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0篇

时间:2023-12-05 15:5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0篇,以供参阅。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0篇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

  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2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2.知道正确读取电流表读数的方法,会读取电流表的读数。

  3.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三)教具:

  J0401型(或J0402型)演示电流表1台,小电珠2个,大号干电池(R40)2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根;

  几种不同外形的电流表(课本图5—5)各1台;

  放大的J0407型电流表外形图1幅;

  电流表读数示教板1块;

  小黑板1块(预先画好实物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普通的照明日光灯和晶体管收音机,哪个工作电流大?(见课本图5?4)

  要测量各种用电器的电流,需要用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二、新课

  板书。二、电流表

  1.电流表的用途、种类和符号

  说明电流表的用途后,展示各种电流表,图示并让学生记住电流表的符号。

  引导学生观察J0407型直流电流表和放大的电流表外形挂图,问:

  表盘上共有几排刻度?“0”在何处?

  该电流表共有几个接线柱?

  指出三个接线柱可以接成两种不同测量范围(顺便说明量程的概念)的接法,因而表盘上要有两排刻度,下面具体介绍读数方法。板书。

  2.电流表的读数

  用电流表读数示教板分别说明使用3安量程和0.6安量程时,每大格表示多大电流,每大格中有多少小格,每小格表示多大电流。

  选择不同的`指针位置,进行示范读数。

  问:现要测量图1电路中通过灯泡的电流,应如何使用电流表?板书。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要串联在电路中

  ①在黑板上的图5—8中画出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的电路图。

  ②根据串联的特征解释串联二字的意义。

  ③通过把电流表接入实际的实验电路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操作过程,加深对“串联在电路中”的理解。

  ④出示画有课本图5—8中乙图和丙图的实物器材图示的小黑板,用粉笔画线当导线,示范连接乙图,然后让学生连接丙图。(接线柱暂不标“+”、“?”)

  (2)接线柱的接法要“+”进“?”出

  ①具体指明刚才实验演示时电流表接线柱的极性标志和电流流向。

  ②把两接线柱的连线对换后进行碰接演示,可看到电流表指针反转,说明“+”进、“?”出的必要。

  ③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电路图(图5—7和小黑板上的实物图课本图5—8)中,标出接线柱“+”、“?”极性。

  ④介绍课本图5?7两种电流表的接线柱“+”、“?”标记方法。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量程

  ①选择适当规格的小灯泡,先用大量程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换用小量程测量同一电流,可看到换用小量程后指针偏转角度明显增大。设想如果量程过小,指针的偏转就可能超过量度范围而有损于电流表,说明被测电流的值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②用具体例子说明: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使用较小量程测量时,其表盘每小格表示的电流较小,测量比较精确。

  ③提问:如果被测电流的值约等于100mA、500mA、700mA、2.3A,各应取哪个量程?

  ④说明:如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约数值,应先选较大的量程,并且同时采取试触的办法来确定被测电流是否在量程之内。

  (4)不准把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上

  把电流表串接一根合适的保险丝,演示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而被“损坏”的情景。

  三、巩固

  1.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要、一不、两看清”,并让学生默记一下“三、一、二”的具体内容。

  2.根据学生的基础,让学生练习在不同实物图中连线,为下节课的学生实验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和章末习题第7 8题。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5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习读数。

  3.教师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6

  第——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的情况下使用“0~”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7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8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教法建议

  用实验法 教学 ,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 设计示例

  【 教学 单元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

  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

  【 教学 过程 分析】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

  计时结束

  运动时间

  s 1

  t 11

  t 12

  t 13

  v 1

  s 2

  t 21

  t 22

  t 23

  v 2

  s

  t

  v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 t 13 t 12 t 11 t 23 t 22 t 21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 .而 决定不能认为 ,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对于问题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在交通规章制度中,对速度的限定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 教师 辅导参考方案】

  1.我国不同的公路、铁路(两者都分不同的级别)中对速度的要求.

  2.对于同一种路面,各个国家的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其特点.

  3.其他相关的问题,例如某路面超速的处罚是什么.

  【评价】

  1.从网上学习的小组,列出学习过程.

  2.在实际调查中,小组如何分工协作的,写出各个成员的任务列表.

  3.学生是否提出了创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0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0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empirenews.page--教案示例!--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10篇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第四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empirenews.page--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教案 !--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empirenews.page--教案示例7篇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第四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9篇

初中物理教案 !--empirenews.page--教案示例!--empirenews.page--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8篇

物理内能教案7篇(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公开课)

初中生物教案9篇

初中物理心得体会8篇(关于初中物理的心得感受)

浮力的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8篇

初中化学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