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教案8篇 童趣教案文片段教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3-12-27 12:4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童趣》的教案8篇 童趣教案文片段教学优秀教案,以供借鉴。

《童趣》的教案8篇 童趣教案文片段教学优秀教案

《童趣》的教案1

  【课文说明】

  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 ,相关疏通字词句)

  三、合作学习

  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点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课文

  五、小结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

  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

  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创新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四、布置作业

  发挥你的想像力,续写下列故事:

  初一(2)班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正凝神思考老师的问题,突然一只麻雀从窗户外飞了进来

《童趣》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本课反映了少年儿童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2.聆听《四季童趣》、《捉迷藏》、《樱花》、《雪花飞舞》,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创编活动。

  2.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录音)

  2.请小朋友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四季童趣》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2.发声练习:

  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教唱歌曲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

  4.反复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地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1(交流、处理、试唱)

  四、创编活动

  1.编自己的歌。

  例:2/4 ×× ×× │ × × │ ×× ×× │ × — ‖ 6 1 2 3 │ 5 6 │ 5 3 2 1 │ 6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自制碗琴。

  五、课堂小结听着音乐下课。

《童趣》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把握课文的主旨:物外之趣

  3、背诵课文

  【教学悟点】

  1、本文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2、是怎么表现的

  3、怎样解释文言词

  【教材分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本文主旨显而易见,但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虽花的时间也可能要多一些,重点可定在教学目标2和教学悟点3上。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方法指导

  1、可以用课文前的谈话来导入

  2、可以设置一个情景来导入:

  如在有云的时候,让同学们到课外看云,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再如找一块有斑痕的墙壁,让同学们想象这是什么图像,发生过什么故事

  (总之,明确一点,那就是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3、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文言文语体简约,含义隽永,学习它,我们可以继承祖国的灿烂文化,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方法:

  A、预习:读三、四遍课文,做好预习笔记(注音、释义)

  B、注音: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法。

  C、释义:◎加字法。例: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换字法。例:昂(抬)首(头)观之◎找通假字。例:项为之强,(注释:强通僵)

  D、找出文章成语并解释: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E、整体把握大意,重点语句翻译

  F、熟读背诵

  二、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1、由学生介绍作者和《浮生六记》

  2、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正音

  3、以小小学习组为单位,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在笔记本上为不会解释的词释义

  4、全班交流,疏通全文(老师提出重点词语解释和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课文P221、2

  重点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去端,为之怡然称快。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齐声朗读全文,再次把握文章内容

  6、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先同座练习,再选学生向全班交流(全班可有四个同学分工复述,然后适当组织评价)

  三、自主讨论,研究问题

  1、小小学习组讨论:

  A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B文章写了充满物外之趣的哪几件事?

  ◎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余怡然称快的`一件事是:

  ◎余既惊又愤的一件事是:

  C文章哪些语句能表现作者的专注神态?

  D这些物外之趣作者是怎样感觉到的?

  四、练习巩固,熟读成诵

  1、分层反复朗读

  2、自背、互背、当堂背诵、默写

  五、总结复习,迁移拓展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魏武帝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比较)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

  1、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阴影句

  3、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曹冲的什么特点?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翻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相,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账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童趣》的教案4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十分满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一个知音,一下午就缠着我。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童趣》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朗读和背诵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链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自学导航: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文学常识: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三、师生探究:

  师: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生字词读音)。

  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

  生: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师:再读课文一遍,注意断句、语音、语气、节奏、感情。

  生:再读课文。

  师: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同桌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11)徐喷以烟。(以,用。)

  (12)蹲其身,使与台齐。 (13)以草为林。 (14)神游其中。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结合注释解释。

  1.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所以

  3.私,暗自、暗暗地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徐,慢慢地。

  6.唳,鸟鸣。

  7.丘,山丘。壑,山沟。

  8.鞭,用鞭子抽打。

  9.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之,的。其,它的。

  11.以,用。

  12.其,自己。

  13.以,把。

  14.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5.为,被。

  师: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生:翻译:

  (1)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即时训练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师生探究: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生: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师: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生:(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师: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生:“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师:物外之趣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师: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三:即时训练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童趣》的教案6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

  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导入师: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初听音乐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你仿佛听到什么?

  3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

  教学内容: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x0x∣0xx‖为歌曲伴奏。

  3、创编活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放课件VCD)(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出示课件)

  1:oxox|oxx‖

  2:xxxxx|xxxxx‖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创编活动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德育渗透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

  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

  2、尝试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活动重点:欣赏歌曲,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尝试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活动难点:欣赏歌曲,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尝试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活动准备:

  1、课件。

  2、各种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教师:不同的季节都有一些好玩的'游戏,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3、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春、夏、秋、冬,让幼儿通过课件,形象地感受不同季节中有特色的游戏活动。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播放课件,幼儿看课件,整体欣赏这首歌曲。

  2、教师:听一听,这首歌曲里面是怎么描绘春夏秋冬的?可以分别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你又做过吗?

  三、表演歌曲

  1、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幼儿看课件,整体欣赏这首歌曲。

  2、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幼儿跟着音乐尝试用打击乐器表演歌曲。

  3、难点节奏和旋律的地方,注意休止符和切分音,教师利用打击乐器重点练习。

  4、教师可引导幼儿创编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

《童趣》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一、导入: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讲讲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作品、作者、文言文特点意义和学习方法简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自传体作品《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从中我们能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

  3、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三、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wèi)之强(jiāng)鹤唳(lì)怡然(yí)

  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虾蟆(há) (ma)土砾lì庞然大物(páng)

  2、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3、齐读,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

  文言文诵读方法: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1、词语积累:

  余(我)张目(睁大眼睛)藐小(细小)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故(所以)时(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自己,我)拟(比作)于(在)之(助词)或(有时)昂(抬)首(头)项(脖子、颈项)强(强,通“僵”,僵硬。)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以(用)观(景象)果(果真)唳(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其(自己)以(把)兴(兴趣)盖(原来是)为(被)方(正)鞭(用鞭子抽打)驱(赶、驱逐)之(它,指癞蛤蟆。)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东西。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如换词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断法等等。

  2、文言文虚词积累:“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自编口诀: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五、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主旨)

  2、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在这句中你看到什么画面?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看做“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看做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启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六、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笼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七、总结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请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优美的话。

  八、作业

  1、背诵、翻译课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景或事中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九、板书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联想和想象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童趣》的教案8篇 童趣教案文片段教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童趣》教案8篇(童趣教案文片段教学优秀教案)

童趣说课稿4篇 《童趣》说课稿

童趣初中作文4篇(童趣作文500字初中生)

童趣教学反思12篇 童趣的教学设计

童趣小学作文9篇(《童趣》作文)

《四季童趣》教案3篇(四季童趣教案小学六年级)

童趣小学作文7篇(小学生童趣作文)

《四季童趣》教案4篇(四季童趣儿歌)

童趣话题作文17篇(《童趣》作文)

小学作文:童趣10篇 《童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