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2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

时间:2022-11-15 00:00: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2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以供借鉴。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2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

  重庆市江北中学彭春晖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二)、师生探讨问题

  问题1(讨论):同学们,你喜欢住怎样的房屋?豪华的、简单的?怎样的环境你最喜欢?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描绘,语言富有幽默感!

  问题2: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明确:(不怎么样,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小屋处于山中,条件不理想,交通不方便,没有豪华客厅,也没有双卫双厕,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

  问题3:李乐薇喜欢她的山中小屋吗?

  明确:(当然喜欢!)

  问题4:面对自己的最爱,李乐薇描写了山间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课件板书)

  问题5: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一、立足于小屋之外。二、立足于小屋。

  问题6: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下——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

  问题7:站在“山下”时,作者是怎样描绘小屋的?请学生朗读。

  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课件打出)

  问题8:站在“山上”时,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学生朗读。

  明确:——“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树点缀了小屋)(课件打出)

  远处的小屋在大树的掩映下,更显得“轻灵而自由”。(课件打出)。

  讨论:作者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随着行文地展开,作者还带我们领略了那“精致的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五彩的云霞”、“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如一副副画流过我们的眼前,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都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而服务的。

  问题9:在文章后半部分中,作者笔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不好走,不便于行车)但作者把“山坡”称之为什么?(幸福的阶梯),把“山路”称之为“空中走廊”!那很平常的山中夜景都变成了“迷人的人间仙境”、“朦胧的空中楼阁”!好,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一段,直观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文章第15自然段。

  问题10:这么美的小屋夜景,作者把它称之为“空中楼阁”,我想问:这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学生讨论。

  明确:同学们谈得很好!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可能作者心爱的小屋确实建于山上,高耸入云;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

  问题11:那这“空中楼阁”,这“山间小屋”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课件打出)

  提问: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多不多?(不多)这也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已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问题12: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手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

  教师:其实,这种“追求自然宁静生活、讲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就追求的,比如古有“陶渊明”、“王维”、“刘禹锡”、“欧阳修”,今有“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等等。其实,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现在我想问的是:“现代社会中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还多不多?”(不多)

  问题13:那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大家谈得很好!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同学们,如果今天这堂课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几许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一些思索,那就不虚此课了!

  三、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几段,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吧!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2

  《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女士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写得非常优美,读后犹如食过橄榄嚼过甘饴,回味无穷。

  喜欢读散文的人必定是耐心很好的人,也必定是懂得享受闲暇时间的人。以自己的经验而论,总认为心浮气燥的人是不适合读散文的。优秀的散文很适合安静的时候细嚼,只有反复地细嚼才能啧出味道。我们那时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长大一点,重新翻阅,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自然、人、家庭,会有全新的感受和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惯了红尘俗事,便喜欢安静,也因此喜欢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这一篇写景的小文不仅适合夜深人静时捧读,更适合悠悠地朗诵,昏黄的夜灯下,舒适地倚着床背,以一种平静的心情,逐字逐句地读,读着读着,便不由自主地陷于美景之中,深深地陶醉,如果有梦,那一定是甘甜而清香的。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唤醒了我的想象,如果山林是一位婀娜的美人,那小屋就是惹眼的美人痣?多好的比喻,我几乎要惊呼了!小屋的形象一下子柔和起来。世界太拥挤,城市太嘈杂,拥有小屋的人本已令人羡慕,况且又是那样美如仙境的小屋,我的心小鸟般云雾般飘渺着飞远了。。。。。。

  如痣小屋是她的世外桃园,如今的人,尤其是城市里厌倦了灯红酒绿的人,为生活所累的人,想着逃避苦难的人,也一定会爱上这可爱灵动翩翩欲飞的小屋,也一定如我般向往这一方净土。有人说,女人写散文,能把枯燥的东西写得有趣。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令人惊叹的语句,如此美不胜收的环境,怎不叫人羡慕?这不正是天人合一的景观吗?大自然就是一副无需雕饰的巨画,屋在画中,人也在画中,画随屋动,人随画行,这一切和谐而有序,几乎让人嗅到新鲜的氧气。我能想象人在画中从容快乐地行走,脚步似一串丁冬作响的音符,心情怎能不雀跃?

  小屋是清新的自然的,文字也是,爱极了这优美流畅的文字。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的点睛之句,还有一些句字越读越有味。“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女作家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个活泼生动的小屋,看过小屋的照片,是一张远景。在郁郁碧树掩映之下的小屋,只露出大体模样,白色的,像极了水面上的帆,更像一只飞鸟正展翅越过茫茫丛林,何止是灵动的色彩,这句“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不正是女作家飞扬心情的写照吗?小屋点缀了山,而葱茏的树木点缀了小屋。“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小屋衬出山的高大,而树木却烘托出小屋的灵巧。写小屋并连带着写了生命力旺盛的树木!树的美在于活力和精神,是不是在警示人们和激励自己呢?也许大自然会给喜爱它的人们新的启迪和遐想,也能带给人们激越的心情!是啊,为什么不呢!而我也终于想发出感叹: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息息相关,彼此照应。再读这句:“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在女作家眼里,小屋成了含蓄而有风度的朋友,想必这含蓄和风度亦是作家的追求?

  我想,能写出如此优美文章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我们虽然不能选择生活方式,但生活的态度应该把握,尤其要有热爱生活的态度,这应该是良好的心态。

  很喜欢这篇文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羡慕她有一座安谧舒适的小屋。想想看,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抛开一切杂念,与清泉为伴,和小鸟对话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和思想是永远不会枯竭和消亡的。这样的小屋对于爱好文字和书籍的人来说,简直比天堂还美!

  有时候,静下心读一些好的散文是一种享受。读这篇就是。

  能拥有这样一座远离尘世的小屋,真是一件美事!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3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

  生: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

  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

  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

  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

  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

  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

  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习: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

  ●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

  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4

  一、导入课文: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

  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

  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二、组织课堂讨论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考虑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

  生①: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认为这样地交代空间位置很好。我还喜欢这句话“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说的我心中的话,我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向幸福回归。而我离开家,也觉得自己从幸福之源走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同样是描写空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显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着一僮小屋”要好得多。这说明你是在用心学语文,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细微之处。关于“起点”与“终点”的说法,你完全是用你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这很好,这样的阅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生②: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像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的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亲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我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像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建构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你将来学设计,一定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生③:我特欣赏文中对光亮的描写和把握:“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太美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生活中,关注过这样的光线的变化呢?

  师:只有特会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现实世界里的这样的“光和影的和谐旋律”。

  生④: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角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空中楼阁”不只是说的那座小木屋,还包括周围的天空与世界。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这样的表达:“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的眼光,她的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艺术品,这里只说了第一件,还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拥有作者这样的小屋,而希望拥有她那样的眼光。

  师:好得很啊!你这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艺术的眼光,就是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教师板书:艺术的眼光——审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

  生⑥:我也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过就是一幢小屋,甚至还可以说,这就是一幢陈旧的小木屋,没有什么的。可是当我们将它置于诗意的眼光中时,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成了一幅画。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楼阁”。它就成了作者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师:是的,不仅是小屋可以成为我们的空中楼阁,一间小小的书斋,一本小小的书,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看一部美丽的电影。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市,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

  生8:我喜欢文章中关于树的描写,我把这种树叫做生命中的树。这样的树最早在我读鲁迅《秋夜》时出现过,“我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还有一棵也是桃树。”后来在读陶渊明时也出现过,“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而现在又出现了。我从这里读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师:很好,这种“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

  生9:作者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总觉得,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这起点与终点的中段,作者将遭遇怎样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为,她是一个能够在世俗与世外之间出入自如的人。

  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这样的理解,作者其实也生活在一种世俗之中,但是她为自己守着了这样一个心灵的空间;还有一种,就像前面的同学所理解的,作者有了艺术的眼光,于是生活中每一件东西都被她赋予了诗意。

  生⑩:这里有两个“点缀”是意思不同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本义,后面那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可能是衬托,或者是装点的意思了。不过,这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师:你能注意这样的词义差异,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词语一旦进入课文,就有了它的语境义了,很多的词义,我们就不能再依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它了,而要依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了。而你显然是在依据文章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三、教师小结

  这次讨论之前我私下有一个期待,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过程。同学们能够以此次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现在看来,我这个期待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我以为,面对诗意的生活这个命题,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前面:一是态度,二是条件,三是状态。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了诗意的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诗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诗意的生活持一种抵制的态度,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说什么要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在事业上成功了以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较多的收入后,才能这样等等。事实上,等到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后,诗意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寻到真正的诗意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基本条件的问题,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的温饱,我们首先能够生存。这里有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值(温饱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有诗意的;一旦达到这个值,生活的质量就不再由超出这个值的多少来决定了,而是由内心的状态所决定了。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诗意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对诗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建筑起这种“空中楼阁”来了。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谈到了,无须我再多说了。

  【附录1】情感与智慧缺席的阅读

  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从前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为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任务。

  一、这篇课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认真阅读课文,按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三、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时,我们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情感与智慧总处于缺席的状态。

  照这样的设计来解读文本,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

  作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一种技术视角;这种纯技术的东西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学生面对自然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回忆起来,没有印象,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视角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阅读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这是以语言评判者的身份疏离文本而不是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

  教师在导读时,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似乎不觉得有让学生心灵参与,有让学生震撼和感动的必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

  这样的阅读每天都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走进考场,走进高一级学校。他们的阅读技术也许在一天天进步,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给思想和情感滋润过。

  更可怕的是,不仅是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就是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发自心灵的阅读。个人的生命体验(lived 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 of oneself)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附录2】部分学生的意见

  学生心中怎样的小屋,他就能读到怎样的小屋。两年前叶永玲老师在上这篇课文前让同学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她的学生当时写下一些文字片段。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相似的。

  独立于山中的小屋,远离凡尘,超脱世俗,它寄托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虚幻,但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驻足仰望。

  展现于诗意之中的小屋,是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乐,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热爱自然的人也就是热爱生活的人。

  景色是恬静、和谐的,有一种脱俗的清雅,一切因为太美而有点不真实……就像高悬于苍穹的一颗星星,丝毫不受俗尘的沾染,清澈自然,独享其乐。

  也许是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个模型,千方百计做成自己向往的样子。

  那是一幅画,画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树,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随着波浪一飘一飘……河流没有尽头,也没有源头,说不清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它将往何处去,只见小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作者似乎有着生活的枷锁,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

  人在自然中诞生,他就不能离开自然,纵然逃离自然,最终也只会在自然中化为尘埃。

  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的奔驰忙碌中的一个梦而已。我会选择弃它而去——毕竟,我是永远也做不到如此的无牵无挂,我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了,很多东西我情愿背着它。

  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个忙里偷闲的好地方,但绝不是“幸福的终点”。如果要我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与充满竞争的生活,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宁静的生活很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竞争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

  我想起这首歌:“愿与你远远地漫步云端,美的苍穹为我们铺展,别让信访沾染尘埃……能掩耳不听烦事喧嚣,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究竟作者想回归自然呢,还是在逃避现实?

  我们看不到蔚蓝清新的天空而承受着乌云的低沉,我们听不到鸟儿的歌声小河的合唱而忍受着整天轰隆不止的马达声,我们闻不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的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

  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丢失了或疏忽了心灵的某些需要——如平静、安宁、自在……

  小屋像是小朋友与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杂念。我愿我的爸爸、妈妈住进那儿,我就化身为那屋后的大树。

  在清晨盈耳的鸟语中,一对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详地坐在藤椅上轻轻地摇着,好像是微风轻轻地推着他们,沿着记忆的小路回到了从前,往事仿佛小花园中的花,有红有白,有绚烂有飘落……

  小屋像童话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拥有最纯洁最真诚的心的小姑娘,轻轻地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带上小篮子,化作蝴蝶,飞上了天。日暮时,小姑娘三步并作两步,蹦蹦跳跳回来了,带回一篮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诉小屋“我回来了!”

  这一切让人觉得是江中的一点孤火,夜半的一声钟鸣,又或是梦中的一缕破绽,那种孤独寂寞,萦绕不去。

  即使它有鸟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树的庇护,却缺少了人的气息、人的话语、人的欢乐、人的悲哀。

  站在小屋向外望,层层的树、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这是怎样的畅快、豪迈!文中贯穿着作者的陶醉之情、热爱之情。

  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当一个人心无杂念,它是一个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丽堂皇,哪怕别人会说我奢侈,也许等到我老了,才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静的生活。

  我敢断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乐的、满足的,不是吗?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欢快的音符,能够激活每一颗消沉暗淡的心,能够唤醒每一个疲惫憔悴的人。

  我羡慕她,甚至于妒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细微的、平凡的,如花、树、土地、天空甚至灯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艰辛,看成是幸福与快乐?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5

  一、导入课文: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

  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

  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二、组织课堂讨论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考虑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

  生①: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认为这样地交代空间位置很好。我还喜欢这句话“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说的我心中的话,我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向幸福回归。而我离开家,也觉得自己从幸福之源走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同样是描写空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显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着一僮小屋”要好得多。这说明你是在用心学语文,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细微之处。关于“起点”与“终点”的说法,你完全是用你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这很好,这样的阅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生②: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像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的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亲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我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像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建构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你将来学设计,一定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生③:我特欣赏文中对光亮的描写和把握:“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太美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生活中,关注过这样的光线的变化呢?

  师:只有特会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现实世界里的这样的“光和影的和谐旋律”。

  生④: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角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空中楼阁”不只是说的那座小木屋,还包括周围的天空与世界。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这样的表达:“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的眼光,她的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艺术品,这里只说了第一件,还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拥有作者这样的小屋,而希望拥有她那样的眼光。

  师:好得很啊!你这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艺术的眼光,就是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教师板书:艺术的眼光——审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

  生⑥:我也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过就是一幢小屋,甚至还可以说,这就是一幢陈旧的小木屋,没有什么的。可是当我们将它置于诗意的眼光中时,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成了一幅画。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楼阁”。它就成了作者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师:是的,不仅是小屋可以成为我们的空中楼阁,一间小小的书斋,一本小小的书,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看一部美丽的电影。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市,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

  生8:我喜欢文章中关于树的描写,我把这种树叫做生命中的树。这样的树最早在我读鲁迅《秋夜》时出现过,“我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还有一棵也是桃树。”后来在读陶渊明时也出现过,“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而现在又出现了。我从这里读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师:很好,这种“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

  生9:作者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总觉得,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这起点与终点的中段,作者将遭遇怎样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为,她是一个能够在世俗与世外之间出入自如的人。

  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这样的理解,作者其实也生活在一种世俗之中,但是她为自己守着了这样一个心灵的空间;还有一种,就像前面的同学所理解的,作者有了艺术的眼光,于是生活中每一件东西都被她赋予了诗意。

  生⑩:这里有两个“点缀”是意思不同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本义,后面那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可能是衬托,或者是装点的意思了。不过,这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师:你能注意这样的词义差异,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词语一旦进入课文,就有了它的语境义了,很多的词义,我们就不能再依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它了,而要依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了。而你显然是在依据文章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三、教师小结

  这次讨论之前我私下有一个期待,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过程。同学们能够以此次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现在看来,我这个期待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我以为,面对诗意的生活这个命题,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前面:一是态度,二是条件,三是状态。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了诗意的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诗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诗意的生活持一种抵制的态度,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说什么要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在事业上成功了以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较多的收入后,才能这样等等。事实上,等到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后,诗意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寻到真正的诗意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基本条件的问题,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的温饱,我们首先能够生存。这里有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值(温饱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有诗意的;一旦达到这个值,生活的质量就不再由超出这个值的多少来决定了,而是由内心的状态所决定了。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诗意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对诗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建筑起这种“空中楼阁”来了。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谈到了,无须我再多说了。

  【附录1】情感与智慧缺席的阅读

  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从前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为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任务。

  一、这篇课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认真阅读课文,按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三、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时,我们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情感与智慧总处于缺席的状态。

  照这样的设计来解读文本,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

  作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一种技术视角;这种纯技术的东西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学生面对自然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回忆起来,没有印象,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视角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阅读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这是以语言评判者的身份疏离文本而不是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

  教师在导读时,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似乎不觉得有让学生心灵参与,有让学生震撼和感动的必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

  这样的阅读每天都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走进考场,走进高一级学校。他们的阅读技术也许在一天天进步,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给思想和情感滋润过。

  更可怕的是,不仅是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就是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发自心灵的阅读。个人的生命体验(lived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ofoneself)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附录2】部分学生的意见

  学生心中怎样的小屋,他就能读到怎样的小屋。两年前叶永玲老师在上这篇课文前让同学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她的学生当时写下一些文字片段。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相似的。

  独立于山中的小屋,远离凡尘,超脱世俗,它寄托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虚幻,但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驻足仰望。

  展现于诗意之中的小屋,是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乐,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热爱自然的人也就是热爱生活的人。

  景色是恬静、和谐的,有一种脱俗的清雅,一切因为太美而有点不真实……就像高悬于苍穹的一颗星星,丝毫不受俗尘的沾染,清澈自然,独享其乐。

  也许是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个模型,千方百计做成自己向往的样子。

  那是一幅画,画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树,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随着波浪一飘一飘……河流没有尽头,也没有源头,说不清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它将往何处去,只见小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作者似乎有着生活的枷锁,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

  人在自然中诞生,他就不能离开自然,纵然逃离自然,最终也只会在自然中化为尘埃。

  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的奔驰忙碌中的一个梦而已。我会选择弃它而去——毕竟,我是永远也做不到如此的无牵无挂,我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了,很多东西我情愿背着它。

  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个忙里偷闲的好地方,但绝不是“幸福的终点”。如果要我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与充满竞争的生活,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宁静的生活很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竞争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

  我想起这首歌:“愿与你远远地漫步云端,美的苍穹为我们铺展,别让信访沾染尘埃……能掩耳不听烦事喧嚣,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究竟作者想回归自然呢,还是在逃避现实?

  我们看不到蔚蓝清新的天空而承受着乌云的低沉,我们听不到鸟儿的歌声小河的合唱而忍受着整天轰隆不止的马达声,我们闻不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的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

  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丢失了或疏忽了心灵的某些需要——如平静、安宁、自在……

  小屋像是小朋友与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杂念。我愿我的爸爸、妈妈住进那儿,我就化身为那屋后的大树。

  在清晨盈耳的鸟语中,一对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详地坐在藤椅上轻轻地摇着,好像是微风轻轻地推着他们,沿着记忆的小路回到了从前,往事仿佛小花园中的花,有红有白,有绚烂有飘落……

  小屋像童话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拥有最纯洁最真诚的心的小姑娘,轻轻地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带上小篮子,化作蝴蝶,飞上了天。日暮时,小姑娘三步并作两步,蹦蹦跳跳回来了,带回一篮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诉小屋“我回来了!”

  这一切让人觉得是江中的一点孤火,夜半的一声钟鸣,又或是梦中的一缕破绽,那种孤独寂寞,萦绕不去。

  即使它有鸟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树的庇护,却缺少了人的气息、人的话语、人的欢乐、人的悲哀。

  站在小屋向外望,层层的树、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这是怎样的畅快、豪迈!文中贯穿着作者的陶醉之情、热爱之情。

  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当一个人心无杂念,它是一个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丽堂皇,哪怕别人会说我奢侈,也许等到我老了,才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静的生活。

  我敢断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乐的、满足的,不是吗?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欢快的音符,能够激活每一颗消沉暗淡的心,能够唤醒每一个疲惫憔悴的人。

  我羡慕她,甚至于妒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细微的、平凡的,如花、树、土地、天空甚至灯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艰辛,看成是幸福与快乐?

  [1]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6

  一.学习要点

  1.作者李乐薇,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2.课文讲解

  (1)分段,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全文共18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换点,从不同方位和角度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侧重写了小屋中的生活状况与情趣。

  (2)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立足于何处,从哪些观察角度写了小屋之美?

  首先立足于山外远观小屋,从全景写了小屋和山的关系即小屋点缀了山。“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接着立足于山上近观小屋,从局部写了小屋与树的关系即树点缀(在此可以理解为衬托)了小屋。无花树衬托了小屋的“静”、“小巧”、“别致”。高过屋顶的大树显示出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最后立足于山下仰望远观,写出小屋与树的关系,这时小屋处于树的掩映之中,它若隐若现,显示出了小屋的“轻灵而自由”。

  (3)第二部分中,作者立足于小屋写出了哪些生活状况与情趣?

  其一是小屋虽小却可享用无限大的领空,在那里游目骋怀。其二欣赏天上的云霞。其三呼吸新鲜的空气。其四小屋拥有明亮和谐的光线。其五享受独立、安静的环境。其六因小屋的存在,行走于山路和山坡之上成为了快乐与幸福。其七夜晚的小屋似朦胧的空中楼阁。其八小屋省去了人工装饰,享尽了自然之美。

  (4)综观全文体会题目“我的空中楼阁”的含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霄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快乐自由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的赞美中隐约可以感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及人与自然的隔离的厌恶。

  (5)文章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体会其作用。

  ①点缀: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座,答曰:“意乃谓不如微云点缀。(《世说新语》)

  ②衬托

  ③托物言志

  以上表现手法请结合(1——4)分析理解。

  二.能力训练

  (一)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掠过( ) 逊色( ) 面庞( ) 婀娜( )

  肄业( ) 休憩( ) 宁谧( ) 津渡( )

  (二)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漠,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B、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C、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鹊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

  (三)对下列各句的修辞及表达效果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位置及其对于山的点缀作用,还让人联想到了小屋的小巧玲珑。

  B、“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屋在大树的掩映与装饰下的姿态描摹得非常生动,表达出作者对小屋的喜爱。

  C、“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连用两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写出小屋在不同时间呈现的不同姿态。

  D、“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是个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花蕊”的绽开传神地写出了群山在“破晓之时”的变化。

  (四)仔细阅读例句,仍以人生为话题仿写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挫折就是不可缺少的音符。

  参考答案

  (一)

  掠过(lüè) 逊色(xùn) 面庞(páng) 婀娜(nuó)

  肄业(yì) 休憩(qì) 宁谧(mì) 津渡(jīn)

  (二)B (三)C文章没有提到不同的时间。

  爱的思考

   ——《爱的教育》读后感

  高二(9) 徐思扬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评语]推荐此文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徐思扬同学主动阅读了当前不是很时髦却很有价值的作品。其二是作者读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其三是她通过读书感悟到了爱的三个层次:爱父母,爱生活,爱祖国。做到这三点是非常难得的,徐思扬同学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到读书在她身上的作用,即提升了思想境界。此文的不足之处是文字略显生涩,个别地方有生造之感。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7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师:空中?想像力丰富,不知道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能不能造出那样的房子,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师:孔子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你是在高空中鸟瞰大地,一览世界小,呵呵,这是你的豪情壮志,请坐。有说水边的,有说空中的,还有同学呢?怎么想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还有,我们早读也读过,我还叫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画的,画好了吗?拿出来看看好吗?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手中的画拿出来,将你心中的画也拿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全部放完要很长时间,显然是不太合适,我们花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欣赏,好吗?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我们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好的,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生笑)还有吗?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作者写法多高明啊,想象力多丰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记得开学初叫同学们写周记的时候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总说自己无话可数,达不到作文字数的要求。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仅仅是构思巧妙,写法新颖够不够?我们说,这摄影机从多角度拍摄,如果选取的画面无法恰到好处的体现小屋的美,选取的景物也不美,那种拍出来的小屋就是怪物一个了对不?(这里我思维有点混乱了,话越说越快)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好吗?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相信这点大家都会的,对不。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师:还有,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而且有些角度同学自己都学会了的对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中国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1]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8

  一、导入课文: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二、组织课堂讨论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考虑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

  生①: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认为这样地交代空间位置很好。我还喜欢这句话“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说的我心中的话,我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向幸福回归。而我离开家,也觉得自己从幸福之源走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同样是描写空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显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着一僮小屋”要好得多。这说明你是在用心学语文,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细微之处。关于“起点”与“终点”的说法,你完全是用你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这很好,这样的阅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生②: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像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的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亲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我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像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建构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你将来学设计,一定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生③:我特欣赏文中对光亮的描写和把握:“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太美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生活中,关注过这样的光线的变化呢?

  师:只有特会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现实世界里的这样的“光和影的和谐旋律”。

  生④: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角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空中楼阁”不只是说的那座小木屋,还包括周围的天空与世界。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这样的表达:“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的眼光,她的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艺术品,这里只说了第一件,还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拥有作者这样的小屋,而希望拥有她那样的眼光。

  师:好得很啊!你这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艺术的眼光,就是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教师板书:艺术的眼光——审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

  生⑥:我也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过就是一幢小屋,甚至还可以说,这就是一幢陈旧的小木屋,没有什么的。可是当我们将它置于诗意的眼光中时,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成了一幅画。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楼阁”。它就成了作者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师:是的,不仅是小屋可以成为我们的空中楼阁,一间小小的书斋,一本小小的书,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看一部美丽的电影。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市,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

  生8:我喜欢文章中关于树的描写,我把这种树叫做生命中的树。这样的树最早在我读鲁迅《秋夜》时出现过,“我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还有一棵也是桃树。”后来在读陶渊明时也出现过,“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而现在又出现了。我从这里读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师:很好,这种“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

  生9:作者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总觉得,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这起点与终点的中段,作者将遭遇怎样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为,她是一个能够在世俗与世外之间出入自如的人。

  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这样的理解,作者其实也生活在一种世俗之中,但是她为自己守着了这样一个心灵的空间;还有一种,就像前面的同学所理解的,作者有了艺术的眼光,于是生活中每一件东西都被她赋予了诗意。

  生⑩:这里有两个“点缀”是意思不同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本义,后面那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可能是衬托,或者是装点的意思了。不过,这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师:你能注意这样的词义差异,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词语一旦进入课文,就有了它的语境义了,很多的词义,我们就不能再依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它了,而要依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了。而你显然是在依据文章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三、教师小结

  这次讨论之前我私下有一个期待,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过程。同学们能够以此次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现在看来,我这个期待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我以为,面对诗意的生活这个命题,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前面:一是态度,二是条件,三是状态。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了诗意的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诗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诗意的生活持一种抵制的态度,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说什么要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在事业上成功了以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较多的收入后,才能这样等等。事实上,等到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后,诗意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寻到真正的诗意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基本条件的问题,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的温饱,我们首先能够生存。这里有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值(温饱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有诗意的;一旦达到这个值,生活的质量就不再由超出这个值的多少来决定了,而是由内心的状态所决定了。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诗意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对诗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建筑起这种“空中楼阁”来了。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谈到了,无须我再多说了。

  【附录1】情感与智慧缺席的阅读

  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从前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为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任务。

  一、这篇课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认真阅读课文,按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三、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时,我们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情感与智慧总处于缺席的状态。照这样的设计来解读文本,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作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一种技术视角;这种纯技术的东西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学生面对自然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回忆起来,没有印象,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视角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阅读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这是以语言评判者的身份疏离文本而不是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教师在导读时,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似乎不觉得有让学生心灵参与,有让学生震撼和感动的必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每天都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走进考场,走进高一级学校。他们的阅读技术也许在一天天进步,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给思想和情感滋润过。更可怕的是,不仅是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就是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发自心灵的阅读。个人的生命体验(lived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ofoneself)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附录2】部分学生的意见

  学生心中怎样的小屋,他就能读到怎样的小屋。两年前叶永玲老师在上这篇课文前让同学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她的学生当时写下一些文字片段。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相似的。独立于山中的小屋,远离凡尘,超脱世俗,它寄托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虚幻,但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驻足仰望。展现于诗意之中的小屋,是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乐,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热爱自然的人也就是热爱生活的人。景色是恬静、和谐的,有一种脱俗的清雅,一切因为太美而有点不真实……就像高悬于苍穹的一颗星星,丝毫不受俗尘的沾染,清澈自然,独享其乐。也许是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个模型,千方百计做成自己向往的样子。那是一幅画,画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树,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随着波浪一飘一飘……河流没有尽头,也没有源头,说不清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它将往何处去,只见小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作者似乎有着生活的枷锁,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人在自然中诞生,他就不能离开自然,纵然逃离自然,最终也只会在自然中化为尘埃。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的奔驰忙碌中的一个梦而已。我会选择弃它而去——毕竟,我是永远也做不到如此的无牵无挂,我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了,很多东西我情愿背着它。

  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个忙里偷闲的好地方,但绝不是“幸福的终点”。如果要我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与充满竞争的生活,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宁静的生活很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竞争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我想起这首歌:“愿与你远远地漫步云端,美的苍穹为我们铺展,别让信访沾染尘埃……能掩耳不听烦事喧嚣,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究竟作者想回归自然呢,还是在逃避现实?我们看不到蔚蓝清新的天空而承受着乌云的低沉,我们听不到鸟儿的歌声小河的合唱而忍受着整天轰隆不止的马达声,我们闻不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的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丢失了或疏忽了心灵的某些需要——如平静、安宁、自在……小屋像是小朋友与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杂念。我愿我的爸爸、妈妈住进那儿,我就化身为那屋后的大树。在清晨盈耳的鸟语中,一对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详地坐在藤椅上轻轻地摇着,好像是微风轻轻地推着他们,沿着记忆的小路回到了从前,往事仿佛小花园中的花,有红有白,有绚烂有飘落……小屋像童话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拥有最纯洁最真诚的心的小姑娘,轻轻地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带上小篮子,化作蝴蝶,飞上了天。日暮时,小姑娘三步并作两步,蹦蹦跳跳回来了,带回一篮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诉小屋“我回来了!”这一切让人觉得是江中的一点孤火,夜半的一声钟鸣,又或是梦中的一缕破绽,那种孤独寂寞,萦绕不去。即使它有鸟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树的庇护,却缺少了人的气息、人的话语、人的欢乐、人的悲哀。站在小屋向外望,层层的树、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这是怎样的畅快、豪迈!文中贯穿着作者的陶醉之情、热爱之情。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当一个人心无杂念,它是一个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丽堂皇,哪怕别人会说我奢侈,也许等到我老了,才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静的生活。我敢断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乐的、满足的,不是吗?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欢快的音符,能够激活每一颗消沉暗淡的心,能够唤醒每一个疲惫憔悴的人。我羡慕她,甚至于妒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细微的、平凡的,如花、树、土地、天空甚至灯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艰辛,看成是幸福与快乐?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9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组织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包。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疑问,经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 依据本文在整册书、散文单元中的位置及点确立。

  (1)、教学重点:品位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体感。整知基础上,品味散文语言美。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意境。指导形式对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以及对“空中楼阁”中寄寓志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先布置预习:

  1、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回忆初中学过的《陋室铭》,结合其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艺术手法的妙处。同时给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音释义。

  2、写出读后感。

  3、试着进行对本文的朗读,体会对散文朗读的技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这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好,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去欣赏李乐薇笔下的“陋室”意境。

  2、解题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着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3、整体感知本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宁谧:(谧mì)安宁,平静。

  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缥缈:(piāo 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2)、指定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写出点评,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讨论、交流)

  请同学点评并回答。

  明确: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来。对文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是要 加重预期,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指导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在班上发言)

  如,生: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象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的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和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象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 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构筑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将来你学设计,一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4)、设计四个大问题贯连全文。

  a、“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i、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ii、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iii、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iv、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b、 导学生对文中“快乐、幸福”的理解以及怎样评价作者的幸福观。(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外出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着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还,是“往还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器中寻求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是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新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景罢了,他所企图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不可即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c、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d、“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倾向?从此可以 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喜爱之情。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远离人境,在尘器中寻找闲情,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4、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做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达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事物的描写,变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就是用某种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a、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b、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美读课文且背诵个别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不懂的句子,下节课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1、 检查学生复习情况以及对个别段落的背诵。

  抽两到三个学生背诵。

  2、 昨天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己也回家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再仔细研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找出来?现在那位同学先发言?(学生发言、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生: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为什么?

  b、“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为什么?

  c、“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为什么?

  …………

  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那么就由大家互相讨论后再由同学发表看法。(学生交流)

  3、 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诗意美和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a、 音乐美:“山入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都有鸟语盈耳。”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即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落,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b、 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c、 画面美,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本文中,作者也用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找出这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4、 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现手法。(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不同点:

  a、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b、《陋室铭》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陋室铭》立人格的向往。

  c、《陋室铭》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

  d、《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5、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戒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思索。

  6、 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有何尝不想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百倍的张扬!同时也劝告人们要保持一份自然的心态,少一点世俗的躁动不安和尔虞我诈。

  六、布置作业

  分析阅读:杨国民的《江南古镇》或者阅读代青的《冬天的山》,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修辞美等,写出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0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阅读课文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1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514031)

  我校中专部使用岭南版教材,〈我的空中楼阁〉在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这是一篇清新脱俗、语言优美的散文,描写性和抒情性极强。但我们的学生素质有限,很多人把语文课当作“杂科”,根本“不识货”。如何深入浅出地让他们欣赏文章之美,并转化为阅读写作能力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写法,你能说出作者言何‘志’吗?你最欣赏哪些文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大声朗读有些段落。其中一个学生反问:“老师你喜欢那些段落?”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6、这部分中,作者的立足点前后有何变化?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是,因为作者在山下走动,房子在视线中晃动------”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你们说的都有点道理。不过归根到底,作者是想描写从山下仰望,自己的小屋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的样子。树点缀了小屋,小屋有点缀了什么?”我卖关子。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小屋点缀了作者的心情。”我一字一顿地说“小屋当然不会飞,是作者的心在飞,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至爱之情。”学生恍然大悟。

  “这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其实是情景交融。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往往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接着我又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诗中的“明月”和“冷月”相比较,适当解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归纳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完成练习后,我循着“余热”跟学生讨论:这所小屋本来可能很平常,为什么作者笔下如此之美呢?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关键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有人补充。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2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7.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8.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注: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一定还要围绕文章的内涵会发散思维,要能自圆其说,侧重一点来读。如想象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大自然,向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象成“李白”、“欧阳修”则可谈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一样,文人笔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赋予了灵性,与文人在心灵上有了灵通,达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审美境界。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12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相关文章:

[猫老舍课堂实录]老舍猫教学实录一等奖2篇 猫老舍获奖课堂教学

渡河少年课堂实录 渡河少年2篇(阅读短文渡河少年)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整理9篇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3篇(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5篇(赤壁赋课堂笔记)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5篇(兰亭集序课堂笔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课堂实录2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玲玲的画教案

关于《管仲列传》课堂实录整理3篇

《春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案例反思3篇(小学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课堂实录共8篇(寻隐者不遇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