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作文7篇 帮我找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时间:2023-04-29 11:36:1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元宵节的作文7篇 帮我找关于元宵节的作文,供大家品鉴。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7篇 帮我找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1

  傍晚开始,大街上已是炮声隆隆,烟花飞舞。

  走出家门,赏灯观花。

  圆圆的月儿镶嵌在东方的上空,成了寂寞的配角。人们顾不上赏月。即使抬头,眼睛追逐的也是许愿灯。因为烟花治理,今年大街上烟花没往年多。偶尔可看到升入高空的烟花,瞬间爆炸、绽开,伞状下落,五颜六色闪烁,继而化作一缕缕白烟消失在夜空中。人们喜欢烟花瞬间绽出的绚烂,想尽力抓住这易逝的美好。

  许愿灯也叫云灯。今年空中被云灯占领,似天上的街灯闪烁。红色的火焰燃烧着,帽子形状的红渐渐升入高空,带着人们对爱情的祝愿,对新的一年的期望,顺风直奔西北,飘远。看着空中飞行的云灯,我忍不住也买两个,带给在家看电视的儿子。儿子说外面空气污染,不愿出去看灯。如此热闹的夜晚,我是不想闷在家里 ,儿子却做到了。

  老公打开云灯,儿子拿出水笔写上自己的愿望,拿到院子里点着,火焰渐渐大了。老公试了试,它上升又落下。反复两三次。儿子说,看来气体还不足以带着云灯高飞。放云灯也有技巧,点然后不能马上放飞,也飞不高。要把许愿灯放在地上,任其燃烧一会儿,让热气体充满整个许愿灯的整个空间,再松手放飞。由热气体顶着云灯起飞。这样,才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着自家的许愿灯加入其他许愿灯的行列,一种喜悦油然而生,随着云灯腾空而起,飞向远方。

  空中的一盏云灯承载着人们一个美好愿望,期盼每一个愿望都能实现。

  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过元宵节。烟花爆竹是从集市上买的。不及现在的精美且花样繁多。一家放烟花,村里人都来看,图的是热闹。灯笼是自家用高粱杆最上面的细楟子、红纸、铁丝、浆糊等做成的。小孩子挑着灯笼慢吞吞地走在路上,大人们开玩笑地说:“你看,你看,灯笼下有条虫!”小孩子歪着头看灯笼下面。这灯笼也歪了,底座的蜡烛燃烧的火苗燃到一边的红纸或透明塑料纸,把灯笼烧一个洞。周围的人会高兴地说:“你的灯笼开门了!”

  老家也有这样的风俗:姑娘结婚头三年不准看婆家的灯,娘家人要在正月十五前把闺女请回娘家,过了十五这一天再接回婆家。小孩子出生第一年挑的灯笼也是姥爷送的,第一年挑的灯笼一定要烧开一个洞,说是开门了,有个好兆头。

  记得十五晚上,我跟着哥哥等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走到村外的田野,在空旷的麦地里撂火把。一个个火把是用篦子包裹着麦秸、豆秸、扫着头等,火柴点燃了,往上空扔,火焰在空中划一道弧,落在地上。大家一哄而上,谁抢到火把,捡起来继续扔。直到火把燃成灰烬为止。一个个火把扔来扔去,一个个火苗在眼前窜来窜去,一条条火红的弧线在空中划过,一声声欢笑在田野里回荡。这儿时的欢笑至今还印记在人们的回忆里。

  20xx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烟花飞溅,在许愿灯升起的时候渐行渐远。带着人们新年的打算,带着对亲友的祝福,对梦想的追逐走去……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2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3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过了春节后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有许多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其热闹程度实际上远胜过春节!

  记得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月光皎洁,分外明亮,几片云彩飘过,月亮犹如羞涩的少女,用纱巾挡住自己的脸。我和妹妹跟妈妈坐在阳台上,一边吃元宵一边仰望着天空。看着天空绽放的五颜六色的烟花,心里感到无比快乐!无比幸福!

  吃完元宵,我和妈妈、妹妹兴冲冲地来到大街上,只见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到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路边有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看得眼花缭乱:有小女孩喜欢的美羊羊灯,有红红火火的大红灯笼,还有兔子灯……我最喜欢的就是老虎灯了,小老虎灯做得惟妙惟肖,可爱极了。我们边走边赏花灯。最有趣、最好玩的要数猜灯谜了!,每个花灯里都有一个灯谜。如果你回答正确,花灯就归你了。我兴奋极了,因为猜谜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啊!我随手拉开一个美羊羊花灯上的字谜,谜面是:半价出售(打一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催!”我真的答对喽!妈妈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啊?”我故作神秘地对妈妈说:“这是个秘密。”说完还冲妈妈做了个鬼脸。妹妹看到我拿到了一个花灯,吞吞吐吐地说:“姐姐,真羡慕你啊!你可不可以……”没等她把话说完,我便脱口而出:“好啦!我也帮你拿一个吧!”我顺手拉开一个灯谜,谜面是:八兄弟赏月(打一字)。我暗自欣喜:这个我会啊,于是大声地说:“是脱嘛!”灯的主人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小朋友,你可真聪明啊!”妹妹高兴地提过花灯说:“姐姐,你真了不起!谢谢你!”我的心里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回到家,我和妹妹在后院玩花灯,妹妹仍意犹未尽,忽然她兴奋地对我说:“姐姐,我们玩游戏吧!”“你这个机灵鬼,又想到什么游戏啦?”我说。“姐姐,你有几根烟花?”妹妹问道。我说:“你是不是打我烟花的主意?”“我哪敢啊,好姐姐。”妹妹连忙拉着我的手解释。我疑惑地说:“仙女棒15根、彩菊10个。”心里暗自猜测:又打什么鬼主意?妹妹听后兴高采烈地说“我也是,我们就来玩猜灯谜的游戏,来20局,谁输了,就给一个烟花对方,最后,谁的烟花少,谁就输了,妈妈当裁判。”原来是这种小儿科啊,我立刻信心十足地说:“你怎么可能赢我呢?只管放马过来!”开始时我占上风,渐渐地妹妹有了转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局很快就赛完了,我和妹妹打成了平手,妈妈郑重地宣布:“我决定:加赛一场,加赛是抢答,抢到的人可以选择是自己答还是对方答,答对加十分,答错就算对方赢。请听题:谜面是包拯出门。”我想了想:包拯外号包黑子,包黑子出门,黑加一个出,不就是“黜”吗!我连忙举起了手说:“妈妈……不,裁判大人,我要自己回答,答案是‘黜’。”妈妈看看了我,又看了看妹妹,说道:“我宣布,最后的赢家是—孟恬。”我对妹妹扮了个鬼脸:“我说你比不过我的嘛!”妹妹回了我一个鬼脸:“哼哼!今天算你运气好,下次再来,我不信赢不了你!”妈妈笑着说:“好,我们明年元宵节再举行一次猜谜比赛!”我和妹妹齐声欢呼。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4

  春节的味道还意犹未尽,新年的鞭炮硝烟尚未散尽,元宵节便宛如俏丽娉婷的村妇,满面春风地款款走来。

  在家乡人眼里,乡村最美不过元宵节,大年是春节的序幕,元宵节才是春节高潮,就像压轴戏放在最后演一样。乡村小镇元宵节虽没有县城阵容庞大,但也别具一格,融合了灿烂而悠久的乡土文化精髓,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顶花桥,传递着一种古老而传统佳节的韵味。

  在我的记忆中,演出者都是村里爱好文艺的叔叔伯伯婶婶们组成的,每天酒足饭饱之后,踱到村委大院里,边胡吹海聊边舞动起来。表演大都以戏剧化装人物出现,演出的故事情节均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整个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于是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笑声汇聚在一起,把整个村子渲染得既喜庆又详和。因好的文艺节目还要到镇上去汇演,各村的叔叔伯伯婶婶们都暗地使劲儿,整个村庄都会因为元宵节的即将来临而沸腾。

  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大家伙儿倾门阖户,扶老携幼,穿红挂绿,欢天喜地到镇上看演出,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有镇上组织的,也有来自各村庄的,从清晨一直耍到深夜。踩高跷的踏着高低不平的街道路面,摇晃舞步,动作惊险,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呼声。舞狮子的从街一头舞到街另一头,活灵活现,锣鼓喧天。尤其是划旱船最有情趣,漂亮的船姑娘坐在船舱,恰似一朵流动的花儿在小镇上飘荡,船儿搁浅了,老艄公用桨撬、肩扛、手抬,动作诙谐夸张、惟妙惟肖,引起阵阵喝彩声。元宵节时就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老头老太太也要在儿孙搀扶下颤微微地出门观看。此时劳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身体放肆地扭一扭,憋屈了一年的嗓子吼一吼,喊出一年的舒心如意。因元宵节是乡村的狂欢节,于是,嘻闹声、欢笑声、锣鼓声,声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乡村元宵夜晚的交响曲,回旋地飘荡在上空。

  元宵节吃元宵,也是乡村一道靓丽风景。乡下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善做饮食,元宵做得最拿手,用家乡的山楂、芝麻、核桃仁、枣泥为主,加上白糖,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吃起来齿颊留香。不知是哪家最先点燃了元宵夜,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引爆了整个乡村,不绝于耳的炮竹声此起彼伏,飘荡夜空,打破了乡间的宁静,一道道光束银花划破夜色,形成一支震耳欲聋的交响曲。吃罢元宵节的汤圆,小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吆喝着同伴满街巷里钻出钻进。大人们乘兴走出家门,聚在一起闲聊,或去小镇上看看文艺演出。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红灯笼摇曳在夜风中忽明忽暗,每一盏灯有每一盏灯的心思,是乡亲们在里面点燃的对这新的一年的盼望与祝福。

  年年岁岁过元宵,岁岁年年俗不同。如今,每到元宵佳节,乡村里各家各户门头上悬挂红灯笼的风俗早已湮没无闻。而是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吃完元宵,打点行囊,辞别家乡,出门打工或准备春耕。元宵节在庄稼人心中渐渐淡化而去,原本村庄元宵节的热闹,只能在梦里久久地回味了。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5

  正月十五的晚上,姑姑请我们去火锅店,丰盛的晚餐摆满了一桌,我们一家人共吃团圆饭。我对全家人在这难忘元宵夜,相聚在这里,共度良宵的幸福之情难以言表。

  吃过饭后,我们从火锅店出来,看到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在路边的空地上,有许多的小朋友在放烟火,五彩的火花不时从天空呼啸划过,或是从平地窜出,把元宵节的夜空装扮的更加灿烂绚丽。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县城的广场上,广场上正在举办着灯展。这儿的灯真多啊!你瞧,各家店铺门口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有纸的、纱的、玻璃的、塑料的……有的灯套着粉红色的外套,有的灯穿着金色的裤子,有的灯披着淡蓝色的披肩,有的还衬着变色的五彩衣。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我们一家过得快快乐乐的。

  听妈妈讲,传说在很久以前,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突然灾难降临、城内洪水泛滥,城外田地干旱,原来是王母娘娘请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会后余地回宫办事,于是把雨簿写错了,本应是城外雨五分,城内雨三分,玉帝给写反了。青龙得知原因,便偷偷地里溜到天宫,改了雨簿,这样世上又慢慢恢复了本来面目。玉帝酒醒后,也发现写错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说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玉帝发现自己的雨簿被改过,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来到人间杀了青龙,丞相照做了。青龙被丞相杀了后,变成一只神鸟,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惭愧,便下书要黄帝向百姓传令,要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龙。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几年青龙,庆祝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所以今晚妈妈“权力下放”,把煮汤圆的重要任务交给我来执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所以心里好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妈妈煮汤圆的经验,先把水烧开,把汤圆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我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白白胖胖的汤圆浮出水面,看着它们一个个膨胀,我兴高采烈地喊道:“汤圆要出锅了。”我庆幸,还好汤圆没煮破。大家高兴地品尝了我煮的汤圆,“美食家”妈妈给我打了一个一百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晚上七点左右,我们全家一起下楼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刘一凡,我俩一起去放焰火。我拿着一个最大的“金椰子”礼花,用香把礼花点着了,看见一朵朵美丽的“茶花”冲上天空绽放了,我和刘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个超大型的“飞毛腿”,只见那好似流星划过天际,放射出五彩光芒,飞远了。接着又放了手摇花、花篮、降落伞……

  最后我们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元宵晚会,其乐融融的。

  今天我学会了煮汤圆的常识,感受到了放焰火的快乐。我梦想每天都是元宵节那该多好啊!我期盼着明年的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6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很热闹的。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啦!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啦。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啦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啦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啦,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啦,还有的被开发成啦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7

  元宵节跟古代祭祀太乙神有关。太乙神就是天帝,主宰人间祸福,传说他指挥着16条龙替八方行云降雨。在农耕时代,雨水息息相关着作物命运,人们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新年元月里首祭的就是太乙神。到了西汉武帝时,建《太初历》,在历法中正式规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节日这天从朝廷到民间都要祭祀太乙神。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跟道教有关。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叫天师道,后世给他封号为张天师。道教尊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生辰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生辰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生辰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天官最大,上元节又是传统的元宵节,道教又宣扬天官好乐,人们为求得“天官赐福”,就在这既是元宵节又是上元节的节日里大搞娱乐活动。元宵节大放花灯,迎神赛会,境庙上灯,演出百戏,因此元宵节又叫上灯节,直到二月初二上灯结束,叫落灯节。

  元宵灯会当然是一大亮点。如走马灯,它按照某一戏剧情节制成角色,在灯中旋转,如同舞台演出一般。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龙是中华民族威严和祥瑞的象征,宁海最常见的龙灯是布龙。布龙由单节构成,至少要有3节,多到有29节的。

  舞龙的历史悠久,东汉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就有过描述。最雄健的`是舞狮,宁海叫打狮子,舞狮在三国时就有,舞狮必须跟武术表演结合,用大锣大鼓配合,节奏感极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元宵还是一个美食节,北方叫吃“浮圆子”,南方人叫“汤圆”,宁波汤圆更是名闻中外。它的原型来自“嫦娥奔月”神话,说嫦娥偷吃了不死药,飞上了天,奔进了月宫,下不来了,她捎信给丈夫后羿,叫他在正月十五之夜月圆时,吃上糯米粉做的“元宵”,夫妻就可以在天上相会。于是,“元宵吃汤圆”就成了习俗。

  在宁海,除了“元宵吃汤圆”之外,民俗有吃用粳米粉裹红豆馅的“团子”,俚语是:冬至日吃圆,正月十四吃团。

  天下元宵在十五,宁海正月十四闹元宵。宁海古属章安,章安就是台州。传说元朝末年,南方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台州地区约定在正月十四杀胡人。为了庆祝起义胜利,便把元宵节提前一天,定在正月十四。

  十四之夜,家家户户上境庙高烧红烛,礼拜境主爷爷(白鹤大帝赵炳),家里有纱灯的,点起纱灯,没纱灯的,点起大灯笼,至少一对,挂在自家堂前廊上,上灯应节。村里或近村有龙灯会、狮子会组织的,更热闹了,挨家挨户打龙灯,打狮子。大村落还举行盛大灯会。孩子也拖着家制的毛兔灯之类凑热闹。

  狂欢之后,每户人家都得做两件事过节:燀址界与喝胡辣汤。

  史载元朝灭了南宋后,把南方人民定名为“南人”,列为最低民族,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为防止南人反抗,在南部地区编连设界管治,每五户南人编为一个连,每个连与连之间立一块址界牌,禁止互相往来。

  元朝统治者意想不到,最先起来反抗“杀胡人”的竟是这些被贬入底层的“南人”。台州地区是在正月十四杀胡人的,杀了胡人,人们便把封锁他们的“址界牌”烧了。燀址界就是烧址界。在那时,燀址界是一场反压迫壮举,到后来渐渐地演化为人们祈求发家致富的意愿了。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7篇 帮我找关于元宵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古诗词

精品元宵节的作文6篇(搜元宵节的作文)

实用快乐的元宵节作文5篇(快乐的元宵节的作文怎么写)

元宵节文艺活动标语精选65句2篇(年元宵节活动标语)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话题作文大全3篇 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作文

我喜欢的元宵节作文4篇(我喜欢的节日元宵节作文)

最新元宵节说明文作文3篇(元宵节说明文作文左右)

五年级元宵节作文4篇(元宵节作文300左右)

最火元宵节简洁唯美文案3篇(元宵节的唯美文案)

初一元宵节作文左右3篇 元宵节作文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