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热心网友“huangxichengshanwei”整理的福建土楼优秀导游词,供大家阅读。
诸位来自远方的嘉宾们,大家好!代表本公司——xx旅游集团,我非常荣幸欢迎大家来到绝美的滨海城市厦门。在我身边承担驾驶服务的是我们的张师傅,而我乃是大家这几天的导游。我姓黄,草头黄,我的名字是出自一首诗的题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错,我的名字叫春晓。大家可以叫我小黄,不过因为大家福建黄姓人数较多,您在街上这么叫,回头的人可许多。因此,大家可以称呼我小小,名字简单好记就好。
好啦,接下来小小要带大家参观的是什么呢?人们常说的土不拉几、土的掉渣、土包子等词语一般描述的是一些平凡朴实的事情,而今天给大家看得正是这种“土”的出现,那到底是什么土呢?先卖个关子。这类土源自中原,来自黄土高坡,代表着高度清澈的汉民族文化。在世界建筑的百花园中,它独树一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便是中国特有的民宅方式——土楼。
研究古代文化的研究者曾提出一种观点,觉得“黄帝”的“帝”字可能源于“地”字,因此黄帝代表着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谈论的“皇天后土”里的“后土”,指的是大地之母。从这个角度看,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祖先,正是黄土地化身。的确,我国人生活在黄土以上,成长于黄土之间,身上也沾染了黄土。吃的是黄米和大豆,住的是以黄土建成的房子,喝的是黄泥水的汤。古代的皇帝位高权重时,必定身穿黄袍、走黄道、住黄瓦正殿。死后又都会归于黄泉。
数千年的文化凝聚于黄土当中,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但他们守护自己佳园的最佳方式,正是“城廓”。
福建的土楼正是以那样的文化内涵起源于这片古老而靠近太平洋的土地上。那里的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仅向东方留出通道,这种以中心线为主、左右对称传统布局突显了团结一致的精神。在我们俯览北京城时,会惊奇地发现某种几千年前的传承。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于闽西与闽南,特别是永定和南靖一带。早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西晋时期,因“八王之乱”造成中原硝烟弥漫,很多汉人被迫离乡逃到安全之地。在几经颠沛后,部分汉人在觉得安全的地域定居下来。这些迁移的汉人慢慢来到闽南山区,为了抵御外敌,他们选择依山而居,聚族而居。他们用当地的土壤、沙石和木材修建简单的房子,逐步形成大型密闭的土楼。楼里有水井储放粮食,碰到战争和小偷时,大门紧闭,自成体系,数月以内粮水不缺。土楼独有的结构和功能使之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住宅。因为他们是外来者,本地土著敬称他们为“客家人”,对她们以诚相待,至今依然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
假如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这些大小不一的土楼奏出的就是气势磅礴、古韵悠长的旋律。土楼有圆有方,多为四层为限制,每层都有特定用途。底层是厨房和餐厅,鸡鸭就在厨房门口喂养,采水也十分方便;而二层一般用作库房,储放粮草和农具,故通常不设窗子,门槛特别高以防潮和老鼠侵略;三楼和四楼乃是卧房。因此,每个土楼的居住企业,是自上而下分层区分的,才能称之为是一个家庭。土楼的重要构造包含地基、墙角、墙壁和房顶,内部以含有水井的天井为核心。修建土楼的材料都是当地取样的泥土和竹条,施工人员一般只有土楼主人、乡间木工和泥匠几人。常用工具也仅有泥锄、铁锹和一些简单的木尺、绳子等。在没有建筑师、测量师和机器设备的前提下,修建土楼往往需要三四十年或两代人的努力才能竣工。
在闽西宽阔的土地上,在如诗如画的山谷间,在潺潺的小溪旁,一座座土楼犹如古罗马雄伟的圆形剧场,又似巍峨的古堡。倚山傍水,千姿百态,布局合理,与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古朴、奇妙、雄壮、壮阔的美丽画卷。2020年7月7日,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指出,福建土楼是东亚血缘伦理关系与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历史见证,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建筑艺术成就,具备“广泛而优秀的价值”。
巍峨的土楼群,是客家人民辛勤创业的历史丰碑;是建筑艺术的一朵朵奇葩;是迷人民俗的一幅幅画轴;是一首首如歌的风情诗;是从远古传来的铿锵乐章。
百闻不如一见,请各位带上随身贵重物品,跟随小小去体验这场建筑盛会带来的美好感受。谢谢你们。
福建土楼优秀导游词相关文章:
★ 游福建土楼作文
★ 福建南靖土楼的导游词5篇(福建南靖土楼导游词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