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6篇(粽情端午主题活动教案)

时间:2024-01-07 23:1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端午粽教案6篇(粽情端午主题活动教案),供大家阅读。

端午粽教案6篇(粽情端午主题活动教案)

端午粽教案1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端午粽教案3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关于端午节还有哪些故事?(写课题,10端午粽)

  2、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粽子,一起来看一看吧!

  3、出示词语。指生领读。

  4、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现在老师把词语变长了,放在了长长的龙舟里,谁来领读?

  5、吃过了粽子,也赛了龙舟,下面咱就看看还有什么故事发生吧?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外婆在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让我们回去干什么?

  那有没有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的外婆或奶奶也盼着你们回去呢? 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上“一…总会…”

  2、出示第二自然段。

  (1)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老师叫三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指导朗读。谁再来试试?这次,老师来读,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出示图片。

  老师考考大家,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课文里的什么词?

  对了,这就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它们写的是粽子的什么?

  (3)再读一遍,你还能发现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像这样的话你能说一些吗?

  (4)老师说上句,生接下句。绿绿的什么?还可以说绿绿的?(5)出示图片。

  粽子你会包了吗?看着图片师生一起说。“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也就是说,粽子的外面是箬竹叶,那里面呢?“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你知道裹着是什么意思吗?糯米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6)你能像作者一样,按顺序介绍一样你喜欢的东西吗?(7)出示图片。

  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煮了好久,已经熟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你觉得这句话写的是端午粽的什么呢?

  (8)“一…就…”这一组关联词写出了粽子扑鼻的香味,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你能仿照它,说几句话吗?(9)出示最后一句。什么是剥开粽叶?

  (10)前面写了端午粽的颜色还有香味,这句写的是什么啊?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11)“又黏又甜”这是ABAC句式的词语,谁会说?

  (12)总结:通过“青青的”写出了端午粽的“色”,通过“一股清香”写出了端午粽的“香”,通过“又黏又甜”写出了端午粽的“香”。(1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种方法,找出文章下面还写出了端午粽的.什么?

  (14)出示第三段、第四段。

  这一段写了端午粽的什么?有找出来的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三个生字“节、分、真”。

  2、单个出示,生观察,指生说。

  3、师范写,生描红。再写一个。

  4、展示评价。

  5、修改后再写一个。

  四、总结

  总体来说,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棒!能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还认识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实,关于端午节、屈原,还有其他的故事,请同学们回去后多搜集下资料,把找到的故事讲给别的同学听。

端午粽教案4

  教学目标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 字最后一横要长。豆 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 粽子 节日 中间 总是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怀念 糯米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端午粽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2、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3、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4、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5、活动延伸: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活动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端午粽教案6篇(粽情端午主题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作文:难忘的端午节汇编9篇

端午节演讲稿【合集8篇】

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9篇 商场端午节活动总结

欢庆端午节活动策划书简洁12篇

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总结6篇 端午节专题教育记录

中班端午节活动方案10篇 端午节活动反思中班

端午节中班活动方案6篇(幼儿园中班端午节主题活动教案)

端午节的作文300字(合集14篇)

有趣的端午节作文300字大全(汇总8篇)

端午节的作文100字【汇编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