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土人情6篇 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

时间:2022-07-14 09:29:02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傣族的风土人情6篇 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供大家品鉴。

傣族的风土人情6篇 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1

  傣族的礼仪习俗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1)当外地人到了傣族家里,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2)傣族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3)傣族的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的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4)到傣族家里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即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风土人情2

  傣族的婚礼习俗

  傣族的婚礼习俗能够概括为:“赶摆黄焖鸡”、“吃小酒”、贺新房和举行婚礼。

  1)“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透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2)“吃小酒”。即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3)“贺新房”。即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4)“举行婚礼”。即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感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的风土人情3

  傣族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一、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放,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便酸味十足,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而食糯米,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嚼至满口流涎,犹如喷血。

  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竹筒饭个性清香。

  二、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能够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个性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天)开始为傣历新年,为期3~5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之后大家便互相泼水,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傣族的风土人情4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一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宗教食俗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资料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风土人情5

  傣族的文化习俗

  1)傣族的语言及文字。傣族即“傣泰民族”。傣泰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2)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3)傣族的天文历法。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4)傣医傣药。傣医即傣族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傣族舞蹈。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秀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傣族的风土人情6

  后面还有多篇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竹制器具有哪些

  竹篮

  顾名思义,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是多种用途的篮子的总称。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如今竹篮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用途外还能够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比如作为粽子包装、月饼包装、大闸蟹包装、水果包装等等。以此替代传统的纸盒包装,即环保又时尚,产品使用完毕后还可作为家居装饰物品和收纳盒,能够说是包装的一次革命。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取竹篮作为产品的外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效果明显。

  筲箕

  为广东话、客家话、潮家话四川话,以及江南地区无锡土话也称“筲子”、“筛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用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上面有许多细条小槽。汉典解释为:筲从“竹”,“一种盛饭用的竹筐”,也用于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箩(盛饭的竹箩),筲袋(竹制盛器)。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浅);做“水桶”解时,水筲,一筲水。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算命bmfsm.)

  在乡村有用筲箕过滤煮过的半生(熟)的米饭,以便得到浓绸的米汤,再用竹箴(zhen)子蒸过滤后的米饭。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这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形状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这种饭筲箕,在夏天个性派用场。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那么一两只。乐山人也叫筲箕

  竹蒸笼[由整理]

  竹蒸笼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80年代初期比较普遍。去青皮的蒸笼材质多为楠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都务必把楠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竹床

  竹制家具的一种。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竹子制成,天气炎热时睡在上面很凉爽。新竹床多为青白色,但睡得越多竹床会慢慢转成红色。

傣族的风土人情6篇 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傣族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