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3篇 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范例

时间:2022-06-17 17:10:43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3篇 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3篇 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范例

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1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

  1.骨骼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拿出熟的动物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动物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动物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2.关节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3.肌肉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3.手臂活动模型;

  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5.小结。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4.骨骼、肌肉的保健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 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 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 4.总结。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 3.拓展:营养与健康。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3、尽管在日常生活与运动中像骨折、扭伤和脱臼这类损伤相当普遍,但它们还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第二单元 养蚕

  2-1我们来养蚕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是什么东西?(猜蚕卵)

  2、教师讲述: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 ㈠、说说我们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

  ㈡、讨论我们想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1、教师讲述: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

  2、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1、播放蚕卵孵出的资料片。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2、(用毛笔轻轻把蚕卵分发给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刚孵出来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并给它取个名字。

  3、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五、我们一起养好蚕

  1、学生讨论: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

  2、教师讲述:大家对养蚕方法和蚕的知识已经有了部分了解。下一课我们将举行领养活动,请大家作好准备。

  2-2给蚕宝宝记日记 过程与方法: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够自主的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珍视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学生用:放大镜,直尺,天平。

  教师用:有关蚕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其他动物幼体的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蚕宝宝出生已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了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描述其他新发现。 3.观察蚕宝宝换外衣。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蚕宝宝蜕皮的。 说说观察到的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蜕皮前后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蜕皮要用多长时间? 你的蚕宝宝蜕了几次皮? ·记录蚕的这些变化情况。

  ·观看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录像片。 ·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将要蜕皮的蚕宝宝是怎样的?

  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和现在穿的衣服有什么差别? 蚕宝宝慢慢长大了,谁来给它换新衣服? 4.观察身肥体壮的蚕宝宝。

  ·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身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怎样吃食物? ·蚕宝宝怎样运动?

  ·讨论:蚕宝宝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有什么用。 ·量一量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称一称蚕宝宝有多重,比比谁的蚕宝宝大。 ·把你的蚕宝宝画下来。 5.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

  ·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前身体是什么样的,它会做些什么? ·你能帮蚕宝宝盖新房做些什么? ·观察蚕宝宝是怎样为自己盖新房的。

  ·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你有什么发现?

  2-3我们来抽丝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抽丝;

  ●初步学会如何测量蚕丝的长度。 知识与技能:

  ●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悠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抽丝成功的乐趣;

  ●感受养蚕抽丝对世界物质与文化交流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过近一个月的养蚕活动,不畏困难,不辞辛劳,终于收获了一个个雪白的蚕茧,那么蚕茧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蚕茧可以抽成丝,织成美丽的丝织品。

  二、观看音像资料,产生探究的欲望

  1.谈话:请同学欣赏一段录像,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2.学生观看,汇报:知道了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历史悠久,传说是嫘祖在五千年前就教会人们养蚕抽丝了,被后人尊为蚕神;我国的蚕丝业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美丽的丝织品是用蚕丝织成的。

  三、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汇报交流。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美丽的丝织品是由蚕丝织成的,那你们知道如何进行抽丝吗?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①材料的准备:每组一个浸泡在开水中已近10分钟的蚕茧、水中滴了一些颜料、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纸筒。

  ②操作要求:先用铅笔钩住蚕茧外表的浮丝,转动后找出丝头;将丝头缠绕在纸筒上;转动纸筒即可抽丝。

  ③操作分工:大家轮流抽丝,每人每次一分钟,其他同学帮着记时及记抽丝的圈数,最后算出总的用时及缠绕的圈数,得出一个茧丝的长度。 3.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2-4养蚕经验交流会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难点:能将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 ●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5)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3-1一切都在运动中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呢?

  二、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1、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图片中的这些物体在运动吗?

  2、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3、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让学生不断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4、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参照物的概念。 ① 看看你们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② 到电影院看电影你是怎样有快有准找到自己的座位的?

  ③小结:看来有了统一的标准确实能为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提供便利。

  5、谈话:现在在教室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清楚的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小组讨论一下。小组代表发言:我把某某某同学的座位号定为一组一号,我的位置就是某排某号。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位置了。

  三、认识改变参照物就会改变对运动的判断。

  1、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

  ① 坐在缓慢行使的汽车上,怎样发现汽车在前进?你只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 ② 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倒退的感觉?此时你又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呢?

  2、乘坐交通工具人动了没有?

  3、从这些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

  4、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

  ① 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② 为什么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五、认识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1、小组讨论:

  ① 如果你坐在一列飞速行使的火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

  ② 那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2、根据汇报得出结论: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所不可缺少的。

  3-2物体运动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能给各种运动的速度排序。 ●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通过一定的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消息。 教学重点:

  测量和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准备:

  秒表、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物体运动有快也有慢,我们用什么来对运动得快慢进行描述呢?

  二、认识运动的速度

  1、猜一猜:谁移动得快?

  2、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3、假如他们(它们)行进的距离不一样,情况会如何呢?

  4、小组讨论: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子为什么没有得到第一呢?

  5、小组交流:由于兔子有一段时间在睡觉没跑,而导致了在规定的距离里兔子反而显得慢了。

  6、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运动的速度。

  三、在测量和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1、4人一组,测一测走路的速度并记录。 ① 用正常的步伐走10米。花了多长时间?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10米花了多长时间? ② 用正常步伐走10秒,能走多远?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1秒钟能走多远? ③ 分析记录得出两种状态下的速度。(单位时间里的距离:每秒/米)

  2、给运动速度排序,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P30

  四、认识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阅读P31资料

  2、提问: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出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

  3、为什么要强调风向呢?说明了什么?(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五、拓展

  有些正在运动的物体,乍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你用什么办法判断出它们是否在运动呢?怎样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呢?

  3-3物体运动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异同点。 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 ●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 教学难点:

  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风车;

  分组——木块,易拉罐,钢尺,橡皮筋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静止的小球运动了,物体运动的方式是什么?今天就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提问:你知道物体有哪些运动方式?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认识移动(直线运动)、转动(旋转运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1)认识移动 画移动的示意图

  (2)认识转动 (3)认识滚动

  (4)认识三种运动方式的异同点

  2、观察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特点 (1)观察钢尺、橡皮筋的运动特点 (2)观察荡秋千时的特点 (3)比较它们运动的异同点

  三、巩固总结

  1、总结

  2、扩展:P34这些物体包含哪些运动方式?

  3-4小车的运动(2课时)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搜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使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认识“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小赛车、平整的三夹板、米尺、塑料块、胶带。(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提出假设。

  1、同学们喜欢玩车吗?今天,我们就要来玩车,研究小车的运动。用赛车做一个实验。(边说边演示)

  2、老师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用一张图画在黑板上。问:一辆载重汽车行使得快慢可能哪些因素有关系?

  二、自主探究

  ㈠ 探究小车行使得快慢与哪些有关。

  1、刚才同学们猜测小车行使快慢与轮子多少、汽车拉力大小、路面好坏有关,怎样来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2、如果利用桌上的器材,让你来做实验,你准备怎样来做?

  3、你到前面来试一下,好吗?

  4、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改变什么?(需要改变的是:坡度大小)

  5、教师演示错误实验过程(出发点不同、车重不同),让学生指出错误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保持不变的是:车重、起点和终点......

  6、做实验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实验报告单。

  7、强调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

  保持不变的是:车重、距离。 ▲ 注意不可以改变桌面的情况!

  8、每个实验做一次行不行?为什么?

  9、最后结果这一栏怎样填?(平均数、估算)

  10、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11、汇报实验结果。(两小组)

  12、小结:尽管每一小组的数据不同,但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行使得越快。

  三、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小车的运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5摆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长越短,摆得就越快。 ●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实验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长越短,摆得就越快。 教学准备:

  铁架台、钩码、细线、计时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大摆钟走慢了。

  二、认识摆

  1.认识摆:我们继续看这座大摆钟。大家看,这左右摆动的东西叫做摆。

  2、介绍摆:

  三、制作摆,发现问题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摆,比一比,哪个小组动手能力最强,做好了用你的行动告诉老师。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3、请一位同学带着你们小组制作的摆上台,请你给大家演示怎样操作摆,并且数摆动的次数,行吗?

  4、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观看,帮助纠正。

  5、下面,我们来观察自己制作的这个摆的摆动。老师帮你们记时15秒,你们轻声数摆动的次数。

  6、分组实验,教师计时15秒,实验两次。学生填好实验记录。

  7、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8、实验结果出来了,你有什么发现吗?

  9、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的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是次数相同。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样的。不同小组的摆摆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10、摆动的快慢到底和什么有关呢?你能大胆地做个假设吗?

  11、学生大胆猜想。

  四、研究摆

  (一)研究摆的快慢与摆角有没有关系。

  1.要知道摆的快慢与摆角有没有关系,你准备怎样实验?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 3.怎样改变摆角呢?

  4.学生分组实验,一人操作,一人填实验记录表,两人数数。 5.汇报实验结果。

  6.观察,归纳,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角没有关系。

  (二)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重有没有关系。

  1.要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重有没有关系,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2.归纳:

  3.学生分组实验,一人操作计时,一人填实验记录表,两人数数。 4.汇报实验结果。

  5.观察,归纳,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重没有关系。

  (三)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长有没有关系。

  1.摆的快慢与摆角、摆重都没关系,那和摆线的长度有没有关系呢?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把各小组的摆依次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摆长,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得出结论并板书。 五.解决问题。

  现在你们知道小明家的钟该怎么把时间调正确了吗?

  第四单元

  4-1力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 科学知识: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对运动、形状的影响。

  ●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棋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粉笔盒,粉笔盒(物体)怎样了?

  3、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来描述现象。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2、你发现有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

  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

  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

  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

  2、游戏:弹棋子

  要求:弹棋子的方法。(教师演示) 记分方法。

  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 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 (力对物体形状有影响、力有大小、力有一定的方向)

  五、反馈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4-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通过实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泡沫塑料、橡皮、竹片、娃娃跳等;各种非弹性物体:如橡皮泥、湿黏土块等;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言:谈话:这节课,老师要送一些小礼物给大家。这些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

  二、学习新知

  1、学生分组实验认识弹性物体

  教师谈话: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 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黑板上的实验记录)问: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改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外力作用) 教师质疑: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去掉外力)

  教师质疑:你认为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弹性)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

  2、认识物体的弹力

  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跟我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拿起竹片,用手握住竹片的两端,用力将竹片弄弯,然后慢慢地松开手,让学生体验手的感觉。

  学生按教师要求实验,将手上的感受记录在实验表上,教师帮助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的体会。

  讨论:为什么手会被一股力推开?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我们松开手的时候,物体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就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教师板书: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 学生读教材49页有关弹性、弹力的表述。

  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向学生出示娃娃跳)问:哪位同学会玩娃娃跳? 老师请他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学生到台前给其他同学表演娃娃跳。

  教师质疑:当我们踩在娃娃跳上面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跳起来?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向学生讲解娃娃跳的构造并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四、小结本课。

  4-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过程和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器。 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各种小玩具、文具、弹簧测力器、钩码、地球仪、大小不同的球、外形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如正方体、球体等)、线绳、各种规则图形、鸡蛋壳(一头有小洞)、纸、彩笔、剪刀、胶水、记录纸、实物投影仪等。

  ●

  2、投影片或挂图——牛顿画像和牛顿研究苹果落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可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原地跳高、抛掷物体等活动。 (1)、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活动。 (2)、在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掉在地上?” (3)、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假设。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揭题(出示牛顿画像和牛顿研究苹果落地图)。 (5)、苹果离树后竖直下落,上抛的小球落回地面,瀑布从高处流向低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引导学生研究有关“重力问题” (1)、关于重力,你想知道什么? (2)、你们准备怎样进行你们的研究? (3)、学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1)、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上来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尽量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你们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质疑。 2)、教师也可根据巡回情况,有目的地请个别组进行重点汇报。 (5)、学生修正、补充实验记录。

  3、研究重力的平衡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重心的位置决定着物体的稳定性。物体重心高就不稳定,物体重心越低就越稳定。例如:我们过独木桥或在平衡木上行走时,都会不自觉地伸开双臂并上下摆动,这样做可以改变我们身体的重心位置,使其降低以保持身体稳定,我们才不会掉下去。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不倒娃娃,看谁的娃娃站得最稳。 [小制作]:《不倒娃娃》 制作方法:将敲开小洞的蛋壳(鸡蛋的小头打洞),用彩笔画上娃娃的脸,并往蛋壳中灌入一定量的沙子,使娃娃能保持不倒状态,然后用纸为娃娃制作一顶漂亮的帽子盖住小洞即成。 提问:(1)、在制作不倒娃娃时,你有什么发现? (2)、你是怎样使你的不倒娃娃站起来的? (3)、你能解释一下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吗? (4)、关于“重力”,你还想研究什么吗?

  4、课后延伸 (1)、进一步进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研究。 (2)、查阅并阅读有关牛顿的故事。

  5、小结

  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件小事中。

  4-4摩擦力的秘密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表面比较光滑的木板、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小车、测力计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各一双。

  问:如果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3.师小结引出课题,并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我们先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

  二、研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1.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

  假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学生答,师板书。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师:两个物体不接触行不行?两个物体静止不运动行不行?一个物体运动另一个物体不运动行不行?两个物体都运动行不行?你们能上来演示一下吗? 3.师小结摩擦力存在需要的条件。 那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摩擦力呢? 4.强调对比实验的重要性。

  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进行假设: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量、表面粗糙程度、速度、用力大小等等。)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

  2.小组讨论进行哪一方面的实验。 3.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请记录员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4.指名汇报实验结果。

  师小结: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关于其它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好吗?

  4-5降落伞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现代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原因。 科学知识:

  ●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

  ●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第五单元 5-

  1、调查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能够根据一个主题设计调查问卷,能够向熟人征求回答信息,能够根据回答信息得出简单的分析结论;

  · 能够正确填写调查表,能够模仿教材的格式自己设计调查表;

  · 能够在现场调查活动中使用某种捕虫工具和某一种观察工具。 科学知识:

  · 知道人类活动影响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 理解鸟的不同,迁徙的地点和距离都不一样;

  · 通过农作物—田鼠—狐狸—老鹰的食物链图例,理解动物的生存如何受到人类活动威胁的知识;

  · 懂得调查的意义;

  · 认识调查昆虫所必需的物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注身边环境中事物的变化;

  · 关注人类活动给环境以及动物带来的影响;

  · 痛恨生活中坑害农民的行为;

  · 羡慕丹顶鹤的幸福生活;

  · 忠实地展开调查。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一个主题设计调查问卷,能够向熟人征求回答信息,能够根据回答信息得出简单的分析结论;

  能够正确填写调查表,能够模仿教材的格式自己设计调查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调查的意义

  1、地球是否真的变暖了呢?你是怎么认为的,有科学道理吗?

  2、要想知道地球是否真的变暖,应该怎么办?

  3、科学家事怎么做的?

  4、科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了什么?

  5、说明调查可以使我们了解在不同时间内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6、你知道各种候鸟似如何迁徙的吗?

  7、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知道?

  8、科学家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找到答案的?

  9、他们是怎样来做的?

  10、从下面的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迁徙最远的鸟是什么鸟?哪些鸟经常飞到北极???)教师可以用地球仪进行比划。

  11、调查使我们了解到一些事物的相同和不同特征。

  12、阅读课本55页的事件,看到这则消息你是怎么想的?

  13、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去做?

  14、怎样去调查呢?为什么要去检测种子、化肥、农药?

  15、调查使我们完整地了解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学习调查的方法

  1、前面几则活动中科学家调查的方法一样吗?

  2、调查有很多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来设计调查问卷

  3、看课本55页,然后请同学想一下你想要了解什么样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调查?

  4、自己小组讨论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在全班进行调查。

  5、交流调查的结果,全班同学点评。

  6、你知道丹顶鹤是怎样生活的?请学生来给大家做演讲。

  7、再请学生说说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调查的?

  我们不但可以通过图片资料调查问题,还可以通过文字资料调查问题,阅读课本56-57页或者亲临现场进行调查。

  三、调查实践

  (教材上是调查校园里的昆虫)

  1、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调查问题,并讨论好这样的问题是否适合在校园内进行。

  2、指导学生进行分工。

  3、讨论调查需要用到什么样的器材?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如何使用。

  4、分工进行现场调查。

  完成调查报告并汇报

  5-

  2、预测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

  · 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科学知识:

  · 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

  · 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

  · 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

  · 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

  · 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教学准备:

  量筒、水、5个玻璃弹子、烧杯、食盐、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根据动物的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几句谚语吗?请学生说说。

  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一定的现象来推测未来的变化。

  二、认识预测

  1、请学生来做一个游戏

  讲解游戏的规则:投一枚硬币,静止后朝上的事哪一面?连续多是尝试,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学生尝试

  汇报

  实际情况和你想得一样吗?

  2、如果把一个玻璃球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在继续放入第二粒呢?

  你为什么这样想?

  学生实践

  学生汇报结果

  3、小结:前面我们做的两个游戏中同学们都运用了预测,实际上预测就是什么呢?预测需要什么?

  4、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天气预报,实际上这也是预测,是不是每天的天气预报都准确无误呢?

  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把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体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请学生先预测,再请学生说说这样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试验。

  汇报试验的结果。

  刚刚的事情是怎么回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阅读课本60页的话。

  6、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预测,你能举出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例子吗?

  三、实践活动

  1、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根据的预测:下面哪一种情况下粉笔下落不易粉碎?

  2、学生预测。

  3、你这样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4、试验前先讨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试验的真实性。

  5、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试验的结果。

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2

  找拱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1 / 3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实验演示: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

  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2 / 3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2、提问: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3 / 3

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3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共3篇 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范例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4年级科学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