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6篇

时间:2022-10-06 14:49: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6篇,欢迎参阅。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6篇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1

《自谴》《金缕衣》阅读答案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谴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2.【参考答案】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迭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学生答出诗歌重迭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2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谴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9.《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参考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9.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参考答案】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迭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学生答出诗歌重迭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3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

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

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5分)

  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 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 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2.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己也会和那个自 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 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苏诗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借春日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如果把这首小诗比作一幅暮春乡村的风景画,那么诗的一二句首先泼墨铺写了这幅画的底色和背景。这是一个春草青青的季节,但没有一点春天的生气和温馨,而是阴云低垂,笼盖四野,偶尔看到一树鲜明的春花在暮色中也显得十分的幽暗。春天的草和花应该说是最美好的,却为晦暗和阴云垂盖,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和不公平。在迷蒙的底色中我们看到怀才不遇的作者本人和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说这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里,这让人烦躁不安的暮色中饱含了诗人无限的愁情和忧思。

  在这样的背景上,一条孤独无伴的小船停泊在古老恐怖的古庙旁,凄风苦雨,满川迷蒙,诗人夜不成寐,在黑暗中呆望着春潮暗涨。这里“孤舟”无疑就是诗人自比,而“满川风雨”则是坎坷人生的象征。虚实结合,字里行间满溢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全诗四句,无一句不写景,无一句不寄情,虽然色调有点晦暗低沉,但情真意切,语言精当,清新可诵,所以后人皆视之为写景小诗的代表作。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4

  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①。

  尽日沉烟香一缕②,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③。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④。

【注释】

① 止:犹只。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5分)

  9、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1分)

  9、(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赏析】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由赵令畤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各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本词写闺人的伤春怀远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蝶恋花 暮春 阅读答案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射而已。但从其情绪之强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5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含意很单纯,简单来说,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意在劝勉年轻人要珍惜美好时光,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 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 似乎有些不贴切,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作者想表达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让人读后十分回味。

《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唱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唯美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也让人十分深味。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6

《少年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④。

[注]

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词中“憔悴楚宫腰”的句子化用了前人的两句名句,这两句名句是“ , 。” 《阳关》是送别的名曲,这首曲子指的是唐朝著名诗人 的七言绝句《 》。

(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3)请指出上阕后三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4)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6分)

  答案:

(1)“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三叠曲》)

(2)运用衬托手法,借助衰杨、古柳、夕阳、秋光等最易牵动游子思乡、悲秋情怀的意象,以哀景衬哀情,突出离愁之深重。

(3)参考A:哀景衬哀情。(1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以。答“比喻”不给满分)眼前的烟柳历经沧桑而衰败,又加上历来被离别之人攀折,如今也是憔悴不堪。(2分)作者以哀景衬哀情,借伤柳而伤别,加倍突出了人间的.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2分。提及沧桑之感亦可)

  参考B: “憔悴楚宫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词人眼中所见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如楚宫腰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憔悴不堪了,已是古老且衰败。(2分)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烟柳姿态,而且强烈表现了词人心中所生的历史沧桑之感(离愁别恨)。(2分)

(4)关键词:秋日、夕阳——漂游思乡;阳关曲——别离之苦;乘舟凭栏——孤寂)夕阳闲淡而且秋光已老,这种凄清孤寂的环境已经让词人心中满是离愁,而送别的阳关曲不由得让独自乘舟而去的词人更是肝肠寸断。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以哀景映衬哀情 ,借伤柳以伤别 ,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 ;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风格柔婉,语言清丽,情思缠绵。上阕重在写景,情融其中,景物描写句句含情。开头两句总写灞陵桥全景:杨柳参差,如烟如雾,景色之凄迷,与前朝完全相同。此等景象,最易牵动游子思乡的情怀。“风物尽前朝”一句,意蕴丰厚,使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如同一条纽带将现实的羁旅之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连接起来,在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词人沉郁的思绪。后三句专写离愁,词人极写“折柳赠别”的习俗:“几经攀折”,暗喻人间离别之频繁;“憔悴楚宫腰”,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屡遭“攀折”之柳衰弱不堪,如同楚王宫中饿死的宫女的细腰,实际上是抒写饱受折磨的离人憔悴之态,突出离愁之深重。下阕重在抒情,借助“夕阳”、“秋光”等凄凉意象,对“离愁”进行映衬、渲染。“离思满蘅皋” 一句,使抽象的“离愁”似乎伸手可触,形象化地表现离愁之多,无处不在。走笔至此,词人意犹未尽,又用“一曲《阳关》”之句,从听觉的角度进一步强化“离愁”,表现其令离人肝肠寸断的“杀伤力”。词末以“独自凭兰桡”收煞,表现离人孤独之悲。全词内涵深广,悲秋与离愁浑然一体,景物与人事有机交融。词人运用衬托手法,以哀景衬哀情,把离别的哀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堪称抒写离愁别绪的佳作。

金缕衣自遣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