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3篇 冬至节气的民俗

时间:2023-02-10 19:45: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3篇 冬至节气的民俗,供大家阅读。

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3篇 冬至节气的民俗

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1

  1、羊肉

  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次是立冬,一次是冬至。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营养成分,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因而苏州人非常坚信,一碗羊汤给自己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整个冬天的严寒。

  羊肉经过炖制之后,会更加熟烂、鲜嫩,比较容易消化。煮过肉的汤是滋补身体的最佳补品。如果在炖的时候再加上合适的中药或营养上能起到互补作用的食品,滋补作用就会非常的大。

  不过羊肉虽然说是比较好的,但也不能吃的太多。吃羊肉的时候,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羊肉是不适合食用的食物。

  2、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特别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以用来养肺,适合“白色养肺”的五色进补。

  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也可以使用花茶来煮味道就会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可以增加人的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就是有甜味的,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

  另外,可以使用红糖和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这样就可以减少热量摄取,或者是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的含量。咸汤圆就可以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汤圆虽然比较好,但是也是一个不适合贪吃的食物。这是因为糯米虽然可以开胃调虚,但做成汤圆的话来说,质地细腻,不适合被肠胃消化。吃汤圆的时候应该细嚼慢咽,一次进食量不适合过多,不适合餐餐连续进食,并且切记不要食用过烫的汤圆,以防口舌烫伤。

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2

  狗肉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 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年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馄饨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扫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香,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馆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馆料讲究,薄皮包陷,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捏冻耳朵

  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赤豆糯米饭

  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号,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一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也是我国传统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品。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成都的赖汤圆、贵阳的八宝汤圆、安庆的韦家巷汤圆,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食品。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酿酒

  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酿酒用的新糯稻,刚刚扬场完毕,精选风干,颗颗饱满,粒粒精华,去掉金灿灿的外壳之后,倒入竹篼里,用山泉水反复冲洗,洗去糯米中的尘物,接着又将洗干净的糯米倒进饭甑,放到锅里蒸熟,随后又用泉水冲冷,将碾成末的酒饼与糯米饭均匀地搅拌,最后放进酒坛,让其发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进洁净清凉的山泉水,之后让其慢慢酝酿,时间愈久,酒质愈醇,酒色愈清朗、明净,让人一见顿生爱慕之心,急欲解馋。年糕

  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3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九,在数字里是最大的阳数,不断地数着一九、二九等,意味着冬日的阴气逐渐消减,阳气逐渐回升,累至九次便到头了。

  从气象的角度说,大致每九天就会出现一股寒潮,而且往往发生在前一个九最后一两天;从心理方面谈,“九”与“久”谐音,意为冬天漫长,盼望春天早点降临。

24节气冬至的来历及习俗3篇 冬至节气的民俗相关文章: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大全3篇(关于重阳节的风俗和来历)

关于除夕的来历与各地习俗简介3篇(除夕的风俗的来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3篇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冬至习俗作文5篇(关于冬至的风俗作文)

秋分时节的习俗及来历3篇 秋分时节的民俗

冬至节气的习俗和注意事项3篇(冬至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冬至习俗优秀作文5篇 冬至节风俗作文

2022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_冬至意义3篇

24节气冬至吃汤圆的来历_冬至为什么吃汤圆长一岁3篇(冬至吃汤圆代表什么)

立夏斗蛋的含义及来历_立夏斗蛋习俗活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