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3篇(城市规划原理思考题)

时间:2022-12-26 05:47:57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3篇(城市规划原理思考题),以供参考。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3篇(城市规划原理思考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1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亿,城镇化水平%。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页

  也

  2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3.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4.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

  2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6.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7.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8.“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9.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

  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30.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31.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33.永续城市和和谐城市的关系: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34.当个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

  第五章

  35.城市发展及其空间规划受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基本要素的共同影响。

  3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其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缺生产者和分解者)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37.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播。

  第六章

  38.规模经济、范围经济(103页)

  39.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第七章

  40.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影响,在于城市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

  活品质的提高。

  41.城市人口的动态统计: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

  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119页)

  第八章

  42.城市文化:广泛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经济活动)

-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精神的道德规范(思维活动)-趣味与倾向(大众化价值观)-个人修养(理想和素质)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值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时空特点:时代的产物,地区性表现,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制度

  43.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4.文化的类型: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

  第十章

  45.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

  46.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47.城市规划的内容(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第十一章

  48.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更变得特性)、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

  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的土地特性)。

  49.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50.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5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

  类。

  第十三章

  52.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

  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53.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

  作的要求。(259页)

  54.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

  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55.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6.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57.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集中和分散两类。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

  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第十四章

  58.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59.容积率的计算:(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的计算)A=

  60.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61.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

  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62.行为活动的控制作用:(1)在具体地块内进行交通活动控制,可以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减少对外界的干

  扰。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对各个地块的交通活动控制,可以正确引导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影响城市的整体出行结构。(2)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控制,可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容量,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3)在控制中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第十五章

  6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

  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作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各种敷设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4.大部分城市道路的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2)次干道<区干道>(3)支路<街坊道路>。

  65.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6.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67.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好三块板。

  68.城市客运交通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几部分组成。

  69.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70.货物流通中心: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是集货物存储、运输、商贸为一体的重要集散点,是为

  了加速物资流通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产业。可分为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

  第十六章

  71.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方案:可以从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和围观战略控制三个层次制定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宏观战略首先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从改变观念、革新技术以及建立相关机构等方面着手,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大气环境污染。2,中观管理主要是对本地经济格局、工业布局、景观格局等方面的调整优化,最终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围观控制主要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末端治理。

  72.循环经济理论及思想要求改变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转向“资源-产品-废

  弃物-再生资源”组成的循环反馈型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73.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

  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年《城市绿地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

  他绿地G5。

  75.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6.城市绿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7.城市绿地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第十七章

  78.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9.城市交通工程系统承担着保障城市日常生活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的职能;城市给水排水

  系统承担共给城市各类供水、排涝除渍、治污环保的职能;城市能源工程系统承担共给城市高能、高效、卫生可靠、的电力、燃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的职能;城市通信工程系统担负着城市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等职能;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担负着处理污废物、洁净城市环境的职能;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担负着防、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安全等职能。

  80.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有: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性布局和网状布局等形式

  81.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大类。

  82.选择城市给水水源的原则: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的发展需要。2,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的布局。5,选择水源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6,保证安全供水。

  83.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

  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84.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85.树枝状管网的管道总长度较短,一旦管道某一处发生故障,供水区容易断水。环状管网恰恰相反,配水管网一般

  敷设成环状,在允许间断用水的地方,可敷设树枝状管网。

  86.分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完全分流

  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87.排水体制的优缺点:447页

  88.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要点448页

  89.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要点449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2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城市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的含义。

  城市等级的划分:(指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 小城市 20~50万人 中等城市 50~100万人 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

  2、城市规划

  a.从职业上说是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研究

  b.从工作上说是从大到城市、区域,小到城市的一个节点的控制

  c.对城市的日常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d.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3、城市规划原理

  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在时间上的目标意识、发展过程的规律进行的知识的总结。

  4、城市

  城乡居民点系列

  村—乡镇—建制镇—市 行政地域概念

  行政村—镇和乡—市(两个特点)城市规划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功能地域概念

  都市区(西方国家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概念)

  5、城市基本特征

  人口、社会活动高度集中

  面积%-人口16%-运输50%-用电60%-工业产值70%-利税80%-高等教育100% 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 生态环境系统脆弱 动态变化巨系统

  自身发展有规律,通过城市规划调控 6.现代城市特征

  1、城市重建,城市化加快,规模扩大

  2、形态与结构布局变化

  3、郊区及老城中心复苏

  4、城镇密集地区发展

  5、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多样化 7城市职能 urban function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8城市规模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9城市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同心圆模式(1925伯吉斯)

  扇形模式(1939霍伊特)

  多核心模式(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10、城市的形态

  urban morphology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集中型

  块状、带状、指状

  组群型

  双城、带状组群、散点组群 11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

  分散农村人口——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城镇物质环境改善、城镇景观拓展 城市文明、生活方式转变扩散 12城市化的类型

(1)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分类

  a、高收入,高城市化类型(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B、中等收入、高城市化类型(俄罗斯、巴西等)C、中等收入,中等城市化(拉美、东南亚等)

  d、低收入、低城市化类型(非洲、亚洲某些国家)(2)按不同空间演变模式分类

  a、以大中城市为主、向都市区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南非)B、以中小城市为主,向多中心组合发展(北欧诸国)C、发展小城镇为主,自下而上进行(泰国、印尼)

  1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14城市规划与园林之关系(自我认识)。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基础之一思想理论)1 田园城市思想及意义

  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 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1)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问题

(2)设想了一种先驱模式,对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3)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进行结合,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先河 2 《雅典宪章》重要内容及意义、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

  提出区域规划。

  3.《马丘比丘宪章》、1977 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批判过分的功能分区,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提出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雅典宪章》:

  a 城市及其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b 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c 将城市规划视为终极状态描述。

《马丘比克丘宪章》:

  a 有机结合,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型;

  b 宣扬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4.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5、有机疏散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主要因素、1、城市与自然环境

  作为基本立地条件,影响城市生成与发展:职能、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等。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某些水文条件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如洪水、年水量不均匀。

  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污等,导致新问题出现。2)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按成因和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三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3)气候条件

  a、太阳辐射 B、风象 C、温度 D、降水与湿度 4)地形条件

  a、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置

  b、高程:竖向规划、排水及防洪 C、坡度:地面排水、管道等工程规划

  d、小气候形成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评定要求

(2)用地评定分类

  a、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用地 B、二类用地:有限制的适宜修建用地

  c、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3.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方式、集中布置

  适于城市规模不大的情况 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

  4、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工业用地

  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工业在城市布置的一般原则

  用地面积符合要求,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交通运输方便,排水通畅。

  职工居住用地与工业区的关系;

  工业区与城市各部分的关系应保持紧凑集中且互不防碍,节约用地。考虑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5.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a平行布置

  优点:两者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 b垂直布置:适合于占地较小的工业区

  优点: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隔断,且减少防护带宽度。c混合布置 6.城市绿地

  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相关内容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各国共同和基本的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2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3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

  两个层面的关系: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1, 城市总体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处理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结合实地情况,参照有关城市结构的理论与规律,将城市构成要素具体落实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经典三模式

  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霍伊特—扇形模式

  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模式 2 城市功能

  3结构与形态关系 功能是主导、是本质,城市发展动力

  结构是内涵、是抽象,城市构成主体

  形态是表象、是特征,空间形式特征

  城市结构类型

  是指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所呈现出的空间布局特征。城市规划关注的城市结构是在现状基础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有可能形成的结构形态。

  4、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基本构思。

  第六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如工业,仓库等用地的布局)(2)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

(3)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 发展方向与布局

(4)城市面貌的反映

(5)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因此,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城市道路分类、1、国标分类(4类):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

  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2、道路功能分类(2类):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要求

  1、合理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基础上组织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道路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3、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要求

  5、满足敷设管线、人防工程结合要求

  6、道路规划指标

  a、路网密度(km/km2)

  干道网密度一般为~ km/km2 B、道路面积率(%)

  一般城市为8~15%,200万人口城市为15~20% C、人均道路面积(m2/人)

  一般城市为7~15m2 /人。3 道路横断面形式及其选择选择、a.形式

  一块板:混合式

  两块板:分向式

  三块板:分车式

  四块板:分车分向式 b.选择依据

  道路性质

  交通特征

  用地条件

  管线综合远近结合

  4、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在铁路网的交叉点或者铁路网的尽端,由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叫铁路枢纽。

  a.一站枢纽

  它与城市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不加控制,仍然会出现铁路干线分割城市主要地区的现象。

  b.三角形、十字形枢纽

  城市位于铁路枢纽的某一象限发展:铁路与城市之间干扰较小,也都有发展余地; 城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两个象限发展:城市被分为两部分,受到较大的干扰;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三个以上象限发展:城市受到严重干扰。

  c.顺列式枢纽

  城市用地呈狭长带发展时,其枢纽形式也往往沿城市纵向延伸成顺列式布置 D.市区枢纽的环线布置

  环线能提高枢纽的通过能力,增强运营的灵活性,更好地为城市客、货运服务。有的环线可利用转运线作为其组成部分。环线布置在市区,会影响城市的发展;离城市过远,又会不便于城市使用。

  E.跨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

  它要配合河流的自然条件,照顾城市规划、枢纽布局的合理性。枢纽的桥位选择要考虑到枢纽的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在江河两岸分别设置客运、货运设备的条件,有利于减轻大桥通过能力的负荷。F.尽端式枢纽布局

  在铁路网的尽端,如海港、大型矿区等,其布局必须服从港湾、矿区的布置。在枢纽的出入口处设有编组站,控制枢纽车流,沿城市边缘以枝状深入城市各区,设尽端式车站为之服务。

  5.公路与城市联结的基本方式。A.公路线路从城镇边缘切过

  过境交通从城市外围通过,避免进入市区产生干扰,将车站设在城市边缘的入口处,致使入境的交通中止于此。B.公路线路远离城镇绕行 一般来说,公路的等级越高,经过的城镇规模越小,则在通过该镇的车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因而公路宜离开城区,与城市的连接采用入城道路引入 C.公路线路连接城市交通干道 D.公路线路连接城市环路

  在规模更大的城市内,城市中心区外围设有环路,公路的过境交通可以利用环路通过城市,而不必穿越城市中心区。E.公路线路从城市组团中穿行

  公路与城市道路彼此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公路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道路不直接连接,而在一定的入口处和城市道路连接。

  第七章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A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b 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2、卫生要求

  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3、安全要求

  4、美观要求

  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更重要的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3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优点

  使绝大部分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便于布置道路、管网;

  方便工业化施工。

  缺点

  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

  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2)周边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遍布置。

  优点

  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

  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缺点

  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

  采用转角建筑单元,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增加;

  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土石方工程较大。3)混合布置

  4)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灵活布置。4.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第八章 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狭义上讲: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上讲: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2 商业中心区的问题与矛盾、1、交通效率下降

  交通组织

  交通运行

  车辆停放

  2、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拥挤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并引起人们的紧张和心理戒备,使人们失去了公共活动的乐趣。

  步行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原则、1)、良好的交通体系

  2)、提高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交通效率

  3)、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4)、丰富的空间形式

  5)、创造宜人的气候条件

  6)、独特的景观构成

  4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敏感的地区。

  从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的演变过程看,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 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

? 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 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

  城市中心的构成城市中心由各类建筑物、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组成。

  5中央商务区

  6城市广场、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广场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常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或“客厅。

  7不同功能类型广场及其布局特点、(1)集会广场

  分为市政广场和宗教广场两种类型。

  布局特点:该类广场周围的建筑往往是对称布局,轴线明显,主体建筑则是广场空间序列的对景。

(2)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应突出某一主题,创造与主题相一致的环境气氛。构成要素:标志、碑刻、雕塑、纪念建筑等,感染力强。(3)商业广场

  布局特色:步行、建筑内外空间渗透;座椅、雕塑、绿化、喷泉、铺装、灯具等的人性化、生活化设计。(4)交通广场

  它是道路交叉口的扩大,疏导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与人流交通。例如大型的环形岛,立体交叉广场和桥头广场等。主要功能是组织和疏导交通。

(5)娱乐休闲广场

  特点:设计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符合人的行为规律、人体尺度等。(6)建筑广场(附属广场)

  合理地对建筑广场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可以产生富有特色的小广场。对于改善该处的空间品质和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8广场的空间组织

  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1)单一形态: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

  正方形广场

  梯形广场

  长方形广场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自由形

(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轴线)的或无序(自由拼接)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有序复合广场

  无序复合广场

  一般从三种因素考虑尺度问题:视觉特性、景观效应、容积效应。广场的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和观赏的要求。

  2、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和设施相适应。

  3、广场空间的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广场的形态

  从空间形态分:平面型与立体型 广场的构成要素

  1、环境艺术设施

  2、公用设施

  3、信息服务设施

  4、交通设施

  5、无障碍设施

  6、软环境的创造

  9、广场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尺度过大

  2、空间散漫、缺乏魅力和场所感

  3、地方性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4、广场内容过分重景观轻功能

  5、绿化过分重图案轻功能

  6、材料选用不当 城市设计及方面。

  城市空间(三类不同性质空间):(1)骨架空间(2)活动空间(3)象征空间

  城市设计的层次

(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3)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商业区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及社会生活最频繁集中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设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地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3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大气及水质恶化,温室效应);人口拥挤带来的交通问题;市中心地区发展出现衰退的迁郊现象。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包括以下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的希波丹姆提出的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一种城市规划模式,代表:米列都城。

  田园城市理论: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卫星城市理论: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对比:《马丘比宪章》肯定了《雅典宪章》的某些原则的正确性,如把交通看做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同时也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量的依据的政策应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依照功能划分成区的办法,但是实践证明应该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邻里单位: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城市设计研究及批评:吉伯特:《市镇设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布罗西:《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雅各布斯&阿普雅德:《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大卫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公正理论》;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约翰?弗雷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城市规划: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合理的、有效的和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奏和方法;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工作: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分析研究: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工业布局风向影响: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在全年又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的两侧。

  用地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案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城市用地分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户数(户)

  人口(人)居住区 ~ ~ 小区 2000~4000 7000~ 组团 300~700 1000~3000

  密尔顿?凯恩斯:在布局上改变了传统的邻里单位的概念,将商业服务设施、学校等设置在街区边缘和交通干道附近,为各街区居民提供多个选择的机会,同时还将无污染的小工业设于街区内,形成“环境区”,居住用地无明显的等级构成的区划。

  工业协作:目的: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可大大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更重要的是便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的统一布置,也能使建筑布局完整,从而改变工业区的面貌。包括: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以下方面: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城市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城市规划体系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要满足辐射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管径小的管线让管径大的管线;易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临时性的管线让永久性的管线;工程量小的管线让工程量大的管线;新建的管线让现有的管线;检修次数少的和方便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的和不方便的管线。居住区规划的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布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形式;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停车辆和停泊方式;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活动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巾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居住区规模影响因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规划方面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关系;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经济性与合理性的依据;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城市中心交通组织:市中心等居民活动大量集中的范围内的交通以步行为主;疏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发展立交,设天桥、隧道,人车分开;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历史遗址、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考试重点3篇(城市规划原理思考题)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3篇

初二政治上册开卷复习资料3篇(初二政治上册试题)

初三人教版历史重点复习资料2篇(人教版初三历史知识点)

苏教版八年级英语语法复习资料2篇(八年级上英语语法归纳人教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3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单元复习资料]2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1到11课: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3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期末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重点复习资料|2篇(六年级英语下册重点知识人教版)

年党的时事政治复习资料: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