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精华14篇)

时间:2023-07-19 13:26:13 教案

  以下是网友“dengshi”整理的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共14篇),欢迎参阅。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 )×( )

  五、布置作业

  第2、4、5、6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

  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

  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

  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

  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尤其是××,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热身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简算方法,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铺垫。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7。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请在情境图里找一找。(出示情境图)

  (2)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并口述出来。(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3)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板书。

  引导各小组汇报解题方法,并说明这样解题的理由。

  解法一 (4+2)×25

  =6×25

  =150(名)

  (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二 4×25+2×25

  =100+50

  =150(名)

  (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观察算式,探究发现。(见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529 -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

  (a+b)×c = 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 篇5

  例5.…

(5+3)×4

=8×4

=32(个)

  5×4+3×4)

=20×12

= 32(个)

  答:小强一共摆了32个木块。

(5+3)×4=32

  4×4+3×4=32

(5+3)×4=5×4+3×4

(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20×(15+9)=20×15+20×9

(a+b)×c=ac+bc

  c×(a+b)=ca+cb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 篇6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三、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四、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五、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六、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 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9) 20xx+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 篇10

  一、 教材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册《数学》第二单元《乘法口诀》第一节《数松果》。

  二、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由“数松果”的具体情境导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5个5个地数,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得数的规律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突破难点。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列出另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知道根据一道乘法口诀能列出两道乘法算式,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数感。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懂得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

  五、教学难点:

  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确定研究主题,寻找解题策略。

  师: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师:那可以怎样数呢?(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5×1=5 5×2=10 5×3=15 5×4=20 5×6=30 5×7=35 5×8=40 5×9=45(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算法。)

  师: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生1: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师: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

(学生讨论。)

  生1:多读几遍就能记住。

  生2:想着图记:1排有5个松果,2排有10个松果……

  生3:记住1个5是5,2个5是10……

  师补充: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生4:记住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就好记了。

  生5:用口诀来记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五九四十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铅笔盒上有。

  师:利用口诀顺口、方便。(手指板书:1×5=5)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师板书)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是谁编出来的?

  生:我们自己。

  师:你们真棒!大家编的口诀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规律,你们愿意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1:我们组发现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积,都相差“5”。师:观察得很仔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2:每次都多了1个5!多了1排松果嘛!

  生3:我们组发现“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是5个字,“四五二十”是4个字,第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中有一个“得”字。

  师:为什么这样编口诀呢?

  生4:为了顺口、好记,口诀都是四五个字。

  师:你的想法有道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来记住这些口诀。5的口诀有几句?如果记住五五二十五,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谁能教教老师?如果忘记五六是多少呢?

  3.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4.综合应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学生思考后互相提问。

  5.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P36页例3,做一做,练习六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2)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1、计算(4+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表示什么?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5表示什么?2×25表示什么?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6×25吗?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xx×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5+24××22—125×14

  (25+20)×435×99+35

  2、每个同学要用9本练习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这两个班共需要多少本练习本?

  3、计算。

  89××36+35×63+35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算成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乘法运算定律之乘法分配律(第26-28页内容)。

  二、教材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6-28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

  三、学生情况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难点: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六、教学准备:交互式多媒体、课件ppt.(以下均为做课课件)

  七、教法、学法:

  (1)、教法: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2)学法: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图片ppt4)

  1.谈话: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见课件)

  设计意图:看我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美妙。在数学上是否也有这样神奇、美妙的现象呢那么,我们数学上有没有可能把一个算式变成两个算式,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算式的好奇心进入本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记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对吗咱们今天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图片ppt5)

  3.提问:(出示ppt6)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件出示ppt7)

  一)初步感知

  1.提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2.学生解答后汇报。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板书:(4+2)×25 4×25+2×25

  3.组织交流

  (1)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2)×25是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出25组有多少人。4×25+2×25是先求才挖坑和种树的人数,再求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最后求出一个的人数。

  (2)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相同)

  追问:可用等号连接吗写成一个算式。

  板书:(4+2)×25 = 4×25+2×25

  读:谁能把这道等式读一遍。多读从语言上感悟乘法分配律。

  观察,这道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请跟你的同桌说说。全班汇报。

  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每个算式都有3个数。

  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猜想验证。(课件出示ppt9)

  1.小组内写一写,算一算,举出这样的例子。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提示:等式左右两边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先算括号里两个加数的和,再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而等号右边的式子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数。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出示ppt10、11)

  1.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多不多,你能写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要求数字用得简单些)。请你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

  2.你是怎样验证的。

  3.同桌互相验证。

  4.用符号表示:这样的式子很多,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用彩笔)

  5.揭示课题(小结:出示ppt12)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一起读一遍。

  6.统一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ppt13)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它们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式子吗

  (a+b) ×c=a×c+b×c

  总结规律: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四)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1、既然左边=右边,那右边等于左边,谁来读一读。

  2、从右往左看,这个式子有什么特征

  3、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可以相互逆用。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出示课件ppt16)

  1.判断正误,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ppt17)

  117×3+117×7=117×(3+7) ( )

  4×a+a×5=(4+5)×a ( )

  24×(5+12)=24×17 ( )

  36×(4×6)=36×6×4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出示课件ppt18)

  4.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出示课件ppt19

  25×12=25×2+25×10

  5,做一做,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出示课件ppt19)

  103×12 20×55

  6、回顾、拓展

  1、老师想知道“挖坑和种树的人数”比“抬水和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在原有算式上添上减号即可)

  (4-2)×25 = 4×25-2×25

  2、说说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3、进一步完善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为:(a-b) ×c=a×c-b×c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我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要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精华14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6篇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美术教案【合集10篇】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5篇(小学美术教学教案)

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5篇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数一数教案8篇 数一数优秀教学设计一年级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5篇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教案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通用8篇)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4篇(小学语文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12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12篇 二年级的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