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调研报告共3篇(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10 14:34:02 调查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湿地调研报告共3篇(湿地资源调查报告),供大家参阅。

湿地调研报告共3篇(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湿地调研报告共1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域东起我市山丹县境内的大黄山,与石羊河流域接壤,西部与甘肃嘉峪关市境内的黑山为界,北至中蒙边界,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内蒙3个省的14个县市区,总流域面积29万多平方公里。黑河干流从祁连山北麓发源,全长920多公里,分上游、中游、下游,跨三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道天然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倾,保护祁连山水涵养区的天然屏障。对于祁连山北麓和黑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问题,人民群众期望值很高,这次是带着张掖市人民的重托参加会议的,特别想通过人民网和广大网友呼吁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问题,使这一事关张掖人民生存与发展,事关西部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得到全面的关注和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

  谈到黑河流域治理还存在的问题,安国锋说,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第一步是遏制下游的生态恶化问题,是一项应急工程,主要任务是向下游分水。而中游面临生态保护建设问题,生态经济问题,黑河流域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中游逐步显现。一是中游的用水矛盾日渐突出。近10年来,由于大量向下游泄水,黑河中游生态用水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2001年以来,张掖市人工造林成片死亡的面积达9万多亩,天然湿地面积缩小了20多万亩,荒漠化的面积增加90多万亩,地下水位下降到米,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受到一定威胁。二是中游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实施黑河调水以来,因黑河水大量下泻,中游用水受到限制。不仅农业用水受到挤压,工业项目也因水资源紧缺不能立项审批。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其耕地面积占全流域的95%,由于张掖市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没有重大的项目支撑和水资源的影响限制,一产比重过高。随着近年来国家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当高,但农业设施的投入还不够足,灌溉模式还比较粗放,农业用水居高不下,占全市用水80%以上。因此,保护治理黑河中游的生态环境,不仅对维持中游绿洲工业农业具有现实的意义,对整个黑河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于今后如何整治黑河流域,安国锋认为,中游、上游、下游应该通盘考虑,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做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生产方式转变三个兼顾,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一是抓住中游节水这个着力点,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起来,加快落实黑河中游高效节水措施,实施退耕还水、湿地保护、水涵养环保化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扩大大棚蔬菜等高效优质现代节水作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扩大这方面的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减少用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节水用水的效果,使黑河的湿地、草原、生态林等方面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增强中上游地区的水涵养能力,巩固下游生态恢复成果。二是把重点放在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坚持推进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重视退耕还水、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水资源配置4个方面的工程建设,推广多采光、少用水、节省电、高效益的农田节水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三是抓住上游治本的着力点,实行退牧还草、退耕还水等生态建设工程,让更多的农牧民下山定居,扶持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现代设施养殖畜牧业或者第三产业,转变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退牧还草、退畜还草,更好地为天然植被提供良好的休养生息条件,实现保水增水和增收的目标。

  “湿地”这个词最早是1956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展湿地清查时使用的。1971年2月,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在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就是《湿地公约》),《湿地公约》把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 ”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我国现有沼泽湿地万公顷,共分为8型:

  1、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 的泥炭沼泽。

  2、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3、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4、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5、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米、郁闭度≥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

  6、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以上,植被盖度≥30%。

  7、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8、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我国沼泽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

  关于升金湖湿地鸟类保护的调研报告

  【摘? 要】:

  作为“2009湿地使者行动”的入围团队,我们于7月中旬在安徽省池州市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12天的专业水质调研和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在升金湖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各监测站、保护站的工作人员的配合与支持下,在各保护点站长以及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得以在燕窝保护点鸟类观测站、联合保护点顶楼观鸟台用望远镜观测湖中各种鸟类活动状况,并得知保护区多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与外形特征。问卷调查等系列活动则反应了升金湖当地生态环境及鸟类保护现状。

  【关键词】:升金湖、湿地鸟类、调查

  调研背景和溯源

  调研的现实背景

  安徽省升金湖,位于长江南岸池州市境内的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地带,地处N30°15′~30°30′、E116°55′~117°15′,总面积33 340hm2,其中升金湖丰水期湖水面积为13 333 hm2,是中国、亚洲和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柄息地、迁徙停歇补食地和越冬地,具有重要国际影响[1]。以下照片由当地摄影师汪欢喜提供(

  调研的理论依据

  中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升金湖又是长江中下游重要淡水浅水湖泊。升金湖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水体稳定,水质良好,湿地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升金湖四周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汊较多,湖岸线长230 km;湖泊长度为21.5 km,湖泊平均宽度为5.8 km,最大宽度为10 km.湖泊自西南向东北自然分成3个水面相连的区域,小路嘴以南为上湖,又称小白湖,面积5 800 hm2;八百丈以北为下湖,又名黄湓湖,面积2 300 hm2;上下湖之间为中湖,面积5 200 hm2。上、下两湖湖床略高于中湖,湖床平均海拔高程为11 m,湖水平均深度为1.48 m,湖水最大深度为6.1 m;出入湖泊的河流,主要有张溪河、唐田河、坦埠河和黄盆河等。

  享有“鸿雁之乡”美誉的升金湖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与保护。有专家指出,升金湖开发面积应严格控制在10%~15%间,高密度、大面积的渔业活动将破坏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对湿地和迁徙来此的珍贵水禽造成毁灭性影响。但升金湖区域目前的养殖面积将近达到100%。其中升金湖中湖附近居民大部分为专业渔业,人工养殖规模大。因沿湖渔民围网养殖情况严重,湖面被无数渔网分割,形成“迷魂阵”。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富营养化,生态环境恶化,鸟类食物日益短缺。另外无序的旅游开发也给湿地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依据《Ramsar公约》(即《围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标准【2】,参考国家有关部委湿地分类系统,并结合安徽现有湿地类型【3】和升金湖湿地现状,由高层向低层分层次描述。按湿地系统划分,升金湖湖区,以天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为辅;按湿地类划分,升金湖属于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按湿地型划分,升金湖在平水期至枯水期,湖泊湿地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湖水的退缩,又分化成水域深湖区、河流、草本沼泽、草甸、滩涂、水田、水塘、水产池塘、森林沼泽和灌丛湿地等12型湿地。

  《Ramsar公约》第1条第2款规定:“水禽,系指生态学依赖于湿地的鸟类”[4].升金湖境内的170种鸟类,其中水禽就有84种。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56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水禽有29种。由于升金湖湿地生态环境优美,湖岸曲折且湖汊众多,沼泽滩涂广阔,且饵料较为丰富,每年吸引8—10万余只来自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各地区水鸟到升金湖停歇补食、越冬、繁殖和栖息。如,黑腹滨鹬(Calldrls alplna)、斑尾塍鹬等【3】。因此,升金湖是水禽生活栖息的天然乐园。升金湖现已被“湿地国际”(WI)列为亚洲重要湿地,并被接纳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升金湖位于亚太地区候鸟迁徙沿线,湖滩广阔且饵料较足,每年不但有许多珍稀水禽在此繁殖,而且吸引大批雁形目、鹳形目、鹤形目、行鸟形目和鸥形目等水禽来此越冬或停歇,有“中国鹤湖”之美称,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珍稀候鸟越冬地之一【5-6】。升金湖境内170种鸟类中水禽占84种,其中越冬水禽就有80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禽有6种—— 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anus)、东方白鹤(Ciconia boyciana)、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 tarda)、白肩鹏(Aquila heliaca);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水禽有23种,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白额雁、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黑头白鹅、黄嘴白鹭、卷羽鹈鹕、小鸦鹃、草鹗、斑头鸺鹃、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黑鸢、普通篱、乌雕、白尾鹞、白腹鹞、游隼、红隼。在升金湖境内受到保护的白头鹤和东方白鹳,每年最高峰各有500只和450只,分别占世界同类水鸟总数的1/20和1/10。因此,升金湖湿地仅仅对水鸟保护所做出的贡献,不但具有国家意义,而且具有重要国际意义。

  调研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调研内容

  1.认识湿地鸟类

  在当地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团队得以在燕窝保护点鸟类观测站、联合保护点顶楼观鸟台用望远镜观测湖中各种鸟类活动状况。在指导老师杨如意博士、陈发扬研究员的指导下,队员得知湖中鸟类的生活习性与外形特征。在燕窝保护点,团队还获得方润生站长于7月在黄湓河以东、神山头鸟类观察记录数据。

  2.宣传鸟类保护

  团队组织当地60多名初中生观看环保教育影片《升金湖的困惑》,影片对升金湖面临的困惑展开叙述,以此宣传学生加入湿地鸟类保护活动中。

  通过在升金湖周围居民区集中的大渡口、黄湓闸、姜坝三地开展的关于“人类活动与保护鸟类”问卷调查,队员认真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还向当地居民宣传鸟类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

  通过“我爱升金湖”宣讲团系列活动(环保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向当地中学生宣传了环保知识,加强了学生保护鸟类的意识。在宣讲团成员接受培训之后,与团队一起行动,向沿湖居民发放《升金湖湿地保护手册》及宣传单,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等活动,感召了周围同学,动员了社区群众共同参与鸟类保护。

  预期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队员初步掌握科学考察、调查、实践研究基本方

  法;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品质。

  鸟类观测、问卷调查、“我爱升金湖”宣讲团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湿地保护认知,加强了保护鸟类的意识。接受过培训的宣讲团成员,在今后将带动更多的师生、社区群众进行长期的鸟类保护。这些势必在升金湖引起社会响应,形成湿地鸟类保护的公众意识。

湿地调研报告共2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前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 保护区 设计 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高程在~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宽的主环路和多条宽度分别为、、的

  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2

  三、项目功能

  公园场地基质比较单一,地势平坦,湿地景观和生物环境以鱼塘形式为主,一个大型湿地公园,应具有多样化的湿地生境。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加入了大型湖泊、山体、密林、水巷等斑块,力图形成生态环境完善、景观形态丰富、游览项目合理的湿地公园。

  公园一期范围有四个分区,二期范围有三个分区。

  (1)湿地渔业体验区:公园西部的湿地渔业体验区规划有密林活动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水街商业区和渔耕文化景区四大景区。 (2)湿地展示区:湿地展示区是让游客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

  地的知识。按照植物生长特点和水文特点,本区有五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景区作为湿地植物展示场所。本区域最南边的两个岛屿则是体现太湖之滨的稻作文化的场所。在芦白稻黄的大地农业景观的大背景下,体会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文明。

  (3)湿地生态栖息地:此区作为太湖水进入湿地的源头部位,需要有极为重要的水源净化功能。纵横交错的条带型岛屿和曲折的芦苇水巷既可加强净化功能,也能吸引不同鸟类来此觅食、筑巢、栖息。 (4)湿地生态培育区:在原有湖泊湿地生境破坏较严重的北部,我们利用土方工程多余泥土堆成岛屿和水湾,恢复已被破坏的湿地生态条件,增进整个公园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5)水乡游赏休闲区:这个紧靠镇湖镇的公园二期建设范围内的区域,是将来湿地公园与城镇发展区的结合部分,规划为一个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商住区,并在河边原有塘埂上种植树木和湿地植物,以协调其与自然湿地间的关系。

  (6)湿地生态科教基地:一个仅仅为旅游者设计的湿地公园是不完整的,它必须还能完成湿地研究和科学考察的需要。计划在该片区域引入湿地植物研究和鸟类研究中心,为科研机构和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实践湿地知识的平台。

  (7)原生湿地保护区:二期范围内还有一处是位于湿地公园东北角的原生湿地保护区,这里作为和基地外农田的过渡地带和湖水流出湿地的必经之地,是以生态保护为主,不考虑加入人的活动。 (见P5功能区分析图)

  4

  5

  四、艺术小品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的设计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设计思路取材于原汁原味的民居和乡间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桥梁形式古朴自然。尽量避免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构筑物,反之,广泛应用了木、草、石等生态绿色材料。

  五、特色植物景观配植:

  (1)森林沼泽:主要位于公园西侧的边缘地带,以落羽杉、中山杉,水松等树种为主,林下种植沼生草本植物如野灯心草、千屈菜、莎草、沼生水马齿等。

  (2)草本沼泽、草甸:在各湖心小岛周围依水面营造草本沼泽景观,既起到固定小岛堤岸的作用,又可为水禽、涉禽提供栖息场地。 (3)桑基鱼塘:规划区内营造一定面积的“桑基鱼塘”,使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植物与动物

  互养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运行方式。

  (4)莲荷情趣:莲、荷是重要的水生观赏物种,有很高的视觉、经济和生态学价值。尽量使品种多样化,以满足游客在短时间、小范围内能够观赏到多种多样、妙趣横生的莲花荷花。

  六、结语

  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

  6

  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湿地调研报告共3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2011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调研课题: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调研人员:王雪珊

  系部班级:环境科学系环境管理G092 调研时间:2011年8月20日

  1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王雪珊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环境科学系 环境管理G092班)

  摘要: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对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气候调节及生物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的资源开发利用给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高度重视白洋淀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促进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白洋淀 湿地 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 1 白洋淀地理条件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处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九河下梢,接纳从南、西、北三面流来的潴龙河、唐河、府河等九条河流的水汇集而成。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分属保定市和沧州市所辖的五个县(市),其中85%属保定市安新县。有143个淀泊,百亩以上的大淀99个,可调节蓄水库容为24亿米3。因在众多的淀泊中,白洋淀最大而得名。 2 白洋淀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还起着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有“地球湿地之肾”的美誉。

  3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号称“华北之肾”,对本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气候调节及生物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作用。据资料调查,1984年以前白洋淀原有鱼类17科54种,鸟类192种。由于近二十年入淀水量减少,多次发生干淀现象,使白洋淀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92年调查鸟类仅剩52种,2000年调查鱼类减少到11科18种。

  引岳济淀是华北地区首次生态调水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使白洋淀水域面积由原来的31平方公里增加到120平方公里,水质变好,重新成为鸟类、鱼类理想的栖息地。近年来一直绝迹的马口鱼、棒花鱼、鳜鱼又重现白洋淀,鱼类已由2000年的11科18种增加到17科34种。一些绝迹多年的水禽水鸟又回到了芦苇丛,鸟类已由1992年

  4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的52种恢复到180种。濒临灭绝的一些水生植物也得到了恢复,长势良好。白洋淀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种群逐渐恢复。

  3 白洋淀湿地存在问题

  白洋淀湿地兼有水陆两类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因而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价值,开发与利用白洋淀湿地资源,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利用也给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目前,白洋淀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如下方面的主要问题:

   围垦造田,缺乏湿地保护意识

  人们曾一度盲目开垦、围湖造田,占用天然湿地,这直接导致了白洋淀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湿地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恶化,比如风蚀加重、土地局部沙化、盐渍化、水旱灾次数增多等。

  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淀区淤积

  白洋淀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日益加剧,森林覆盖率仅为16%,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淀内库容缩小、河道淤积变浅、土壤肥力下降,并直接影响地表水的水质状况。20世纪80年代入淀水的含沙量最高时达到/m3。白洋淀淀区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锐减至目前的366平方公里。在汇入白洋淀的河流中,影

  5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响最大的是潴龙河、唐河和白沟引河。三条河洪水期间挟带大量泥沙人淀,占全年入淀沙量的95%,是淀内泥沙的主要来源,主要造成入淀河口淤积严重。近年来,随着太行山区和首都周围绿化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局部环境明显改善。但由于工程造林计划任务小,投入少,致使白洋淀上游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水资源匮乏,入淀河流多数断流

  目前,九条入淀河流中,除拒马河、漕河、孝义河、瀑河仅在部分季节有水,其余河流基本长期断流。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不具备多年调节能力,淀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很大,在丰水年或汛期往往大量弃水,枯水年入淀水量又得不到补充,多次面临干淀的危胁。

  淀区水质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不足和人类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影响,白洋淀缓慢退化萎缩,水域面积减少,水质受到污染。白洋淀是流域内所有地表径流的总汇处,所以白洋淀水体的水质呈明显的地域变化特性。府河入淀口及县

  6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城附近污染最严重,人口密集的村庄周围水域次之,其它人类生活影响较小的水域水质良好。受府河污水影响,北何庄、安新桥、大张庄一带水质最差,为重污染和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总磷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水域。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严重威胁着白洋淀湿地的存在,随着水资源市场化的不断进展而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心生态、环境用水;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等。

  4 白洋淀湿地保护措施

   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湿地立法。

  广泛地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与人类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水为发挥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保障。

  建立长期稳定的补水机制,维持发挥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所需的正常水量,防止淀区萎缩。

  7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加强白洋淀自身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严格控制白洋淀及周边地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强燃油机船管理,严格控制燃油机船数量,限定航行路线。同时,在水区村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同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行为,保护淀区资源。

   加大对白洋淀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白洋淀湿地保护是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白洋淀湿地保护开发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全面推动白洋淀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

  5 结束语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白洋淀湿地保护工作,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2011年8月20日

  8

  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对湿地调查报告(共9篇)

  湿地实习报告

  土地调研报告

  地块调研报告

湿地调研报告共3篇(湿地资源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湿地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