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6篇(教科版欧姆定律教案)

时间:2022-07-07 07:10:55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6篇(教科版欧姆定律教案),供大家参考。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6篇(教科版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1.电阻R不变,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演示:按图接好电路,保持R=10欧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上的电压,请两位同学读出每次实验的电压值和包流值,记人表1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对欧姆定律公式I=U/R 进行变形,得到U=IR或R=U/I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导体中的两个量,来求出第三个量。 ·

  4。欧姆定律来计算有关问题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90页第

1、3题。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第53页(一)1—4。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2

  欧姆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理解欧姆定律。 二:教学目标

①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四:学生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教学仪器:

  三节干电池、定值电阻(1~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列出实例电扇调档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实验方法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科学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分别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的电阻不变;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启发学生如何有效的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引发使用滑动变阻器来实现效果。

  师生共同探讨器材的选取,设计电路图。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探究一:保持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其间要注意哪些事项?(如开关的状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可动要求等等。)

  开始实验,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成倍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大小,分别记录相应的电流大小,并列表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如分析方法:图像法) 实验探究二:保持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连接实物图,分别用三个成倍阻值的电阻接到电路中,在保持它们的两端电压均为2V时,测量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大小,并记录和分析数据。(用仿真实验进行演示) 3: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一:保持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分析实验二:保持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归纳总结】

  欧姆定律的内容: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I=U/R

  欧姆定律的意义:反映了一段导体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要求,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课堂总结】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知识点:

  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I=U/R 3:巩固练习题

(1)、要想使1000Ω的电阻通过8mA的电流,那么应给它的两端加 V的电压;如果该电阻所允许通过它的最大电流是25mA,那么它的两端所能加的最大电压是 V。 (2)、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变形得到R=U/I。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成反比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无关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欧姆定律,认识影响电流大小因素有电压大小和电阻大小。为了引入课题探究电流大小因素,我采用了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互动方式。我先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以及电阻对电流的作用来引入电流的可能影响因素,从而进行对电压电阻和电流关系的猜想,教学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效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具体关系以及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具体关系。在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中,学生参与面太小,实验现象没能增大可视范围,实验效果不太理想,只能简单的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一步分析归纳结论。我采用数据综合分析法,并结合图像分析法,引导学生很好的归纳出:保持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我改用仿真实验演示法,实验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效果很好,大大改进了演示实验的缺陷,但毕竟是“仿真”,缺乏实验的真实性!

  最后,我在两个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欧姆定律”,并强调欧姆定律的重要意义,结束了整个一节课的教学。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3

《欧姆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本节课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电学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节课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3.本节课的内容: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欧姆定律;(3)欧姆定律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于通过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揭示欧姆定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各量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各物理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体会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分析现象的本质,让学生体会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亲身实验、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亲身实验和对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指导好学生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好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欧姆定律,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设计

(一)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的效果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教科书的节首图是《天鹅湖》的美丽剧照,本意就在于创设一定情境;

1.播放:灯光逐渐变亮,音乐渐起,幽静的湖畔,朦胧的月色,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出现在舞台上,随着灯光变化,翩翩起舞。

2.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优美的舞台灯光的变化,演示1:闭合台灯开关,然后调节旋钮,使其亮度逐渐发生变化;演示2:调节录音机的旋钮,使其音量逐渐发生变化;激发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电流大小”的问题,开展实验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和演示实验找出共性,经分析思考,明白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从而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电流的大小?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师:根据经验,你能猜想出哪些因素能影响电流的大小呢? 生: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所以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可能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其他问题,一般都可以归结到电压或电阻,对学生的猜想做相应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 生: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案:

1.电阻、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过改变电源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电阻、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串联,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电压,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3.前两种连接方式中分别改变电阻的阻值,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生:交流评价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 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与交流,找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师:下面我们看一段音频资料,请同学们观察本实验。 本实验直接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出两个实验课题,即电流跟电压、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①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保持电阻不变,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可以通过改变与定值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来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

②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大小。改变电阻阻值,电阻两端电压也随着改变。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对这个实验演示完毕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到两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欧姆定律

  师:我们刚完成的探究,就是欧姆当年探究的缩影,最后得出了欧姆定律。但是欧姆当年的实验条件和我们今天相比有天壤之别。

  简介欧姆探究过程(看音频资料)。

  生:感受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介绍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U RI的单位:A; U的单位V; R的单位Ω。 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I?从欧姆定律表达式,能不能得出电流越大,电压越小,电阻越小的结论? 生:学生讨论分析,理解各物理量间的辨证关系,并回忆旧知识,加深理解。 体验各种事物间奇妙的联系。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对于欧姆定律的运用,教科书安排了一个例题,意在让学生明白灯泡上标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实际意义——灯泡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时,能正常发光。

  例题: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 ”,表示加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灯泡正常发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了便于分析问题,应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再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这一点特别重要。

  这道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如果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它的电流值,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值。

(五)讨论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科书最后安排了一个讨论交流,根据欧姆定律讨论电流表和电压表在电路连接中的特点。电流表电阻很小,根据欧姆定律,直接接在电源两极电流会很大,会烧毁电流表。而电压表电阻很大,直接接在电源两极电流也很小,没有烧毁的危险。活动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阻特点是直接给出的,因此它们的构造并不需要涉及,应主要侧重于从欧姆定律分析两表的连接方式及其限制。

(六)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资料来源: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4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1.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3.能够根据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难点:理解各量间的辩证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2.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欧姆定律

  主讲教师:张勇

  班级:九年级二班

3.提出猜想。

4.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提出的猜想怎样进行实验?

5.画出电路图,连接好实物图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1)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中的电阻成反比;

  练习:1.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通过的电流为,当电压增大到6V,那么它的电流为

;如果要使电流为,那么电压为

; 2.当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接上5Ω电阻时,通过的电流为,那么把电阻改为Ω,则通过的电流为

6.在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归纳出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7.欧姆定律的运用满足的条件:“同体性”和“同时性”。

8.举例: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表示加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灯泡正常发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9.练习:教材81页自我评价

1、2两题。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5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欧姆定律,会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进行电路计算。 难点:推导串联和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阅读教材P26页,思考下列问题: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怎样?各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点拔: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欧姆定律中的 I、U、R 都是指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同时欧姆U定律中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2)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为U = IR、R = 。(3)

  I欧姆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二)串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按教材图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这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现象说明:串联的两个电阻,总电阻比一个电阻

。 拓展延伸: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究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各分电阻之间的关系。

如图两个串联导体的电阻值分别为Rl和R2 , 设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R,Rl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串联部分两端的电压为U ,通过Rl和R2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根据欧姆定律推导R和R

1、R2之间的关系。

  对于多个电阻(R

1、R

2、R3 ? ? Rn )串联,同样可以得到:R=

  即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

(三)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把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到教材图实验中,我们再观察实验现象,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实验现象说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_______

  都小。

  拓展延伸: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究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各分电阻之间的关系。

  设各支路的电阻分别为R1和R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为R.通过R1和R2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为I。根据欧姆定律推导R和R

1、R2之间的关系。对于多个电阻( R

1、R

2、R3 ? ?Rn)并联,同理可以得到:

  1 =

即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

  之和。 R

【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P29页的

1、

2、

3、

4、

5、6题。 2.欧姆定律是_____

  国物理学家_____

  在19世纪初期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它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_________

  成正比,跟导体的_____ 成反比。该定律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 。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当通过人体的电流接近 30 m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据此可以推断,人体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人体电阻约 Ω。

3、对欧姆定律公式I=U/R的理解,下面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 A.对某一段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在相同电压的条件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C.导体中的电流既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也与导体电阻有关;

  D.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所以导体中的电流只与导体两端电压有关,与电阻无关。

4、如果某人的身体电阻约在3000Ω到4000Ω之间,为了安全,要求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能大于 5mA,那么此人身体接触的电压不能大于:( )

  A.5V C.30V D.36V

5、甲、乙两导体通过相同的电流,甲所需的电压比乙所需的电压大,则它们的阻值大小关系是:( ) A.R甲>R乙; B.R甲=R乙; C.R甲

6、有一电阻两端加上 6 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 0.5A,可知它的电阻为 Ω,若给它加上 18 V电压,导线中电流为 A,此时导线电阻为 Ω,若导线两端电压为零,导线中电流为 A,导线电阻为 Ω。

7、要想使1000Ω的定值电阻通过8mA的电流,那么应给它加________V的电压;如果该定值电阻所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5 mA,那么它两端所能加的最大电压是_________V。

8、一个定值电阻接在某段电路中,当电压为时,通过的电流为,当电压增大为原来的2倍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为原来的2倍 B.电阻为原来的2倍 C.电流为原来的1/2 D.电阻为原来的1/2

9、将2Ω和4Ω的电阻串联后接人电路,已知2Ω电阻通过的电流是,则4Ω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 ) A.1 V、 A; B.2 V、 A; C.2 V、1 A; D. V、1 A。 10.一个20Ω的电阻,接在由4节干电池串联的电源上,要测这个电阻中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选的量程应为 ( ) A.0~,0~3V B.0~,0~15V C.0~3A,0~3V D.0~3A,0~15V

  11.如图所示电路,当图中的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电阻R的阻值是欧,电压表有“+”、“3V”、“15V”三个接线柱,问电压表应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

1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端的电压是6V,灯L1的电阻是8Ω,通过的电流是 A,求:

(1)通过灯L2的电流; (2)灯L1两端的电压;(3)灯L2两端的电压和灯L2的电阻。

13.小灯泡电阻为20欧姆,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是12伏特,现有的电源电压是16伏特,要把这盏灯接在这个电源上,需怎样接入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将电路设计出来,并画出电路图。

【要点归纳】

  欧姆定律中的 I、U、R的关系是I=U/R,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

  之和。

【扩展训练】

1.电阻R1的阻值为10Ω,将它与R2并联后,总电阻为5Ω,若将R1与R2串联,则总阻值为(

Ω Ω Ω Ω

2.有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30和10Ω,把它们串联起来,其总电阻是( ) Ω Ω Ω Ω

3.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4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如果将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少到2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 4.把一个3Ω的电阻和一个6Ω的电阻并联在电路中(图) ,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大?如果电源电压为3V ,则电路中的电流为多

  大?

5.在图电路中,R1=10Ω,R2=2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

(1)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2)通过R2的电流是多少?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6

  欧姆定律教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到的有关欧姆定律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也是整个电学知识的基础。通过第一节成功的探究活动,在所得结论的基础上不难得出欧姆定律。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实际意义,认识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对于欧姆定律公式的另外两个变形,并不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物理量之间存在正比或反比的关系,它们只是在数量上满足这样的关系而已。

  欧姆定律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二是利用欧姆定律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进行定性分析。教学可以在复习上一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直接引入欧姆定律,通过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同时强调公式中的I、U、R是针对同一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利用公式计算,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规范解题的习惯。在认识公式后,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通过师生讨论,强调U=IR并不表示电压与电流成正比;R=UI并不表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电阻的串、并联规律,由于它在电学计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所以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运用实验探究或理论推导等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串、并联电阻的关系。可以在实验前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多数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在电路中再次接入电阻后,总电阻会变大(电流减小),最终实验现象与猜想矛盾。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实验后可以通过类比导线电阻与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加强认识。串、并联电阻定量关系的实验探究应 以串联为主。另外,还可以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规律,进行理论推导。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利用实验体会电阻的等效替换,注意帮助学生体会等效的思想。无论应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习题非常典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多加利用。

  教学重点:理解欧姆定律,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欧姆定律并应用。

  教学方法:

1.对于欧姆定律及其计算,主要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训练的形式进行。

2.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采用创设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2.根据实验现象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 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 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电笔、阻值相同的两只定值电阻(10 Ω)、学生电源、阻值相同的两只定值电阻(小组间不同,但阻值之和能通过电阻箱调出来)、电流表、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阻箱。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

1.在上一节探究“导体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在研究过程中控制了哪个物理量?

3.利用上节课得出的结论,填充表格,并阐述原因。(利用多媒体展示下列两表)

  表一:

  电压U/V 1 2

  电流I/A

  表二:

  电阻R/Ω 5 10

  电流I/A

(学生回顾实验,回答问题。)

  总结:探究“导体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根据“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表一中的2 V是原来电压的2倍,所以电流也是原来的2倍,变为 A;电流 A变成了原来的3倍,所以电压也应该是原来的3倍,应是3 V。根据“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表二中的10 Ω是原来的2倍,所以电流是原来的1/2,变为 A;电流 A变成了原来的1/3,所以电阻应该是原来的3倍,应是15 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将探究活动的两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概括。)

  总结:“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1.展示欧姆定律,学习计算公式

  展示材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提出问题:

(1)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是哪个量随着哪个量变化?为什么?

(2)如何理解欧姆定律中的“正比”“反比”?

(3)“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描述,有没有什么条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呢?

(4)公式中的各个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电压产生电流,所以电流随着电压变;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电流随着电阻变。所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是说当电压变为原来的几倍,电流也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所谓电流与电阻成反正比,是说电阻变为原来的几倍,电流就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是建立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的;“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是建立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的条件下的。公式中的U、R、I分别表示电压、电阻、电流,单位分别是伏 特(V)、欧姆(Ω)、安培(A)。

(教学说明:通过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公式中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及其因果关系,理解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真正含义。)

2.使用公式的条件

(1)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具有“同一性”,即I、U、R都是针对同一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

(2)在运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时,要选择正确的物理量的单位,只有当电压的单位使用伏特(V),电阻单位使用欧姆(Ω)时,电流的单位才是安培(A)。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1.典题精析(课件展示题目)

  展示材料:出示试电笔,将其插入插座中,使氖管发光,如右图。

  提出问题:

(1)试电笔为什么会发光?有电流通过人体吗?

(2)插座中的电压很高(220 V),并且有电流通过人体,人为什么没有触电?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当试电笔中通过电流时,能够发光,此时人体串 联在电路中,也有电流通过人体,人之所以没有触电,是因为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不足以产生危害。

(拆开试电笔,让学生观察电阻,如右图所示,并用多媒体展示题目。)

  例题:试电笔中的电阻为880 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提出问题:

(1)这道题目中已知哪些物理量,求哪个物理量?

(2)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把已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都标到图中吗?

(3)题目中的已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的吗?

(4)各物理量的单位满足欧姆定律计算公式的要求吗?

(学生思考讨论,画出电路图,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本道例题已知电阻的阻值,求电阻上的电流。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隐含条件,就是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 V。这三个物理量都是针对同一个电阻来说的,满足欧姆定律的要求。但是,电阻的单位需要换算成“Ω”。

  教师活动:(由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强调欧姆定律使用时的“同一性”原则。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公式、单位、代入过程和最终结果。强调解电路计算题时,画出电路图,并将已知条件标在电路图中,有助于解题思路的分析。(本题电路图如右下图所示)

  解:R=880 kΩ=880×103 Ω

  U=220 V

  I= = =×10-3 A

  教师总结:

(1)例题得出电流:×10-3 A= mA,这么大小的电流通过人体,是没有伤害的,但却能使氖管发光。

(2)知识与技能方面:欧姆定律公式的使用条件和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性。

(3)学生交流合作方面。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欧姆定律的使用条件,同时,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2.知识拓展:将欧姆定律的计算公式变形得出U=IR,R=UI,利用公式,已知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

  提出问题:针对两个变形式,模仿欧姆定律,描述为“导体两端的电压跟电流成正比”和“导体的电阻跟两端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流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能说“导体两端的电压跟电流成正比”。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受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影响,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只是在数量上等于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所以不能说“导体的电阻跟两端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3.即学即练:(课件展示练习)

(1)一个200 Ω的定值电阻,接在电压为12 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它的电流为______ mA。若要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为 A,则需要在电阻两端加上______ V的电压。若电阻两端不加电压,则通过他的电流为 ________ A,它的电阻为________ Ω。

(2)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 ,在甲、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了两条输电线,已知输电线每千米的电阻为欧。现输电线在某处发生了短路,为确定短路位置,检修员在甲地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和电源接成如图所示电路进行测量。当电压表的示数为伏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安,则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为( )

  千米 千米 千米 千米

  答案:(1)60 30 0 200 (2)B

4.介绍欧姆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展示材料:欧姆(1787~1854年)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16岁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和哲学,中途辍学,由于经济困难,直到26岁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从1825年开始研究电流与电源及导线长度的关系。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他用自制的细长金属丝测定出几种金属的导电能力,设计了显示电流大小的仪器,采用铜—铋组成的温差电偶作稳定的电源。他于1826年归纳出了今天所称的欧姆定律,并于次年出版《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常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提出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加上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金奖,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为电阻的单位。

  教师活动:利用上述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方案1(实验探究)

1.相互合作,探究定性关系

  展示材料:出示两只阻值相同的定值电阻。

  提出问题:将这两只电阻串联入电路,它们的总电阻比它们大还是小?将这两只电阻并联呢?

  猜想或假设:学生思考讨论,猜测总电阻与各只电阻的大小关系。(部分同学认为无论串联,还是并联,总电阻都比一只电阻大。)

  设计实验:先将一只电阻连入电路,接入电流表或灯泡,再将另一只电阻以不同方式分别连入电路,通过电流表示数或灯泡亮暗程度的变化,来判断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变化。注意:并联时,电流表应接在干路中。如果使用电流表,要记录数据。

  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小组之间准备的定值电阻不同,以便通过不同阻值的电阻具有相同的规律,从而说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分析和论证:选取不同阻值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或展示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阻串、并联的定性关系。

(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2.拓展深化,探究定量关系

  提出问题: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 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但到底有多大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应用电阻箱代替两只分电阻,边观察电流表,边调节电阻箱的阻值,直到电流表示数与两只分电阻接入电路中的示数相同。比较电阻箱与分电阻的大小关系。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串联电阻的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表达式为R=R1+R2。

  教师总结:电阻箱对电路的作用效果,与两只电阻串联时是相同的,电阻箱就是两个分电阻串联使用的等效电阻,即总电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利用等效的方法,可以研究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与分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表达式为1R=1R1+1R2。

  方案2(类比法)

  展示材料:出示两段导体,将其靠紧变长,演示串联;将其靠紧变粗,演示并联,如下图所示。

  学生总结:两电阻串联,相当于导体变长了,所以总电阻一定比分电阻大;两电阻并联,相当于导体变粗了,所以总电阻一定比分电阻小。

  方案3(理论推导)

  展 示材料:出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规律。

  串联:①I=I1=I2 ②U=U1+U2

  并联:③I=I1+I2 ④U=U1=U2

  将变形公式U=IR带入②式得IR=I1R1+I2R2 再利用①式得R=R1+R2

  将公式I=UR代入③式得UR=U1R1+U2R2 再利用④式得1R=1R1+1R2

  教师总结:从电阻串、并联的关系式来看,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即学即练:(课件展示练习)

(1)有两个阻值为 6 Ω的电阻,将它们串联后总电阻为______Ω,将它们并联后总电阻为______Ω。

(2)如右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0 V,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 A和6 V。求:

①通过R1的电流I1是多少?

②马平同学在求R2的电阻值时,解题过程如下:

  根据欧姆定律:R2= = =12 Ω

  请你指出马平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答案:(1)12 3

(2)① A

②R2两端的电压不是6 V

  R2两端的电压U2=U-U1=10 V-6 V=4 V

  R2= = =8 Ω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欧姆定律、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②欧姆定律的使用条件;

③解物理计算题的规范性;

④电阻的串、并联规律。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3)学生交流合作方面。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

1、

  板书设计

2、

3、4题。

欧姆定律教案模板共6篇(教科版欧姆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欧姆定律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