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十年教案

时间:2022-10-14 10:10:39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十年教案,供大家参考。

《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十年教案

《江城子》教案1

《江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掌握朗读法、比较法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艺术; 3.真情出质文,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注意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间有至情。秦观在《鹊桥仙》词中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元好问在《摸鱼儿》中也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词的学习,走近苏轼的情感世界,体会这般穿越天上人间、绵绵不绝的人间至情。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明确:(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苏轼是北宋文学最为杰出的代表,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中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人瞩目。因为说到宋词,苏轼可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大师。苏轼是豪放派词的最主要的代表,因而只要讲到苏轼的词,主要也只讲他的豪放词。其实,苏轼的文学成就之所以伟大,主要不在他的单一性的成就,而是多方面的才华与成就。苏轼除了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是有极高成就的。就词的方面来说,苏轼也不是一味的豪放;实际上,苏轼有许多词作是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婉约词。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江城子》(相逢不觉又初寒)等等等等,都是婉约风味十足的词作。而我以为,在苏轼的婉约风味的词作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怀悼他妻子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了。说到怀悼,需要先说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诗词,中国古代的爱情诗词是很少表达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很少有我们现代意义的自由恋爱;而且,因为过去女子能够通晓文字的人本来就不多,而通晓文字的丈夫也往往忽略了通过文字来表现婚姻生活。可是,顶奇怪的是,中国文学中怀悼一类的文章诗词倒是不少,而且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散文中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袁枚的《祭妹文》;现代散文中就更多了。悼亡诗中最有名的是潘安的《悼亡诗》;而悼亡词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了;而且,苏轼还是第一个用词来写悼亡的作家,这对词的题材的拓展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也足见苏轼在词的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 不是,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并育有一子(苏迈)。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因病去世,年仅26岁。词的上片写十年死别的凄苦相思,情感真挚,令人伤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苏轼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十年”写思念时间之长。“生死”写阴阳两隔,也写出思念的无奈和沉痛。“两茫茫”则极写夫妻两人思念的痛苦和无望,不仅苏轼在思念王弗,王弗也在思念苏轼。可是,因为相隔阴阳两界,终于无法相见,只能“两茫茫”了。“不思量,自难忘”从反面写起,其实,怎么会“不思量”呢?“自难忘”则一语道破了思念的深切。这是刻骨的怀悼,凄凉的相思,沉痛的想念。而且,越是不思念,反而思念得越是深切。这几句句句平常语,却表达出极不平常的思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继续写相思。作者在梦中想起去世十年的妻子,在梦醒时分,很想向妻子表达思念之情,可是,一方面明知妻子已经去世,又怎么向她倾诉相思之情,或者向她倾诉自己的悲哀愁情,另一方面,妻子的坟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就算想去她坟头看看,又怎么能够实现?同时,作者也在设想恩爱多年的妻子此时一定也在千里之外思念自己,可是,妻子也像自己一样无法表达思念之情,因而,“无处话凄凉”了。“无处话凄凉”正写出了两人相思之深,痛苦之深。这不是一个人的凄凉,而是两个人的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两个人见面了,应该也不认不出对方了。十年过去,早已是世事巨变,沧海桑田。“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作者仕途的坎坷在容颜上的反映,让我们联想到苏轼在这十年中的坎坷经历。由于苏轼坚持个人思考的自由主义思想,他无法被当时的改革派容纳,屡次遭遇贬谪,以至于鬓发如霜;其实苏轼写这首词是还不到40岁,然而苍苍白发已经笼罩在他头上,他的妻子又怎么能够认出他来呢?

  词的下片写梦境,表达作者对往日夫妻恩爱的温情思念,也通过梦境写出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的伤痛之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第一句写梦中回到故乡,一个“忽”字,写出作者潜意识中对故乡的思念,也写出对妻子的思念。没有“思”,何来“梦”。正是对妻子的思念才使他在梦中回到故乡。于是梦见妻子梳妆的情景。“小轩窗,正梳妆”是细节描写,写出了妻子当年临窗梳妆的情景。而苏轼,肯定是无数次坐在妻子身旁,看着年轻少艾的妻子早起梳妆的样子,心中包含着对妻子的深爱,这不正是小夫妻当年无数幸福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影吗?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仍是写梦中情景。但是,在梦中的苏轼何尝以为是在梦中?他们十年不见,而一旦相见了,却都相顾无言,唯有千行泪水,汩汩流淌。这个情景,就像是特写镜头一样,写出了夫妻相爱之深,也写出了凄凉之至。真是万语千言,都在眼泪的流淌中;千思万绪,尽在无言的对视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得”指“料想”。“年年”指“年复一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肠断处”指苏轼妻子王弗坟墓所在的“短松冈”。“明月夜,短松冈”写出了妻子对自己凄绝的思念。明月照亮了矮小的山冈,却照不见心爱的人儿,“断肠”就是必然的事了。这是写王弗对苏轼的思念,更是写苏轼对王弗的思念。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它的语言平实,自然。尽管写的是看起来虚幻的梦景,但是,又处处显出作者的真情。这是白描的妙境,它完全出自作者的真心。此外,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都是表达情感的恰到好出的应用。因而能够深深地感动读者。成为悼亡词中的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三 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 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五 播放朗读,品味诗词 六 自由朗读

  提读

  七 赏析 问题设置 1.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字透漏出来的?

  2. 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见导学案)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有数量有深度。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小组讨论)提示

  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永昼

  半夜

  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3.词人为何而愁?

  思夫

  4,词人如何排遣相思之苦,打发空虚生活?赏析下片。提问

  明确

  喝酒赏菊

  重阳菊花怒放,香气溢人,景色越美,词人内心越凄凉。古人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因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5.“人比黄花瘦 ”这样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小组讨论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6.小结

  这首词写了李清照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从题材看是闺怨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

  7.欣赏歌曲再次体会作者情感。8.拓展延伸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载(zài)不动许多愁。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问题设置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丈夫已逝,只身流落金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妆,以泪洗面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2)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为写愁名句,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运用比喻,把原本无形的愁绪比作有重量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愁绪表现的自然服帖,不着痕迹。9.背诵《醉花阴》

《江城子》教案2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水调歌头》《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1、婉约派: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2、豪放派: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 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 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 ——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 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 2

  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 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七、背诵本文

《江城子》教案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文本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霄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语言真挚的表达艺术。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意,体会诗词中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抒情导入: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图片串联)

  他时而穿梭古今,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疏狂浪漫。抑或是寄情山水,借“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来表现忘怀物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的人生态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尽显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则又让我们体会到他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个性气质。而最终,当他一生宦海沉浮,百转千回后却倒折出仕途险恶官场厌倦的感慨,丛生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归隐之心。“其文如其人”,我们通过苏轼的作品也可以尽情领略他的豪放、豁达、浪漫、幽默这多面的形象。但是今天我们来体会苏轼的另一面——多情。

  首先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课件:图片串联)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题目)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范读,激发情感。

  2、学生朗读。

  问题设计:题目是“记梦”,整首词都是写梦吗? 明确:上片不是写梦。

  三、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学生朗读上片。

  问题设计:既然上片不是写梦,写的诗什么?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能,是写作这对亡妻的怀念,是一个情感铺垫。上片不直接进入梦境,却先表现了对“梦”中人的思念,我们在“梦”中人还没有出现时,就仿佛见其风采,闻其声音。有了上片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片的“夜有所梦”了。

  问题设计:“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开头就动人心弦把读者带到了沉思之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明确:作者说,他所怀念的人和他分别的时间已经“十年”之久,这不是一般的别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问题设计:“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问题设计: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当然,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先用 “相逢应不识”作铺垫,再用“尘满面,鬓如霜”渲染,这2旧更加沉痛地表现出优于政治上遭受种种打击,一个伟大作家竟然被折磨成这个样子!?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了作者真挚的悼念,而下片在让读者眼前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同学朗读下片。

  问题设计:下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根据什么分的?

  明确:下片也不全部是梦,前五句是梦,梦到与妻子重逢。后三句是梦醒后所想所见。

  学生活动:下片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 3 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学生活动:“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是不是太残忍,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这种无言之言,无声之泪,抵得过千言万语。

  下片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片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冈,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问题设计: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明确: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四、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拓展阅读:

  课件:拓展阅读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同样悼亡诗,虽然《锦瑟》词藻华丽、语言晦涩,《江城子》则朴素自然、感情真挚,但是细品这两首作品,却都可以理解为作者自伤身世之作,使人带着浓重的伤感情绪回顾平生,在深切悼亡的同时,慨叹年华虚度和仕途艰辛。·作业补充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课件:沈园)陆游《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陈衍在他的《宋诗精华录》中曾有评价“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可见陆游的感情世界中不仅是英雄气,也有儿女情的一面。这两首诗借景物哀悼死去的唐婉,同时也兼杂着对自身的伤怀,与《江城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这两首悼亡诗。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写得真挚凄婉,催人泪下。妻子过早的离世给词人的到来的沉重的打击。我们可以想象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故,此时此地,当他政治失意,人生际遇十分落魄的情况向,又思念起已经离世十年的妻子,那种痛苦不言而喻。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那这首词中作者把十年的“死别”之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在欣赏一首词,感受一下“生离”的无奈: ·拓展阅读: 课件: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背景介绍:陆游于唐婉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是由于陆母不喜欢她的这个儿媳妇,导致唐婉最终被陆游无奈的用一纸修书赶出家门,造化弄人,多年后,陆游于唐婉又意外邂逅在绍兴的沈园,但是这个时候,男的已再娶,女的也已为他人妇。陆游终究是无法忘怀她这位贤淑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钗头凤》。虽然不是“死别”,但是“生离”之苦更加痛彻心肺。虽然曾经的爱人就在眼前,但是却终不能再爱,终不能再“执子之手”,那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曾豪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主题的升华:

  或者今天的课给同学们带来的太多的愁绪,太多的悲伤,但是我们在体会苏轼的这首悼亡词的时候绝对不是为了让同学们单纯的跟着心情沉重,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得社会中有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十年教案相关文章:

江城子教案3篇 《江城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