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心得7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心得

时间:2023-03-01 22:39:00 教学心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7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心得,供大家品鉴。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7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1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2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生在原来对长、正方形粗浅认识基础上的一个提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成功之处:

  一、渗透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这样的认识是感性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并提出疑问:你看到的一定是这样吗?指出观察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猜想,需要验证。这一环节既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接着放手让学生操作验证,交流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探索知识一个基本方法: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种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发现特征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因此,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这些活动,自主探索验证了猜想,得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体现了数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三、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和发散思维、逻辑思维

  在学生交流验证猜想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怎样验证的,猜想对不对,以此来培养学生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如在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并不止步于比四个角,我提出问题:“能不能减少比的次数?”学生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想到通过对折只要比两次。我再追问:“能不能再减少比的次数?”立刻就有学生想到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发散开来,为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探索奠定思维基础。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的操作引导,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练习重基础,阶梯式提升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节课我设计了“认一认”、“画一画”、“变一变”、“猜一猜”、“比一比”的分层练习,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

  数学学习的价值很大程度体现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上,文林小学的徐老师这方面做得很好,将面纸的规格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练习的深度还不够

  练习不是为了练而练,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它的价值,追求高效课堂,练习也是重要一部分,设计练习时可以考虑这个知识点的后续教学,将后续教学的难点分散一部分到本节课。

  3.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比较粗糙

  在指名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相同之处后,应该让学生一起再说一说。动画演示将长方形的长越变越短,当和宽一样长时就变成正方形,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点一带而过,其实在练习的“变一变”中可以再提一提,强化一下认识。

  4.教学智慧有待提升

  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多,所以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不同的班级操作过程不尽相同,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不变的,如何有序组织、合理评价学生确实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有随机应变的本领。通过这次上课活动,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要多向名师学习,注重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3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4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布置了三道“求商的近似数”的题。5分钟后,我巡视,只有一半同学完成了,有的计算结果还不一样。10分钟后,同学们大多数陆陆续续地做完了,还有几个同学仍然没完成。答案五花八门,什么得数都有。我让他们互相交换检查,找出问题所在。我拿了十几个同学的作业一看,完全做错的就先不提了,有九个同学没有看清楚保留几位小数,导致出了错;有的试商时出现了问题,刚刚讲过的方法,竟然还错误百出!这些知识和四年级学的整数除法方法一样,难道学过的知识忘完了吗?

  回到办公室,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这个问题,许多老师都有同感。而且好多同学都反映考试题目会做可就是做不对,很多时候都是计算出了问题。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试卷进行分析时发现,学生由于计算方面的错误导致的失分占到总失分误的40%,这还只是平均值,对于个别同学来说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目前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差,我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多数都不够端正,对于学习的知识认识不清楚,怎么会有端正的态度?家长逼着来读书,老师看着来学习,好像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完全跟自己没有关系似的。于是,老师在,就装模作样的读书写字;家长在,就端端正正的完成作业。老师家长缺席,学生就彻底放了风。可以说,这些孩子是被看着长大的,他们没有感觉到知识的魅力,没有看到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等到学习成绩公布了,如果不理想,就请家教,不管用处有多大,请来了老师心里就踏实了,求个心安嘛!再者,就是成绩不好,也能上个学校,学点手艺也行啊。更何况,学校里学的这些东西在生活实践中能用到多少呢?电脑、计算机、手机等功能齐全,还怕计算出错吗?所以,学生们对于计算早就有了应对措施,有了依赖性,自然对于计算就不重视了。这些想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造成了计算能力的低下。

  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

  很多同学自觉性很差,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还打瞌睡。对待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要么跟同桌商量着完成;要么翻开课本照着例题做;要么边做边看答案,随时改正错误;要么干脆,拿别人的作业抄一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自觉性太差的表现。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平时看着还不错,一上考场,错误百出。

  三、学生计算习惯不好

  有人说,计算还要好习惯呀?是的,从小养成一个好的计算习惯,受益无穷。计算前,准备好草稿纸,每算一道题,在草稿纸上都有清晰的标记,题号清楚,数字整齐清楚,题与题之间间隔适当,便于检查。练习题做完后,草稿纸也是整整齐齐的,哪儿有问题一目了然。这是良好的习惯。而我们的好多学生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脑子很灵光,口算,简单题可以,复杂题就会出错的。还有的同学也用草稿纸,可是上面乱七八糟的,检查的时候没有头绪;还有的同学,拿一小片纸,写一丁点的小数字,看也看不清,写着写着就弄错了,错了重来,不放心,再算一遍,三遍三个结果,怎么办?计算的过程已经找不见了,看看列的式子,像一堆杂草,只好再算一遍。这样多浪费时间呀,倒不如留下计算的过程,帮助检查。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5

  读了《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郑毓信作为一名哲学教授,以其独有的视角直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墨守成规,迷信盲从,而应坚持独立思考,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理论思想与教学方法,积极地去进行新的探索,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素养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可能性》一课中,摸球是常用的一个环节。常规的设计是先摸球再根据摸到的两种球的数量比较,得出:口袋里那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郑教授认为,在摸球之前,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其中一个黄球较多,另一个粉球较多,但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而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有关于"情境设置的标准"不应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沟通"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是李正太老师的观点,一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质量,一句话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提高课堂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处处有"哲学"。

  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应盲目的去追随潮流,或是满足于在任何时候总能充当学习的样板";"最大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

  数学不止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课堂上在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背后关于数学的东西,才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才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发掘的。只有关注到了,挖掘出来了,数学课堂才有"数学味"。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当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浅薄,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深刻反思,及时改进,才会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6

  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确定和实施策略如何实施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体会: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所谓教学重点,“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例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同,它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7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7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8篇(一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介绍教学个人工作计划4篇(一年级数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上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篇(年上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2篇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个人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 小学四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小学生数学作文3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作文)

数学教学工作通用总结范文3篇 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教案3篇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

初中九年级下数学教学总结3篇 九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人教版

有关数学教学总结模板6篇 数学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