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6篇(文言文翻译难题)

时间:2022-10-06 17:48: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6篇(文言文翻译难题),欢迎参阅。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6篇(文言文翻译难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1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

  近几年,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学生的失误形式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 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 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 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 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 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 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2

  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3

  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老师笔记《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4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

  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1. 联系课文。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2. 联系成语。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

  3. 联系诗句。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

  1. 通假字。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2. 偏义词。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3. 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等等,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改变词性,这种现象平时一直作为重点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

  遇到解释不通的句子

  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但连缀在一起,句意却不通。这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形: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就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二、特殊句式

  1. 倒装。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2. 省略。补充省略部分,常常就是命题考点。

  3. 被动。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5

  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6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考透析】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江苏的考试说明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文言文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其实,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高考的19套试题中,除北京卷外,其他18个省份都考到了文言文的翻译。另外,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四省考到了文言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到10分不等,其中大部分省份的分值在9分以上。总体看来,文言翻译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重要字句的翻译要求却明显提高了。

【试卷解析】

  各个省份文言翻译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不管哪种评分标准,文言的字词句总是采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现将今年翻译中出现的文言重点整理如下:

  一、词类活用

『高考真题』

  安徽卷:(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湖南卷:(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江苏卷: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全国Ⅱ卷:(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福建卷: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上海卷:(1)游学青p徐p并p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山东卷:(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试题解析』

  安徽卷:“宝”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把它当作珍宝一样”。

  湖南卷:“从”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跟随”;“衣”是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穿着”。

  江苏卷:“死”是为动用法,翻译为“为…而死”。

  全国Ⅱ卷:“利”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为利”,翻译为“认为…有利”。

  福建卷:“平治”带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太平”。

  上海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认为…与众不同”。

  山东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友情提醒

  在文言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翻译时要能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二、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真题』

  湖北卷:(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江西卷:(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辽宁卷:(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山东卷:(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上海卷:(1)游学青p徐p并p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试题解析』

  湖北、江西、上海今年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辽宁和山东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另外山东还考到了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被动意味。

  友情提醒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主要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几种类型。翻译时要能正确辨认,才能翻译到位,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三、古今异义

『高考真题』

  江苏卷:(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广东卷:(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湖北卷:(2)公至,ト苏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试题解析』

“去”应作古义“离开”译;“设备”是“设”和“备”两个词,应译为“设置防备”;“德”应作古义“感激,感恩”译;“走”应作古义“跑”译。

  友情提醒

  文言翻译中,古今异义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多注意把握这些词的古代意义,才不至于把意思搞错。

【得分攻略】

  得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能尽量翻译准确、到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整体把握句子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能整体把握句子的大意,对于正确翻译全句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文言文翻译中,所选句子除一两处字句外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翻译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应首先把握这一部分简单的语句,在此基础之上,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而且,在评分标准中,句子大意正确一般都有相对应的得分。能够将句子的大意翻译出来,在得分时也会有一些收获。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例:全国Ⅱ卷(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这里面的“期”字就是本句的关键词。轻率地把它译为“约定、日期”是讲不通的。仔细看原文,这一句是表示契丹的期待。“期”翻译为“期待、希望”就符合语境了。

  再如安徽卷(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这里面的“特”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结合上文的“不是真能爱好古物”,“特”就不能理解为“特殊”等义项,而应该理解为“只不过”,下句可以翻译为“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三、遵照原文的语境、语气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辞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

  例:重庆卷(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

  该句中的“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应当翻译成“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况”不能译成“况且”,虽然二者都表递进关系,但“况且”语气较轻,“何况”语气重,有时还带有反问语气。从上文的“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可以看出,这里的“况”要翻译为“何况”。

  四、注意典故的使用

  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

  例: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① 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 ②坐无尼父,焉别颜回?”(《世说新语》)

  要求翻译的两句中出现了大家熟知的孔子颜回师徒的典故,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典故交代出来。可译为:①少年,是座上的颜回呀。②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误区举隅】

  在做翻译题时,我们同学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用今义译古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

  这主要是指实词、虚词翻译不够准确。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义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

  4、 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

  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能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的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以上种种误区,在翻译时应尽量避免。

【积累精要】

  1、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规定了120个)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固定词语、固定句式)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时,要记例句,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理解和记忆。

  综上,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6篇(文言文翻译难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