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花糕》教案3篇

时间:2022-11-05 06:56:43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碗花糕》教案3篇,供大家阅读。

《碗花糕》教案3篇

《碗花糕》教案1

  导语: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效率。有人阅读很快,但不得要领,收效甚微。阅读速度与效果之间的合理匹配决定于阅读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碗花糕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碗花糕》阅读答案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 “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 “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搂着我,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为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嫂子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赚钱()②筹划()③挣了()④发酵()

  2.通过阅读全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嫂子的文章,为什么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要写大哥回家干活和父亲讲故事的事?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谈一谈。(4分)

  3.作者一直到十几岁都还见过嫂子,可他却说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是嫂子的相貌普通到让他记不清吗?(4分)

  4.大哥因病去世后,父母曾劝嫂子改嫁,为此还特意跑了一趟嫂子的娘家,和她的母亲一起做嫂子的工作,作者的父母为什么这么做?由此可见父母是怎样的人?(3分)

  5.嫂子虽然是从娘家嫁过来的,但和公婆的关系却处的非常好,和公婆的关系好到就像女儿和亲生父母一样,从文中的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4分)

  6.嫂子去世后“我”“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嫂子对我像母亲般的关爱,这从文章中的很多情节里可以看出来,试举一例谈一谈。(4分)

  7.文章写了嫂子在“我”家这些年及离开“我”家后的种种事情,做碗花糕也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试体会作者为什么不以“嫂子”为题,而要拟题为“碗花糕”?(4分)

  参考答案:

  1.①zuàn ②chóu ③zhèng ④jiào

  2.写大哥和父亲是为了突出过年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嫂子这个人物,因为大哥做完了家务就是陪祖母和父母玩,父亲也只是讲个故事活跃气氛,而包饺子的任务就有嫂子一个人完成,这更说明了嫂子的勤劳能干。

  3.不是的。因为嫂子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那张笑脸,所以嫂子长得美丑已经不是印象最什么的,嫂子开朗的性格给他的影响特别大。

  4.嫂子的勤劳能干聪明贤惠,使父母特别的喜欢她。父母不希望儿媳妇在他们身边守一辈子,就这样耽误了青春。可见作者的父母也是特别善良的人。

  5.嫂子在哥哥去世后始终不肯离开公婆,希望照顾他们一辈子;嫂子在被迫改嫁后,每次回娘家一定托人把父母和我家过去,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

  6.过年时嫂子特意为我包有铜钱的饺子,并且特意挑到“我”的碗里,因为嫂子希望我一年平安幸福。“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

  7.因为碗花糕几乎是嫂子的专利,除了她没人会做,而且这碗花糕几乎就是给我一个人做的,每次做好大家一人尝一小块,剩下就都是“我”的,为了做碗花糕嫂子从家拿来祖传的碗,嫂子临走给我留了一碗碗花糕,这些都表现嫂子对我的爱,让我难忘,所以,以此为题。

《碗花糕》教案2

  记叙类散文的教与学――《碗花糕》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针对“课程目标”中“感受?鉴赏”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评价、研读赏析中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在互探共研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掌握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进而提升了阅读同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类散文的特点,训练自主学习所需的思维能力。(2)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4)如何理解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读此文,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那深情的双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本课只需二个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记叙类散文 “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内容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或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或生发议论,表达作者的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化认识,阐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举一反三,高一时学生就学过不少抒写亲情的佳作,如: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为解读《碗花糕》参照系。2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到大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所以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3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合作探究法”,紧扣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所随之事,所借之物和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在这其中引导学生“发现疑难——讨论分析——提出见解”,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四、教学设想(1)安排2课时。

(2)堂上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掌握记叙类散文的特点,训练自主学习所需的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的感悟,通过语言的分析来解决疑难,使学生领略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这情感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特点,进而提升了阅读同类散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4)如何理解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人格。

  六、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走近王充闾先生。

(2)课前通读全文,找出自己最难解决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言

  同学们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亲情、友情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笑。今天我们走进王充闾的《碗花糕》,来认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去体会那种叫人慨然潸然的情感。

(二)备课卡片 1 作者简介

  王充闾,著名散文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祖籍辽宁盘山,1935年生于盘山。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五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创作仍在业余进行。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做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2名家点评王充闾先生

“如果联系到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基本内涵,那么,可以把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当作是对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贡献——并不局限于散文范围之内。”——著名评论家吴俊他屏弃种种生活的诱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向思索的深度、冥想的广度掘进,在散文天地中,留下清晰的生命足迹:思考愈深,诗意愈浓。” ——李晓虹(三)字词积累 词语正音: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踵(zhōng)事增华 花翎(líng)擀(gǎn)面皮 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 入殓(liàn)殁(mò)窆(biǎn)曷(hé)词语解释:

  敷陈演绎: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四)自主评价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课后对王充闾作品的阅读及相关资料的搜集,说出自己对王充闾其人、其文、其情的评价,并阐释理由。(五)整体感知活动

  问题引领:文章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说。(设问目的:理解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的特点)

  方法指引:记叙类散文的特点是随事而感,借物感怀。显然,找出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哪些事件是概括嫂嫂性格特点的关键。事件举例:

  能做工序复杂的碗花糕 大年三十叫我借枕头 私下护我、教我 哥哥逝世了她不愿改嫁

  性格特点:嫂嫂是个善良、朴实、机敏、幽默、快乐、勤劳能干、有孝心、有责任感的农村妇女。(六)研读与赏析

  问题引领:题为“碗花糕”,为什么很多地方不写“碗花糕”?找出描写“碗花糕”的地方,看“碗花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问目的:理解记叙类散文借物感怀的特点)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大年嫂嫂给全家做了“碗花糕”。第二部分我被牛角顶伤后嫂嫂给我做“碗花糕”。第三次是我上私塾的时候嫂嫂给我做“碗花糕”。第四部分嫂嫂被迫改嫁,走时给我做了“碗花糕”。

  嫂嫂总是在特殊的时刻给我做“碗花糕”。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碗花糕” 也代表了嫂嫂的至美至善。浅花瓷碗的命运、结局也如嫂嫂的命运、结局一样,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本文人亡物碎,“玉石俱焚”式的结局,叫人禁不住慨然潸然,哽咽难语。

(七)重点探讨

  问题引领:选出你认为文中最感人的片段或场面,反复诵读并加以点评。

(设问目的: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真挚的情感,以“读”带“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举例:

① 第二部分第三段。“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 点评:让人感受到嫂嫂和我相处很愉快……

② 我读第三部分第七段这里,“……爹,妈!就把我当作你们的女儿!……”

  点评:嫂嫂与我的家人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她舍不得改嫁,就像女儿一样孝敬父母……

③ 最后一部分。“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

  点评:很伤感的结局。我们想想学过的文章和自身经历,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妻子去世后,留下了“庭中琵琶树”,并且已“亭亭如盖”,还可以睹物思人而这里的结局,却是人亡物碎,“玉石俱焚”,实在是令人潸然泪下啊!

(八)难点探讨

①问题引领:当代正是社会转型、价值失范、方位不明的精神漂流时代,如何寻找精神家园和归宿,如何寻找灵魂的栖息地,这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永远的困惑,担王充闾在可能范畴内的追问,有价值的探讨却为这个难题提供了可贵的参照系。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提示:

《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②问题引领:如何理解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人格。提示:播放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

(歌词:嫂子嫂子借你一双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敌人埋掉 / 嫂子嫂子借你一对大脚踩一溜山道再把我们送好 / 嫂子嫂子借你一副身板挡一挡太阳我们好打胜仗 / 噢憨憨的嫂子亲亲的嫂子我们用鲜血供奉你 / 噢黑黑的嫂子噢黑黑的嫂子黑黑的你)

  提示:《嫂子颂》中的这个嫂子是千千万万个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女性之一,她的形象是光辉夺目的,在中国历史中书写过最亮丽的一笔的。我们可以给她一个定性的形容词——伟大。而《碗花糕》中的嫂子是个平凡的女人,她所做的都是作为一个女性应该做的最平常的小事,但谁说平常的小事中就没有伟大可言呢?千千万万个平凡就构成了一个伟大,伟大也就渗透在最平常的小事中。所以我们要多去观察身边最平常的人,因为他们用最平常的心和事浸润着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都能做好这些平常的小事,社会也就更加和谐安定了。(九)归纳总结

  通过该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只浅花瓷碗里盛满真善美,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使学生初步体会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思维能力,为阅读同类型的文章奠定基础。附:板书设计

  碗花糕

---王充闾

  随事而感: 嫂嫂是个善良、朴实、机敏、幽默、快乐、勤劳能干、有孝心、有责任感的农村妇女

  课后作业

  1完成思考题第三题 将本文写到的民俗和民谚整理归类。课后再通过其他渠道收集一些与之相类似或相关的民俗和民谚,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办成手抄报,与同学交流。

《碗花糕》教案3

《碗花糕》教案

●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现作者所表现的亲情和乡情。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分别为上述1、2点。

● 教学难点:为上述第3点。● 课型:教读课。

● 方法:讲授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整体感知。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充阊,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1935年生于盘山。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二、词语: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踵(zhōng)事增华 花翎(líng)擀(gǎn)面皮 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 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词解:

  敷陈演绎: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三、朗读课文,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回忆儿时除夕的和谐快乐。——“我”与嫂嫂的亲密情谊。——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惨去世。

  四、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5件事情:

  1、除夕夜,把包有铜钱的饺子偷偷盛入我碗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大方有爱心。

  2、把我抱到她屋里睡觉。

  3、给我缝制衣裳

  4、喂我母乳

  这三件事情体现了她的善良勤劳,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疼爱之情。

  5、给全家蒸碗花糕――体现了她的灵巧能干。

  小结:这一部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温馨的和谐的氛围,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知乐。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3件事:

  1、嫂嫂对我善意的捉弄:除夕让我借枕头、搬荤油罐。――体现了嫂嫂的活泼,是一位快乐天使,也反映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2、护卫闯祸的我――体现了她的善良、乖巧以及对我的疼爱。

  3、夜半给我叫魂――善良富有爱心

  小结:这部分重点写嫂嫂的笑,她如一位快乐天使,给家人带来快乐,突出了她的人性美,自然美。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2件事:

  1、嫂嫂不忍心改嫁,最后被迫改嫁――表现了她的孝心、爱心和责任感。

  2、改嫁后的嫂嫂依然关心我的父母和我――善良,有爱心。

  小结:这一部分写大嫂在厄运的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性美,体现了人间的真情,情感凄凉、感人,催人泪下。▲总结嫂嫂的形象:

  嫂嫂是个善良、朴实、机敏、幽默、快乐、勤劳能干、有孝心、有责任感的农村妇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总结大嫂的性格特点。

  二、研讨课文:

  1、默读全文,把文中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的语句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2、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提示:一共有4次写到碗花糕。

  第一部分大年三十嫂嫂给全家做了“碗花糕”。

  第二部分我被牛角顶伤后嫂嫂给我做“碗花糕”。

  第三次是我上私塾的时候嫂嫂给我做“碗花糕”。

  第四部分嫂嫂被迫改嫁,走时给我做了“碗花糕”。

  作用:①碗花糕是全文的线索,以此贯穿全文。②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能干和善良,盛满了人间的真情,代表了嫂嫂的至美至善。

  3、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特别是第一部分,找出来分析)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

  提示:《碗花糕》的背景,是医巫闾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团圆年”,连辛苦一年的牲畜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大段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这位“自由人”的天伦之乐。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我”对嫂嫂的爱,不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相亲相爱吗?在20世纪末物欲横飞的尘世,作者寻找的精神家园是否就是这种纯粹的人间真情?这种与天地同和的快感是否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高峰体验?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看法,宇宙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是和乐的,它们本身就是最美妙的歌曲。所以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这合于中国自古就有的人伦模式,也合于他这位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又特别喜欢庄子的人。

  三、小结:《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主旨)

  读《碗花糕》时,觉得像是在采访作者的童年一样,他把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像对朋友般娓娓道来,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保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完全是开放式的,面对读者他敞开了心扉,他把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的真情,他不怕人们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童年世界。教学后记:学习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能从细小的事件中概括出大嫂的性格,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会散文的写作方法,懂得如何选材。

  王充闾写的《碗花糕》一文中,“嫂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啊?

  这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中国特色。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在地上,“我”肚子划出二道雪刃子。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处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改嫁后,嫂嫂对我的爱依然不减。

《碗花糕》教案3篇相关文章:

2022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9篇 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秋季小学

实用小班体育教案模板3篇 幼儿园小班体育课教案模板

幼儿园交通安全主题活动方案3篇(幼儿园交通安全主题活动方案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定稿]3篇 语言教育中班教案

《仿写》教案3篇 仿写优秀教案

苏武庙教学设计3篇(苏武庙教学设计教案)

《有多少张粘贴画》教案[精选]3篇 有多少张粘贴画教学反思

小班歌唱教案《小猫钓鱼》3篇 歌曲小猫钓鱼教案设计及意图

小班体育游戏《蚕宝宝》3篇 体育游戏蚕宝宝教案

强烈推荐第七单元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