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3篇(初三物理电磁感应教案)

时间:2022-10-15 14:4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3篇(初三物理电磁感应教案),供大家赏析。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3篇(初三物理电磁感应教案)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对生物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更多的发展;能够提高责任心、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这学期我们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第二册)。

  三.具体措施:

  1.继续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2.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模式。

  3.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共同努力,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改革。上好一堂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引线;使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创设探究学习的场景。比如提供相关的图形信息和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及生活环境;或者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历中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或者来自社会关注的生物学相关热点问题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

  8.注意询问报告的撰写和沟通。训练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图形等方式完成报告,组织交流询问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贯彻《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科研方法的培养。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尽可能多的调查、技能培训、练习、询问和数据分析活动创造条件。

  4.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结合。

  5、根据学校要求积极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动词(verb的缩写)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46课时,每周2课时。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2

  本节课,为实验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本节的教学主要是规律的探究,思维的目的性很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即怎样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怎样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前一个问题表现为由果索因的思考,后一问题表现为磁场方向、导线运动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三者空间结构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可提出“因”的假设、“结构”的假设,然后再实验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电磁感应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如果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由教师演示、归纳、概括,尽管学生也能接受,但他们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

  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3

  物理下册《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拆开的电风扇,同学们观察一下里面有什么?

  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磁体,一部分是线圈。

  师:下面同学们两个指头夹住插头的两根金属片,另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

  学生活动:(估计所有同学都体验过后)

  师: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触电、有电、麻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课题——电磁感应

  揭示课题:电磁感应 发电机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介绍物理学史:奥斯特,法拉第。(幻灯片:自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师:什么叫电磁感应?什么叫感应电流?

  板书:一、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

  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学生讨论:

  信息快递:(幻灯片:小量程电流表: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于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非常微小的电流,并且它的“0”刻度线在中间可以左右偏转显示电流的方向,由于在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所以借助于该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切割磁感线运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磁场中的'线圈想象成一把刀,如果它运动过程中与磁感线相交,则为切割磁感线。否则为不切割磁感线。

  师演示:垂直、斜向切割,上下运动。(直接用线圈演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

  学生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讨论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幻灯片:实验结论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学生讨论:

  生答:猜想:可能与磁场的方向、线圈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怎样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呢?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你能说出实验的方法吗?

  师:实验中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

  学生实验: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通过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答:

  幻灯片:实验结论2:改变 磁场 方向或改变 线圈运动 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磁场 方向和 线圈运动 方向有关。

  三:观察手摇发电机

  师: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使大规模用电成为了可能。我们生活中的用电大多数都来自于发电站的大型发电机,同学们你知道在我们国家有那些大规模的发电站吗?

  生答:(举例)

  幻灯片:出示几张发电站的图片

  师:大型的发电机我们没见过,老师今天带了一台小型发电机过来。(出示发电机)

  请哪位同学上来摇一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观察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答:灯亮。

  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什么?

  生答:电流

  演示:把小量程电流表接入电路。摇动发电机。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用手臂来模仿一下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动作演示: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电流的方向在发生变化。

  师:我们把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阅读课本第54页,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片:1、什么叫交变电流?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如何?

  4、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生答:(略)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 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 2

  二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三 三、 学习探究

  1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课堂作业设计 一、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

② 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 。”

③ 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 。”

④ 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 。”

  二、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 。”

②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 。”

③ 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 。”

④ 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 。”

⑤ 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 。”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5

  电磁感应的教学反思宋慧敏 的工作室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就要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科学的猜想。但“怎样做才能使磁生电”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还需利用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和方法启示,架起原知识与新问题间的桥梁。奥斯特研究的是电生磁,他在导线两端接上电源,使导线内的电荷定向运动起来形成电流,提供了生磁的'前提条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他用小磁针进行检验;把磁针平行地放在导线下,建立起电流与磁针的联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磁怎样生电,需要什么器材?该怎么办?大胆地猜一猜。有效的引导和启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许多猜想:有的猜拿一个磁铁,把导线直接放进去,用与导线串联的电流表来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有的猜把导线缠绕在磁铁上才行;还有的猜让导线在磁场中运动起来,电流表指针才会偏转。

  学生们利用所给和自选的实验器材,按照自己和同学们的猜想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能发现许多产生电流和不能产生电流的具体做法并在班上展示交流。教师把各种做法中磁体的放法和导体的运动方向用课件展示出来。

  教师在原课件中加上磁感线,再进行动画演示,并要求学生把导体运动的情况和磁场方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争取能用一句话准确地表示出来。由于课件把本不存在的磁感线形象化了,降低了学生空间想象的难度,学生易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有感应电流,从而认识了电磁感应现象。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6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课题: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如果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由教师演示、归纳、概括,尽管学生也能接受,但他们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7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教版平均数知识点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8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磁通量,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判断磁通量的变化和计算磁通量;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如何从众多现象的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然界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密切互相.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通过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只有通过艰辛努力,才能打开真理之门,取得成功。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难点:

  1. 磁通量;2. 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索归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2. 实验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和归纳演绎相结合。

  四、教学媒体

  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导线、导棒、灵敏电流表、螺线管(大小各一个及铁芯)、电键(开 关)滑动变阻器和电池(电源);多媒体课件(能做演示实验当然最好)。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新课。

  六、教学对象分析

  在教学中过程中我主张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 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

(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

(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从能力角度看是:

(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2、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电磁感应这一章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节, 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学习磁通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第二块为学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问题。第一块磁通量及其变化又是后继课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础,第二块中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

  七、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说学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重视对学生 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做演示实验,还要求学生做学生实验,所以要求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和实验的目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求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

  高其有效性途径。为解决教学难点,我借助于形象生动而又交互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用这样一个课件进行自主探究。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设计采取观察归纳、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Flash制作多个动画。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形象、生动的特点来突破这个难点。看完动画后学生对电路围成的面积、切割磁感线、磁感线条数变化等记忆深刻。

  八、教学媒体设计(什么媒体,何时运用)

  1、图片媒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电磁感应的概念,磁通量的定义等。

  2、flash课件媒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等。

  3、视频媒体:电磁感应现象

  九、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40分钟)

〈一〉 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

  1.奥斯特实验的启示: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磁场能产生电流吗?

  2.宇宙中的对称“美”:宇宙中物理现象的对称性(规律),让学生体会宇宙现象中的对

  称美学原理。法拉第就是坚信这一对称规律,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完成“磁”生“电”对称规律的发现的。今天我们就沿历史的足迹,看一看法拉第是怎样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

  3.法拉第其人其事:通过对法拉第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新课教学(30分钟左右)

(一)磁通量

  教师指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磁通量。

  什么是磁通量呢?

  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在物理学中,我们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BS)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简称磁通。 如果用表示磁通量,则:=BS

  磁通量的单位是韦伯,简称韦,符号Wb。1Wb=1T·1m2=1V·s。

  教师解释说明:磁通量可以理解为是穿过磁场中某一横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可通过“水流量”和“人流量”来加以类比理解。提醒学生注意:在匀强磁场中

①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垂直时磁通量最大max=BS;

②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平行时磁通量最小min=0;

③当磁场方向与平面的夹角为θ时=BSsinθ。

(二)电磁感应现象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电流呢?

  人们最初的研究:把绕在磁铁上的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会电路,看能不能产生电流!法拉第就是这样开始研究的,结果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并不发生偏转。

  法拉第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换用怎样强的磁铁或者换用多么灵敏的电流表,闭合电路中都没有电流产生。

  演示实验一: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教师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导线是运动的,如果反过来让磁体运动,而导线不动,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猜想)

  演示实验二:条形磁铁穿过闭会的螺线管,导线中也有电流产生。

  师生共同总结:不论是导线运动,还是磁体运动,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上面两个实验的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由此猜想:如果导体和磁体不发生相对运动,而让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闭合电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会不会也在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演示实验三:一个大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小螺线管与电源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组成回路。

①小螺线管与大螺线管相对运动,回路中有电流产生(这正是我们前面看到的情形); ②开关闭合(或断开)的瞬间,回路中有电流产生;

③开关闭合后,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回路中也有电流产生;

④开关闭合后,不改变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且让小螺线管穿进大螺线管内,将铁芯

  从小螺线管内抽出,回路中也有电流产生。

  师生共同总结:由②③④可见,即使导体与磁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只要闭合电路中的磁场发生变化,因而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法拉第和前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三)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教师分析和总结以上现象(物理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问题。

  1、本课时小结(2∽3分钟)

(一)磁通量=BS

①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垂直时磁通量最大max=BS;

②当磁场方向与平面平行时磁通量最小min=0;

③当磁场方向与平面的夹角为θ时=BSsinθ。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2、巩固与练习

《教材》P195(3)(4)(5)(6)(7)

  3、作业布置《教材》P195(1)(2)(8)(9)

  十、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 电磁感应 一、 电磁感应现象

  一、磁通量

(1)定义:磁场(B)与面积(S)的乘积——磁通量(符号:)。

(2)公式:

  2(3)单位:韦伯(Wb) 1Wb=1T·m

  二、电磁感应现象

  1定义: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条件:(1)电路必须闭合;(2)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机械能 电能 发电机原理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9

  课题: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如果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由教师演示、归纳、概括,尽管学生也能接受,但他们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0

  一、指导思想

  在中央要求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追求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握校本校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二年级教学成绩。

  二、工作重点

  1.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2.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

  3.扎扎实实开展教研工作,促进落后班成绩提高。

  4.积极参与经典阅读活动,全力打造阅读文化。

  三.工作措施

  第一,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创建和谐校园

(一)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学生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努力做到每面墙讲,每个角落都能育人,从而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

(二)办公室文化建设

  办公室是老师学习、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和老师接触、共同成长的地方之一。因此,每个办公室都应该本着优雅、文明、和谐、高效的原则进行优化设计和合理布局。同时,上班不聊天,不做与办公室无关的事情;善待学生和家长,虚心相待;同事之间一起工作。

(三)创造班级文化

  课堂布局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美丽、优雅、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环境文化。

  第二,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健康高效的课堂文化

(一)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检查落实。确保正常的教学工作到位。

  1.随机抽样查阅教师备课情况;

  2.采用先听课再查阅老师备课笔记的方法,根据备课情况看老师是否要上课,老师备课是否真正为班级服务;

  3.备课后及时查阅老师的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老师的准备情况。

(二)创建高效课堂,实行领导倾听制: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学活动真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无论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一定要牢记,每节课老师的授课时间不要超过25分钟,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三)优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精心安排每一项作业,做到“减负提质”。

(四)重视教学反思,开展交流活动:坚持每节课一次反思,推进课堂改革,让每位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五)坚持业务学习。对于老师来说,学习也是一种责任。鼓励老师在周末或晚上学习。我们希望教师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联系自己。

(6)组内教研课程。组内教研课是由学科组进行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小讨论”,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是大师,开展“请客”活动。重点帮助一、四、五年级。

  第三,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让每节课都能每天背诵,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1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Ⅱ)

  碳的化学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二课时,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金刚石、石墨及碳60的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第二单元学生通过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已经知道碳可以和氧气反应,本课题将要对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进行更具体的学习,本单元的课题三还要学习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所以学好这一课可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⑵通过碳与氧气、氧化铜的反应,理解并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⑶认识还原反应,了解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推测出反应产物,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⑶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养成辨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⑵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⑶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⑷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三、教学难点

  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探究、碳的还原性

  四、教学准备

  仪器:试管、酒精灯、网罩,带铁夹的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

  药品:澄清石灰水、木炭粉、铜粉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屏幕投影】二幅古代字画和钻石的图片: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

  活动一、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人们用炭黑制成墨,用金刚石做成光彩夺目的钻石饰品。不论是文人的墨宝还是华丽的钻石都能保存多年而不褪色。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呢?

[追问]书写重要的文件资料时要求必须有碳素笔书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屏幕投影】碳单质稳定性的应用图片

[讨论]是什么决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呢?

【屏幕投影】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渡]如果升高温度,碳是否会发生反应?烧烤用什么材料?说明碳有什 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说出反应的现象,写化学方程式:

  C+O2

【屏幕投影】煤气中毒的图片

[提出问题 ] 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

[适时点拨]如果氧气的量不充足,碳燃烧就不充分,这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

  点燃 (一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C+O2=====2CO)

  板书:(二)高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与氧气的反应

  C + OCO2 ( O2充足)

  CO (O2不充足) 2C + O点燃[提问]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提问]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物呢?做这个实验,我们应该用哪种实验装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活动二:活动与探究

(教师演示教材P107实验6-2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及实验

  现象。)

  活动三、讨论与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发言

【投影】

(一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C + 2CuO

  板书:2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C + 2CuO CO2↑) CO2↑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问:为什么实验完毕后要先撤出导气管?为什么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

[教师提问]请学生观察这个化学方程式,并提问。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像氧化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氧化铜因失去氧变成铜,我们就说氧化铜被还原。是木炭使氧化铜失去了氧,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我们就说木炭具有还原性。

  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教师提问]利用碳的还原性,说明碳具有哪项重要应用?

[学生活动]看教材后回答

  请同学们写出焦炭可以在高温下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不仅仅表现在还原金属氧化物,还表现在可以还原非金属氧化物。如: CO2+C

  活动四、总结反思。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练习:教材P109习题第2题(4)(5)(6),第4题和第6题。

  活动五、课外作业《碳单质兄弟们的自述》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板书设计2CO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二)高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C + OCO2 ( O2充足)

  CO (O2不充足) 2C + O点燃2与某些氧化物反应-------还原性

  C + 2CuO 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2

  一颗久悬的心终于放下了。全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二次了。虽然在开课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现在终于过去了。而且对这节课的评价还不错。这颗绷紧的心终于平缓了许多,但是回头想想,还是有点后怕。开这样的公开课,二十多位同行坐在后面听课,确实令我紧张,我告诫自己,一点错都不能犯,因为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盐阜中学。当然,开全市公开课,自己也有了多方面的进步。

  首先:心里素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说句心里话吧,教师这个职业确实很苦,教师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呀,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同行的压力,来自学生的压力等等。难怪我们有的学生说:“我才不当才老师呢!太苦了。别人下班后就可以忘记上班的事情,让心彻底的放松下来,而我们教师却没有真正的下班时间。我连躺在床上还在想,这个问题怎样表述,这道题目该怎样分析,才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心里全是工作的事。当然对这一节课的上法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真的很感动,因为这堂物理公开课不是我个人去上的,而是我们整个物理教研组每一位老师的心血,我真的感谢每一位对我悉心指导的教师,他们将自己宝贵的经验和通达的智慧无私的奉献了,如果说这堂课是一部电影,那么我是演员,而他们是导演、编剧——————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之所以深爱着这项辛苦的职业,正是因为他们这样无私的奉献令我感动,所以我将无怨无悔的坚持着我们的职业——教书育人。

  最后,这次公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上,我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已超出了其本身。在这里,我学到了教育的机智,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不一定要从头到尾按科学的定义和步骤来交待,讲清一个问题更需要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看问题,从外面看,旁观者清吗!可以利用形象的例子补充在知识讲解之后,将对学生的理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理论上我也明白了,在任何时刻与学生交流用具体的事例会比抽象的总结有用有效。

  这次公开课让我知道,值得我学习的真是太多了,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要通过开公开课、听课等等各种途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3

  教学目的:

  1. 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请找出作者的观点,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个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

  正是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想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有赖于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深入探讨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12段,思考:

  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探究问题1)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⑴请同学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①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⑵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⑶刚才我们分析了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作者认为有三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1、 瓦特受到“水烧开后顶起壶盖”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2、 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3、 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上蓝天的飞机。

  4、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宋代的毕N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立意新颖,事例能支撑观点,150字左右。

  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探究问题2)

  我们刚才小练笔,对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觉得你身上具备了这些要素吗?你觉得咱班同学谁具备了这个要素?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师生交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那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作者做了充分的解答。

⑴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9――1段,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追问:作者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进行自我压抑

(探究问题3)

⑴所以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依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⑵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能不能举例来说明一下?

  例: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的创立,就是牛顿留意了“果子为什么会落地”的结果。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赖,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他在街头闲逛时,留意一些“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后产生的。

  所以,我们想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四、小结全文

⑴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齐读最后一段。

  自己再读两遍,然后合上书,复述作者提出的三个途径。略)

  延伸补充:

  除了作者谈的以外,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还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需要:

  积累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学识渊博”

  灵活运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反复实验――“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拥有自信――“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珍惜灵感――“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保持好奇――“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多向思维――打破“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

  走进自然――悉心观察、动手实验

  异想天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

⑵回顾全文,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明确: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这是提出问题。

  主体部分从“创造性思维必须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

  结尾部分总结出“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

  整篇文章逐层深入,结构严谨,深入浅出。

  五、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这里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赤壁之战厮杀的疆场。周瑜因为这一战而名垂千史。

  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武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一谈你的理解。

  2.请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

  钢琴的标价牌上少了一个零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却灵机一动,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售货小姐看了看售价牌,竟然惊讶不已,不敢卖。于是她请来了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认真向顾客作了解释,婉谢不卖。而这位顾客却毫不让步,直到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坚持要买,不为所劝。最后请来了总经理。总经理了解情况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

  请你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为总经理写一段话),说明总经理为什么这样做。

  佳作之一:接着,总经理对女顾客说道:“小姐,你是否能稍候一会,让记者采访一下你现在的感想。”“当然可以。”总经理请来了一位电视台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当女顾客把事情说过一遍后,总经理接过了话筒说道:“各位敬爱的顾客,上述各位所看到的,正是近日本公司隆重推出的一项经营项目‘请顾客来找错’,具体事项为:本公司将陆续推出一批标错价的商品,如被您选中,均按标价出卖。来得次数越多,机会越大!可不要错过机会呀!”不用说,次日顾客盈门,被找出差错的小商品诚然不少,但利润却颇为可观。

  佳作之二:第二天,这家商店的门旁放置了一块大大的标牌:“本店本着‘顾客是上帝’的宗旨,热忱为广大客户服务。昨天因工作人员疏忽,在一架名牌钢琴上标价时少加了一个零。一位女士看中了这架钢琴要买下来,我们明知有错,却仍然照少一个零的标价售出。上帝们,在这里,您或许也能买到像那位女士买到的商品!”

  佳作之三:总经理虽然答应把那昂贵的钢琴卖给那位顾客,但还附加了一个条件:请她写篇文章。第二天,当地最最有名的一家报纸登出了一篇顾客写给报社的信。文章内容如下:“我是一名来自加里佛尼亚州的游客,初到此地,路过你们这儿的一家××商店,由于店主的疏忽,将一架价值数千元的名牌钢琴标价少了一个零。但店主待人诚恳,守信用,还是按原标价卖给了我,在此,我对他表示万分感谢。”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托尔斯泰

  希望同学们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

人教版初三电磁感应教学设计推荐13篇(初三物理电磁感应教案)相关文章:

《如何写好作文开头》教学设计郑波5则范文3篇 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切换和链接》教学设计2篇(演示文稿的超级链接教学设计)

《猫》教学反思12篇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推荐13篇 蒲柳人家优秀教案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设计[]3篇 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教案

第五组 ㈡ 语文园地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6篇 五年上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7篇(教学情境设计实例)

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10篇(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和课件吗?)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6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共9篇 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