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4篇

时间:2024-01-19 12:5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三化学教案4篇,以供参阅。

初三化学教案4篇

初三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初三化学教案3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习效果。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初三化学教案4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二节 化学之旅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初三化学教案。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从问题开始

  [学生阅读] 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 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 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 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 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并实验。

  4. 收集证据。

  5. 结解释与结论。

  6. 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 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

  [学生活动] 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 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 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

  [学生分析] 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4篇相关文章: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8篇 初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5篇(初三语文下学期教学目标)

实用的初三毕业作文5篇(初三毕业时的作文)

初三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6篇 初三毕业典礼教师发言稿_励志演讲

初三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3篇 初三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

大年初三拜年日记4篇 初三拜年日记200字

初三决心书10篇(初三中考决心书300字)

初三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11篇 初三年级组长家长会发言稿

童年趣事初三作文7篇

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3篇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