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1篇 红色文化教案五年级

时间:2024-01-29 11:0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1篇 红色文化教案五年级,以供借鉴。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1篇 红色文化教案五年级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二声部合唱,体验声音的和谐与统一。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春景图片,感受明媚的春天。

  二、寓教于乐。

  在画面中初步感知歌曲旋律,走进春天美丽的田野。

  再次感知歌曲,复习弱起小节。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前半部分唱歌词,后半部分旋律模仿春风的声音“呼”来表现。

  跟琴学习歌曲后半部分旋律。

  完整演唱歌曲的一声部旋律,处理歌曲重点。

  学习歌曲前半部分二声部旋律,解决难点。

  再次完整聆听歌曲,感受合唱的效果。

  三、创造表现

  让学生体验二声部旋律的特点,在春雨的情景中学习前半部分的二声部旋律。

  学生尝试用声音感受春风春雨的二声部合唱,初步感知合唱效果。

  进行歌曲前半部分的二声部练习。

  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处理歌曲。前半部分用二声部表现,后半部分歌唱歌词。

  四、完美结课。

  教学反思: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节奏鲜明,旋律动听,给人以春的遐想,教的.难度比较大,特别是低声部的学习。在设计这一课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倾听,在导入新课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完整的聆听了四遍歌曲旋律,我想这是学生第一次直接唱高声部就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听给学生学习歌曲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学习曲调的重点,还是放在学习低声部中的节奏音准上。

  同学们平时演唱二声部的歌曲比较少,通过这次练习,发现他们慢慢喜欢上了二声部的演唱,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不过还是要多加强二声部的训练,培养他们聆听其他声部的能力。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2

  教学要求

  ⒈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⒊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⒋结合课文语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了解槐树、槐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槐乡的孩子

  五月满意

  八月繁忙

  勤劳自立热情好客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

  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2复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3、复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4、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补0继续除的算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年发电量最多、防洪效果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课题:三峡水利工程。(幻灯片展示三峡工程的宏伟场面)

  师: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到20xx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蓄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课件创设情境。

  师:这是三峡工程中五级船闸的平面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图中的数学信息,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多?(学生独立获取信息)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

  ①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②游轮平均每时航行多少千米?

  ③游轮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④三峡电厂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师:我们首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谁会列算式?

  生:9.84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

  师:用什么方法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算法)

  ①估一估:水位平均每天大约上升多少米? (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9.849,93=3)

  师: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比3米多还是比3米少呢?(引导学生明白因为9.84米比9米多,所以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一定比3米还多一些)

  ②知识迁移。

  师:用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能不能帮助我们算出最终的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可能会想到: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再把328厘米转化为3.28米)

  ③列竖式算: 先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并思考。

  ⑴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

  ⑵每次除得的商与除数的积表示( )个( )。

  ⑶和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

  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算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过程,教师板书,并同时质疑:9除以3商3,商写在什么位上?33等于9,9表示几个几?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8表示几个几,8除以3商2,商应该写在什么位上?2乘3等于6表示几个几?当十分位上的余数2比除数小,不够除该怎么办?24表示几个几?24除以3商是8,8应该写在什么位上?

  ④小结: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也是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一位上。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游轮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55

  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教师设疑:通过试算,你发现2.55与9.843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计算2.5.5时,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就不够商1,应该在商的个位写0补位。

  ④用验算的方法来验证商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4.925

  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教师设疑:在计算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24个十分之一用25除,不够除,怎么办?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当24个十分之一用25除,时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把24个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再添0,是240个百分之一,再继续除)

  ④巩固练习:小电脑你会计算132吗?

  (四)总结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师:通过解决三峡工程中的数学问题,谁能说一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第107页第1题,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计算方法又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2题,教师巡视知道算法有困难的同学。集体订正时,强调小数除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3、第5题: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计算难点。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纠正。

  4、第9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5、第3、6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讨论:计算小数除法时,商在什么情况下小于1?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5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人要求帮忙时询问的方法(含安慰支持内容)。

  2、注意说话分寸,运用安慰、支持相助的内容说话。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生活中有苦有乐、有喜、有悲,谁都免不了会碰到这个那个的事情,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帮个忙或及时地说一些宽慰话,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譬如:

  1、当你学习成绩下降受到父母批评,你心里怎样,这时你最喜欢得到什么?

  2、当你因某事受到迁连,心中感到委屈,你最希望什么?

  二、示例指导方法:

  1、示例:设置情景:一个小女孩迷路后在哭喊。

  问:小妹妹,你怎么啦?为什么哭呀?

  问:小妹妹,你的家大约在哪个方向?噢,在北面,不要紧的,你别哭了,我可以帮助你,我送你回家,(或者她不认识家可说:你不认识家?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找,我一定把你送回家!)

  2、学法:当别人有了困难,有了委屈或来相求帮忙时,你准备怎样做呢?

  1、要热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不要拒绝。

  2、要把他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不能马虎了事。

  3、即使当时无法帮上这个忙,也要给予语言上的`安慰:

  ⑴说话要得体,不要说使他人难过的话;⑵说话要看对象,注意分寸。

  例1:说法:这件事我可以帮助你,没什么问题。

  例2:说法:别难过,事情总会办好的,我可以帮助你,请放心好了。

  三、看图同桌练说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在实践中学会关心别人,进行询问帮助的训练,并把它记下来。

  六、讨论与演讲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叠》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能利用一定的方法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通过以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学习规范;并通过制作立体图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用一定的方法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主题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投影仪、长正方体教具、提袋、纸盒。

  学生:附页3中的图、做好的立体图形及其展开图、练习题卷子、铅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之一,谁能说说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

  (二)图体对应,培养空间观念。

  已认识的图形,不折叠,直接判断。

  1出示展开图1,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后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你知道折叠后这六个面是怎样对应的吗?现在老师给这六个面编号,请你想一想,作出判断。

  1→()2→() 3→()

  2出示展开图2,这个又是什么形状的?你怎么判断的?

  引导学生看图,指出:在判断平面展开图折叠后的形状时,不仅可以根据面的特征,还可以参考边之间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的主要活动就是折叠,通过折叠体会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1]出示主题图,将这个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如果不动手操作,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考虑?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出这类似一个有坡状屋顶的房子。

  ①你知道折叠后哪些面是相对的吗?

  带领学生给展开图的7个面逐一编号,学生判断折叠后的对应关系,并指出每个面成为房子的哪一部分。

  例如:4号面成为前面,1号面是后面;2号和3号成为屋顶;6号和7号是左、右面。

  ②如果要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它们的位置可能在哪?在图中标出。

  提问:你知道开在哪里的窗户叫天窗吗?

  [3]好了,刚才的活动完全基于同学们的想象和猜测,现在该验证了,怎么做?

  把准备好的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封闭的立体图形,看看你画的天窗和门得位置是否合适。

  [4]进一步拓展。

  ①这个立体图形底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8cm3cm)

  ②但实际上这个形状的仓库各边的长度是图中相应长度的100倍,这个仓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方法一 (8×100)×(3×100)=240000平方厘米=24平方米

  方法二 (8×3)×(100×100)=240000平方厘米=24平方米

  方法三8×3=34平方米

  以下2个小环节视时间而定是否进行。

  ③你知道这个仓库实际上有多高吗?(5米以上)

  ④如果我们把这个仓库的屋顶部分平行于底面剖割下来,会得到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用准备好的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初步认识三棱柱。

  (三)游戏训练,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1那么请你给对号入座,下面4幅图,哪张是这个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

  独立完成对号入座一。

  2完成对号入座二,书练一练2(1)。认识四棱锥及其生活中的近似实体埃及金字塔。

  3完成对号入座三,书练一练2(2),大部分同学可脱离折叠操作。

  4小结。

  刚才咱们进行的活动,是把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相对应,回忆一下咱们经过了哪些过程?

  观察想象→猜测判断→操作验证。

  (四)制作立体图形。

  1小组展示,先出示平面展开图,让同学猜测是什么形状;再出示立体图形,验证猜测。

  2每组选一个做好的,全班展示。

  3引导学生发现:绘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不仅要考虑面的.形状、每个面边的长度,还要预留出粘贴的部分。生活中的包装盒、提袋等等的制作都要考虑到这一点。

  4吴老师也做了一个立体图形,你猜猜是什么形状的?

  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老人给你们出的题,分为三个进阶,季军题、亚军题和冠军题,你可以自由选择,咱们下节课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最喜欢哪个活动?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课后反思。

  1积极情感关系的建立。本课属于数学活动课,因此教学时在使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课件中信息的传递在师生、生生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纽带。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间美好情感的传递纽带,而这种美好的情感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向心力,更积极地学习数学。

  2知识的拓展、视野的开阔。本课教学没有停留在教材提供的素材之上,而是通过问题导入,渗透六年级比例尺的知识、三棱柱、四棱锥等课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8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以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Recycle1第一课时,重点

  在于复习前三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并要求能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学情分析

  (我们开设英语课比较迟,所以,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学的是五年级的课本,主要是为了明年升七年级考试。)六年级的学生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我在新单元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创设一定的语言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然的交流。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分化已经形成并开始逐渐拉大,导致英语兴趣浓的学生越学越有劲头,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越学越没劲。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优生和学困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复习1---3单元的语言和词汇,要求学生做到能听、会认,并在实际情景中准确表达。

  (2). 复习1---3单元Let’s learn 中的四会单词和Read and write中的四会句子,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听、说、读、写。

  (3).能听懂Listen and 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 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前三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2)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开拓思维,自觉学习并运用融合和扩展后的新世界语言知识。

  3.情感目标

  随着学生内容的扩展,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说话

  写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难点:复习1---3单元会话,并在情景中运用;能听懂Listen and 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 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难点:在实际的情景熟练运用这些句子。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2.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3.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1.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2.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3.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4.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1.出示相关课件1900年,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4.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6.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7.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8.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1.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2.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5.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2.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3.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4.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5.20xx年,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 “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2.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4.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0

  教材简析: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最后一课。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够快速浏览课文

  2.通过看彩色非洲教学视频和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非洲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与非洲相关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聊聊非洲。 (学生交流对非洲的了解。)

  2、在人们的印象里,非洲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往往联系在一起。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受非洲的风情文化。

  1.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3.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可以做一下摘记,读后同桌之间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品读,充分感悟“非洲的色彩”

  1、 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分组学习,读悟交流: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

  彩色的`植物世界:

  1.你从哪里看出这片蓝天之下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呢?

  2.交流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何处,并感情朗读。

  3.教师小结:是的,作者抓住了非洲“许多树也开花”这一特点,写出了非洲植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彩色的动物世界:

  1.导语: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2.在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4.资料交流:说说你所知道的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

  5.引语:人们曾说:非洲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这里是植物的乐园,也是动物的天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就在非洲!

  6.课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动物。

  7.小结:非洲的动物多种多样,作者无法面面俱到地描述,所以抓住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蝴蝶来写,详略得当,写出了非洲动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彩色的日常生活:

  1.导语: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2.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如:(1)抓关键词理解;(2)找出写得最美的句子进行体会;(3)给自己提问题而后找答案等。

  3.相机引导:作者通过花花绿绿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掩映的住房和五颜六色的宾馆,来体现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

  引语:炽热的赤道骄阳孕育了这一方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奔放营造了七彩的生活.

  6.课件展示:非洲的日常生活。(普通三轮车夫艳丽的衣着及市场人群多、食物多样化,突出其五彩缤纷)

  彩色的艺术:

  1.导语: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造就了彩色的非洲艺术。

  2.学生交流最令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彩色的绘画、彩色的工艺品、彩色的音乐、舞蹈,来体现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3.资料交流: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非洲的工艺品吗?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非洲舞蹈吗?

  4.引语:人们常说,非洲舞蹈是非洲艺术的灵魂,非洲的舞蹈质朴、清纯、火热。请同学们朗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非洲舞蹈的魅力。

  5.学生朗读:“如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旁那穿着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6.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课件展示非洲舞蹈的录像片断。

  7.这就是非洲舞蹈的魅力,它让人激情洋溢,热情似火。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共同传递这份豪爽,这份激情!

  四、总结全文:

  1.导语: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师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彩色的非洲吧!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这两个感叹句。

  五、推荐阅读:《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等。

  教学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美文,要让学生感受它写作的技巧,体会非洲的色彩斑斓,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开课时的出人意料:在《梦想的力量》一文中,非洲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出示绚丽多彩的非洲图片,让大家感到惊讶、震憾。而在学文中,我 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充分创设情景,播放非洲风光视频,激起学生对非洲的神往,再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和学生一起走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再“读悟结合,感受非洲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感情朗读加深体会,全体交流尽情畅谈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其余部分的内容。课堂上,我注重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给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再就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激情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1

  教材分析

  《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一位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知错就改的坦诚品格。

  学情分析

  我是一位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新老师,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有着特殊的情感。我所教的这个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很活跃,想象力丰富。但就是欠缺耐心和细心,做事很马虎。所以在教学中,我的重点是放在学习人物品质上,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橡皮筋、练习、焕发、酝酿、肃穆、气氛、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东东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惋惜—懊恼—担心—紧张—高兴)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承认错误,受到表扬)

  5.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知错就改)

  四、总结全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五、作业布置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五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1篇 红色文化教案五年级相关文章:

二年级教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教案模板)

六年级教学随笔12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教学随笔)

《春晓》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5篇 一年级下册音乐《春晓》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法教案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学反思4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反思)

有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模板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部编版免费下载

有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6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人教版

有关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语文园地一教案12篇 二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