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wo7”分享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参阅。
一、指导方针
我们将积极实施党的教育政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对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掌握应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及进一步发展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运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的讲课班级依然是二年级一班,经过一年的数学教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掌握及学习习惯方面拥有明显转变;作业完成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认真,对数学展现出了浓厚兴趣。然而,仍有少数同学因为学习习惯、方法及个人因素,无法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学数学时感到有些吃力。学生针对测算表现出激情,但在解决问题时,相对迟缓,缺少对题目意思的用心理解,经常急于动手,造成粗心,未能有效解决难题。因此,必须对他们给予更明确的规定,引导他们多动手和勤思考。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投入学习当中。
三、课程目标
1. 理解计数单位“百”和“千”,掌握这两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联;掌握万以下数的位顺序,可以念、写这些数字;掌握万以下数的组成,能够比较其大小,并用符号和语言描述尺寸;理解万以内的类似数的概念。
2. 可以口算百之内两位数的加减,并能快速计算整百和整千的加减法,及其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可以联系实际开展估计。
3. 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各部件名字,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4. 基本理解数学题目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和提问问题的过程,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解决问题时应用。
5. 能辨别锐角和钝角;基本认知平移和旋转状况,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开展水平或垂直移动。
6. 了解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品质概念,了解1kg=1000克。
7.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感受数据采集、梳理、描述及分析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单位)和复式统计图,并能够提出并回答有关简单问题,开展基本的分析。
8. 探索给出图型或数字排列里的简易规律;培养发现与欣赏数学之美的观念;逐步形成观查、分析以及推理能力。
9.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建立信心以学好数学。
10. 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及撰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分析(具体目标)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 学生根据实际情境,理解四则运算的价值。
2. 根据购物等活动,基本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关联,并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经历探讨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混合运算需遵照一定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及其小括号的必要性。
5. 引导学生掌握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 根据分苹果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基本感受有余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并结合生活具体开展应用。
2. 让学生感受除法竖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书写一位数商的除法竖式。
3.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式,掌握余数务必低于除数的道理。
第三单元:图形和转换
1. 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直观鉴别斜角、锐角和钝角,可以使用三角板鉴别这些角。
2. 通过观察、测量、较为与梳理,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 学生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
4. 融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下数的认识
1. 联系实际生活学习万以下数,感受数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根据实际操作,实际认知大数的具体含义,可以用数字进行表达与交流,逐步完善数感。
3. 根据“拨一拨”等课堂教学,了解万以下数的位序;能读、写万以内的数字,较为数的大小,并结合实际开展估计。
第六单元:克与千克
1.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1kg=1000克。
2. 学生应掌握应用秤称物体的方式,并能进行相应的测算。
3. 在建立品质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观念。
第七单元:加与减
1.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他们提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在实际情境中融入德育教育。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 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的加减口算及其三位数加减测算的办法,保证能正确测算。
4. 引导学生开展与别人探讨各自的算法的过程。
第七单元:加与减
1.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引导学生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办法,并能在实际情境内进行估计。
3. 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熟练掌握不同方法解决生活里的简单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