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外书读后感3篇 关于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7-06 19:33: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数学课外书读后感3篇 关于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以供借鉴。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3篇 关于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1

  课外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不用说课外写数学的书了,这个长假,我很幸运,读到了一本课外写课内的好书,其实这本书还很好呢,要命的数学读后感。

  这本书不仅仅只有题目的讲解,还有几个故事,几个游戏,几个实验,居然还有2个魔术。

  这本书几乎把五、六年级的的题目技巧都说了一遍,比如:计算器的`弱点就是分数;最棒的数学发明是罗马数字;0非常重要;阶梯幻方是4×4的就主要看4个数;把一个数所有的位上的数加起来,如果能被3整除,那这个数肯定能被3整除(7+8+4+5=24 24÷3=7 ),9也一样......

  这本书还有很多搞笑的图画,比如3人强盗聚在一起,第1个说:“我们有937632美元。”第2人问:“怎么才能知道937632能被3整除?”第3个马上说:“每张撕成3份就行了。”除了图画还有几个实验,如:你在浴缸里灌满水,再躺进去,流出的水和你的体重一样。这本书最让我喜爱的不光是故事,居然有2个魔术,第一个很简单,只要半副扑克牌(注意是2种花色的),步骤是:1、洗牌,2、数13牌翻成正面,3、把13张牌插回去洗牌,4、从上面再数13张牌,5、盖上布把手伸进去把刚刚翻出来的13张牌全翻过来,6、翻开布,数一下会发现正面向上的牌居然一样多。

  其实要命的数学也可以变成有趣的数学,主要看你愿不愿意发现,愿不愿意学。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2

  最喜欢和认同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应当学习抽象地思考,因为通过抽象地思考,许多哲学上的困难就能轻易地消除。事实上,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现代数学诸多概念与逻辑,都无一例外的向我们展示数学是认知世界的抽象思维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学术,更不是解题。

  长时间以来,我都对自己没有去数学系或物理系耿耿于怀,巧合的是我弟弟上的却是数学系,然而他却不喜欢。虽然也是一个典型的理科,我却似乎从没有那么真正爱上我曾经的.专业,因为在我看来,聪明或智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创造能力或者创新能力,第二个类型是逻辑能力或认知能力。这完全是两个方面,并且对于绝大多数常人来说,很难同时两者兼备。不仅如此,两者还往往是矛盾的,具备其一的,往往另一点比较弱势。两者同时具备的,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大师们、天才们,譬如:牛顿、爱因斯坦、莫扎特等等。

  需要创造能力或创新能力的,往往集中于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而需要逻辑能力或认知能力的,则往往集中于数学、物理等领域。我在离开学术职业之后,曾经认真反思过自己的过往和资质,很明确的觉得自己在后一种特质上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天资,而在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完全属于level很低的那种了。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就从来没中断过对数学的热爱(当然了,早已不具备真正学术的条件啦)。在对更多的认知过程中,其实归根到底都可以收敛到数学的思维,作者在这本书中繁举了现代数学的诸多分支,其核心精神也是为了说明抽象认知的精髓性,同时抽象认知也是数学思维的最根本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让我特别感到惊奇(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的是:作者提到数学的本质思维其实全部源自于我们平常生活认知中最基础的逻辑,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最基础的逻辑很难表达,但总之就是譬如“班上50个人全部都是两只眼睛的,所以其中一位同学也是两只眼睛的”这种。作者在书中用了略微专业(确实需要一定的理科基础)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多么复杂的无理数、无穷数的推导过程,但是他用的数学逻辑,恰恰就是刚才提到的最最基本的逻辑。所以,这给了我一个特别奇妙的体验,那就是:在被作者带着一步一步思考与推导的时候,从开始到进程中,都觉得特别的轻松自然,但结束之后回头一看,原来是如此神奇!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3

  我刚成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时,我非常疑惑,为什么明明很简单的知识却总是教不会孩子们呢?为什么我们变着法解释数学的好处,他们却无法产生共鸣呢?感悟了许多名家的好课和教学笔录,我深知我们的对象是儿童,就需要使用儿童化语言,蹲下来和孩子们谈话交流。而数学绘本帮了我好大的忙,这一套《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更是令我陶醉。

  数学最让人困惑的便是它会有什么用以及为什么这样用呢?这套书就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告诉了我们数学的本质。原来啊,“数学”一词是由“mathematics”翻译而来的,词源上并没有数学的意思,这个“数学”是活泼的,并不局限于数量和图形,而是更接近求知和思考方法的意思。

  书中其中一章节《魔力药水》中的药水可以把任意两样东西粘在一起,创造出了很多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例如美人鱼、小天使等。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这类的物品,给椅子粘上轮子就变成了可移动椅子,把橡皮和铅笔结合起来,给衣服粘上口袋……这样的结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无比便利。这种魔法药水还可以把一张正方形纸撕开五块,再组合成不一样的形状,这种结合或分离的工作,在数学上也称之为“乘”,有比算术中的“乘”更广的含义。这不正是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吗?用在搭配上,用在球赛循环赛制上,都是用上了这样的`“魔力药水”啊!

  一味地教会孩子们熟练地用上公式进行计算,倒不如从有趣生动的“魔法药水”引入,让孩子们从生活走近数学。我在教授三年级孩子《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前,给他们讲述了“魔力药水”的故事,他们对这样的组合印象更深刻了,他们把这样的组合当做了一种美丽的创造,在快乐中学习“搭配”,兴趣引导的学习,事半功倍。

  笛卡尔曾把距离、体积、时间等视作一条直线来思考,把无形变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办法!在本书章节《比高矮》中,也探讨了一种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把数值看成一根棍子,做成图表来做比较。《比高矮》中的两个小矮人想要跟住得很远很远的人比高矮,那就很难比较了,于是他们做出了和身体一样高的棍子,放在一起比一比,就可以得到结果啦。除了比身高,投篮比赛的比较,重量的比较,贴纸的多少比较……都可以看成棍子的比高矮。更有趣的是用“棍子”来比较哪一杯糖水更甜,这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书中用上了绘画中的透视法通过移动“棍子杯”之间的距离,让每一杯水量相同,再用糖的高度来比高矮,从而知道谁更甜。

  当我们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各种测量结果变成数值,来做间接的比高矮。通过数值和图标的使用,可以让我们感悟到这根“棍子”的大用途,从而可以引申到单位量的出现和使用。数学可真是巧妙啊!

?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这套书以两个小矮人贯穿全文,用图文讲述故事,出谜题,做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爱上数学,更能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启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如何使用儿童化语言与孩子交流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在此书中不断探索研究,以更科学的方式带领孩子走向数学。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3篇 关于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趣味数学读后感6篇(《趣味数学》读后感)

数学名人传记读后感3篇(数学家名人传记读后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3篇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书笔记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3篇 读我这样教数学体会

好玩数学读后感3篇 读了好玩的数学这本书的读后感

数学阅读后感优质6篇 数学阅读的读书感想

读数学读物的读后感4篇(数学读物读后感小报)

数学读后感12篇(《数学》读后感)

《数学百草园》读后感2篇 数学百草园读后感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读后感3篇(读数学家华罗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