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3篇 《再别康桥》教资面试真题,供大家阅读。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1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大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作者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写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写作的方法。【难点】
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利用写作背景导入,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古代的选官制度各个朝代均有不同,从世袭、察举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了以门第取仕的形式,门阀士族逐渐垄断政权,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从师的程度。对于这种“学风日下”的形势,在唐德宗年贞元十八年,韩愈批判了这种风气,提出了从“道”而学的观点,那么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说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韩愈生平介绍。
明确: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
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各段大意,明确中心论点。
明确:(1)老师结合课下注释为学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实词(如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虚词(如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等。
(2)本文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三)深入研读
1.默读文章第一段,说一说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能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老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说出学习无长幼尊卑贵贱之分,点明道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从正面论述了师和道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从哪些方面论证师道的“存”与“不存”的?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1)把“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的从师而问和不耻学师对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区别是是否尊师重道。(2)把为孩子择师而自己不学习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错误观点。(3)把巫医乐师百工等人和士族门阀对比,批判轻视师道的风气。
3.赏析文章第三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满而要勤学好问。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说一说最后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确:引用李蟠从师好学的事例,再次批判不耻从师的社会风气。(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明确:作者运用对比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呼吁当时的人们要培养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良好习惯,这对现如今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2.对比手法是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谈一谈它的好处以及以后如何去运用。
明确:本题较活,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课下小练笔: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写一篇以“师道”为主题的议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较难,因此在课前应当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文章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教学重点,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的运用。本文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来源于网络整理)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2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词的炼字艺术。【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伟大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品味意象,体会词中广阔的意境。【难点】
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秋天的诗词,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一些悲秋的诗词引入这首词写于深秋的却毫无悲情充满斗志的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小组,讨论读过这首词你看见了几幅画面?根据内容分别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
要求: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组内形成统一的答案。
师生共同总结:①独立寒秋;②湘江秋景;③峥嵘岁月;④中流击水。(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以“湘江秋景图”为例展开教学。
(1)词人在上阕当中“看”到了什么?明确:a.山、林、江、舸、鹰、鱼。(2)词人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哪些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a.“万山红遍”,“遍”写出了红的广阔。b.“层林尽染”,“染”树经霜后变逐渐变红现象。
c.“鹰击长空”,将“击”换为“飞”,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击”写出了鹰的雄壮有力搏击苍穹的进取精神。
d.“鱼翔浅底”,将“翔”换为“游”,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洒脱之情。与“鹰击长空”形成一天一地的遥相呼应,体现出词人胸襟的阔大。
2.面对如此充满生命跳跃音符的绚丽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个“怅”字写出了万千,宇宙自然万物尽收于作者之笔作者之眼作者之心,怅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深思的是当时千万的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是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是祖国未来的命运。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要问的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看到万物在经历着物竞天择的考验,很像当今的革命形势,作者要问的是“主”,是谁来主宰革命乃至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4.纵观本词,上阙重写景,下阙多抒情,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抱负。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创作于革命爆发时期,试想在那么一个不确定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诗词的教学是需要在诵读的过程中来完成的,通过对于意象的逐层分析去体会词中蕴含的意境,所以本首次在教学当中应当在分析之前和之后都需要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诵读,在课程的最后也需要学生继续的开展诵读,所以在后面的设计中应该加强诵读教学。
(来源于网络整理)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3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答辩题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答辩题]
一、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参考答案】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二、说一说名家对这首诗的评价。【参考答案】
陈伟农:《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章景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暗藏在心里,独自享受。
霍秀全:《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有,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表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
三、本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参考答案】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四、本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以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当时这是作者第三次故地重游,原本希望可以遇见友人,但迎接他的只有寂静的康桥,难免内心的失落,于是在回程的飞机上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这也是他为康桥所写的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也是徐志摩在情场失意所写下的。
作者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一种伤感的离情,从开头“轻轻的”所表达出的动作上的轻,到后文的“悄悄的”无言,从淡淡的离情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压抑的哀伤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高中语文《再别康桥》3篇 《再别康桥》教资面试真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