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1 09:58: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度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范畴。这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堂教材。它是在对二年级第一卷中的角度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授的。与二年级的直观理解角度相比,本单元教材更注重从数学概念的本质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线段、直线和光线,并理解角度是由两条光线组成的图形。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量角器,并进一步学习角度的`测量。本课程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如精确角度测量、角度绘制和角度分类。

  测量指定角度的度数和绘制指定角度的度数属于操作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量角器是一种奇怪的测量工具,大多数学生无法利用他们现有的经验来测量角度的程度。特殊情况是,当测量倾斜角度或开口向右或开口向上和向下的角度时,由于不清楚量角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很难理解量角器如何放置以及何时查看内圈和外圈。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本课用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教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化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直线、射线和线段内容相对来说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能力比较欠缺,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并能通过课件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由于量角器的不统一,学生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还是有些误差的,也有些学生在量角时内外刻度容易弄错,还应多练习。

  对于角的分类来说,学生并不陌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来明晰平角和周角的形成,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在通过平角和周角这两个已有条件来解决角的读数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但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画角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角的步骤,但是学生画的时候还是会发生角度看错的现象,内外刻度看错。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来让学生拼不同的角,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

  三、建议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一样则数法不一样。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提议用儿歌帮忙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能够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头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构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教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向读到180度。之后,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一样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能够的。于是按不一样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必须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经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并且只要应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通过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结构,让学生整体把握量角器的特点,加深对角的度量单位的认识。在认识了量角器之后,让学生自己找角,分别找出量角器上的50度和140度的角。找角的操作活动,主要是为接下去的量角跟画角做准备。学生通过找角,明晰角的顶点、两条边的位置,以及哪个方向作为始边,如何看刻度数等。接下去的量角环节,通过探索度量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量角的方法: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内,再去找准内外圈的刻度,进行读数。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反思:

  1、本节课我重在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操作,比如观察量角器,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在量角过程中,也是给予足够时间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

  2、部分学生在使用量角器时正反不分,在认识量角器时教师忽略了这一问题,发现类似情况,我在课上带领学生又观察了量角器的正反面。

  3、在量角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困扰于“是70度还是110度”的这个问题。量角器上有一内一外两圈刻度,学生容易只看到外圈的刻度,每次就只会读外圈刻度数。这个问题的出现还是学生没有观察0刻度在内圈还是外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之后的画角活动上,学生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量完角后,应提醒学生检查所量的读数与所要求量的角是不是同属于锐角或钝角(角的分类在下一课中就会学到),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xx小学

  焦xx

  20xx年10月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教学之后,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问题引入,体会“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开始。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提出需要知道“相差多少”(或“∠2比∠1大多少”)这一问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测量单位和工具产生的需要的体验。

  (2)了解单位产生的过程,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

  一般来说,教学前大多数学生已知道量角需要“量角器”,但对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却不甚了解。教学中,可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一是请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成,尝试说明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组织学生看教材内容或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的过程,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1°角到2°角,再到3°角等依次递增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为后续教学中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动态定义奠定基础;三是再次回到量角器上,进一步理解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含义,特别关注“0°刻度线”和“1°角”的位置,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资料的学习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供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经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我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经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经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

  总之,应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我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多少旧知做铺垫。操作程序也略显复杂,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的课堂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认识量角器;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角、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采用通过看图观察自学,交流汇报发现,进而达到认识量角器的目的.。最后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称说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会记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小组合作及小组间的互补巩固对量角器的认识。

  (2)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并制作课件演示,目的是让学生搞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读角量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再读角、量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读角、量角的方法。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全面放手,相信学生,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出量角的步骤。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发会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的身份,只有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仍不能解决和学生学不到的情况下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其解除困惑。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在引导他们有条理的叙述角的量法时,用时较长,这也使我再次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面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叉开的大小形成了角。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叉开角的度数。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加以总,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学生对角的度量已产生基本掌握。很想量自己折的角的度数。

  总之本节课由于巧妙运用教具,学生很容易的领会了本节课重点教学部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如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教材安排这些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寻找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学生体会,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一致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先观察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构造比较复杂,学生观察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所有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任意两条刻度线为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许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状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想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该引起教学的注意。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学生“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

  认识量角器以后,就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历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然后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编排。“练一练”里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第2题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由于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练习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根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减少学生测量中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交流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练习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图画,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计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学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计,再用量角器量”。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仍然可以用量角器量得。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因为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练习十三第13题估计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计。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该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计。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计角的大小的参照。

  实践反思:

  1.学生在课始对用量角器量角是非常感兴趣的,都渴望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点好奇心理,在课始最重要的10分钟,没有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反而用一种程序化的教学慢慢平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属不该。

  2.对于习惯性教学中我们经常念叨的“点对点、边对边、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学生理解起来有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可能是教学中传授方法来的太快,学生经历的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经验;也可能是知识要领不是源自学生自己的发现,所以落实在行动上就会有错误。如“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有的学生把左右看成是角开口的左右。再如:“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学生在摆放量角器时还会出现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的情况,就无法读出度数。

  3.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角的一条边不在水平上,需要转动量角器或书本的情况,学生应用不够灵活,不够机智。

  量角也属于一种操作技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会熟能生巧。我会耐心等待,给孩子们一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从机械到灵活的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行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购物》教学反思12篇(购物教案反思)

购物教学反思12篇 购物有学问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篇 角的度量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学反思优秀12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购物小票教学反思8篇 幼儿园购物教案反思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6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案)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3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中班音乐洗衣机转转转教学反思3篇 小班音乐洗衣机转转转设计意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9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