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读后感共5篇 陌上桑第一段赏析

时间:2022-06-18 14:30:2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陌上桑读后感共5篇 陌上桑第一段赏析,供大家品鉴。

陌上桑读后感共5篇 陌上桑第一段赏析

陌上桑读后感共1

  陌上桑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2 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主人公罗敷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说你曾看见或听说过的,你认为最美的人,并说出美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陌上桑》,来认识一位古代美女---罗敷。

二、文学常识简介

《陌上桑》是乐府诗题。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南北方向的叫“阡”),泛指道路。“陌上桑”可理解为“小路边上的桑林”。但是,这首诗写的主要对象却不是桑林,而是采桑的姑娘。

  本文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了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三、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将自己不确定的读音的字画出来。 1.教师归纳正音:

  隅( ) 襦(

) 绮( )髻( )姝(

) 鬑(

  倭堕(

) 捋髭(

) 踟蹰(

)骊驹(

2、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强调:断句、末字要稍微加长,读出吟诵的味道。

四、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

  青:

  不:

  殊: 何用:

  一何:

宁可:

  襦:

绮:

  姝: 陌:

  著: 踟蹰:

五、思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归纳:罗敷在小路边采桑叶,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向她提出无耻请求,被罗敷严辞拒绝并斥责。

六、请同学们快速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罗敷容貌美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文章主角姓秦名罗敷,你如何理解“好女”一词? ——好女即美女,“好”的本义指女子容貌美。

2.你认为罗敷美吗?从这一段看出她哪美?请找出描写罗敷容貌美的诗句。 ——美。容貌美。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容貌美的诗句。

3.没直接写罗敷容貌美,你却感觉到她的容貌很美,那作者到底是怎样表现罗敷

  陌上桑

  第1页

  容貌美的?

——侧面描写。通过行者、少年、锄者耕者的表现来侧面衬托罗敷的美。

4.除了容貌,从这一段来看,你觉得罗敷还哪美?写这些美有什么作用? ——使用的采桑工具华美;穿着、头饰美。写这些主要是为了表现罗敷的外貌美。写罗敷的外貌美,就是为了烘托她的人格美, 心灵美。 5.概括段意:写罗敷的美貌,使人们为之倾慕。

七、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分清使君和小吏的问语和答语。

  思考:

1、使君的举止与路人有什么不同? ——路人的行为是“发乎情,止乎礼仪”(稍作解释),而太守则不顾廉耻。

2、勾画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

------勾画出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3、勾画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反衬罗敷的美

4、罗敷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痛斥他的无耻要求,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的勇敢性格、高贵品质。

八、从罗敷口述中,可以看出罗敷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盛夸自己的丈夫:装饰华贵、雄姿英发、权势财势、仪态美好.(聪明智慧、不幕权贵)

  总结:罗敷用排比、夸张修辞手法描写罗敷夸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丈夫官高位显:“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夸耀丈夫赫赫威势及家境富裕;“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丈夫接连升迁,前程远大;“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夸耀丈夫堂堂仪表、官宦风度;“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以众多官员盛赞丈夫,结住夸夫。

  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针锋相对,以夸耀丈夫揶揄压倒对方。这段言辞,内涵嘲讽的机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善于斗争的精神,无耻的使君只能狼狈不堪,逃之夭夭。罗敷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的女性的性格特点,活生生地表现出

九、试着让学生自己概括文章的主题。

  归纳:诗歌通过描写了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揭露封建达官贵人的丑恶无耻,热情赞美了劳动妇女的智慧、坚贞不阿和对强暴的反抗。

十、探究:在你的心中,你认为怎样的女性才是美丽的?可以结合身边的人,也可以结合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来谈。

  陌上桑

  第2页

陌上桑读后感共2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寸楷《陌上桑》(刘庚三) [1]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解

  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jì) 倭(wō) 堕(du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qiào) 踟蹰(chí chú) 姝(shū) 宁(nìng)可 共载(zài)不(fǒu) 千余骑(jì) 骊(lí)驹(jū) 系(jì)络(luò) 马尾鬑鬑(lián)趋(qū)

  词义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襦〕:短袄,短衣。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现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略,稍。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骊〕:毛色纯黑的马。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为人洁白晰〕:长的皮肤洁白。为人,之人的身材相貌或个性特征。晰,(皮肤)白净。

(考生请注意:洁白晰,有人愿意翻译成清廉,但考试以语文书上注释为标准。)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结构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陌上桑读后感共3

  汉乐府集》 中的《陌上桑》

  原文:《汉乐府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日(rì)出(chū)东(dōng)南(nán)隅(yú),照(zhào)我(wǒ)秦(qín)氏(shì)楼(lóu)。秦(qín)氏(shì)有(yǒu)好(hǎo)女(nǚ),自(zì)名(míng)为(wéi)罗(luó)敷(fū)。

  罗(luó)敷(fū)善(shàn)蚕(cán)桑(sāng),采(cǎi)桑(sāng)城(chéng)南(nán)隅(yú)。青(qīng)丝(sī)为(wéi)笼(lóng)系(xì),桂(guì)枝(zhī)为(wéi)笼(lóng)钩(gōu)。

  头(tóu)上(shàng)倭(wō)堕(duò)髻(jì),耳(ěr)中(zhōng)明(míng)月(yuè)珠(zhū)。缃(xiāng)绮(qǐ)为(wéi)下(xià)裙(qún),紫(zǐ)绮(qǐ)为(wéi)上(shàng)襦(rú)。

  行(xíng)者(zhě)见(jiàn)罗(luó)敷(fū),下(xià)担(dān)捋(lǚ)髭(zī)须(xū)。少(shào)年(nián)见(jiàn)罗(luó)敷(fū),脱(tuō)帽(mào)著(zhù)帩(qiào)头(tóu)。

  耕(gēng)者(zhě)忘(wàng)其(qí)犁(lí),锄(chú)者(zhě)忘(wàng)其(qí)锄(chú)。来(lái)归(guī)相(xiāng)怨(yuàn)怒(nù),但(dàn)坐(zuò)观(guān)罗(luó)敷(fū)。

  使(shǐ)君(jūn)从(cóng)南(nán)来(lái),五(wǔ)马(mǎ)立(lì)踟(chí)蹰(chú)。使(shǐ)君(jūn)遣(qiǎn)吏(lì)往(wǎng),问(wèn)是(shì)谁(shuí)家(jiā)姝(shū)?

“秦(qín)氏(shì)有(yǒu)好(hǎo)女(nǚ),自(zì)名(míng)为(wéi)罗(luó)敷(fū)。”“罗(luó)敷(fū)年(nián)几(jǐ)何(hé)?”“二(èr)十(shí)尚(shàng)不(bù)足(zú), 十(shí)五(wǔ)颇(pō)有(yǒu)余(yú)”。使(shǐ)君(jūn)谢(xiè)罗(luó)敷(fū):“宁(nìng)可(kě)共(gòng)载(zǎi)不(bù)?”

  罗(luó)敷(fū)前(qián)致(zhì)辞(cí):“使(shǐ)君(jūn)一(yī)何(hé)愚(yú)!使(shǐ)君(jūn)自(zì)有(yǒu)妇(fù),罗(luó)敷(fū)自(zì)有(yǒu)夫(fū)。”

“东(dōng)方(fāng)千(qiān)余(yú)骑(qí),夫(fū)婿(xù)居(jū)上(shàng)头(tóu)。何(hé)用(yòng)识(shí)夫(fū)婿(xù)? 白(bái)马(mǎ)从(cóng)骊(lí)驹(jū);

  青(qīng)丝(sī)系(xì)马(mǎ)尾(wěi),黄(huáng)金(jīn)络(luò)马(mǎ)头(tóu);腰(yāo)中(zhōng)鹿(lù)卢(lú)剑(jiàn),可(kě)值(zhí)千(qiān)万(wàn)余(yú)。

  十(shí)五(wǔ)府(fǔ)小(xiǎo)吏(lì),二(èr)十(shí)朝(cháo)大(dài)夫(fu),三(sān)十(shí)侍(shì)中(zhōng)郎(láng),四(sì)十(shí)专(zhuān)城(chéng)居(jū)。

  为(wéi)人(rén)洁(jié)白(bái)皙(xī),鬑(lián)鬑(lián)颇(pō)有(yǒu)须(xū)。盈(yíng)盈(yíng)公(gōng)府(fǔ)步(bù),冉(rǎn)冉(rǎn)府(fǔ)中(zhōng)趋(qū)。

  坐(zuò)中(zhōng)数(shù)千(qiān)人(rén),皆(jiē)言(yán)夫(fū)婿(xù)殊(shū)。”

陌上桑读后感共4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赏析: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

  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万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

  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民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

  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说了,《陌上桑》其实有双重主题,但作者处理得很好,并没有彼此分离

。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本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现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义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有人效仿。如《西记》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正是从此中来。

陌上桑读后感共5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解

  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 堕(du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 姝(shū) 宁(nìng)可

  共载(zài)不(fǒu) 千余骑(jì) 骊(lí)驹(jū) 系(xì)马尾鬑鬑(lián)趋(qū) 词义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本人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一层美)。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稍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骊):纯黑色。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皙〕:指为人清廉,注:不可翻译成“皮肤洁白”,原句句意为:他为人清廉,而不是他为人皮肤洁白。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示选择关联。 【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置辞(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结构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鉴赏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

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

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陌上桑读后感共5篇 陌上桑第一段赏析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陌上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