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5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时间:2022-12-01 04:27:27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5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以供参考。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5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

  浅谈文言文教学重点及教学规律

  新《课标》注重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过去那种注入式“串讲”的教学方式。相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扫清文字障碍问题。同时,由于文言文教学须做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因此,既不能一味地抠住词语解释,也不能抛开词汇靠分析译文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攥住学生一只手,放开他们另一只手的办法——攥住一只手,须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放开另一只手,为的是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即: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有效训练的过程和一个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并强调两点: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彻底改变对着《参考》组织学生翻译,把嚼得无味的“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去背的现象。

  一、注重实词积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对一个学科了解了,才能够产生兴趣、去抓住其特点获得学习成果、在感悟中去领略其中的奥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出更大的兴趣。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探究学习铺设好道路。

  由于古代文字发展水平与书写工具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等特点,加之文言文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等,因此有人把文言文教学内容大致归纳为古实词、古虚词、古词序、古文化常识、古生活常识、古文的写法和正确评价古文的思想性七项内容。而其中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问题——学生读不懂文章。古汉语泰斗王力先生指出:“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三个方面,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实践中,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文言句子,多是卡在个别词上。拔掉这几个“钉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在这里必须强调,有限的几个常用虚词比较好掌握;而实词数量多、用法活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对教材中出现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要像学习英语单词那样一个一个地背下来,并能够灵活运用,才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就完成了文言文学习中有效训练的任务。

  二、抓住常用词教学,留给学生学习空间。

  这里牵扯一个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针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串讲,就是一场革命。过去,教师可以凭借一本参考,随你读、念、讲;如今是教学参考上的材料比教师占有的相关材料丰富得多,而网络中的材料比参考中的材料还要丰富。这就断了教师照本宣科的道路,必须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知道哪些应知、哪些应会、哪些不用管它。也就是说,尽管是探究式学习,决不是从钻木取火开始,而要站到前人肩膀上去主动学习。否则,就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也就不成其为课堂了。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积累常用词。这里的“词”应该有两个定语:第一是“教材”,也就是限制在教材所选取的几十篇课文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第二是“常用”,也就是经常出现的,而不是所有的词。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词汇,也就完成文言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要任务。

  教学中,对于人名、地名、官名、时间、年号、称呼、数量词等只要知道读音即可;成语、典故,以及“眼”、“笑”、“高”等基本词汇,学生自己可以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少数几个词和常见虚词,必须由教师讲解学生才能学会。这关键的一两个词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整段内容。剩下学习任务和学习实践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完成。何必一篇文章教师组织学生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串讲”费时、费力又让学生厌倦呢?如果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就是一句空话。

  三、提高翻译水平,学生应对考试训练。

  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素质的具体体现,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这里我们强调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学习文言文,在模仿中学会文言文,也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会”应该成为落实新《课标》学科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且必须做出示范。具体操作须强调五点:

(一)教会学生参考书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特别是把书下注释倒到重点词语旁的习惯,这是给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根有力的拐杖。

(二)翻译可以分为两步进行,在扫清重点词之后,先让学生自己翻译;然后教师再订正重点段落和句子。

(三)掌握文章大意不要一味追求“信、达、雅”。只要学生能够把大概意思讲出来即可。

(四)翻译重点内容整篇文章不必从头到尾翻译出来,而应是有目的地翻译重点内容。

(五)着重理解重点内容和词语可以领着学生进行口头翻译,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词语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审美,或说,或读,或论,或评,真正地让学生能动起来。引导他们通过使用书下注释和

  工具书,学会“拔钉子”来解决文字障碍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增长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2

  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1)18个虚词(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复习中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

  王荣

  2015年1月11日

  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王荣

  2015年1月11日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3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从教师这个角度讲,虽然近年来有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文言文的教学,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文言文究竟怎样上才能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地会学乐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我觉得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消化与吸收。

  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构想与尝试

  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整体,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它着眼于“整体”,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体”的“完形”去鸟瞰“部分”,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整合”,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

  二、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的优越性

  我认为实施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有以下的优越性:

(一)整体阅读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

  开始我担心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文言语词、语句的理解发生问题,尝试下来我们认为整体阅读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为除了有详细的注解、课后的练习做支撑外,整体观照有时会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对语义把握变得更加精确

(二)从教学实践看,整体阅读有助于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从再现性理解转向重建性理解,从诠释性理解转向创造性理解。

  我认为,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中融会,在辨识比较中贯通,激活思维,并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时甚至会产生新的见解。

(三)整体阅读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整体阅读教学主要是学生的整体阅读,它建立在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它也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觉得整体阅读教学背景下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从整体入手,使他们从中体会文章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使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从而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在整体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教师只是桥梁和纽带,而不是“救世主”和“包办者”。

  我一直想:怎样的一堂课(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从课文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先前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借鉴和超越。反观传统的教学(文言)的模式,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他们的结果是好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而我们批判的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文言(建国后,白话文)教学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自然不如古人学习是的自然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教师读,学生看;教师译,学生记”的教育模式大兴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显性因素明显,即学生能够基本明白其义,并能翻译。但是文章的意蕴何在?文章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性和个性以及鲜活灵动已怡然丧失。学生看到的只是死的东西,自然学起来恹恹欲睡。更不用说使学生吸取古人语言中尚有生命力的东西,借鉴古代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以提高现代语的吸收和表达能力了。

  实际上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是语体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共同完成的。当然,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不是像学语体文和现代汉语那样直接,而是要经历一个较复杂的扬弃和转化的过程,不能简单模仿,不能依样画葫芦,不能要求立竿见影。文言文、古汉语转化为现代语文能力,必须有正确的指导,否则就不可能产生理想效果,甚至产生偏差,如写文章、说话文白夹杂、滥用文言、文言气太浓之类。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动脑筋,想办法沟通古今语言之变,引导学生学会咀嚼、品味、扬弃。

  中学语文文言的教学终极目标是什么?新课改的理念表达的很清楚: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理解浅显的文言文。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一种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从文言中扬弃死的东西,借鉴吸收新的东西,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4

  细节、模式、期待———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2013-08-21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一位语文教师想要在文言文教学的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如仅仅用“串讲”的单一教学手段教授字词句等“字面”内容,这样做或许会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却和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

  笔者以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当做实以下几点:

  一、讲究细节设计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形式,故“字面”关是一定要过硬关,但在字词句等字面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只有“教”与“受”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有效地“咬文嚼字”。

  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师,他曾言道:做学问最要讲究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这个训诂,不能由老师“训”,而应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训”,去“咬文嚼字”。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教学目的之一是重点掌握文中常见实词,文中有“肉食者鄙”一句,“鄙”字理所当然是个重点,而“肉”字也会因为“小学就懂得”而被忽略。先说“鄙”字怎么教,其一,直接告诉学生,“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其二,引导学生去辨析“鄙”的四个常见义项,哪个更适合;其三,弄清“鄙”在文中的含义后,把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和“蜀之鄙有二僧”进行比较。明眼人当然看出,这三步的知识与思维含量越来越大。但以上这三点也仅仅是停留在常用的字义分析上。再来说“肉”字,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试问这“小学就懂得”的“肉”字里面的两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再问很多与“肉”有关的字,如“肠、肝、胆、肺、肚、肤”等为什么部首都写成“月”字旁?这里用造字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鲜体验。我们不妨把“肉”字的这问题可能收获的教学效果与“鄙”字的最佳效果进行比较,也许会发现,“鄙”字带来的字词语境分析思路,是最直觉的方法,而“肉”字则可开启学生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感受旧知识。讲透“鄙”在文中的意思,能达到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掌握的或许只是知识,是“鱼”。而从这个熟视无睹的“肉”字挖出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方法,是“渔”。这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这种“新”会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能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尽管文字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不一样的设计,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文本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一单元中的各篇课文的编排次序也有一定的讲究,故而,教师在备课授课上应杜绝七年级“这样上”,九年级也“这样教”的一成不变的授课行为,也要防止过于随意的教学行为——这篇这样上那篇那样上,一单元几篇课文换几种上法,课堂成了你“展示”各种教技的舞台,以致于学生跟得手忙脚乱,最终找不着北。

  教与学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语文学什么”已是一个很泛的难题,不同阶段学什么就更难确定,而怎么学好尤为难题之上的问题。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跳出迷雾,化繁为简,根据六册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这理论尤其适合语文学习。语文科的学科特点决定这他不能像数学那样,数学只要学会一道例题,就可掌握一种知识点,就具备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而语文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使学了一个“例题”,知道其答题步骤,并弄懂了评分要求,也不一定能完成类似“例题”的另一道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学”的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各种文言文教学重点,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抓手,以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应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如今讲究素质教育,认为“模式”的东西都是死教条;其二,看到当今教坛各种新教学模式满天飞,抓到就用。前者矫枉过正,后者盲目追逐,都是不讲究实事求是的。

  文言文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如何确定,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归,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学情。只要建立起较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学生就不会苦于不知怎么学习文言文;只要用好模式,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习惯,假以时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形成的。

  三、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期待

  教育期待有奇妙的对应效果:今天你如何期待学生,也许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教师应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期待。

  目前,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由下几部分组成:一内一外两个一百多字的文言文片段,两道词语解释题,两个句子翻译,一道文章内容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考生谈读后启示或感受的题目。部分老师只看到试卷的表象,在文言文教学上也依葫芦画瓢,还以为有“针对性”,结果是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还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要有针对性是必然的,但针对的不是试题的表面现象,而应是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如2010年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选了《公输》和《战国策》各一个片段,是不是说,既然一段是课内的,那就让学生把六册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记下?既然有考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那就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译文都背下来?果真如此,则未免使文言文教学陷于简单粗暴,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远矣。

  一段课内一段课外,除了考虑学情外,可理解为中考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其一,要重视课本(以课文为本)教学;其二,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至于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题,则不仅仅是在学“文言文”,更是在体会古人精神,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期待只停留于熟读(死读)课文,强记注释与译文,幻想在中考中“有备无患,对号入座”,那么学生能否对上号且不说,记得全不全已是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上期待学生能自行应对考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如在考试中一样,只能靠自己,则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平时学习中先发现,先解决,考试中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与训练起来了,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为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其实,教学期待不仅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也一样;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合理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期待,也许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细节设计主要是从细节上入手,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出发,二者是教学的可视建筑,而提升教学期待则如一脉潜流,一种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互为表里,如同三套车,诚能善加驾驭,必能带着教师走得更远,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5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平安三中 牛晓萍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平安三中 牛晓萍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下面我也就我校实施集体备课的情况谈几点看法: 第一:集体备课有许多可取之处,集体备课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取长补短,为促进教师“共同富裕”大开方便之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引领新教师早日入门,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可以使新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缩短成长周期。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第二:个人单打独斗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完全不适应时代及新课程的要求,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第三:集体备课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学会协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集体备课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集体备课中,主备人选择要备的课,主备人先备课,备好后,主备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教学设计等,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初步形成教学设计预案,最后主备人进行整合。

  集体备课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明确了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

  总之,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研讨活动,老师们都尝到了合作的甜头,不再紧张别人听课了,更加愿意和别的老师交流了。老师们相信: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不断交流,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语文“互助和谐”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平安三中 牛晓萍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让我认识到有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有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四是通过“互助和谐”模式,师友学友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6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明确中考考点,把握课外文言文。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尽信书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读音:(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四、明确中考考点,出示课件。

  五、沙场练兵,课外文言文拓展练习。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7

  披文入言,因言品文

──对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分校 李姣姣

  一、有关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的思考 1.相关概念的厘清。

  张中行先生在《文言与白话》一文中指出,文言是只见于文而不说出口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现代汉语解释:文言是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中的“言”应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各种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而“文”则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涵养也应该是有益于学生当下的生活的。

  2.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由此可见,“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经典的文言篇目能够千百年来世代流传,不仅在于它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其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思想、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既在于其文字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其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文言文教学,虽然与白话文以及古诗词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内在本质却是相近的。

  二、文言文学与教的现状

  对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时出现困难与障碍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时候,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扫清语言的障碍。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三个现实:第一,学生对于文言词句并非完全空白,因为文言词句中有很多因子存续到现在。第二,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第三,有些词句在阅读过程中会由不理解到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和本身的教学规律,仍在于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关系。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还应“注重积累”。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翻译。如此重“言”轻“文”“言”“文”割裂的教学模式,其弊端不仅在于人文内涵的失落,单就“言”的积累也是不实的。然而矫枉过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不太看得到,文言文被当作现代文来读,学习内容重“文”轻“言”,“言”“文”分离,言不实,文亦虚。

  钱梦龙老师认为,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这个语言环境,首先是指文章的整体,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前提是对整个文本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理解词句含义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具体到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成语、歇后语等都能成为理解文言字词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落脚在“文”,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性体现在它首先是“文”,应该遵循从“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个“文”有更多“言”的障碍或教学点。

  三、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比喻为“一根筋”和“一锅出”。“一根筋”指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或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一锅出”指把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环节里。钱梦龙也曾言:“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使各个环节不再支离破碎,均围绕核心。”文言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还要关注到对重点文言字词的涵盖。在优化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尝试从总体入手,通过主问题和板块式教学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再因言解文,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一)从标题中找到切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本的灵魂。凡成功之作必有贴切、精要、吸引眼球的标题。标题隐含着文章的脉络、行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标题中内含的大量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师备课和教学效率的抓手。对于简洁的文言文,标题的解读价值更高。如《伤仲永》中一个“伤”字足以领起全文,《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奇巧”都是小而利的“切口”。

  还有的标题每一个字都对应了一定的内容,每一个字都能生成教学内容,值得仔细研磨。以《小石潭记》为例,可以尝试从“小”“石”“潭”“记”四个字出发分别话说课文。

  我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从“记”到“记”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补充“记”的文体知识。对于“记”,学生并不陌生,游记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类文章。但此“记”非彼“记”,先补充一些文体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别和联系,读得更有章法。“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如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等等。所以这里的“记”不等同于游记。但是阅读这类问题都有一定的方法,第一,看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第二,揣摩作者抒了什么情。

  第二步,话说“小”“石”“潭”。1.话说“小”。起于小丘、喜见小潭、详写小鱼,略写小溪。在发现“小”的过程中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景物如盆景般的精致美。

  2.话说“石”。总体来看,“石”的特点在“奇”“怪”二字。“奇”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怪”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岸势犬牙差互”。简洁地表现出潭边石头的千姿百态,而且以大喻小,充满想象力。在梳理“石”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致。

  3.话说“潭”。关于潭,文章主要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发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看见潭中景(重点是由鱼、石、影侧面体现水清);追溯小潭源;感受潭边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全篇的重点,也是由景体情,触摸作者内心的入口。在学生用原文“话说”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聚焦到重要词句。例如精读两段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以引导学生品一品语段的妙处:光影交错、动静结合;游鱼逗乐、心境物化;骈散结合、句式灵动;无一字说水,无一字言清,却字字句句描写潭水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两句话都描写树,写小石潭的环境。“青”“翠”二词明艳而充满生命气息;“摇缀”“披拂”极尽曼妙之美。第二句则“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道尽作者心中的凄凉。

  第三步,再回到“记”。引导学生小结:作为古代文体“记”,写了什么物(景、事)?言了什么情?明确:柳宗元通过山水游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遭弃于荒远偏僻地区的美好景物,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从标题的每一字出发,囊括了文体特点、文章脉络的把握,涉及重要语段的赏析以及相应语段内重要文言字词的积累,深入主题与情感的理解,简洁清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章可循。

(二)对文学文化价值的挖掘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读出短文的丰韵,感受文化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字词。

  笔者在指教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篇时,正式由“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提领全篇的。

  第一步,成语典故激趣导入。

  以《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导入,告诉学生“柳絮才高、咏雪之才”等典故正是出自本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学文化知识。

  第二步,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主问题设计:文中谁具有“咏絮才”,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才女正是谢道韫,但很多学生也可能回答“兄女”或“无奕女”。这样就可以顺势追问,这个“兄女”或“无奕女”是谁,她与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细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适时引入刘禹锡的《乌衣巷》,帮助学生了解辉煌的谢安家族。这个环节在整理梳理文中内容的同时涵盖了“儿女”“兄女”“兄子”“无奕女”“即”等字词的词义积累。

  第三步,细读文章,揣摩人物情态。

  对于“咏絮才”的评价主要涉及“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对比。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抛开传统的就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的角度来比较分析,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和文中的关键细节来品读作者的态度。例如对“公大笑乐”的理解,以及对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否必要的分析。

  引入资料: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鼓励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有更多创造性的评价和想法。通过资料中雪下得“紧”一词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雪骤”的“骤”字的理解。

  最后,通过这样的练习“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感受人物的情态,同时也梳理了“大笑乐”“差可拟”“未若”等字词的含义。

  第四步,拓展阅读,感受魏晋风度。最后引入拓展阅读资料: 1.言传身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2.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3.谢夫人大薄凝之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对于短小的文言文,能够争取到更多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文言助读资料深入故事的文化背景中,将文言文的文学文化价值最大化,同时积累字词,培养语感一举两得。

(三)在整合中优化课堂

  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诗文都是山水题材的优秀篇章。其中《三峡》《观潮》着笔在景,《答谢中书书》景语中饱含赞美与自豪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的两轴精品。这个单元的教学除了继续完成文言字词积累、梳理文意的知识目标,还应该以此为学生开一扇窗──看见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品味景语中所涵的情语。

  以《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例,两篇精致小文,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叙事写景,情景交融,意蕴无穷,耐人寻味。写秋月冬雪之景,语言精练,且只字未提“月”与“雪”,手法高妙,值得字斟句酌。文中的情思,深藏不露,需结合背景资料咀嚼品味。两篇文章有诸多相似之处,可做比读,并在知识能力的训练上体现延续与层次。

  2015-04-07 人教网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8

  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一、激活语感 古今贯通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语义和语法系统虽有变化,但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古今打通,激活学生沉淀在大脑中的不清晰的语感,新的知识和旧的感知结合,学生就不是死记,而是明其理,知其然。这样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举例说明:

  还是前边提到的“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学生都懂“各就各位”、“就近入学”、“你把身子就过来”的意思,但一般不会问自己这里的三个“就”当什么讲,我们把这三个语句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 ” 字比较,学生就能明晓其动词用法。再让学生体会工具书解释的“就”表示“靠近、走近、登上”和句中翻译为:“放上”的关系。这种教法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师明白了词的解释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之别,他注意到学生对“就”做动词的用法在语感中是知晓的,所以做了个教学支架,让学生比较古今。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记得牢,再遇到有“就”做动词的古文句子就能推断了。换个角度看,古今贯通了,反过来会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汉语语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词汇。这个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及学生认知的知识三者的融合。

  激活语感,古今贯通是文言教学的普遍性教学策略。它还适用古代是单音节词,现代作为多音词语中一个语素的词义推断。

“对曰” 对--对答—答—回答 “遂逐齐师” 逐—追逐—追—追赶 “寒暑易节” 易—交易—交—交换 “狼亦黠矣” 黠—狡黠—狡—狡猾

  词类活用的各类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有相对应的例子: 比如使动用法:端正态度、繁荣市场、稳定情绪、安定人心、自圆其说。再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狐”是名词做状语,译成“像狐狸一样”这种现象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的话,联系“笔直”“天蓝”“苹果绿”“土崩瓦解”这类词语的构词法来理解,“笔”在“笔直”里的意思就是“像笔一样”,“天”是“像天一样”。宾语前置等句法现象在成语里也有保留:“何陋之有”、“时不待我”等。

  二、明察疑难 比较辨异

  一个词的一个义项(A 义项)古今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在文言中识别它,而要看这个义项和另外的义项(B 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情况,当 B 义项可以做词单用,并是高频词,而 A 义项只能在多音节词中出现,那么它就会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当在和别的词组合中,张冠李戴的解释在孤立的语句中似乎也讲得通时,那一定是学生要出错的地方。“等死可乎”就是典型的例子。“等一会”“等车”“你快想办法,别等死”,“等”当等候,等待,是个高频的用法,“等”表“相同”“一样”讲反不被学生认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比较辨异(辨别异同)的办法来解决。

  前边提到“月色入户”中的“户”如果教师做个这样的PPT,恐怕学生就不会再把“户”当做窗户了。户 篆字 门当户对 门户开放 夜不入户 户口

  门 篆字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生认知的错误,分析其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运用自身学科知识的优势,设计好梯子,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这种梯子一方面体现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一方面是用变化比较的方法来设计的。这样的经验多了,也就能做到《学记》里说的“防患于未然”了。

  三、词义系联 明晓语理

  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怎么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记住一词多义呢?

  请看常用词“解”和“固”的词义关系:

  固

①本义是指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成语有固若金汤。②词义扩大,泛指坚固,结实,成语有根深蒂固。③由实指虚,引申为坚决:“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战国策·齐策》)④坚决,不改变用于坏的情况就是固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⑤事物由固到衰,固相对于衰,就是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我们分析了以上两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多义的理据。只有理解的东西记忆才牢固。所以教师在讲解、点拨文言词语是要择机引导学生关注常用文言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这样由语感到语理,不仅有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还做了思维力的训练。常用的文言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卡片来梳理用法。学生对义项间的关系熟习了,就可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

  以上是从文言的角度来讨论的,下边从文章的角度来说:

  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不含诗词)主要有三大类:①写景状物类(大致是 15-20 篇,主要是游记,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得比较集中的是:《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②史传类(《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等)③诸子散文类(主要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等,文体有语录体、故事、议论文等)。

  我们把这三类选文按表达方式划分,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侧重记叙描写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再把它们分为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议论类只有 2-3 篇)来讨论。显然从阅读理解、积累的角度及教学策略看,二者是有较明显区别的。

  写景抒情类散文着重指导学生诵读体情,如《醉翁亭记》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叹句调,来抒发太守乐而忘返的复杂心绪。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三个虚词“而”,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像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是什么景,特点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抓住了景物描写,才能缘景悟情。下边我们看《记承天寺夜游》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缘所见之景 悟所寄之情 ⑴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情景交融,景色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然而要添加的语句后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⑵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就不能表现苏轼淡泊、豁达的心境。

  史传体的文章要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则要明了历史背景,知人论事。这种深入理解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终身发展是有作用的。杨老师的课例《陈涉世家》较好的提供了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学生上网收集课文的背景资料。

  从阅读能力测试的角度看上边提到的两类文章都要注意信息性阅读的训练。阅读测试理论把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欣赏、评价三个层面。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体现在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几个方面。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障碍,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好材料。什么是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呢?下边就文言文阅读测试举例说明:

  信息的确认:

  把比较难的句子翻译成白话,让学生辨认对错,就是信息的确认。请看下边的例子。下列句子不符合《孟子二章》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发生这种情况)委屈地走开,是地利不如人和啊。B.征服天下不靠强大的武力,而要靠得人心。C.国家因有忧患而生存,因沉于安乐而衰亡。D.人常常犯错误,犯了错误才能改正啊。信息的提取:

  按要求把文章中有关的内容找出来,就是信息的提取。比如问《核舟记》描述的桃核上有几个人,其中在看书的是谁?“若听茶声然”的人是谁?又如《陈涉世家》陈涉为起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信息的解释:

  和文章中一句话、一个问题有关联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信息的解释。比如,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又如:《岳阳楼记》中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 _________________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信息的推断:

  从文章写出来的一些内容推断出文章没有直接表示出来的意思,就是信息的推断。比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在故事的结尾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其中的“安”和故事开始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是一个意思吗?从两人对话的内容可以推知惠子说的“安”是指“怎么”,庄子却把它换成“哪儿”推断的根据是“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和“安”做疑问代词可以表“怎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和“哪儿”(“沛公安在?”)

  信息的分析、整合:

  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多处找到相关内容做分析后概括回答,就是信息的分析、整合。请看下边的一道中考题。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 学生从“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不难回答唐太宗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政事得失的皇帝。答案的另一个要点是要从他和工匠的对话后,悟出“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这个道理,分析出唐太宗还是一个善于反思,悟性高的皇帝。

  这里还要谈谈人文性的问题,入选进教材的古诗文一般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缘景悟情”和“知人论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健康积极的思想感情,学习感悟审美的方法和乐趣。但古人受时代的局限,其思想观点有些是有争议的,甚至是落后的。遇到这种情况要让学生提出质疑,要用普世的价值观来审视古人的一些主张。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9

  篇1:高中文言文教案

  9、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

  四、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2、请学生思考: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⑵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

  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 “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二课时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

  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三课时

  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3.一词多义

  篇2:公开课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和评分标准。

  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3、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翻译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翻译并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抓关键

  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使用。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0

  考点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

  我在高22班上了一堂文言文断句的复习课,课堂上,学生都很投入,每个学生都关注习题和方法的总结,课堂气氛严肃而活泼,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后来的培优补弱活动中谈起,说同学们参与度高,例题和方法讲授穿插进行,学以致用。

  看到学生这样的反馈,我倍感欣慰。这节课的内容是部分学生强烈要求我讲的,他们觉得文言文断句是软肋,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断句的规律。看来,适应学生需要的内容就是最好的内容。

  课后,我也做了如下反思:

  一、古文学习要靠积累和感悟。

  据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区分度。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3分的题,对我们语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和感悟能力。

  二、复习课堂要重基础、抓落实。

  文言文理解的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因此,如果每一节复习课都立足课本知识和基础考点的落实,复习效果一定会好。

  三、例题要精选,方法要实用。

  不少学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我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我先请学生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随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做例题来总结文言文断句的规律。课堂上的每一个例题都是我精心挑选的,通过典型例题的操练,学生总结出一个个的方法技巧,进而在现场操刀。例如,我用“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的断句例题引导出“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的断句规律。

  四、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感悟与实践相结合。

  整堂课中,方法的总结和现场的练习是紧密相连的。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我历来主张要让学生动起来,才有真正的教学意义。文言文复习如此,其他考点的复习也应该如此。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1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感

  新河中学 黄丽宏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小石潭记》失败的尝试教学中,我发现,文言文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陈旧,但文言文教学有时还必须“循规蹈矩”,从字、词、句入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体悟情感,正如要建造大厦,必须夯实地基一样,在近十年的教学中,我对文言文的教学在尝试中探索,感触颇多,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

  三、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读不懂文章,自然无法有深层次的了解。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批判的吸收,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2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与语言训练点的挖掘

  都江堰市奎光小学 童玲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纵观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以白话文为主渗透文言文的《井底之蛙》开始到高段以学文言文为主的本期的《东施效颦》、《学弈》以及下期的《吾腰千钱》,这一系列文言文教学任务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把握这一教学内容的。要么领着学生逐字逐句译成白话文。要么只满足学生囫囵吞枣似地诵读,却很少在意文言文在小学课文中的出现究竟承载了什么用意与任务,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是很苍白的。其实,我认为在教学中只要明确课标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形成阅读文言文的模式,挖掘文言文中的语言训练,就可以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我们学校也一直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接下来我就《学弈》这篇课文谈谈我对构建文言文教学模式与在文言文中如何挖掘语言练点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谈谈教学模式。我的文言文教学大体有四个步骤:品读文言之韵味,理解文言之含义,感悟文言之蕴意,积累文言之知识。

  一、品读文言之韵味

  对高段学生业说,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不仅要看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要看能否把文章读出韵味。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便是教学的重点。

  1、师备读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备朗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再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这样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才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

  2、导生读

  新课标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时,也要有层次。

  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我总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让学生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在五年级的《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两课中,我都把重点放在指导怎么读上。

  进入高段后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不必逐字逐句的指导读,完全可以以提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读,老师只需要评价式的语言去鼓励、纠正。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在《学弈》一课的教学中,先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最初步的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最直观的提示,让学生根据注音、节奏划分自由练读课文。最后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在一次次的评价中来促进学生读出和品味文言之韵味。

  二、理解文言之含义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明白文言文中每句话,每个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照译文”。

  1、通读译文。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大多不长,译文也简单易读,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他们更愿意先读译文,也更容易读懂文言文讲的内容,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先通读译文。对我们所要学习的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学习的过程就成为由整到零的过程。

  2、理解句意

  在教学《学弈》时,由于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了,学生对文言文也比较熟悉了,所以在课堂上并没有逐句教学生读文言文,逐句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白话文。而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作检查点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效率,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理解词义

  先结合教参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并在课堂教学中以单独的醒目的方式出示。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理解的句意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以提示学生引起重视。学生对句意理解非常透彻的基础上,找出重点字词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了。比如《学弈》一课,先出示“通国、使、诲、惟、鸿鹄、思、援弓缴、俱、弗若、然”等字词,明确学生这次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对句意的理解一次性说出了它们的意思。这一环节既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记住重点字词的意思,也是对刚才自主学习句意的一个检验,还能让学生对先学句意再学词义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理解。

  4、理解文意

  对文言文真正的理解,不应该是只读译文理解就行的,而应该是借助重点字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完整。只要能抓住核心,把故事讲清楚,就说明学生已经内化了知识。这比死记硬背来得更真切,更有意义。

  三、感悟文言之蕴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小学阶段几则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

  1、抓住课文中的矛盾之处

  矛盾之处便是突破之处,有矛盾就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学弈》就有矛盾之处——同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却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值得研究的就是: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这样的矛盾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寻找到答案:“其一人”与“一人”的态度不同。那么《学弈》这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也就能顺理成章地揭示了。

  2、抓住课文中的可笑之处

  很多文言文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如《刻舟求剑》,其原因就是在他们觉得此楚人很笨很愚蠢很可笑。那我们就抓住孩子的这一感受,追问:为什么可笑?愚蠢的表现在哪儿?在不断的追问中,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不懂变通。

  四、积累文学之知识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积累文言文中一些常用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古汉语的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今后文言文阅读水平。对这些文言知识我个人喜欢放在学完课文后,我感觉这样不用打乱我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避免给学生造成东拉西扯的感受。同时,也能起到醒目的作用,让学生对这一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学弈》一课中,我就“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进行了积累。全文一共六个“之”,其意义有三种“指代、助词“的”、不解释。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积累。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积累:

  1、“通假字”的积累

  在教学《郑人买履》后,我重点对古文中的“通假字”进行总结。首先总结本课的“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的 “坐”通“座”,座位。“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返回。然后告诉学生有关“通假字”的知识: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最后,出示几句没学过的句子进行一个拓展积累。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知”通“智”,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2、“古今异义”的积累

  在教学《叶公好龙》后,又对“古今异义”进行简单的了解。学习“叶公见之,弃而还走”的“走”今义为“行走”,古义为“跑”的意思。然后补充了句子:“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加深印象。拓展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中的“池”,今义为“水池”,古义为“护城河”。以及《东施效颦》中的“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的“妻子”和“走”尤其是“妻子”理解。古义为“妻子,儿女”的意思,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3、文言文中个别字用法的积累

“之”的用法——指代;助词“的”;作动词用,相当于“到”、不解释 “其”的用法——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而”的用法——用作连词;用作代词;虚词"而已",放在句末 当然有关文言文知识还有很多,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去发现,给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系统性。

  以上是我对文言文教学模式的一点认识,接下来说说在文言文中语言训练点的挖掘。

  以前,我总认为文言文就是读好,理解好就行了,但是随着对现在语文课堂要教出语文味,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的要求的提出,我们必须在课文中下功夫去挖掘语文味、工具性。在经过几篇文言文的教学后,我发现其实有些地方是可以被我们挖掘出来,作为语文训练的。

  1、读中训练点的挖掘。

  读文言文是以读准字音为前提的,那么在读中我们就可以挖掘一些字音上的训练。如在《郑人买履》一课中,“度”出现了两次,且两次读音不一:“自度(duó)其足”与“吾忘持度(dù)”。在教学中就可以从意思上对多音字进行区分,“duó”为动词,有“测量”之意;“dù”为名词,还可以进行组词训练强化知识,积累新词成语“度长絜大”、“度德量力”等,补充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2、理解中训练点的挖掘

  对一篇教材的理解,我们提倡从文章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进行解读,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更渴望具备一种聪慧的眼光,善于抓住文本的特点,切中要害。

  如《东施效颦》一课,在理解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时,抓住“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两句来理解后,揭示这种侧面描写方法的好处。并创设各种情境:此人很讨厌,某某技艺高超等让学生仿写,个别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文言文进行仿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也让学生知道文言文中也会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在今后学习文言文中,他们也会有意识的去关注所学文言文的写作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揭示蕴意后训练点的挖掘

  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在教学《楚王好士细腰》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味地投其所好,盲目地追求时尚,只会让人变得更丑陋这一道理,就采用续写故事,长此以往楚国的人会怎样,楚国会怎样来体会。还列举现实生活中“整容”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讨论:你如何看待日益跟风整容现象。在讨论中让学生加深对蕴意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3

  教学案例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七年级不同,把文言文编成独立的单元,最艰难我们一直在学习文言文单元。两个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第六单元为经久不衰的千古名篇。可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最近的连续两堂课上都发现有同学不专心听课,趴在桌子上神游,问题是他还不是所谓的学困生。执教的两个班中都有这样的学生。终于在学生的随笔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很谦卑的表示,自己最近的表现很不好,上课控制不住自己头脑,明知道要抬起头来听课,可是坚持不到几分钟又低下了头,纳闷为何对一直感兴趣的语文产生了厌烦、抵触情绪,文言文越来越枯燥,虽然老师也让我们自由发言,可是距离遥远的时空我们根本达不到老师要求的高度,更别提有自己的看法了。

  看到这里我真是汗颜,原来问题在我这里。虽然一直知道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是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的问题,可是面对如此编排的课文,要学生连续几周都与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文言文学习打交道我竟然没有想学生之所

  想,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终于有了厌烦情绪。

  仔细回想授课过程,我手中仿佛有一个鞭子在时刻控制着课堂,抛出一个问题期待学生的答案,希望学生的答案恰好符合自己的预料,使授课过程得以很顺畅的进行。所以有时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就会使用手中这跟无形的鞭子把学生强制性的驱赶到我所期望得到的路上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压制,上课积极发言的少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而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不感趣,这

  案例反思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比较盲目,虽然在上课前经过精心准备,所有的环节通常都以提问学生的形式,但很多时候却包办代替。但却很少主动思考本节课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得自己方法不清晰。

  其次是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而且在分析中教师的分析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拿不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而限时的讨论往往代替了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教师过于急躁的的心理造成急于求成,导致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火花的充分爆发。这样的课堂自然称不上思维课堂。

  实际上,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导致我的角色意识的转变不够彻底,超越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我应该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改进。

  一、要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和选择教学方法,并在同一课型或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重复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学习方法。当然,教无定法。但恰当、清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二、要特别注意导学案的设计和学生预习的督查,要“打有准备的战”。课前将讨论的话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讨论时有理有据,避免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一言谈”,避免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却不经大脑思考。

  三、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多形式阅读,真正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小结

  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但正所谓反思才有进步,希望以后的课堂是充满思维碰撞之花的课堂,我也相信自己会离这样的课堂越来越近。

  狼之探究

  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蒲松龄的经典之作《狼》,学生们在认识到遇到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同时给大家补充了课外的一点知识,比如对狼的新的解读,关于狼性的了解。

《狼图腾》作者姜戎先生通过30年的思考,描述了一种狼性。比如:

  1、狼的智慧

  文章中所描述的狼的智慧,比如打游击打埋伏。狼是靠这些技巧谋的一个物种的生存的,这种智慧是一种生命的沉淀。

  2、狼的勇气和血性

“要想占据食物链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自己的神经,造就卓越的品质”。我认为,狼并没有意识到食物链条上的有利位置,它们仅仅是被饥饿驱使去寻找食物,所谓的磨练等用词,目的性太强。

  3、狼的尊严

  在野外,甚至狮子老虎和豹子都不是群狼的对手。虽然独狼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也要为了尊严拼死一搏。

  4、狼的团队精神

  狼的团队精神,体现在从来都是群体活动,群体猎食,一起分亨食物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群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而我们人类还处在卑鄙无耻尔虞我诈的邪恶时代。狼群的公权救济比社会公权救济效率要高一些。至少他们集中养育子女,知道救济老狼。

  在《狼图腾》一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进行了升华,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盛衰。不过我觉得升华得还不够,作者不有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内部找原因,却有移植狼性到人类的外科手术式的意图,来扶植一个民族的前途。作者认为:讲政治是一个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法律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本原因。政治的东西必须死亡,至少要关进法律打造的牢笼,栓上民意的锁链,不然,任何民族国家都将被政治送入衰亡灭亡毁灭的归途。

  最后说下我想到的:

  对狼的不同解读,或者说是多样化的解读是课标所提倡的,也是提供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要有自己的个性与观点。也从另一层次上说老师要寻找不同的水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失败的读书交流课

  一、失败的案例

  开学一周后给学生上了一节读书交流课,上课之前抱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要让孩子们痛快去说,痛快去感受,说他个酣畅淋漓。上课了,首先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因为是七年级的学生,彼此不熟悉,让他们有勇气去说很有必要。接着谈了交流的要求,再三要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听,台上同学大胆说。

  交流开始,为了显示交流的公平性,我跟同学们采用的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一开始气氛很活跃,被抽中的同学虽然有点扭捏,但还是大致说的不错,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台下的同学忐忑不安,抽中的紧张不已,没抽中的注意力很明显不会很认真去倾听台上同学的演讲,而是埋头准备自己的交流稿件,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很忙的画面,是的,很忙,台上的同学忙着说,台下的同学忙着准备,而老师则忙着不停的提醒大家认真听,很明显是一节失败的读书交流课,背离了我们举行这次活动的初衷,那么怎样才能让读书交流有效,怎样才能让孩子推荐更多的好处,愿意去读书变成一个很现实也很棘手的问题。

  二、反思

  课后反思:首先是明确读书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所观所得,从而促进学生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广泛阅读。其次,老师的准备要充分。要充分考虑好学情,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真正能读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说什么,可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忘的情节,朗读精彩的句段,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也可以谈读后的收获。前提自然是提前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具体的课堂环节可以多样,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从准备到活动安排小组成员集体参加,也可以个人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再次,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最好能使学生愿意去说。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问题出现,我们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把交流的内容大家谈,分开谈,从而也就避免了一人谈其余人闲的现象。

  为了引起大家对读书交流的重视,我们也可以邀请相关老师做评委,评选读的全读的深的小组为榜样,在班级内大力表扬,从内在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大家最近在读《草房子》,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别具一格的交流会,比如“XX,我想对你说”倾诉似的形式,“我眼中的XX”评论似的,相信只要大家能说能评就意味着读了,就看谁读的用心,谁读的深。

  以上是针对单一具体书本的交流,对于自由书本的阅读交流我认为不妨在内容、人物、感受能环节中先侧重对内容的介绍,一是调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二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是我交流失败后想到的几点,不成熟也不成形,还在不断地摸索,不过我相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在读书交流课上受益。

《塞翁失马》教学案例

  一、《塞翁失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学习起来没有陌生感,原版的文言文故事学生可能并未接触,初读此文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此文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初一年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掌握。

  二、教学过程

  我把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课堂上我将“读准字音—读懂意思—读透寓意”展示在幻灯上,让学生明确目标。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点,将对“祸福相倚”的认识,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是按如下流程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导入新课

  我用严文井的一句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它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让学生齐读导入。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齐读此话,收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二是此话比喻新颖,把寓言比作怪物,接下来让学生认识此位怪物——《塞翁失马》,给学生留有悬念。)

(二)读准(字音、语气、节奏)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作好笔记,特别是“其父曰”中“父”(fǔ)字的读音,在黑板上板书。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在读准语气方面我重点强调了“此何遽不为祸乎?”和“此何遽不能为福乎?”两个反问句。在读准节奏方面,展示朗读停顿划分标准。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我是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在我小组巡视当中大大部分学生对“胡”“堕”“富”字不理解,我及时进行了疏通。接下来我用幻灯对学生进行检测:

  1.重点字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重点句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第二步:同桌之间,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提示:不是重译原文。同桌复述后,我让一学生展示,学生边讲,我边板书,疏理情节

(板书:失马——得马——堕马——相保)

  学生复述后,我通过一个动画片欣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我再借用严文井的话:“寓言是个怪物……当它离你而去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过渡到下一环节,读透寓意。

(四)读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学生归纳寓意后,我继续追问: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附: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西汉 刘安编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教学反思

  学生小学时就接触到文言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等,因此对文言寓言应该没有陌生感。教学此文时,我也是围绕三个环节(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进行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诵读、积累、感悟,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文言文教学,诵读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教师范读,指明关键字(塞、父、髀、跛、弦、好),学生做好标注;学生自由朗读,加深印象,读得通顺,读出语气(此何遽不为祸乎?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学生边读边译;学生再读再悟寓言。看起来好像读的形式多样,时间也比较充足,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没有做得好。一是没有一个学生单独展示读,特别是一些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得不到提升的机会,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没起到示范的作用,成为一大遗憾;二是理解寓意时,没有结合文本来真正读透彻,其实在谈到“祸”“福”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分男女或分小组来读,学生对祸福相依的理解将更深刻。对重点文言虚词的教学,“之”“而”“以”等字上,教师有过点拨,但显得仓促,蜻蜓点水,不透彻,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个大疑问号。如“此独以跛之故”中的“以”字,如何点拨学生了解课外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教师缺少方法的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读此文受到的启示。”学生开始有点拘紧,放不开,结果教师就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真正共鸣。

《最后一课》看学生写作

  七年级一学期已过,学生基本养成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下学期以来对于不会作文,不能作文,不愿作文令我苦恼不已,上过专题作文课,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错,但却不能学以致用,问起原因,答曰“离我太远”,举一不能反思三。

  这两天复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理解小弗郎士的成长及韩麦尔的爱国,细分析文章中的诸多细节除却国别外跟同学们的体验能同感,于是试引领学生从《最后一课》中看写作。

  一、大主题可以写具体。

  在课文中熠熠闪光的无疑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作者把这样一个大的抽象的概念放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来集中体现,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学生反映老师也多此强调写作文要写小事情,以小见大,但也就仅限于知道而不会用,现在理解了,虽然不见得会写,但也为这种写法收到的效果赞叹不已。

  二、细节描写的魅力

  作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细节描写,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恰恰是细节太少,甚至有学生问什么是细节。我说你认识小弗郎士吗?了解了韩麦先生吗?你就是通过细节认识他们的。比如说······学生恍然。也就是说细节体现在人物身上,你文章中的人物要说话要有行为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这样我们才可能去认识他,再进一步的去了解他。因此在作文中我们要尽可能运用人物描写的写法。学生说老师,那我们以前的作文中的人物不都是僵尸了?同学大笑。以后在学生的作文中,“僵尸”的影子越来越少。

  当然细节描写还可以现在其他的诸多方面,我们的学生还在慢慢探索。

  所谓的概括想语言太多,没有细节描写,内容不丰富等等评语,我们的学生也已视觉疲劳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跟学生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摸索,一路前行,一路探索,找到我们需要的那朵朵嫩芽,也不失为心灵的美好旅程。

  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2、重点、难点、疑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发

  云南风景片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以知识树的形式出示学习目标

  二、设疑

  1、资料展示

  学生查找的云南民歌的资料展示;教师补充作者沈从文的相关知识,同时推荐其代表作《边城》。

  2、检查预习字音字形

  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三、探析

  快速默读 整体感知

  谁在唱? 在哪唱 ? 如何唱? 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后明确

  青年男女 山 野 对 歌 赶马女孩 山 路 漫 歌 男女老少 山 寨 传 歌 教师点拨 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唱得有滋有味,唱得酣畅淋漓

  四、构建

  分别探析课文中三种民歌的三种形式

(一)对歌

  1、读文章的山野对歌部分思考 山野对歌的地点、内容 形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读后思考谈论明确:地点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也唱其他故事

  方式:或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回答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教师总结 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方式 对歌比试的是才情。

  加入《刘三姐对歌》视频,形象化的形式加深对对歌这一方式的理解,同时以刘三姐的形象引出文中年轻女人的形象。

  2、把描写年轻女人的语句与《边城》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做对比,体会其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为实写(工笔描绘)二为 虚写(写意白描)注意: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是为了描写人物服务

(二)山路漫歌

  带着问题读课文 作者直接写到的赶马女孩漫歌的到的仅三句话,其余多是山路景色的描写,这是为何?

  提示:假设你是导演,你要拍摄云南昆明赶马女孩的歌妙情美,你会选择怎样的拍摄地点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谈论

  教师明确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以 景 衬 人 和谐美

(二)山寨传歌

  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筛选信息 人 多 时间 长 妆 盛 明确 场面宏伟 气势壮观 传歌 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五、培育 深化 再读 领悟

  本文的原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当时到云南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了。这个更新的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

  从马背上研究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有意思了。

——沈从文

  六、总结

  配乐图片欣赏 使学生再次回味 让我们回首往昔,去拣拾那些

  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 自然鲜活的东西。

  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都拥有精彩而快乐的人生 作业

  以知识树的形表达出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充实,材料比较多,给学生找了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所观所看所想入手。

  马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以及马与其他一些动物不同的共性。

  2、学习对比手法。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重点、难点、疑点:学习对比手法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

⑴作者介绍:自小热爱自然,以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用40年时间写成科学巨箸《自然史》一书,该书是一部博物志。

⑵导语: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赞美的篇章、名句??当你看到影视上的战马或拉车的马时,你想到那些天然的野马吗?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布封的《马》吧。

  二、品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讨预设问题。

  1、自我查找并结合课文注释、具体语境理解课后生字词。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3,归纳文章层次层大意。

  板书:

  人工驯良的马

  天然的野马

  品 勇敢,驯良而克制

  豪迈、狂野、和平

  格 迎合别人的心意

  外 带有奴性的的标志、劳

  强壮、轻捷、遒劲

  形 动和痛苦所给予的残

  身材高大而各部分配

  酷的痕迹

  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表

  现 技巧性、妍媚

  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描写天然野生的马

  结合重点词句品读:

  驯良的马:

①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②驯良的性格:克制、服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的野马:

①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②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狂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平凡而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③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头:整齐;神情;轻捷;眼:闪闪有光、坦率;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装饰颈;尾巴:美观。

  师生研讨问题4:

  归纳要点:通过比较,突出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其高贵的姿态。

  师生研讨问题5:

  据课文描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师生研讨问题6:(学生找出难句,共同品读)

  如句①课文说: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归纳: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了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条”、“把马的项鬣编成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马成了人的玩物。

  句②课文中说: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归纳:①“教育”是拟人说法,指马接受人的驯养。②“以丧失自由开始”,指马终生接受人的照料、喂养,而不能自由地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a、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b、马以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了马的性格。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马的深刻同情。

  课文小结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各什么思想感情?

  归纳:

  对驯养的马的深切同情,对天然野生的由衷赞美。

  课后作业:

  1、笔答课后习题

  一、二。

  2、抄写并理解课后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该课教学计设置有梯度的可行性问题,以激发学习阅读兴趣为契机,以实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教师预设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研读归纳,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教学过程中忽略必要的文体知识的点化。拟为对课标“淡化知识”的误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学目标:

  了解普希金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自主合作、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片段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没有风雨,但人生却不可能永远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准备 1.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自主学习

(一)读 1.读诗歌

  A、找学生读(读完找学生评价)B、齐读

(二)品

  1.品题

(1)、如何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包括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等等)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2)说经历

  你遇到过生活欺骗你的时候吗?

  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自主谈论交流,作答。)

  面对生活的欺骗,普希金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2.品诗

  A、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B、B、请你找出自己不太理解或者有疑问的诗句。如: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 诗歌品读领悟的方法: ▲

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来品味诗歌。明确:

  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C、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一切都是瞬间,一切将会过去。D、你都知道哪些被生活欺骗,但仍然保持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呢?请说一说他们的故事。交流讨论,回答。

  张海迪、贝多芬、保尔??

(三)诵、背

  1.这是一首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名诗。我们怎样才能朗诵好这首诗呢?讨论一下应注意什么?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2.听朗诵。

  3、学生朗诵诗歌。

  4、背诵全诗。

  四、写感悟

  学习了普希金的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用一句话写出来。如:1:勇于直面生活的挫折。2:正视并敢于面对不幸,生活才会更美好。3:痛苦是人生的精神食粮。4: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

  五、小试牛刀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例如:假如朋友误解了你,不要焦急,不要哭泣。烦恼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谅解的日子定会来临。

  六、老师送给同学的话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请一定铭记: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放弃一定失败。

  希望同学们能乐观积极的面对我们的每一天。健康成长、快乐永存!也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大家“亲切的怀恋”!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了解在成长路上我们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可以怎么做。通过现代诗一般的学习思路,读,品,诵。悟几环节进行,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反思本课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自由谈环节能简单的联想到一些人物,同时能够反观自身,在这一点上尤为可贵。

  散步

  1、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领悟文章用细节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重点、难点、疑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则广告吗?(视频“家”展示)。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亲情的感悟跟随莫怀戚一起散步。

  二、整体感知

(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字词的字音字形,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2、谁在散步,在哪散步,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

  1、检查字词

  2、学生交流后明确: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

  三、初步探究

(一)

  1、请以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并找代表发言

  2、通过代表们的发言,大家注意到一个词语,“分歧”。你能找出怎样的分歧并产生怎样的结果了吗? 明确: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结果母亲顺从孙子的意思,走小路。(二)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畅所欲言来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1、你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怎样的感情?

  2、儿子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小组讨论后交流

  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我对母亲的孝顺,读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四、各抒己见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把她送给谁? 母亲

  儿子

  妻子

  我畅所欲言,自由谈

  交流后能够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说出母亲的慈爱,妻子的贤惠,我的孝顺,儿子的乖巧,教师适当做示范提示。

  五、总结深化

《散步》作为一篇精美散文用细节给我们带来灵魂上的触动,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何为孝,让我们再一次清晰的认识到怎样孝,接下来让我们拥抱亲情。你感受到家里的爱了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传达出浓浓的爱意,请你敞开心扉,诉说你对家的深情。

  练笔

  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说

  写真情实感。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情感上洗礼,所谓润物无声,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再次涌入脑海,汹涌澎湃的是浓浓的爱意,感受到尊老爱幼所带来的美好感受。知识培育方面,学生学会了概括中心事件。

  金色花

  1、教学目标:

(一)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二)把握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重点、难点、疑点:

  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4、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2、了解诗人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诵读感知

  1、2、3、4、老师示范朗读,感受诗中真情。

  学生选择最欣赏的片段、画面朗读,请用童声,注意重音、语假如要配乐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感情基调的音乐? 配乐请生朗读 老师讲天使的故事导入,伴随轻柔的音乐,屏幕显示母子主题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诗歌、格言名句。图片。

  速,读出感情。

(三)读出自己 品读课文,根据提示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实话实说”

  从 中,我读出了孩子的。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从 中,我仿佛看见了。

(四)读出问题

  同学们在读出独特感受的同时,还读出了哪些问题?各组就此展开讨论,帅选出1~2条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生分小组交流,师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1、2、(五)拓展体验

  如果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你也突然具备了诗中小男孩的神力,可以变成自己想变的任何一样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感谢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意呢?

  示例:

  我愿变成一颗树,我会勤生绿叶,长得枝繁叶茂,夏天母亲可以在树下乘凉,我为她遮风挡雨,秋天树上的果子成熟了,母亲可以摘下解渴。

(七)作业——用行动表示爱

  拉住妈妈的手,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妈妈做个简单的按摩。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平时生活中忽略了的母子间的默默温情,重新发现体会那份暖意,课堂氛围好,同学们学着去发现美,感受美。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

“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却不让他知道?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4

  文言文教学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力,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把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后,进行梳理整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库中,要用时能迅速地跳出来。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跟学生们说了,高一到高三,我们已经学了40篇文言文,表面上高考考的是阅读课外文段的能力,实际上所有的考点、知识点均来自课内,复习时,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扶着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迁移到课外,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我是这样做的:高三语文早读,一半时间读基础知识以及摘抄、剪贴的课外好文章,一半时间读文言文,让学生对课内已学过的古文有相当的熟练程度,这样我在带着他们编知识网、举例时,他们才会快速地理解,自信十足。其实,在高一高二讲解这些课内的文言文时我就十分注意梳理。比如,“之”常见三种词性,七种意义,出现一种讲一种,出现第二种,我又编入知识网,同时复习第一种,像滚雪球一样,等到第七种出现时,有的已经复习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这个虚词的知识框架时,我举例时特别注意两点:

  1、例子全学过,复习时也是固定的例子。因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这次这个例子,下次又是那个例子。

  2、例子要典型。因为虚词每项的第二句来自课内,老师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举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误解的例子。比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的“之”易误解为“这”,而实际上应解为“我”。??? 在梳理时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不要过于繁杂。一个“以”字,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它的用法有好几页,讲太多条学生理解不了,记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没讲。老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那些常见、常考的几种。特别容易混淆的要重点点出来辨析。??? 第三:不断重复。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哪怕这篇短文中不设题考这个实词,这个虚词,这个句式,一旦碰到,也要以此为蓝本复习一遍。先回顾这个词已经讲过的常见用法、意义,再让学生结合此时的语境来辨析,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在猜读时如何利用语境,形成一种有足够思维机智参与的活的动态的课堂。晚上做一篇,第二天课堂上讲,学生发现你举的例子全是课内,自然能引发他们早上读文言文的动力。表面上看一节课只讲一篇古文,似乎很低效,可是我认为就得分率而言是很高效的。这样复习15篇左右之后,学生的知识网基本可以编成,一旦编成,隔三五天再巩固一下。??? 在实践中,我很关注这样做的效果。几年来,包括高三大大小小六七十次考试,每一次文言文这四题,电脑打出的得分率,我带的班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同学最害怕且经常出错的第二题虚词。而且得分比较稳定,特别到高三的后阶段,不大会出现这篇古文有感觉全对,下一篇没感觉错三个的情况。这种稳定的发挥应该也正是我们编知识网的意义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

  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阳春三月,观音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火红的杜鹃花燃烧一般点缀在优美宁静的校园中。在这和煦的春风中,3月18日,我们迎来了我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教学课,在高三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如何高效的掌握解答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更是当务之急。万老师通过环节紧凑的课堂设计,灵活而吸引人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跟随老师的引导更好地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解题思路。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教学效率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很容易犯的错就在于就文本而论文本,并且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集中在文言字词的串讲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而由于课时的局限,往往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文言学习枯燥而无味。而今天万老师的课堂却一扫往日文言枯燥之风,尽管只是一篇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她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文本的阅读体会来引导学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古人形象,从而使得本来枯燥的习题课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文言文的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必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在课堂教学中,万老师将文本和时代风行结合在一起,或者进行跨时代的延伸,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新的时空结合,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平行联系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本节课中,《宋史》中范雍的“为民请命、直言正直、好谋而少成”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万老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鲜活灵动了起来,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运用文言文的知识点解决了一篇习题,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体会到了古人的高风亮节以及古人的可爱之处,这样势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消减对文言文的压力感。

  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结束后,万老师还非常热情的与我校语文科组的老师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研讨》。万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积累的各种案例,耐心而细致的讲授了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心得与经验,让我们八中的语文人受益匪浅。

  万老师认为,高一高二的阶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在高一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几位重要作家,印发人物专题。将美文中的材料转变为作文的素材。印发文辞兼美的文章,侧重于文学性,引导学生品赏语言,刷新语言,积累语言。美文阅读只是局限于文,对于很多尝到阅读甜头的同学,引出了阅读兴趣的同学,更要适时地推荐他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高二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读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老师利用周一的美文课来引领,和同学们共读、共赏,主要是为了打开他们思考问题的视野,掘进思索问题的深度。

  细心的万老师还列举了她为自己班上的同学推荐和共读的书目:熊培云的《理想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等。

  万老师还特别的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训练。因为人云亦云的词语,会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僵化,在表达时图省事没有追求鲜活语言的意识,久之,当然思想一贫如洗,语言越发贫乏,作文也难以获得高分。

  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流逝着,而我们八中语文人还沉浸在万老师精彩的讲座中。这次市教研室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送课活动,给我校语文科组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春风,愿这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5

  浅谈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课文中文言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北师版每学期课本中都有5篇文言文,占据一个单元。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故读懂文言文并完成对应训练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预习充分,全面了解

  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通过反复阅读,自行去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通假字的识别,排除了这一学习环节障碍,学生自然而然就愿意去读。接着还是要求反复阅读,这一环节的阅读中主要是了解文章大义,这样一来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积极地去感悟文章。最后通过整理这一环节,让学生分项整理在记录本上,如,(1)重点字词字音。(2)通假字。(3)重点词义解释等。既积累了知识,也巩固了知识。我所教的《老翁捕虎》就是这样进行的,通过阅读,学生大多了解了文章的字词字义和老翁捕虎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然后对自己的了解分条整理,为掌握重点、难点做了铺垫。

  二、在合作互助中学习并积累重点难点

  在我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让小组内部自行解决,其中组中负责人起关键作用。以《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教学为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2)愚公移山的过程。(3)愚公和智叟如何辩论的?(4)愚公移山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到文章中去找寻答案,然后让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我加以评点选出优胜组。小组大多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能够达到我的预期教学目标。另外,我在最后的总结中加以强调,如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做,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摆脱了传统讲解的繁琐和劳累,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解决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课下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

  毕竟课文收纳的文言文是有限的,真正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全面掌握,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如《论语十则》《伤仲永》《木兰诗》《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经典篇目,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通过班级的诵读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校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文言文的平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全组总动员,编排历史剧,变死板为生动

  部分文言文选自《左传》《战国策》,和历史有关。鼓励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班曾经表演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等,效果非常好。最为成功的是《晏子使楚》,通过每个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晏子这一人物体会得淋漓尽致。表演后,学生又以文字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非常深刻。所以,要鼓励学生阅读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因为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大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通过表演这一形式,不仅感悟了课文,还让整个小组更和谐。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开文玉,女,1981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就职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高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 张珍珍

文言文教学设计模板15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