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教案

时间:2022-06-05 09:06:2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教案,欢迎参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 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

  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

  第二句用用刘裕典 ,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

  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 作用: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 ,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 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w1mN41H1Cr1z

  12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鉴赏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它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了解了词人辛弃疾,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镇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到诗文中去感受诗人空怀一腔忠贞热情、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

  四、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生听录音。纠正字词: 胥 榭 陌 。生齐读,感受文章。

  五、品味全文

  (一)分析标题:

  在京口北固亭,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 58

  字

  1

  以内)、中调( 59 字至 91字)和长调( 92字以上)三大类。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此词属于豪放词。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段的叫“三叠” ,四段的叫“ 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二)明确用典

  此词基本通篇用典。因此我们首先明确一问题,什么是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文的具体内容,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三)鉴赏上片

  这首词的上阙盛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那么词人所盛赞的英雄人物是谁呢?让我们到诗文中去找答案。

  1、鉴赏“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 孙权 舞榭歌台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鉴赏: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鉴赏“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

  (3)品味: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片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片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

  2

  (四)品味下片:

  1、生齐读下片。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元——顾”,第二层“四——最后”。

  3、析第一层:

  (1)注释:刘义隆典

  (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1)、注释:

  (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佛狸

  (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中注释

  (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作者一腔救国的热情无人能解,他虽居抗战前线却未受重用。辛弃疾雄心与廉颇相似,但它比廉颇还是失意,竟连人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强烈的悲愤和感慨,也表达着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此所谓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析下片: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五、品味整首词

  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自然的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3

  阳草树,寻常巷陌。”,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是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这里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词的下阙借古讽今,第一层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倒覆辙,以史为鉴。第二层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典,控诉自己的遭遇。

  六、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上片的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下片的典故都与北伐相连。全词贯穿了一条感情总线,那就是对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民族危亡的担心,把历史时期不同、发生地点不同的事有机的组织到了一起。

  风格:豪放悲壮

  七、重新走进诗文,去体会这种豪迈悲壮。

  八、作业:

  1、背诵此词

  2、课后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青玉案 元夕》、《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高中语文《永遇乐》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辛弃疾。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

  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如众所周知的岳飞、文天祥等,其中还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之后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更不会重视,让他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孙权、刘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

  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四、带领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五、赏析:

  上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1)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4)“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6)~~~~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提问: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1、~~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2、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3、'想当年'三句: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曾在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但得不到认可。在此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希望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那么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了。

  4、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

  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5、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6、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总结上片:(同学朗读)。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

  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再看下片。.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1、'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当时派王玄谟出兵,攻打北魏拓跋焘。

  2、“狼居胥”:山名,(注释)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单于,到达狼居胥,封山而还。这里表示要在北伐中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

  3、“仓皇北顾”描写战败的样子。王玄谟其实是一个光会说大话而没有真本事的人,这一仗被北魏拓跋焘打得是大败而归,狼狈逃窜。

  4、~~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

  5、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1、“四十三年”三句:

  四十三年,是作者归宋后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回忆:站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四十三年前,当年词人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

  ~~~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

  (没想到南归后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2、'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1)“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2)'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3)“神鸦社鼓”:写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4)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5)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可堪回首”一句一语重如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热闹非凡,民众已安于异族统治。

  小结: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第三层:最后三句,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是本词的主旨句子。

  1、凭谁问:靠谁来问。

  2、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3、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感慨。

  六、总结:

  1、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怀古

  在什么地方怀古?————京口北固亭

  3、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咏史抒怀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七、词作特色: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风格:豪放悲壮

  3、另外在这首词里面出现了多处的对比。找到并体会其作用。

  A:英雄业绩和可悲的现实对比

  ————针对的是南宋的萎靡不振

  B: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

  ————应吸取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C: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对比

  ————抒发的是忧国伤时的感慨

  对比是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的委婉强烈,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

  熟读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赞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振聋发愤的历史教训总结。

  八、作业布置:

  1.填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始终______。此词借______针砭现实,词风______。(《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

  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怀古苍劲悲凉)

  2.下列各句中不是借代用法的是(B)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