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民工作汇报6篇(产业富民工作范文)

时间:2023-05-17 12:47:1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产业富民工作汇报6篇(产业富民工作范文),以供参考。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6篇(产业富民工作范文)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1

  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中国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打造林业大县

  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完成森林抚育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万亩,杨树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

  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一)培育龙头企业。沐川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林浆纸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支持永丰公司先后投资亿元,进行了五期技改扩建,公司规模从一个小型造纸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资产亿元,年造纸能力8万吨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公司产品从单一的包装纸发展到20多个品种的高档文化用纸,畅销全国,分别获得部优、省名牌产品和行业评比第一名。企业规模和利税名列全省造纸行业前茅,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轻工协会优秀企业,“AAA”级信等级企业。支持永丰公司投资亿元新建10万吨制浆项目,力争2005年实现20万吨制浆造纸生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2

  产业铺就富民路

——山丹县产业富民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陈文亮

  阳春四月,走进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大棚种植示范区,眼前一派喜人景象:田头一垄垄被白色塑料大棚覆盖的土地上,很多农民都在棚里棚外忙活着。记者就近走进了靠路边的一栋大棚,大棚里一派春天的气息迎面而来, 只见满眼翠绿,绿油油的葡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娇嫩诱人。目前,该示范区的45个葡萄大棚整体长势均匀、管理精细、操作规范,定植成活率高达%。这是该县产业富民工作的一个缩影。“理清思路寻出路,抓住重点求突破。立足自身优势,以特色产业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山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指明了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突出重点、多元发展”原则,走专业化、规模化道路,集中主攻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纤用亚麻、杂交油菜、瓜菜等特色产业,实施“龙头战略、基地建设、劳务输出”三大策略,鞭策山丹特色产业经济的提速快跑。第一策:从“产品”到“商品”

  龙头企业使“小生产”走向“大市场”

  山丹县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全力实施“政策驱动、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的战略,依托资源、技术、传统和区域优势,围绕“农”字做文章,做大做深精加工,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强劲增长。该县围绕“羊

  1薯油啤麻蜜”六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了“

、万千百”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亮点”工程,重点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5万亩。实施内联外引,促成银企联合,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启动建设总投资4300万元的瑞达马铃薯全粉加工生产线和投资1100万元的绿丰脱水蔬菜厂建设项目。同时,该县协调落实政策性贷款2000多万元,使龙头企业生产链条进一步延伸,加工能力显著增强。该县还依托已建成的瑞达淀粉、“丹马”油脂、瑞源麦芽、亚麻加工、优质面粉加工群体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协调,构筑平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成订单面积万亩,并有2/3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策:从“粗放”到“集约”

  基地建设使产业规模从“矮门槛”跃上“新台阶”

  山丹县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确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产业优势,尽快形成竞争优势”的发展思路,把结构调整重心向优势主导产业转移,把基地建设的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板块,该县以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纤用亚麻、杂交油菜、瓜菜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2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34:

  63:3。粮食总产量达到亿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万公斤。该县还以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和加快农村能源沼气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和舍饲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业。2007年,该县畜禽养殖总量达到万头(匹、只),肉、蛋、奶产量达到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亿元,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达到4049元。

  第三策:从“单干”到“联合”

  劳务组织引领“小农民”闯出“新天地”

  4月1日,山丹县又有120农民工在县上隆重的欢送仪式上启程赴中亚六国务工,至此,该县目前已有组织、成建制地向境外输出农民工737人,开辟了全市大规模向国外输出务工人员的先河。为了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山丹县全面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突出技能提升、市场运作、品牌打造、基地拓展、维权服务五项重点,大力拓展东南沿海和境外劳务市场,促进了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推动了劳务输转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在劳务培训、示范乡镇建设和国外劳务输出等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截止3月中旬,该县输转劳动力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80万元。从农民工自发无序外出务工,到政府组织引导实现有效转移,劳务经济成为山丹县农民增收的“快捷方式”。劳务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该县先后巩固建立劳务基地 74个,输出地域跨越全国28个省市区并走出了国门,输出领域由原来的建筑装潢、石棉开采、石油化工向服装加工、纱线纺织、电子装配、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延伸,使务工人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了就业。目前,该县在东南沿海务工人员累计已达到5400多人,并申请注册了“丝路硬汉子”(石棉工)品牌。如今,山丹县拥有务工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9500多人,农民工程师达到730人。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3

“鸡腿菇”:农民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对盐湖区晋福食用菌专业联合社的调查与思考

  杨青坡

  运城是农业人口占60%的农业大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番任务艰巨。如何在把现有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盐湖区晋福食用菌农民专业联合社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又一条新的路子。

  赵立春试种“鸡腿菇”成功

  盐湖区属丘陵浅山区,耕地面积80多万亩,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每年修剪下的大量果树枝,找不到用途,大多被焚烧或丢弃。2006年,盐湖区东郭镇界村农民赵立春发现,河南有人到运城收购果树枝,经打听人家用果树枝培育食用菌。在本地当废物处理的果树枝,在人家那里却成了宝,一吨果树枝加工成原料能生产出1000公斤香菇,产值6万元。赵立春认识到发展食用菌是一项本小利大的富民好项目,决定学习这项技术,用果树枝作原料种植食用菌。

  2006年5月,赵立春到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面对数百种食用菌品种,发展哪种能赚钱?赵立春立足市场高端的珍稀菌品,选择了市场需求旺盛的“菌中 1

  新秀”鸡腿菇。他从山东引进最新的土窑洞种植鸡腿菇技术,利用土窑洞恒温特点,一年四季都可生产鸡腿菇。为确保取得成功,他请运城市农委生物所技术人员作指导,建起模拟土窑洞生态环境的地窖试种,2007年春节前成功生产出第一茬鸡腿菇,每公斤售价16元,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

  看到赵立春靠果树枝作原料种植鸡腿菇比栽果树还赚钱,许多农民纷纷找他学习种植技术。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2007年8月20日,赵立春等5户村民注资31万元,成立了盐湖区福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建一个200平米的土窑洞投资5000元,菌种原料每年每窑投资4万元,产值达10万元以上,每窑净收入超过5万元。鸡腿菇的试种成功,给当地农民趟出一条致富新路。

  联合社做大“鸡腿菇”产业

  2008年10月,福源合作社生产的“鸡腿菇”获得运城市第八届农展会名优产品奖,被媒体宣传报道后,绛县古绛镇西桥村村委主任赵立云通过学习,发展了26孔土窑洞鸡腿菇,3个月后大获丰收,每孔窑收益超过3万元。种植鸡腿菇的高效益,引起运城市农委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全市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2009年元月,市农委在绛县西桥村召开了推广种植现场会。

  西桥村现场会后,绛县、河津、万荣、临猗、夏县等地农民,纷纷到福源合作社学习土窑洞种植鸡腿菇技术。短短

  几个月时间,全市5个县(市)就成立了8个鸡腿菇生产专业合作社。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管理水平差,社员素质低,种植户利益受到损失。福源食用菌合作社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盼,2010年6月18日联合8个生产鸡腿菇的专业合作社,组建了运城市晋福食用菌联合社,成为山西省第一家食用菌联合社。

  合作社从“小舢板”变为 “大航母”,实现了鸡腿菇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在生产运行上,联合社建立健全了鸡腿菇生产综合标准体系,从原材辅料、菌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到生产管理、加工包装以及贮存运输等环节,严格标准化生产。在技术创新上,联合社从山西昌鑫生物公司高薪聘请生物学博士,改进菌种配方,缩短鸡腿菇生产周期15天,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每年为社员增收100多万元。在经营管理上,联合社实行“统一供应菌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服务、统一产品营销”,使鸡腿菇产量提高20%,生产成本降低15%。联合社统一注册使用“运福源”商标,对鸡腿菇产品进行了无公害认证,使鸡腿菇每公斤售价由6元提高到8元,每孔年收益由3万元提高到万元,每年为社员增收200多万元。

  科学管理带来了良好收益,使鸡腿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联合社注册资金达1000余万元,吸纳社员1000余户,辐射带动6个县、20余个乡镇、5000余人从事鸡腿

  菇生产,产菇窑洞300孔,每年生产三茬,年产量3000吨,产值24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两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

  发展“鸡腿菇”产业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食品需求日益俱增,鸡腿菇作为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在我市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适宜的生长条件,成功的生产实践。我们要像抓发展苹果、蔬菜那样,下功夫抓好鸡腿菇产业,三五年之内,鸡腿菇产业就会成为我市农业继苹果、蔬菜之后又一优势主导产业。

  发展鸡腿菇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鸡腿菇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药食兼用,对改善人体营养结构、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天然、营养、保健”的最佳理想食品。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荤食—素食—菌食”为最佳膳食结构,食用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全球消费量每年增加12%,消费增长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国际市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美国每年需进口各种食用菌产品18万吨,法国16万吨,产菇大国日本每年也要进口12万吨。在国内市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香气诱人的特有品质,倍受国内消费者青睐,人均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

  济发达地区增长最快。同时,食用菌在医药、化工、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鸡腿菇产业综合效益显著。鸡腿菇生产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投资小、收益大等优点。鸡腿菇生产每亩每年可消化1万公斤果树枝等农业废弃物,产菇8000公斤,产值6万元,扣除菌种、原料、人工等费用2万元,每亩纯利润4万元,是棉花收入的28倍,是小麦收入的48倍,是效益高的果树、大棚菜的3-4倍。在产菇大县河南省西陕县年生产规模5000万袋,产干香菇万吨,产值8亿元,占该县农民总收入的43%。发展鸡腿菇不占耕地,丘陵、沟壑、荒地等都可利用生产,既生态又环保。通过种植鸡腿菇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了“果树枝、秸秆等废弃物—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有机肥还田”的循环经济链条。“晋福”一个联合社每年转化果树枝、秸杆、玉米芯等300万公斤,提供优质有机肥万吨,价值 300余万元。鸡腿菇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栽培时间与农忙季节错开,不误农时,男女劳动力都可以动手,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致富的好门路。

  我市发展鸡腿菇产业潜力很大。我市是果业大市、粮棉大市,每年产生大量的果树枝、秸杆、玉米芯、棉籽壳、动物粪便等,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据测算,我市每年产

  生的果树枝、秸杆、玉米芯、棉籽壳等约40亿公斤,如果全部作为鸡腿菇生产原料,可年产鸡腿菇20亿公斤,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增加2000多元。“鸡腿菇”----运城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值得大力推广、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运城市委政策研究室)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4

  农牧局2018年富民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2018年农业产业工作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富民、创新驱动、生态立区战略,紧紧围绕全区“1+4”特色优势产业,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培育草畜、瓜菜、中药材、万寿菊、生态鸡、小杂粮、中华蜂 “七大产业体系”,认真实施12个产业扶贫示范村、10家产业扶贫龙头企业、55家产业扶贫合作社、270名产业致富带头人 “四个一”扶贫示范带动工程。全县实现夏粮总产万吨,农业增加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元,分别同比增长%、%和%。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草畜产业。落实新建白阳中庄、古城迺河、新集太寺、王洼石岔市级肉牛产业脱贫富民示范村4个,培育“5·30”养殖户万户;新建养殖暖棚310栋,补栏基础母牛7000头、肉羊1万只,冷配改良肉牛万头,落实“见犊补母”头。采购发放青贮玉米种子吨、甜高粱种子15吨,新种补种紫花苜蓿3万亩,发展王洼、周庄、双树3个3000亩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全力推进“一棵草”引种试验示范,建立乃河、新洼和金鸡坪牧草引种试验示范科技园3个597亩,引进优质牧草新品种85个,带动全县发展优质牧草5万亩。

(二)蔬菜产业。按照“巩固面积、优化结构、科技支撑、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产销

—1—对接,蔬菜产业呈现量价齐升、周年生产、全年增收。全县统繁统供各类蔬菜苗600万株,补贴扶贫资金111万元;改造提升日光温室102栋255亩,建设大跨度双层双膜钢架大棚10栋12亩,建立拱棚辣椒克服连作障碍、实现连续丰产综合试验示范点1个,布设各类试验研究9项;建成优新技术推广示范园1个,展示番茄、草莓等园艺作物标准化栽培6棚,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处方示范面积20亩;开展设施农业补光技术试验示范棚2栋、万寿菊秸秆生物反应堆试验示范178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

(三)中药材产业。引导北京恒润泰、彭阳县壹珍、固原杏林公司成立产业联合体,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品种、订单销售”等经营模式,突出黄芪、党参、芍药等道地品种,建成500亩以上示范基地7个、1000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育苗基地4个,耕地种植万亩、林下4万亩(其中往年留床1万亩,今年新种3万亩),全县累计种植中药材万亩。

(四)特色产业。万寿菊。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打造2个1000亩种植点和孟塬塬区1个2000亩示范点,种植万寿菊万亩。生态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投放生态鸡苗45万只,培育1000只以上养殖大户54户,带动全县生态鸡饲养量达到210万只。小杂粮。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推广荞麦、莜麦、豆子等小杂粮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品质和效益,建设—2—示范基地10个,带动全县种植小杂粮8万亩。中华蜂。按照稳定蜂群、提升品质的思路,从购进蜂群和养殖技术指导培训着力,扩大蜜源作物种植面积。建设孟塬乡小石沟、草庙乡周庄中华蜂养殖示范村2个,发展中华蜂养2299箱。板块产业。本着“因地制宜、一乡一品”的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展生猪、花椒、黄花菜、螺丝菜、甘草等地方板块产业。扶持发展2头生猪养殖户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50户,在草庙种植黄花菜100亩,古城种植螺丝菜140亩,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

(五)农村改革。严格按照区市县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两系统一平台”网络建设、测试、运营和红河等9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纠错及变更登记。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在红河韩堡、新集周庄流转耕地2274亩、荒山1万亩,进一步放活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承包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累计流转面积达万亩,占耕地确权面积101万亩的%。在红河韩堡、新集周庄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投改股)试点,基本完成集体成员(股东)身份界定、折股量化。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2个乡镇30个行政村财务审计。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县156个行政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34个。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展种养大户294个,家庭农场116个,登记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216家,入社成员4045户,带动农户户。

—3—

(六)农民培训。围绕“无奈穷”“甘愿穷”“本领穷”的现实问题,完善一对

  一、手把手科技扶贫工作机制,结合农科院技术帮扶工作,成立产业技术帮扶领导小组,开展全面技术帮扶工作,完成设施农业科技培训36期,发放《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手册》《无公害辣椒栽培新技术》1200册,受训农民4000人次,培训入户率、技术到位率均达98%以上;草畜产业科技培训1020人次,印发培训资料万册(份);中华蜂产业实用人才培训6期,培训人数308人次;种子法等法律知识培训2期,培训农民300多人次;农机驾驶员培训12期,培训农机驾驶员1120人次;农机化技术培训4期,培训人员425人次。通过各类培训使每名受训农民至少掌握1至2项先进实用新技术,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因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不长。二是特色产业布局分散,缺少优势品牌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尚未形成;三是设施蔬菜大棚更新维修难度较大;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勤劳苦干精神,脱贫观念仍需进一步教育引导;五是农业项目较多受季节影响大,项目实施、资金兑付进度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扩大农村承包地确权数据成果应用范围,促使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实现对土地流转、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等工作的空间—4—化查询和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体系制度建设,制定农村产权交易办法。严格按照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七个步骤”全面展开清产核资。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和7家国家级示范社监测;强化对涉农收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农民补贴补偿和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专项审计和执法检查,落实好农民负担五项制度。

(二)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兑付进度。紧盯项目任务责任清单,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紧扣时间节点,压茬推进,确保项目如期进行。跟踪督查及时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总结项目建设经验和做法,加快到户项目资金兑付进度。

(三)加强农业科学管理。把提质增效、节本增效、扩规增效等措施贯穿于农业生产始终,加快标准化牛舍建设、黄牛冷配改良、肉牛补栏扩量、肉牛标准化育肥、紫花苜蓿包膜青贮,玉米带棒青贮、秸秆膨化加工调制、牛粪便生物发酵处理等高效转化与草畜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扩规模、降成本、提品质、增效益;做好农作物中耕除草、追肥灌水、病虫害防控、机械化作业,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和防雹消雹,推进粮改饲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

—5—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5

  林业立县 产业富民 中国共产党沐川县委办公室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中国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打造林业大县 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完成森林抚育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万亩,杨树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 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一)培育龙头企业。沐川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林浆纸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支持永丰公司先后投资亿元,进行了五期技改扩建,公司规模从一个小型造纸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资产亿元,年造纸能力8万吨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公司产品从单一的包装纸发展到20多个品种的高档文化用纸,畅销全国,分别获得部优、省名牌产品和行业评比第一名。企业规模和利税名列全省造纸行业前茅,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轻工协会优秀企业,“AAA”级信等级企业。支持永丰公司投资亿元新建10万吨制浆项目,力争2005年实现20万吨制浆造纸生产能力;支持健全造纸厂改扩建;支持沐鑫竹业万平方米竹压板生产线建设,林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建设原料基地。龙头企业的不断扩张,原料需求的急剧膨胀,促进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政策启动。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支持林竹公司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采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万亩,与万户林农签订了9万亩竹材收购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农户均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内,林竹收益由公司和农户按:分成,补助期满后按4:6分成,既解决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民的生存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二是示范带动。在永福镇建立了4万亩县级林竹示范基地,引进香港凯胤集团凯乐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业主,建设林竹基地万亩。通过政府、业主、农户不同形式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林竹基地发展,全县6年累计造林万亩,涌现出栽竹造林专业户千亩以上的6户、50亩以上的700多户,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驱动。对农户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的同时,政府按每亩奖励乡镇和林农6-15元,及时减免退耕还林农户农业税。四是科技推动。县林业局利用各乡镇林竹协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进杂交竹、麻竹、杨树、巨桉等速生丰产品种,大大提高了林竹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仅引进杂交竹,单产就由原来的每亩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利益分配机制。林竹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推行订单竹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与农户在原料基地建设中实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二是风险保障机制。林竹公司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基金,在市场受到冲击时,补贴林农,保护农民利益;积极鼓励林农参加财产保险,减少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信息服务机制。林竹公司和乡镇林竹协会,通过组织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病虫害防治,推广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成为龙头企业联接农户的桥梁与纽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

  三、林纸产业逐步壮大,三大效益成效显著 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坚持把林业摆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着力培植林竹资源,积极推进林纸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林业立县、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后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县、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

(一)林竹资源迅速富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四大工程的实施,加速了沐川林业的发展,使荒山披绿,翠竹成荫。活立木蓄积量从1985年的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500万立方米,立竹蓄积量从1985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45万吨。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上升到2003年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解决了贫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问题,过去频繁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面积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逐步减少,危害逐年减轻,全县增加水源涵养能力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950万吨。

(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实施林纸产业化经营,推动了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全县造纸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4万吨增加到10万吨。2003年,林纸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纸企业上缴税金2治理发愣功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农靠出售林竹产品人均收入达到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丰纸业、沐鑫竹业、健全造纸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林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林纸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施林下种草养畜工程,形成林草结合、林畜结合、林药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拓展了林业产业链,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从1999年的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万人,农民务工收入增加7000万元以上。林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县粮经作物比由1997年的:1调整为2002年的:1,全县三大产业由1997年的36:28:36调整为2003年的27:36:37,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林业立县 产业富民(第2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6

  丁字镇人民政府创业富民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创业富民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于“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的若干意见》和《望城县推动创业富民活动实施方案》有关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借城市一体化建设契机,着力打造省会物流园的建设热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镇党委高度重视创业富民工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聂荣同志任组长的创业富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组织纪检办,由组织委员、纪委书记易涛同志任常务副组长,付恩辉同志任专干。并把创业富民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和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我镇长沙丁字建筑集团劳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了市、县创业资金的扶植,使他们创业激情更高,发展潜力更大,成为了我镇创业富民的典型。

  二、广泛宣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加快创业富民的进程,我们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座谈、举办讲座、开展讨论等形式,再来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在全社会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致富光荣、懒惰可耻的时代意识,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机关部门牢固确立“服务为本”的思想,引导企业增强发展意识。通过宣传发动,让一切有利于民众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能力创业的人才解放出来,使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和冲动发挥出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富民。

  三、完善服务

  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截留梗阻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针对日益严峻的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民营经济发展培植后劲。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培训营销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寻求技术更新、产品深化的问题,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做好“媒人”。进一步打破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制约瓶颈。加强贷款担保机构的建设,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引导民间资本引入,提高担保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四、存在问题

  我镇创业富民工作尽管得到了市、县领导的极大关怀,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富民创业者的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有实力的大企业;二是思想认识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怕冒风险、不敢创业,缺乏学习、不会创业的情绪和现象仍很严重;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了部分创业者的积极性;四是部分创业者安于现状,做大做强的欲望不强烈。

  五、后段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镇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为主线,认真学习中发[2010]16号文件和长发[2011]14号文精神,按照市委和县委对创业富民会议的要求,依据我镇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快富民创业的步伐,推动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为实现“建设省会物流园,打造滨江新城区”这一崇高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1年8月18日

产业富民工作汇报6篇(产业富民工作范文)相关文章:

乡镇秋季苹果产业工作汇报5篇 苹果产业绿色生产近期工作汇报

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工作汇报2篇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主要途径

文化旅游局产业开发工作汇报材料2篇(旅游局文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村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共3篇(产业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乡镇秋季苹果产业工作汇报共5篇(苹果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