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3篇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解决公式

时间:2024-02-13 11:06: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3篇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解决公式,供大家赏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3篇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解决公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60米79米 2分 3分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3篇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解决公式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2篇

新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篇(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上册语文《火烧云》教案12篇 人教版四年级火烧云优秀教案

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感知4以内的数5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4以内数量)

大班数学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教案3篇(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6篇 小学语文教资教案

小学数学老师工作总结12篇 教学工作总结数学老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3篇 一上苏教版连加连减公开课

小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6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毕业感言小学六年级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