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介绍

时间:2023-04-30 12:05:5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会员“cha44337”整理的清明节的介绍(共6篇),供大家参阅。

清明节的介绍

小学生介绍清明节的优秀作文400字 篇1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妈妈们去给过世的外公扫墓。

  来到外公墓前,我端详起墓来。山,还是那么高,土,还是那么黄。墓,还是时刻包蕴着亲人的挂念。我先去除草,接着撕钱纸。在那钱纸燃起的火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外公慈祥的面庞,又在鞭炮声中,我又仿佛听到了外公亲切地声音。我端详起墓来。突然。我陷入沉思,沉思中,我想起了外公。外公对家人都是十分关心。

  每次我们来,他就到院子里迎接我们。每次,都笑呵呵的。给人一种亲切又熟悉的感觉。有一次。虽然外公手脚不方便,但还是烧了一炉洋芋给我们吃。翻洋芋时,我发现外公的额头上滚下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吃洋芋时,我觉得这洋芋比蜂蜜还甜。因为它包涵了外公的爱。外公走了,那天我们都伤心大哭。他虽然走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每当想起他慈祥的面庞,亲切地话语,就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每当我们到他那清幽的院子里,虽然明明知道外公不在了。但又好像看到了他那熟悉又亲切的背影。

  ‘清明节时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我想起这两句诗,外公熟悉又慈祥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眼前。

上海清明节习俗介绍 篇2

  一大早,我就被一阵“嚓嚓嚓嚓”的声音吵得觉都睡不着,最后,我决定起床去一探究竟。

  起来后,我来到厨房,原来是妈妈在切菜,当我正要上前去指责妈妈时,外婆叫住了我:“等一下帮外婆包清明果好吗?”我一听,心中的气愤顿时消失了,几分兴奋和好奇涌上了心头,包清明果这可是我第一次啊!

  我看了看妈妈,原来她在切包清明果的菜,已经有不少了,而且花样还不少呢。有笋、豆腐干、榨菜、肉等等,可是我在厨房里东张西望,就是没有看见包清明果的米粉团,我还想着外婆是不是骗我的。

  这时,外公开着电瓶车回来了。哇,是米粉团,咦,怎么是绿色的呢?外婆告诉我,这是加了鼠鞠草的,所以就成绿色的了。外婆让我快点吃饭,吃完饭我们就得开工了。

  吃完饭后,外婆就开始分配工作了:我负责把米粉团搓成圆球,妈妈负责把它压扁,要求是:圆、薄、匀;圆是为了好包一点,薄的话菜就能多装一点,匀就不会有的一边熟一边没熟了;外婆当然是负责包了。我一想我这个真简单,肯定没问题了。

  我们就开始动手了。我很快地搓起来,我正得意地看妈妈和外婆被我远远甩在后面,妈妈突然叫了起来,我一看,妈妈居然压了一个三角形的出来了。我有点不好意思了,那肯定是我没搓圆,我刚想为自己辩解一下,外婆就说:“算了,这个就包一个三角形的甜的吧。”

  我很快把我自己任务完成了,就站在那里玩起来。外婆看到就叫我:“在那玩,就帮外婆一起包几个吧。”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开始行动。看外婆包起来很容易,在我手上却一点都不听话,我捏了这边那边又裂开了,捏了那边菜又从这边掉出来了,好不容易做好了,却好像什么也不像了,但经过外婆的改装,还是有点模样的。第二个,我就快了很多,也漂亮了很多,哈哈,我太高兴了。我也会包清明果了。到后来,我都能包得和外婆一样好看,我还给它做了花边,看来平常妈妈说的没错: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去尝试,只有努力了才知道我们自己行不行。

  我们有说有笑地做着清明果,感受着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篇3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节气的相关介绍 篇4

  其实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是同一天。但是这也一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名词。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气温、物候方面来划分的,有指导农事的作用。而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佳节,清明节习俗颇多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介绍 篇5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关于清明节介绍的演讲稿 篇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站在这里发表演讲,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借此机会,请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无数革命先烈默哀!向我们的祖先默哀!

  最近一段时间,每个家庭,都是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灵墓,目的是在传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每一所学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国旗下,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着创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先辈。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思想,就是让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能够永远地烙印着爱国爱家的情怀。

  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

  我们的祖先,为了养育后代,历经了千辛万苦,挥洒了无数的汗水。

  正是因为他们,才有延续的生命!

  正是因为他们,才有生命的安宁!

  如何不让先烈的热血白淌?如何不让祖先的汗水白流?

  实现先烈遗愿、祖先的夙愿,我们唯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作为当今学生,更应积极地、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知识做梦梦不来,伸手要不来,只有靠今天的努力学习,日积月累。同学们,今天的爱国爱家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人才。

  同学们,缅怀先辈的同时,我们又怎么能疏远上辈?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母亲付出了多少代价实在无法计量。母爱是女人的一种天性,很多女人有了孩子,就把儿女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一个家庭,纵有千斤重担,都是父母挺直腰杆撑着同学们,趁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健在时,多给他们一点安慰,而不是等到失去的时候!

  让我们以良好的姿态告慰青松下长眠的烈士和祖先的同时,也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春风荡漾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清明节的介绍相关文章:

清明节祭祖长辈演讲稿3篇 清明节祭拜先祖讲话稿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3篇 清明节关于清明节的作文

关于清明节扫墓作文3篇 清明节扫墓的作

精选清明节演讲稿模板3篇 清明节主题演讲稿

关于小学生清明节演讲稿范文3篇 清明节演讲稿:学生清明节演讲稿

清明节古诗词

精品清明节的作文4篇(清明节作文)

清明节周记5篇 关于清明节周记怎么写

高三清明节的英语作文4篇(高考清明节英语作文)

初三清明节踏青作文3篇(清明踏青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