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

时间:2023-10-07 23:07: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供大家阅读。

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

中华文化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中华文化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分析本课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高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难点:分析精选的最新影视剧、报刊等熟语方面的误用实例。

  四、教法

  熟语,不论是旧课标下的高考还是新课标下的高考都属于必考的内容。但学生仅仅是高二,如果过早的将学生裹进高考,势必会使学生错误的认为现在所学的熟语就等于高考题中的熟语,这样就大大狭义化了熟语的范畴,也可能给学生高三的熟语学习埋下审美疲劳的祸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的课程目标。得法于课内,收获在课外。语文学习与生活是不应该脱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才下功夫从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报刊中精选误用实例并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语文,减少学习了语文教材某一课某一节后仍然不知道学习了些什么,仿佛只有做题,只有像做数理化题一样的做语文题才感到心里踏实的困惑。教法上强调教师的`引导、示范。

  五、学法

  强调学生动手,强调学生增强积累意识,鼓励学生敢于给名报、名剧等挑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六、教具准备

  幻灯片、学案。

  七、教学过程:

  1、由“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巧妙地扣课题中的“智慧”,从而引入熟语的学习。

  2、整合教材,给出教材中没有给出的熟语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概念归纳出熟语的三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通过分析名剧、名报中的误用实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才真正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强调学生增强积累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4、通过教师的实例,鼓励学生真正做一个能够让智慧自由飞翔的学习语文者和实践者。

  5、板书。熟语让智慧飞翔。

  6、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继续给名剧、名报等挑错的任务。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中华文化说课稿3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一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主要是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则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并薪火相传;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因而我们要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本节课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非常紧密的一节课,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教学目标:

  作为文化生活知识,它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常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的探究互动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和重要见证就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了解中华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教学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达成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特殊,结构虽然简单,但是知识跨度大,是一节横跨政治与历史知识的课程,因此就要通过多媒体、资料收集与整理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这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异,进行合理的组织。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贯彻以上理念,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迪学生思维,主动探索知识。(三)历史对比法:其他古老文明与中华文明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四)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2、学法: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讨论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坚持以问题探究或活动探究为线索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世园会、长安塔所蕴含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引出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2、设计探究问题1“古国文明各如何?”,通过学生对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进行对比,发现其他古国的文明中断或湮没,而唯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3、探究活动2“面对奇迹深思索”。通过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思索,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创造力。

  4、探究活动3“文明长河共追索”,采用学生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创造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5、探究问题4“源远流长——在哪里,触摸你?”引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结合多媒体的视频资料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并适当扩展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其具有规模大、存留丰的特点。在本问题的探究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

  6、探究活动“风雨之后,期待辉煌!”通过对近代历史的回忆思考中华文化衰微之遭遇,通过小组讨论来为中华文化之再创辉煌出谋划策,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提升。

  本节课在设计上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探究问题或者活动的串接来引导课堂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环相扣,增强教学的效果。

  七、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问题的展示引导教学过程,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播放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教学评价

  课堂的教学评价非常地重要,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学习效果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指导。

  在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时跟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调整与提升,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在课堂导入环节上,选用了我们西安世园会与长安塔的材料,既拉近了与学生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典型的代表性。因为世园会是我们西安的一个盛会,长安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他们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好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打破教材框目设置的束缚,以五个探究问题和探究活动为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顺流而下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流程,增强教学效果。

  (3)、在教法和学法上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选取典型而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并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4)、在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材料的设置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恰当的运用。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扩展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生动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5)、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而到位的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2、遗憾之处。

  1、时间上比较紧张。因为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展示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超出了预想的时间。所以后半段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因此适当的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压缩处理,并压缩了后面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由于是公开比赛性质的课,学生在上课的前半程表现很紧张,有想法不敢表达,怕出错,因此影响到了教学的气氛。在小组活动展示环节,学生有过于依赖发言稿的情况。

  总之,对于本节课的长处,今后将进一步发扬,遗憾之处对今后的公开课提供了启示。

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优秀6篇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8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6秀2精选6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最新6篇】

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锦集6篇)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汇编10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及感悟14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汇总9篇) 传承中国文化共筑精神家园800字

传承中华文化的演讲稿5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优秀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