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3篇(关于素养的文言文)

时间:2022-10-14 13:42: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3篇(关于素养的文言文),供大家赏析。

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3篇(关于素养的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1

  关于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景,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课文用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作家生平,扫清了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还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在一线教学的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而《三峡》实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范例之一是实行课堂目标教学化,做到课课有目标,没一个目标又有具体的落实环节。诸如写景的文言文,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所以我们应该流利地诵读文章,能够通过一些优美的语句感受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对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文言文首先应该先明白写了什么,所以第一要做的是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全文。

  在如此三个目标确立之后,教者在落实读的目标这一环节中,又提出了读的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学习文言文,除了多读,还是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比如:读描绘山景的部分应该用舒缓的语气,朗读描绘水流的部分应该用急促激昂的语气,读出水流一泻千里的澎湃的气势!

  学生学得巧妙的是,不仅跟随教者读,而且还学会了读中有质疑。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时,学生碰到了文字障碍:嶂解释为屏障还是峭壁?

  教师随即抓住这一契机,不仅解释了嶂在古汉语中意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高险的山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峭壁,而且重点提出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词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阙是通假字缺,学习通假字的原则是通哪一个字就发哪一个字的音,解释这个字的意义。曦这个字愿意是日光,在这里解释为太阳,它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奔,原来是奔跑的意思,在这里解释为飞奔的马,词性由原来的动词变成了名词,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应引起

  我们的重视。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必须强化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加强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以适应更多的文言文学习。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理、运用,从而能够做到知识能力的迁移。

  在初步疏通了文意,学生准备翻译文言文时,教师适时地出示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这篇文章,想一想其中的意思,看一看书下的注释,议一议你认为的难点,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评一评他人的翻译。

  学生根据这种方法,不仅找出了古汉语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沿溯阻绝的绝是断绝,绝巚多生怪柏的绝是极,哀转久绝的绝是消失。还找出了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回清倒影中的清是清波的意思,是名词;清容峻茂中的清是水清的意思,是动词。

  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只有注意积累文言词语,注意各种语言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2

  大冶铁矿中学 陈建

  文言文学习,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难点。《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学生应能“阅读浅显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有赖于对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学习,为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打下基础。下面我就谈谈文言实词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该注意词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异义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由古代发展到现代,有的词义扩大了,如“脸”,古代只指眼下方的一小块面部,现指整个面部;有的词义缩小了,如“瓦”,古代指一切烧制的土器,现只指屋顶上盖用的“瓦”;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的“跑”古代称“走”;还有的词语在感受情色彩方面发生了变化,如“爪牙”,古代比喻卫国的武臣,现在比喻坏人手下的帮凶。

  二、应该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双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往往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而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古今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双音词。其主要特点是:在古代它们是两个词,在现代则是一个词,例如“妻子”一词,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在今天就只指“妻子”。

  三、应该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只有掌握了这种语法现象,才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同一个词进行不同的解释。要想较好地掌握这一语法现象,除了注意平时的积累之外,还要认真掌握有关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的知识。其中假借义的知识又涉及到通假字的知识。

  四、应该注意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亦是文言文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的活用现象。这其中,每一类词的活用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例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词类活用与一词多义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暂时性的,后者则是永久性的。

  除了注意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还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可采取“零存整取,积少成多”法。换言之,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引导把通假字、单音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整理出来,分别集中、排队,搞个“集解”式的表,表中有典型例句并作扼要解释、出自篇目等,定期补充,逐步积累,做到上下沟通,新旧联系,零存整取,积少成多。这样授之以法,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去学习。

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3

  更新文言文学习观,解决文言实词疑难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情况比较常见,学生主动学习性不强。借助工具书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加强文言文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例证法谈一谈工具书在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攻城拔寨”过程中的作用。为更新文言文学习观,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工具书;文言实词;疑难;自主学习

  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主动学习性不强,导致文言文教学课堂沉闷、死板,因此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普遍低下。钱梦龙先生说过,“观念决定方法”,观念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最终要将观念落实到学习方法上。文言文学习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沿,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加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张中行先生言:“读文言典籍,要养成勤翻辞书的习惯,这有如渔夫,常在河滨混,对于鱼的出没情况就会不经意而知之。”①冯友兰说:“工具书的作用,好比书山索径,学海借舟”。②在学习文言文中不能总靠教师和注解,因为教师常常不在跟前,有不少文言作品没有注解,或者虽有注解而不够详细。工具书,只要能找到,就常在身边,不只内容丰富,而且诠释确切,所以由初学起就应该手勤,培养寻检的习惯,积累寻检的知识。

  下面以解决文言文实词的疑难问题为例,谈一谈工具书在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攻城拔寨”过程中的作用。

  1查找词义常用的工具书

  在文言文里,“字”与“词”没有明显界限,启功认为:“从文言文讲,一个字的也是词。”因此,文言文工具书里,字典和词典都属同一类。高中生常用的查找文言实词意义的工具书有以下几种:

  1.1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局2005年9月出版)该书是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共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还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是学习古汉语的良师益友,1995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1.2 《中学文言文常用字详解手册》(徐莉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重点掌握的150个实字和15个虚字(根据课文阅读需要,所收实字比《课程标准》多增加了较常见的30个),凡高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字词难点和重点,都可以方便地找到,总之,这本手册,轻便易携,既可供高中学生查阅语文课常见疑难文言字词,又可供高中学生对重点词汇作积累,确实适合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1.3 《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陈延嘉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该词典对词条的解说比较具体、实用,包括五个方面:①解释词义;②标明词性;③例句附有现代汉语译文;④对近义词进行辨析;⑤对古今同形词进行辨析。每个义项一般用一个例句,较难理解的增加一两个例句,学生查找起来比较方便、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2如何利用工具书解决词义中的疑难问题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实词时,会碰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一词多义,二是古今异义,三是古音通假现象。如果借助工具书,这些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2.1 一词多义中的疑难问题高中学生往往会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感到头疼,就拿他们碰到的课文中笔画最少的“一”字来说,例如:

①古今一也(《察今》)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③用心一也(《劝学》)

④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⑤乃一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这么多个“一”,究竟如何区分?针对上面的6个“一”,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查找发现:“一”本义数词,表示基数,用作动词时表示“统一,相同”,用作形容词时表示“专一,专心”,用作副词时表示“一概,全,都”、“一旦,一经”、“竟,竟然”、“才”,用作助词时表示加强语气。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词性对应推断出上述例句中“一”的含义:①是“相同、一样”;②是“统一”;③是“专一”;④是“满,全”;⑤是“竟、乃”;⑥是“有时、或者”。

  2.2 古今异义中的疑难问题有些文言的实词,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容易使人造成错觉,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现代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但如果借助工具书也会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例如高中课文第二册《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题: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题一: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通过查看《中学文言文常用字字典》得知,此题中的“涕”是指眼泪,名词。同《左忠毅公逸事》:“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和《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中的“涕”意思相同。

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浅谈3篇(关于素养的文言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