
幼儿创编动作,听音乐练习。
T:最后洗衣机要干什么了呢?(甩干)甩干的动作怎么做呢?它要比洗衣服的时候转得快。(幼儿创编动作,听音乐练习。)
T:我们把衣服拿出来后干什么?(抖动衣服。)怎么抖呢?(抖衣服、抖袖子、抖裤子)最后,我们把衣服晾起来。
幼儿创编,听音乐练习。
五、全体幼儿和老师听音乐完整表演。
六、全体幼儿合作玩洗衣机的游戏。
1、幼儿围成一个大洗衣机,教师指挥,集体玩游戏。
2、幼儿做洗衣机,老师做衣服,再次表演。
3、引导幼儿分组玩游戏:一组表演洗衣机,一组表演衣服
七、幼儿自由表演衣服晾在衣架上的动作。
师:老师做衣架,现在请把衣服晾在衣架上吧。我们一起去晒衣服。
集合中班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使气球鼓起来。
2.尝试气球的多种玩法,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课件、气球若干、打气筒
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引发讨论
1.游戏:猜猜是什么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气球?
(二)尝试:让气球鼓起来
1.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气球,想玩吗?现在能玩吗?为什么?
2.讨论:怎么让气球鼓起来?
3.幼儿尝试,寻找让气球鼓起来的办法
4.经验交流
你用什么方法让气球鼓起来的?这些办法中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三)玩气球,体验快乐
1.幼儿分散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2.提出要求:玩时不能用手碰气球,有什么办法不让气球掉下来?
3.幼儿再次分散玩气球。
(四)延伸活动:
这是什么?想想用丝巾帮忙怎么让气球不落下来?
听课收获:
活动是在蒋老师与孩子们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拉开序幕的。由于孩子们上了一天的活动,已经有些累了,但是通过蒋老师一个小小的游戏,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也很快被调到起来了。这种开场白很利于孩子和老师放松心情,为接下来活动中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发言奠定了基础。
纵观整个活动,虽然与教案上预设的有些不同,但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快乐是无法忽视的。同时,蒋老师在活动中每一个点开展的都很扎实 ,都很注重让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与表达,并都是以一种游戏、聊天的形式和孩子们讨论着气球。如在出示气球的时候,蒋老师以“能捏在手心里、装在口袋里的',猜猜会是什么礼物?”聊天似的和孩子讨论着气球的用处,怎样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等等。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蒋老师并没有因为是面对那么多人的公开教学而放任孩子的所言所行,而是巧妙的进行了疏导。如科学家都是经过详细的思考之后,才会说出他的答案,意在告诉孩子要先思考,而不要先随口说,以防妨碍他人;再如亲切的抱住爱冲在前面,喜欢“抢”的孩子,帮助他学会谦让……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在集体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个别孩子的成长,有效地做好个别教育。
最后,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蒋老师在活动中并不是要教给孩子什么知识,而是更重视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方法、社会情感、交往能力的获得。同时,任何时候都要将孩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孩子在活动中的任何表现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因势利导,去顺应不同个体的不同反应。我想这些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更重要的东西。
集合中班教案3篇(中班集合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 有关中班语言活动教案3篇(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秋天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