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篇

时间:2024-02-15 15:1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篇,欢迎参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9个:璧赵秦蔺殿颅斋奉僵;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文中关键词语来复述指定的课文内容。

  3体会蔺相如维护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收集《卞和献玉》和蔺相如的故事

  教学流程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过渡: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楚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期间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注意:“璧”的字形)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重点指导词语读音:和氏璧蔺相如瑕斑宫殿头颅斋戒弄僵

  难读句段: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说明:

  (三)结合重点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⑴引导学生学习1—3节,并思考。

  ⑵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来说好吗?

  (3)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补充资料: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4)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

  2.蔺相如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默读4-11小节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

  (谎指瑕疵,要回宝玉;理直气壮,誓与共存;巧言拖延,争取时间)

  ⑵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

  (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3)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

  出示撞柱画面,重点理解第2句话,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品味“只好”

  ①理解“只好”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所在句子,明白“只好”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三句对话。

  (5)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

  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秦之所以x下令放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五)学生参照板书复述完璧归赵经过。

  (六)作业:课外阅读《湎池会》、《将相如》。

  板书设计13完璧归赵

  谎指瑕疵,要回宝玉

  蔺相如理直气壮,誓与共存智勇双全

  巧言拖延,争取时间

  本课小结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清楚地认识故事的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1、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肖、庙、将、励、钟、缓、除、迈、伐、偷、蛇、丧”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蒙”。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大体知道如何用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如何用十二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一种动物玩具)在生日当天,我收到了朋友的礼物。猜猜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引出生肖)

  2.你属什么?你的家里分别是属什么的呢?(指名答)

  3.你还知道哪些属相?(课件一一出示十二生肖,引导学生观察辨认)

  4.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我们用十二种动物作标志,一种动物作标志,一种动物表示一个生肖,也就是一个属相。为什么古代的人们会把这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十二生肖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词画和问号。

  (三)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小组合作认读生字,讨论识字方法。

  2.汇报交流。

  (1)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最难读?哪个最容易读错?

  (“生肖”的“肖”的读音是xiào,不要读成xiāo,这个字用作姓解时才读xiāo)

  (2)各种方式读生字。

  (3)去掉拼音,你还会读生字吗?先自己试试,然后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在组内抽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

  (4)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并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3.课件出示生字词,小老师“开火车”领读。

  生肖神庙奖励将要缓缓老态龙钟

  迈着除夕夜步伐偷偷蛇洞垂头丧气

  4.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要问的。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沮丧的神情。

  信以为真:把假的当作真的相信。

  除夕夜: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悠然自得:悠闲从容,心情舒畅。

  5.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不准的字加以纠正。(注意“将”,“蒙”两个字的读音)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呢?

  重点指导

  “励”的左半部是“厉”,不要写成“历”。

  “丧”的第一笔横宜短,第二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比第一横略长,下半部分不要多加一撇。

  2.自由练习,每个字写两遍。

  (教师巡视,及时评价,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五)自读课文,概括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大体知道如何用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如何用十二生肖来记人的出生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你能按顺序说出十二生肖吗?

  2.我们以前背过一首关于十二生肖的儿歌,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拍手读读。(课件出示儿歌《生肖歌》,帮助学生记忆生肖的.先后顺序)老鼠前面走,马儿跑得欢,跟着老黄牛,羊儿山坡走,虎一声吼,猴子翻跟头,兔子抖三抖,金鸡喊加油,上龙在游,黄狗守门口,草里蛇在扭,肥猪睡不够。

  3.再读读课文,想想老鼠为什么能排行第一?用“——”画出重点词句,并仔细体会。

  4.汇报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抓住以下重点词句体会并指导朗读。

  (1)“不知怎么,猫把拜年的日子忘了,他去向老鼠打听。精明的老鼠答非所问地要猫放心睡觉好了。”(老鼠没有回答猫的问题,而是要猫放心地睡觉,说明它已经在想办法,要赶在猫之前来到神庙)

  比较句子:精明的老鼠答非所问地要猫放心睡觉好了。老鼠要猫放心睡觉好了。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老鼠的狡猾、精明)

  (2)“那尖嘴巴老鼠,早在大年三十夜就溜到牛棚顶上,一直观察着四周的动静。初一清晨,他见老牛出门了,就偷偷蹿到老牛背上。”(精明狡猾的老鼠蹿到牛背上随牛去神庙。指导朗读)

  (3)“庙门打开的一瞬间,尖嘴巴突然从牛背上跳进门内,大声叫道:‘我是第一名!’”(“一瞬间”形容时间很短,这只老鼠不仅狡猾,而且挺机灵,出其不意地抢在老黄牛之前跳进门内,获得了第一名。

  比较句子:庙门打开的一瞬间,尖嘴巴突然从牛背上跳进门内,大声叫道:“我是第一名!”庙门打开的时候,尖嘴巴从牛背上跳进门内,叫道:“我是第一名!”你认为哪句写得好?为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老鼠的机灵)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和语气。

  2.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小动物最可爱。

  (三)复述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习作要求:

  每个人都有名字。和同学交流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其他人的名字的。

  练习有条理地把了解到的信息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回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第二题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猜内容。

  二、猜一猜同学或老师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三、出示习作要求,明确训练内容。

  有条理地说一说自己名字或者搜集的其他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四、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五、学生练笔。

  六、师生交流,学生自改习作,同学互改互批。

  例文:

  我的`名字叫尹亦心,爸爸妈妈说,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所以我的名字中有了一个“心”字。“亦”表示“也”的意思,“亦心”合在一起就是“也是心肝宝贝”。我的名字还有第二层含义呢,“亦”字与毅力的“毅”字同音,爸爸妈妈希望我有毅力,勇往直前,一直到达成功的彼岸。我名字中的“心”字则代表爸爸妈妈希望我在做事的时候要细心,在做作业的时候要用心,不要三心二意,既要保证速度也要保证质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给予补充。

  二、看图想像

  1、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

  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

  4、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检查学习情况。(度字音,辨字形)

  3、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共同学习词语。

  4、逐段读课文,理清各段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一段,把句子换个说法。

  2、学习第二段

  a、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什么?

  c、练习朗读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抓关键词进行体会:定会、一半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1、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一共有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老师适当点拨个别句子

  3、总结出大泉的特点:有气势,很壮美。

  4、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泉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5、老师课件出示大泉的样子,对照自己的想像是否有不同于图片的,可以发言。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让我们看看池边的小泉是怎样的

  1、请自己读这段课文,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什么?

  2、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上了“有的……”句式

  3、启发大家想像,水泡还有些什么样子的?

  4、学生动手把不同形态的水泡画下,展示给同学们看,进行说话训练。

  5、朗读训练体会有趣

  五、请同学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段,有什么好办法把这段背下来。

  六、同桌互相背,比比谁背得快,正确。

  教学反思

  《趵突泉》是我国作家老舍的作品,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文章主要描写了大泉的气势之美,及小泉的有趣美,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尤其体会大泉气势美的几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想象中拓展文本。

  1、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教学《趵突泉》中我以“读”贯穿始终。首先质疑: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为什么作者现在单讲趵突泉呢?让学生找出文中重点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在读中找出原因来。很快学生便逐渐找出描写趵突泉的优美句子来。如描写泉水没的句子:“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归纳出泉水的特点是:清浅鲜洁。如类似方法,学生边很快出大泉与小泉的特点来。

  2、自学互动。

  在自学互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状态。在合作学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发挥学生想象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读书。另外,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用了排比句式描写小泉的多姿多彩,我出示导学:我想,小泉的样子非常有趣,不止课文中描写的这些,还有的像( ),有的像( )。让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之后再写一写。最后请学生在全班交流。

  4、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朗读为主,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朗读较少,而且在指导的时候还觉得不够到位,评价语言也很匮乏。

  总之,每次实践课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修改教案,我想这是对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最有效的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书本上的图画使学生大致了解太空,通过交流使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

  技能目标:

  运用水粉颜料,硬壳纸,创造表现,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巧手,和大脑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在此技术上更加了解太空,到达动手,动脑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

  教学准备:

  硬壳纸,剪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说起太空,和科幻电影,学生会想起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说起的电影形象。通过欣赏课本中的飞船,太空堡垒使学生初步对太空作一些了解,然后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太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门要去探索太空?然后由我小结:太空是神秘的,应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没解开,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索。

  小组讨论

  1、让大家讨论太空是怎么样的,太空里有什么,让学生说说太空里的'事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太空里有那些他们说的东西?

  3、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宇航员,大家知道是哪一位吗?

  设计实践:

  1、在硬壳纸上画出你想要的形状,然后剪出来把样子做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在你做的东西上,或用粘贴法也可以

  3、给你设计的模型起上名字,讲讲它的性能,和用途展示应用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在讲桌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看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小松鼠和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师:听说咱们班孩子可聪明了,今天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 师:孩子们果然名不虚传,一猜就中,这个谜底就是———松鼠。(板书)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注意“鼠”的写法。

  2、欣赏动画。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这样的新朋友。(播放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完善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1、那只松鼠什么样?

  2、那只松鼠怎么了?……

  三、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吧!(课件出示以下词语: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伶俐 携带 俘虏 抗拒 乞求 缩回 漏掉)

  (1)读准字音。

  (2)理解“蹑手蹑脚”的意思,并造句。

  (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师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如“携”、“拒”)的写法。

  师:孩子们字词掌握得很不错!那么课文围绕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板书:逮、放)

  四、直奔重点,品读课文

  1、初步感知父亲“放松鼠”时的心情。

  师: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咬咬牙)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从“咬咬牙”这个动作中,你体会了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不舍)

  2、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父亲如此不舍?咱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

  (1)、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

  (2)、用“~~”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标出父亲逮松鼠时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书旁。

  第二关:选词填空。 乞求 要求 恳求

  1、小松鼠用绝望的目光( )我放了它。

  2、妈妈对我的( )很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平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

  1、复述故事

  2、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B、自读

  C、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D、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四、三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五、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六、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一、教学要求:

  1、会本课七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懂得句子的先后顺序及句子中表示的方位,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学校,爱学习,爱生活。

  3、按课文语句画一张“我们学校”示意图。

  4、正确地朗读课文,按句子成份读出停顿,并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

  5、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用生字词说写句子,懂句子的先后顺序及句子中表示的方位。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画示意图。

  四、教学用具:词卡挂图

  五、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读句子,画出生字词。

  整洁教学楼宽阔最许多

  像愉快

  2、正音。

  (1)教师领读,使学生掌握正确读音。

  (2)教师教读。

  (3)指名读,并加以小结。

  (4)学生自由读。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整洁:整齐,清洁。

  教学楼:通过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楼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宽阔:本课指操场比较大。

  许多:数量很多。

  愉快:内心高兴。

  4、指导书写生字。

  (1)教师在放大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书空。

  洁楼阔最许像愉

  (2)指名板书,加以小结。

  (3)学生自由练写。

  5、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美丽的花坛、整洁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

  6、通过说相似的短语,加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美丽的花园、整洁的宿舍、宽阔的马路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告诉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学校。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要求书写工整。

  2、预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美丽、整洁、明亮、宽阔、旁边、愉快

  2、默写字词。

  整洁、教学楼、宽阔、许多、愉快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个句子。

  2、出示第一幅图,指导学生按句子顺序仔细观察图画。

  3、设问:

  这是什么?(校门)

  一眼就看到了什么?(大花坛)

  大花坛的后面是什么?(教学楼)

  穿过教学楼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操场)

  最后面是什么和什么?(宿舍食堂)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校门——大花坛——教学楼——操场——宿舍楼、食堂

  5、进一步指导学生从前往后地观察图画,弄清方位。

  6、理解“走进、后面、穿过、最后面、旁边”等词语在句子种的意思。

  7、读句子,进一步理解句意。

  三、巩固练习

  填空:

  ( )校门,是一个( )的大花坛,大花坛( ),是( )的教学楼。( )教学楼,是一片( )的操场。( )是一派宿舍楼,宿舍楼( )是食堂。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校门、花坛、教学楼、操场、宿舍楼、、食堂在学校中的方位顺序,课后同学们要多读课文,弄清它们之间的方位关系。

  五、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默写词语:

  走进、穿过、最后面、旁边、整洁、明亮、宽阔

  二、新授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2、设问:

  这是什么地方?

  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在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能说明花草树木很多?

  平时我们我们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许多的花草树木?

  课文中哪一个句子形容学校很美?

  (学校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像个美丽的花园。)

  说说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

  哪句话是讲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得很愉快。)

  3、让学生将图文对照,正确理解句子意思。

  4、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集体朗读全文。

  三、巩固练习

  提问:第二自然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什么意思?

  1、指名学生在放大课文中标出句序。

  2、指名学生说说各个句子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个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学校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得很愉快。

  五、作业

  背诵全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诱、舔”等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稍”,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平时见过蚂蚁吗?谁能把你见到的蚂蚁的样子或蚂蚁的一次活动说一说?(课件出示1)成群的蚂蚁、蚂蚁觅食等图片。

  2、蚂蚁队长带领自己的队伍,辛勤地工作,他们和睦相处,生活非常幸福。在他们的生活中还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课件出示2)一块奶酪(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一块奶酪)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课件出示3新词:)

  宣布处罚诱人舔一下强大犯禁令稍息犹豫跺脚聚到

  开火车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纠正:

  注意:翘舌音“处”,前鼻音“舔、犯、禁”,后鼻音“强”。

  另外,注意多音字“处”,在本文中读“chǔ”,组词为“处罚”,还有一个读音是“chù”,组词是“到处”。多音字“稍”,在本文中读“shào”,组词为“稍息”,还有一个读音是“shāo”,组词是“稍微”。

  学以致用,(课件出示4)给下面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稍:shāoshào处:chùchǔ

  (这双鞋子有点小,稍()微再大一些就好了。

  (体育课上,老师喊口令:“稍()息,立正1

  ③犯了错就该受到处()罚。

  ④这里到处()是石头。

  (2)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课件出示5生字)宣处诱舔强犯禁稍豫跺聚

  形声字结构特点:“诱、豫、跺、舔”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方法识记。

  熟字比较法:外—处,范一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海滨小城》(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对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与众多的教师意见不一。我认为,这句话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同属一类事物,而且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作者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敬请编辑同志指点。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据是看具备不具备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这句中本体是“用细沙铺成的路”,喻体是“沙滩”,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细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由此可见,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而是把“用细沙铺成的路”比作“沙滩”。因为有比喻词“好像”,所以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属同类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过分扩大了“同类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滩就是沙滩,正如书就是书,报纸就是报纸,怎么算是同类事物呢?

  退一步说,即使是同类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也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比喻句。“教师”和“园丁”虽然都是人(属同类),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表明两者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外延上也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这类比喻句,在小语教材中常会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两句中的“董存瑞”与“巨人”、“小艇”与“独木船”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和船,但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因此也应当判为比喻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建议书11篇(六年级的建议书怎么写)

关于小学四年级写事作文4篇(小学四年级写事作文范文)

小学三年级日记热3篇 三年级小学日记范文

小学三年级拜年日记33篇(三年级拜年日记100字)

小学一年级班级工作总结12篇 一年级班级管理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11篇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简短精辟

一年级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12篇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精品小学二年级作文300字6篇(小学二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我的六年级小学作文3篇 小学六年的我作文600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案3篇(三年级语文掌声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