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5篇 三年级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7-06 05:13:1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5篇 三年级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参阅。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5篇 三年级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组

  第一单元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 4元9角51元 5元1角所以49元 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 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 51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 236元 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 263元 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一位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

  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一情境引入

  每个小组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5元《数学游戏》92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3元

  1买书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

  2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

  1我想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2《快乐珠心算》比《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教师选择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其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二探讨算理和算法

  1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1让学生根据问题先列算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列式

  师我们没有学过小数的加法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能不能算出结果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32元=32角 115元 115角 32角115角 147角 也就是147元

②我用元加元角加角的方法

  32元 3元2角 115元 11元5角 3元11元 14元 2角5角 7角 14元7角 14元7角 也就是147元

③ 11元5角3元2角14元7角

④ 元 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教师加以引导

  4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法

  5让学生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6观察第三种算法和前面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进行相加不同

  的是多了一个小数点

  7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整数加法要从最右边的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从最右边的低位加起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8小组讨论为什么智慧老人说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单位 数位 上的数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都对齐了

  2一本《快乐珠心算》比一本《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并说说算法

  3小结把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解释应用

  师前面我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你能不能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选择某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呢 1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小组内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汇报大家评一评看他们组能不能拿到智慧星

  四数学游戏对对碰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

  师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竖式写得整齐美观就奖给他们组一颗智慧星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法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出发让学生经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有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基础还学过整数加减法具有了处理进位或退位问

  题的经验所以寄书一课主要是通过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时要注意进位或退位的问题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知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

  师 指着算式 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

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

1、

2、

3、4题。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

1、

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

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

5、6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

  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三第

1、2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

1、2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三第

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

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 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6 194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

1、2及“做一做”第

1、2题,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 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650÷6=

  2874÷3=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9=27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3)246

  2)246

  4)488

  8 )4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100、

7、

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

1、2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除法验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

2、

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指导练习: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1).出示挂图。 (2).笔算比赛。 (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

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3、出示:

14、10

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 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9)407

  2)420

2、(

)里最大能填几?

)×8<67

  7×(

)<58

)×5<48 70>9×(

)×9<73

  50>8×(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小结: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作者:美洋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2、掌握估算的方法。

3、商的中间、末尾有零的一位数除法。

4、估算的方法。

  第三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4、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1时刻。

2、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六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小数的含义的理解。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表示事物(元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略)

2.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出示例3。

3、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三、练习

1.做一做

  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教程由查字典数学网提供,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同学们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数学知识,请继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5

一、年级现状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3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方面: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8、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三、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2、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3、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5、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体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五、采取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6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

  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8、

8、

5、9.

25、

5、这几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

8、

8、

5、9.

25、

5、)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小数读写学习

(1)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指名读,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板书:元、元、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下面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上。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这里不要求学生尽全尽美地回答,只要学生能提到点自上,就说明他对于小数价格的实际含义有所了解,但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培养准确完整的表述能力。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 (1)生活例举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老师加以肯定)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一起来读一读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小明的身高是1米42厘米。 板书:1米82厘米

  师: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身高1米42厘米为什么能用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引出猜想老师身高用小数表示的方法,从而过度到本节课的另一核心环节——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111师:对了,1分米是1米的,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米

  10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3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米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米吗?上来指一

  10指。

  设计意图:以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和7分米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一枯燥,也为下一环节过渡提供铺垫。

(3)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1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米)

  1001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米

  1003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米)

  1003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米

  100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米) 板书:18厘米=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 板书:米、分米、厘米 5. 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小明的身高1米42厘米为什么能写成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王东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王东的身高是1米3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应前面的猜想,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富整体性。通过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的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反过来思考“米是几米几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

1.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2.价格竞猜游戏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小数计数法来玩一个“价格竞猜”游戏吧! 多媒体展示:玩具汽车师:玩具汽车的价格在100元——120元之间,有小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拓展的应用,第一个是让学生了解古今的小数的表示方法和小数点的设计者,让学生在学习构建小数的意义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第二个价格精彩游戏设计是为了综合运用小数的知识,不仅设计了小数的读法,还间接拓展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7

《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

5、6题。

  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岩前中心学校 魏富珍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

  5 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6 《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岩前中心学校 魏富珍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7 生交流反馈。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法。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师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第4题,第5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课件展示比赛情景),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1、师:怎样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情况统计图, 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静静地欣赏); 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 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③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 ④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算一算。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 28÷4=7(分)

  追问:

6、

9、

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 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 7表示什么?

  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说是

6、

9、

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

2、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并在课题后板书: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

3、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以下?(小组合作)。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①生在老师统计图上演示移的过程。

  移完后师问:他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也就说明:

10、

4、

7、

5、4这一住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②还有人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吗?

  算一算。

  师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出::10+4+7+5+4=30(分)

  30÷5=6(分)

  追问:

10、

4、

7、

5、4分别指什么?30指什么?6指什么?这儿为什么又除以5呢? ③“6”也就是

10、

4、

7、

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平均数6是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吗? (4)两个组的平均分数都算出来了,奖杯奖给谁?(全班一起为男生组喝彩)

三、趣味练习

1、你猜我猜。

  聪明的孩子们,向大家展示你的聪明才智吧。

  课件出示:你猜我猜。

(1)老师先露一手:师猜学生期中考试分数,故意说成就是平均数,最后再猜:肯定有人比平均分高,肯定比平均分低,并说:别灰心,好好努力,你会很棒的。 (2)老师平均每月支出1000元,猜一猜: 一月 二月 三月 ……

  元 元 元 ……

  指名猜,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

2、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请看(课件出示P94,T3)你能解决出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3、球迷们非常佩服篮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他们准备亲手扎花献给他们。看,(课件出示P94,T2),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3、争当辩论家。

(1)课件出题P95,T1。

  学生思考后全班出现两方:认为小明说的对和认为小明说的不对。两方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小明可能会有危险。

(2)某服装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 学生思考后以“能赢”和“不能赢”两方展开辩论。

4、生活中的平均数。

  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还知道哪里用到平均数的? (1)生举例。 (2)师出示:

①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西部最缺水的地区每人每天平均用水只有3千克。(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②五一黄金周期间,连云港旅游胜地花果山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万人,平均每天门票收入141万元。

5、你知道吗?出示歌咏比赛图和评委打的分数,学生先算平均分,电脑亮出最后得分,过渡到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学生再次算平均分。 说明:求平均数,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灵活解决。

四、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9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部分,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并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三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向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确定位置打下基础。 教材以首都北京**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了解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 教学难点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七个方向,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

  指南针、东南西北卡等。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西、南、北:教材第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1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出示例1课件情境图, 完成填空。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6.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2题 。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背儿歌: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____,后面是____,左面是____,右面是____。 (2)南风是从____吹向____的风。

四、课堂小结

  在你回家的路上辨一辨四个方向,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平面图: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辨别地图上的方向,通过学生填图活动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绘制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词语描述建筑物的位置。通过在练习活动中熟练判断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汇报课外认识方向的情况。(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3)玩“认方向”的游戏。 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发口令,另一个同学做动作。如 :面向南方,你后背对着的是什么方向。左边是哪个方向,右边又是哪个方向。 2.寻找首都北京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预设:能,北京在祖国的北方,又是首都,看到首都的红色五角星标志才找到的。 我们能在图上找到指定的地点,我们是否能利用学到的知识画平面图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课件出示例2。

  1.观察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师: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4.指导学生完成例2下面的填空。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 操场在图书馆的(

)面,图书馆在体育馆的(

)面。 教学楼在大门的(

)面,大门在教学楼的(

)面。 学生总结规律:

  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明确观察方法:先找准要作为观察点(标准)的建筑物的位置,在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看它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

  描述方法:以观察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具体描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的“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完成题中的三个问题。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 检查评价:(1)邮局在公园的(东)面,学校在公园的(北)面。 (2)小娟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娟家在小峰家的(东)面。 (3)体育馆在博物馆的(北)面,体育馆在学校的(西)面。 小结: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观察点不同相对应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也会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3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教材第7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吗?(板书:四面八方)四面是指哪四个面?(四面是指东、南、西、北这四面)

  2.教室的哪一面是东面?你是怎么知道的?与东面相对的是哪一面?(学生回答后在西面贴上一个“西”字) 教室的哪一面是南面?与南面相对的是哪一面? 通过复习东、南、西、北,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7页例3情境图。

  通过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5.我们已经知道南和北相对东和西相对,那么东北、东南又和哪个方向相对?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北和西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

三、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4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

1、

2、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8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能够确定场所的位置,进而能进行行走路线的叙述。 2.综合运用所学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知识的运用,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八个方向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及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八个方向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及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动物导游图。

  我们乘坐公交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有很多,请先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动物馆?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见教材第8页例4)。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1)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

(2)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路经我们学校的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强调对角的特点记住四个方向两两相对。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用估算解决问题,按照“口算——笔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编排,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都真实自然地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之中,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重视口算。

  2.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3.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4.把估算融于解决问题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课时安排(共计13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

  2.笔算除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第1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

  6 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准备

  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教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口答。

(1)1盒里面有(

)沓手工纸,10沓有(

)个十张; (2)2沓纸有(

)张,有(

)个十张; (3)80张纸有(

)沓; (4)2盒纸有(

)张,(

)个百张;

(5)400张能装(

)盒,有(

)个百张。

二、新课教学

  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 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 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 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 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 所以60÷3=2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7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

  4÷2

  9÷3

  8÷4

  50÷5=

  40÷2

  _____

  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

(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3.师生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13页第

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算:教材第12页例

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十几)的口算除法的过程,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理解算理;进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6÷3=

  35÷5=

  18÷2=

  4÷4=

  24÷6=

  49÷7=

  60÷2=

  50÷5= 600÷2=

  500÷5= 6000÷2=

  5000÷5=

  8 2.填空:

  80 里面有(

)个十;400 里面有(

)个百;46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9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多少根?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1)提出问题。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用这样的手工纸在手工课上大显身手呀!(是),老师这里有1盒另外加2沓彩色手工纸,想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三个组。

  师:1盒另外加2沓是多少张?要把手工纸奖励给3个组,怎么分?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一共是120张彩色手工纸。

  师:把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发给3组,每组得到多少张?应该怎样列算式? 教师板书:120÷3 (2)小组交流怎么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组1:100张是10沓,加上20张的沓,一共是12沓,将它们分成3份,每份里4沓,就是40张。

  组2: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除以3等于40。教师有针对性板书:因为12÷3=4,所以120÷3=40 组3:我们是先不看末尾的那个“0”,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追问:为什么算了12除以3等于4以后,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呢?

  因为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得到的是4个十,所以要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 组4:我们是想40乘3等于120,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3)优化算法。

  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用起来最简便?(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 用起来最简便。) (4)小试牛刀。

  240÷6=

  250÷5=

  120÷6=

  160÷8= 2.教学例3(探究66÷3 的口算方法)。

(1)读题审题。

  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样写算式? (板书:66÷3=

(2)独立学习。 想一想:66÷3应该怎样口算呢?

  先自己独立想想,可以小声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3)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4)小组汇报。

  师: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 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将6沓分成3份,每份里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里2张,合起来 就是22张。(课件演示。 ) 师:请大家按他说的方法,摆一摆、分一分。

  生 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 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 (板书:60 ÷

  39 =20,6÷3=2,20+2=22)

(5)引导小结。

  师:仔细观察第三种方法,想想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能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试一试:90÷3= 30÷3= 96÷3= 36÷3=

  师: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二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应该怎样口算?

  小结: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红红苹果谁来摘。以学生抢答形式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小羊儿快快跑。 46÷2= 84÷4= 40÷2= 80÷4=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并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材第

15、1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正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为什么要植树?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实验小学

三、四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问: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2)说一说,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3)那你打算怎么计算?交流算法,方法汇报。

  10 方法一:口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0除以2等于20,2除以2等于1,合起来就是21,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种21棵树。

  方法二:摆小棒。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三:笔算。请几个学生上台板书竖式。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师: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4)再同桌互说计算方法。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5)试算:46÷2=

  63÷3=

  48÷4=

  55÷5= 2.进一步探究竖式计算。

(1)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列式:52÷2= ) (2)尝试用竖式计算52÷2,并汇报交流。

  强调从高位算起;十位余下的数和个位相加再除;

(3)练一练:64÷4=

  91÷7=

  72÷6=

  85÷5= 3.比一比42÷2和5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总结计算方法: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4.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笔算的方法。

(1)紧紧围绕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比除数小和十位上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来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明确每求一位商要经过除、乘、减三步,并根据余数来决定商是否合适。 (3)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书写格式要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改错题)。

  师:树伯伯们遇到了问题,身上长了虫子,你们帮帮他们吧。

  说一说在笔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每次除后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课件出示练习四第1题(笔算题)。帮助青蛙过河来观赏小朋友们种的树。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吧。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达标训练

  1.练习四第1题。

  本题是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首位能整除和首位不能整除)对比编排,在巩固笔算基本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动笔计算前先观察数据的特点”这一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本题是通过出示典型错例,供学生判断和纠正,加深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算法。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小组分工进行改正。 (3)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本题是利用笔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多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让生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3)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第4题也是利用笔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本题连续两问,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的其中一个信息,要从第一问的答案中找寻。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学生并评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教材第17页例

3、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2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喜欢拍照,来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可是你整理过你的照片吗?看!小梦和小欣兄妹俩正在在家整理照片。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3情境图。 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信息并列式: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相片?算式:256÷2。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新课教学

  1.教学教材第17页例3。

(1)用已有经验,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尝试计算:256÷2=?师指明板演。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算法。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明确: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1表示1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 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用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3)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验算一下。

  师指明板演:其余学生将验算写在教材第17页的虚线框里。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 12×2 或 2×128 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 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 2×128=256(张)

  2.出示信息,教学例4。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师:用竖式计算:256÷6,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1)生交流办法。

  生:应把百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也就是用25个十除6。 师:25个十除6,商应写在哪位上? 生:十位上。

  师:25除以6为什么商是4而不是3?

  生:三六十八,25减18余下7,比除数6还大,所以不能商3。

  师: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生继续计算。

  生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13

  教师:25减24等于1,这个1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6落下来,与1个十合并起来是16。1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 生在小组内说完整的计算过程。 3.验算。

  师:怎样验算?

  生独立验算,余数怎么办?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师生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的“做一做”。

  学生计算、验算并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9~22页练习四5~2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四第6题。

  说一说商是几位数,学生在书上填写首商(看谁算的又对又快)。然后指名选择其中的两道题笔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练习四第

10、

12、16题。

  先让学生判断商的位数再计算,小组交流答案。 3.练习四第7题。

  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先判断商的位数,并说说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2.第15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14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四第1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自主练习

  练习四第

9、

13、

17、20题 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材第

23、24页例

5、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并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92÷2

  358÷6

  407÷9

  2.口算。

  28÷2=

  240÷8=

  36÷3=

  84÷7=

  0×2=

  3×0=

  0×9=

  8×0=

二、新课教学 1.学习0÷5=

  师:0×5=?那你知道0÷5=的意义吗? 生:把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道算式的意义?

  师:0÷5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分的每份是0,所以0÷5=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5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5相乘得0? 因为0×5=0,所以0÷5=0。

  2.练习: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0÷3

  0÷4

  0÷7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5 3.出示例题6。

  学生根据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要求: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每套花了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208÷2=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2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0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法,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起占位作用。 (2)要求小红买了2套世界名著,每套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216÷2=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方法。最后小组展示,优化算法。 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1除以2,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观察教材第24页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4.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比较前两道和后两道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3.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教材第25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应运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6 掌握商末尾是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360÷9=

  640÷8=

  0÷26=

  40÷8= 2.尝试笔算80÷4=(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跳绳?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兴趣,我们去运动器材超市看一看。 教师出示教材第25页例7,让学生观看例7主题图,然后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探究问题1:通过观察主题图,要知道650元可以买多少根短跳绳,必须知道每根(

)跳绳(

)元。

  师:要求什么问题?你会列出算式吗? 列式:650÷5=

  师:你会笔算吗?

  尝试笔算,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反馈(列式见教材第25页):

  2.探究问题2:要知道245元可以买多少根长跳绳,必须知道每根(

)跳绳(

)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笔算:245÷8。

  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

  提问: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个位上的5去除以8,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个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5乘0得0,把0写在5的下面,5减0得5。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3.计算正确吗?请验算一下。 4.小组合作交流。

(1)想一想,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么办呢? (2)说一说,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末尾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笔算: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第5题。 2.看谁本领高(森林小医生)。完成教材第27页第6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第

7、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7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教材第26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7

  36÷8

  68÷9

  60÷7 44÷6

  53÷8 27÷4 14÷3 54÷9 48÷9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700÷7

  720÷9

  400÷8

  880÷4

  600÷2

  540÷6

  55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

3、4题。

  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

5、10题。

  小组分工认真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的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全班汇报,比一比哪组解答既合理方法又多样。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4.完成练习五第

13、14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解答。

三、点拨练习

  完成练习五第

7、

8、

9、11题。理解题意,口头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7天传递了840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2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18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能摆出5个同样的蝴蝶图案,每个蝴蝶图案需要多少盆花,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做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出下列各数接近哪个数:

  278

  267

  499

  502

  246

  182

二、新课教学

  19 出示教材第29页例8:丽丽一家三口外出旅游,在宾馆住了3天,住宿费一共花了267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生: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里有哪些词需要注意?

  大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分析完了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算的?

  生1:求大约多少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267看成300计算简便 。 生2:把267看成270也可以。 4.回顾与反思。

  比较以上两种方法是不是都合理?小组讨论。

  生:267看成270和300都可以,但是看成300离267比较远,所以270比较合理。

  实际的住宿费是比90元多还是少呢?比80元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哪个结果更合理一些?为什么?

  师生一起回决问题的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更快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更加细心,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思考。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

  小结:思考把被除数看成多少计算比较快?

  除法估算时,被除数有时要看大,有时要看小,我们首先要看除数是多少再来确定。

(2)练习六第2题 。

  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2.应用练习。

  教材练习六第3题。 (2)解决问题。

  练习六4题,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 教学重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例9,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看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教师解释“够装”一词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小组交流解题策略,指名学生板书展示解题思路。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师生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以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2.对比这两种策略,你们更喜欢哪种? 3.师: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7题。

  本题是通过插图和对话提供信息,提出需要解决“能不能装下的问题”,将计算与计量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解题策略多样。可以先用乘法和加法求出水果的总质量再与1吨比较。主要还是让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你对解决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21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点

  1.学生自读教材第11页~33页 ,梳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4.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二、反馈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草地?

(2)丁晓林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七第

1、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梳理本单元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2 估算: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85÷4

  51÷5

  13÷2

  46÷7

  23÷3

  81÷2

  176÷8

二、新课教学 1.第4题。

  本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采用了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2.第5题。

  教师提醒学生看清题意: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7题。

  2.解决问题:有2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23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4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学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 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 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

36、37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复式统计图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男、女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项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引出主题——用统计解决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24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师:这里有6项活动,现在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同学只能选一项活动。 预设1:全班一同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差别较大,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请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3)分析数据。 师:从这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是相同的,但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用投影出示两张并排放置的统计表,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女生最喜欢看书的人数与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

  师:男生最喜欢踢球的人数比女生多多少? 学生回答。

  生:两张统计表这样放,比较起来有点麻烦,要是放在一张表上就方便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先议一议,然后发表你们的意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格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和“女生”;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25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现场统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做助手,统计、记录数据。 (2)交流答案:四人小组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 2.练习八第1题。

(1)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数据所传递的信息。

(2)让学生继续观察统计表,说一说自己还有什么想法,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本题是熟悉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个复式统计表中的纵栏和横栏中都有三项内容,与例题相比,增加了一个调查对象。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可以怎样看表格,再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 明确: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本题是让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体验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统计态度,养成良好地思考问题和梳理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收集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漏数的情况。教师可请学生介绍好的方法,如“边数边做记号”、“最后将人数加起来比照验证”等。还可以提问“从我们的体育成绩可以推断全校男、

  26 女生体育成绩的情况吗”,从而渗透在数理统计中由部分数据(样本)推测全体数据(总体)的思想。

  3.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本题通过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的图书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调查、收集数据。看看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三、实践活动

  完成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27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59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内容。

  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部分是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 笔算乘法主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 2.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3.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共计约11课时。

  口算乘法

  3课时 笔算乘法

  7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教材第4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28 多样性,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乘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口算练习:

  30×2

  30×6

  13×3

  20×4

  9×50 20×2

  40×7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材第41页例1。让学生观察,看看知道了哪些信息?和同桌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2.解决问题。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师:分析上述几种方法,讨论各自的特点,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以及原因。 学生先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1页“做一做”。

  比较上下两式,然后快速说出每组第二道算式的结果。 2.口算加强。

  20×4

  60×6

  80×4

  23×3

  500×4

  3×50

  240×2

  40×9

  70×3

  500×2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教材第42页例2及相关内容。

  2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知,经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难点

  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下面各题。

  13×4

  130×4

  15×4

  47×2

  33×3

  13×7 2.说一说13×4

  130×4

  15×4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口算乘法掌握得比较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2)

二、新课教学

  1.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2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1)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6×10 10×6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教师板书:①10×6=60

②6×1=6

  6×10=60

③6×9=54

  54+6=60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2第(2)题: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12×2=24

  24×10=240 4.小结: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整十数、整百数,再在积的后面加上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讲评时提问:31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12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2.思维训练。

  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的铅笔。(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30 3.动脑筋。

( )×30=900 40×( )=2000 80×( )=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43~45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不进位)。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计算过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口算。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上一节练习课,看谁表现得最棒!(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看谁反应最快。

  出示口算卡片。 70×70=

  60×90=

  80×50=

  11×40=

  30×80=

  20×70=

  40×60=

  31×20=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二、新课教学

1.练习九第1题。

  本题配合例1,主要是让学生分步写出口算过程和结果,强调了对于算理的理解和巩固。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口算,同桌订正。 2.练习九第2题。

  本题是直接口算的计算练习,也是配合例1使用。通过练习,巩固口算 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4名同学,利用开小火车的方式口算其中一列题目,展开小组比赛。在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练习九第5题。

  本题配合例2,主要练习乘数为整十的口算。通过练习,巩固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例如,165的口算过程如下:10×5=50,6×5=30,50+30=80。

  31 4.练习九第6题。

  本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一方面利用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用“单价、数量与总价”等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九第

3、7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九第8题)

  3.合作完成练习九第

10、12题。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在口算时应注意什么,和同桌探讨体会。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关:口算。

  27×10=

  28×10=

  5×4+3=

  2×3+2=

  34×20=

  20×40=

  6×8+2=

  5×9+4=

  第二关:笔算。

  用竖式计算:14×2 231×3 课件展示: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呢?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一位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哪一位满几时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算法。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怎样列式呢?

  板书:14×12=? 交流算法。(1)我这样算:14×4=56 ,56×3=168,所以14×12=168(本)。

(2)还可以这样:14×10=140,14×2=28 ,140+28=168,所以14×12=168(本)。

  32 师:把12个14分成了2个14和10个14.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 (3)竖式计算。 展示学生的竖式书写(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

  竖式见教材第46页。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强调每一步的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2.观察比较。

  师:今天学习的笔算乘法和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生:都是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要分别和乘数的个位、十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1.跟我一起来算一算,说一说吧!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解决问题。

(1)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2)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应注意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

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33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2题。(小组比赛) (1)学生独立笔算。

(2)小组校对。

(3)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辨析。

  完成练习十的第3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2)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3)全班交流。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8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十第

5、

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讨论出乘积的大概范围的场景,体现估算的价值。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教学

  34 1.探究例2。

  教师: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

  48≈50 37≈40 50×40=2000(盒) 大约有2000盒。 (2)笔算方法。 学生说算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2.学生接着在教材上完成竖式计算,掌握算理。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巩固练习

  1.24×41

  22×74 44×59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50、51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35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过渡: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76×18

  45×36

  89×46

  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2.完成第51页第6题。

  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第51页的第

7、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2.完成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当堂达标

  1.完成第50页第 5题。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

  68×53

  18×24

  48×79

  24×28

  3.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36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用连乘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掌握分析连乘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会列综合算式,掌握运算顺序。

  2.在探索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建立连乘模型,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3.解决连乘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连乘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数学问题,老师适时板书:一共卖了多少钱?)

二、新课教学

  我们一起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 1.独立尝试。

  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可以先求出每箱保温壶有多少个,然后用这个数量乘保温壶的单价。 2.组内交流。

(1)说一说,同位间互相说一说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

  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决,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多。 3.小组汇报。

  班内交流,列出算式。

  班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分步做,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45×12=540(元)

  540×5=2700(元); 12×5=60(元) 60×45=2700(元)。 可能会用连乘做,板书:12×5×45 4.教师点拨。

(1)找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一种算法:45×12=540(元)

  540×5=2700(元)。 (2)列综合算式,分析分步与综合的异同。

  这位同学和大家列的都不一样,他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12×5×45)。 我们请这位同学上台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基本训练。

  25×6×7

  104×4×6

  40×7×4

  12×8×7

  5×18×23 今后遇到像这样的连乘运算我们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总结出从前往后或从左往右的运

  37 算顺序)。 2.拓展练习。

  一只啄木鸟每天大约吃300只害虫,4只啄木鸟3天可以吃多少只害虫? 3.出示一箱暖瓶,求买6箱暖瓶需要多少元? (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因为没有条件,你可以帮忙把条件补充完整吗?学生可能会补充以下几个条件:一箱暖瓶的价格、一个暖瓶的价格,补充完整后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解题思路。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列式却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先求得问题不同,不管何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再去列式。 2.课内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连除问题:教材第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策略,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理解题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辆卡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学生汇报:54÷3=18(次)。

  说一说解题思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引入问题。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方法一:先求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方法二:3×2=6(组)

  60÷6=10(人)或60÷2÷3=10(人)

  38 答:每组有10人。

  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方法一:(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960÷6=160(盒) (2)可以装多少箱?160÷8=20(箱) 方法二:(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6×8=48(个) (2)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960÷48=20(箱) 2.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共折了216 只纸鹤。布置教室需要2行纸鹤,每行要4串纸鹤。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A .216÷2÷4=27(只)

  B.216÷2×4=27(只) C.216÷(4×2)=27(只)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连乘连除问题练习课:教材第54~57页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综合算式题。 2.使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每一道应用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三步式题里,有加(或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什么?有括号时应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黑板上补充两道题: (254-195)×(108÷9) 41×(115-12×8)

  巡视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连乘问题。

  39 第2题:一个西瓜大棚有8垄,每垄种35棵,每棵结2个西瓜。一共结多少个西瓜?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8×35×

  235×2×8

  2×35×8 第4题:一箱矿泉水24瓶,每次可以运走12箱,3次恰好运完这些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24×12×

  312×24×3

  3×12×24 2.复习连除问题。

  第15题:陈老师花36元买了3盒肥皂,每盒4块。平均每块肥皂多少钱?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上面的信息,先说说这是一个求什么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吗?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反馈:36÷3÷4 36÷4÷3 36÷(3×4) 3.引导学生思考,师生整理解题思路。 (1)每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数与哪个数进行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把题意读懂,再按照题意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教师巡视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

6、7题。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根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16题。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题意,先求出玩1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考虑还可以怎样租船,要花多少钱?

  注意: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就应该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

58、59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掌握算理。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连乘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整理与复习。

  40

二、新课教学

  1.主要知识。

  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主要学习那些知识?

  生:口算、笔算、解决问题。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2.举例。

(1)口算。

  师:那关于口算,你们能不能出一道,你觉得比较容易犯错,或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给我们其他同学做一做呢?动手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品:如:40×50=

  请学生说,你觉得这道题目为什么比较容易犯错?

  生:末尾的零可能会写错。

  追问:那这道题你会算吗?说口算方法。

  算完再追问:为什么积的末尾会出现3个0呢?

  师:看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积末尾有几个0是我们尤其要留心的地方。根据你们刚才的发现,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

(2)笔算。

  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让大家做了四道题目,并统计了做题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课件。 出示错例:

  算式 43×22 =

  75×31=

  63×27=

  76×54=

  师:现在请你当小医生,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讲解错误原因。

  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题目。 32×33=

  43×87=

  师:同桌互改,如有错误,同桌说一说他错在什么地方?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说一说错的原因。

  3.应用 。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

  师: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拓展。

  用

1、

2、

3、4这4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想一想:怎样组合才能使它们的积最大呢? 引导:先确定十位:列出算式:42×31

  41×32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很快的比较这两个算式得数的大小吗?

  学生笔算比较。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个因数在慢慢变大,第二个因数慢慢变小,积在慢慢变大。

  引导学生观察:积在慢慢变大的过程中,两个因数的关系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两个之间的差越来越小。

  总结:两个乘数相乘,如果两个乘数之和相等,那么这两个乘数之间的差越小,他们的积就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的时候,积最大!

  引申:其实这个知识,在学习第五单元面积计算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当两个乘数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时,也就是说,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的时候!长和宽的差越来越小时,他们的面积也就越大!当长和宽一样长时,也就是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41

  第五单元

  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75页的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共计约8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教材第61页例

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含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面积。

  教学过程

  42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引出新课: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认识面积的意义。

  观察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黑板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国旗表面的大小又是什么?

  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师:能像这样说说我们身边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生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教学例2:统一测量面积的单位。

(1)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出示例2两个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的方法。(有条件的可课件演示重叠过程)。

  师:你比较出了大小吗?

  追问:因为重叠以后剩下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小组讨论)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纸片,有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每一种都有若干张,你能借助它们帮我们知道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吗?说说你的想法。

(2)统一面积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师:用这些图形你准备怎样拼? ①用不同形状来拼行不行?

②都用一种图形来拼,我们拼拼看。

③观察我们用三种不同图形拼的结果,说说你对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看法,哪一种能清楚的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总结:圆形最然可以拼,但圆形不能完全将图形的面积覆盖,测量出来的结果会有误差;三角形也在拼的过程中出现了缺漏,测量起来也不太方便。而正方形没有以上问题,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测量最合适,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就能很清楚的得出面积的大小。

  3.练习: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

  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说出面积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1题。

  红笔描周长,涂色表示面积。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2题。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的。小组交流方法。

四、课堂小结

  小组内谈一谈你的收获。

  第2课时

  43 教学内容

  常见的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你见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教学教材第63页例.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在黑板上画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然后教师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加深理解面积单位。

(1)学具袋里找一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想办法记住它。 (2)闭上眼想一想它们有多大?用手比划出来。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 5.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4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的例

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学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现实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3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纸,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都掌握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送一个童话故事给大家:狮子大王准备把两块地分给小山羊和小猪猪,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正方形。小猪猪一看,急急忙忙地挑了一块长方形地,然后得意洋洋地对小山羊说:“哈哈,你真笨,我这么胖都比你跑得快,看来我占到便宜拉。”可小山羊却不紧不慢地说:“真的吗?” 同学们,你们说小猪猪占到便宜了吗?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1)。

  小组合作拿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得出面积

  45 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2.动手操作例4(2),摆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迁移、类推正方形面积。 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

  师: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教学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三、巩固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6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教材第6

8、69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巩固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及应用。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重点

  1.长方形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再现

  师:今天,小羊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愿意来帮助它吗?

  太阳升起来了,小羊“咩”的一声冲出了家门,想去外面走走,顺便吃点青草。当它停下来时,在它面前出现了两块草地,一块是长方形,另一块是正方形,小羊遇到难题了,“我到哪一块草地上才能吃到更多的草呢?”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动手操作:量出自己数学练习本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注意量的结果取整厘米数) 学生独立完,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3.小明画了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宽延长3厘米,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算出加长后的宽是多少,然后再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 4.聪明题。

  一张纸长3分米,宽2分米,如果要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达标,评价完善 1.填空。

  长方形的面积=(

)×(

),正方形的面积=(

)×(

)。 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

),周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面积是4平方分米,周长是(

)分米。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米,长是8分米,宽是(

)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2.判断。

  47 (1)黑板的长是4平方米。(

);

(2)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面积不变。(

) (3)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

) 3.选择题。

(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

)。 A. 相等

  B.不相等

  C.不一定相等 (2)20平方米是(

)计算的结果。 A. 长度

  B.面积

  C.重量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A.16米

  B.8米

  C.16平方米 (4)铁丝的长度是(

)。

  A.1千克

  B.1米

  C.1平方米 4.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0分米,长是36分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2)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感觉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些地方还需要进步?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0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与运用。 教学难点

  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与运用。 教具准备

  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抢答题:1米=( )分米;1分米=( )厘米;1厘米=( )毫米;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教学

  48 1.学习例6,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教师出示边长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1×1=1(平方分米)。 现在把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再次列式计算:10×10=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练一练: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学生交流汇报: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米×(

)米=(

)平方米;

(2)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练一练:8平方米=( )平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厘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黑板的面积是3(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材第71页例7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单位换算,进一步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认识到面积单位越大,数据越小,数据就比较简洁,体会单位换算的价值。

  3.培养学生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49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过交通路口的视频,看后学生说感受。

  师:行走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会看交通标志牌,遵守交通规则。你们认识哪些交通标志牌呢?

  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牌,学生辨认。

  师:其实在这些交通标志牌里也存在着很多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例7。

  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通标志牌是正方形的,边长是80厘米。 师: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这一块正方形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转化数学知识。

  师:怎样求标志牌的面积?

  生:求标志牌的面积,就是求正方形的面积。 结合正方形面积公式求标志牌的面积。 学生完成后,交流方法。

  汇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是80厘米,80×80=6400(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400平方厘米,合64平方分米。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换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小结单位换算方法: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3.学校的花园里有一个写着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合多少平方分米?(长150厘米,宽2米) 师:单位不一样,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5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基于此认识,本节课将以此为理论支撑,充分借助直观图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有机渗透集合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巧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目标要求上,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学习过有关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进而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或许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思考

⑴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在数数、分类、简单运算中有见过集合图,对此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则是第一次接触。

⑵教学的着陆点在哪里?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思想是学习的重点。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⑶本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体验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各部分的意 1

  义,并能应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了解重叠的含义,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会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直观图,在观察、猜测、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集合思想,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3.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应用知识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食物图、磁铁和磁条等。 学具:学习卡和两个橡皮圈。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发冲突 1.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点击课件将课题中的问号放大,然后引出笑笑和淘气后,导入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春游情境。

2.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将“一共带了多少个水果”巧妙转化成“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预设学生会出现迟疑并回答多种答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3.观察思考,揭示重叠问题。

  师:善于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重复的现象叫做重叠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咱们一起来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春游活动,巧妙地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引出单集合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穿针引线,悄然为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有序整理,巧设思维碰撞。

  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出六种水果,紧接着让俩位学生当笑笑和淘气将水果放 2

  回两个圈子里,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通过引导学生将水果放回两个圈子里,巧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欲罢不能非探个究竟不可。】

2.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怎样摆既能看出各自带了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橡皮圈,在学习卡上摆一摆、画一画,也可以编编号。

  学生利用橡皮圈在便用签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效资源。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可以活动的橡皮圈,为学生将两个单集圈巧妙交集提供便利,扫清思维障碍。】

3.展示交流,引出最佳方案。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认真操作。老师挑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图形,我们掌声请他们上来与大家分享。(投影展示)

⑴第一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画到圈子里。

⑵第二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的名称写到圈子里。

  鸭梨 猕猴桃

  草莓

  枇杷 苹果

  香橙 桃子

⑶第三种情况:学生给水果编序号写到圈子里。

  4 5

  1 3 2

  6 7 【设计意图:投影展示三种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第三种图形,体现简洁性渗透符号化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探讨、补充、质疑,使学生体会集合思想,发现韦恩图并理解其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丰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总结提升,据图列式。

  利用第三种图形和学生一起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最后强调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水果种类只能算1次。

5.介绍韦恩图,渗透数学文化。

(伴着音乐欣赏单集、交集、并集等各种集合圈)

【设计意图:有效总结梳理,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培养学生应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韦恩图的展示,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既舒缓思维情绪,又能感悟美妙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集合思想。】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上。(课本第110页第1题) 师:接下来,咱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几道生活问题。笑笑和淘气第一站在动物园里认识了很多动物,你们瞧!

  让学生回看书本学习内容,并做在书本上。 2.深度辨析,渗透有限集思想。

※ 两块面积都是4平方米的正方形塑料布铺在地上它们遮盖住地面的面积一定是8平方米吗?

3.成语接龙,感受不同集合图的魅力。 4.春游结束后,大家集合排队。

※ 笑笑从左数起排第8个,淘气在同一队里从右数起排第6个,他们这队有10个,问两人之间有多少人?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重复4个人,笑笑和淘气不算,他们之间还有2个人。 【设计意图:练习是目标达成的保证,有效的练习能使课堂更高效。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设计有趣味、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意渗透交集、并集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课堂回顾,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春游中,学到了什么问题?在解决重叠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呢?

  设计思路

  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思想的学习相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言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要渗透数学思想相对困难。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教材的真正编写意图,如何渗透“集合思想”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成了设计本节课的思想导向。

一、研读创新使用教材

  在解读教材时,笔者发现教材情境对学生而言虽是“熟悉的题材”,但并不符合实际。参加兴趣小组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熟悉的,但在学校的每周一节兴趣课 4

  中,同一个学生不可能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同时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加之新课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除非有学过奥数的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难以理解“重叠人数”。因此,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图,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在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问题意识引领课堂

  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本节课以“为什么求一共带了多少个苹果可以很快算出来,而求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却出现不同答案?”为起点,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引出重叠问题。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疑“怎么摆既能看出笑笑和淘气各带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将问题引向高潮,形成欲罢不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练习中也以问题贯穿始终,如活动二“盖住地面的面积最小是多少?最多是多少?范围在几和几之间?”,活动三“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汉字?你是怎么想的?”等,借助直观图形悄然引出交集、并集、有限集、多集等集合知识,丰富了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形成了另一波高潮,再次有效渗透了集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总之,本课力求使学生经历“观察情境——引发问题冲突——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学生自主建立手脑链接,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陈露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0页,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

  3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例1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钢笔8元一支,150元钱可以买多少支?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情景图。

①请小朋友们看图,图上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进行分析。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信息反馈

5、师引导:①32÷4=8(元)(求的是什么?)

②200÷8=25(包)(求的是什么?)

③小结: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6、议一议:如果张阿姨有50元钱,她还可以买多少包这种相同的饼干? (师强调剩下的2元不能再买1包,所以只能买6包这种饼干。)

7、李叔叔有250元钱,他又能买多少包这样的饼干?

①250÷8=31(包)……2(元),可以买31包。

②6+25=31(包),可以买31包。

8、小结:强调解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明确外出活动 要注意安全)

(2)教师帮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再让学生解决。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

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3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二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教材分析】

一、素材特点:我国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呈现的是学生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节庆祝活动中拍摄的各种照片的画面。现实而新颖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知识基础。

1、经验基础: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是以前面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在现阶段,学生可以借鉴的经验是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既像教材中的例子一样的材料。

2、知识基础:可以借鉴的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三、教材的地位。

1、是空间与变换的初次学习阶段;

2、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变换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第一单元 信息窗1 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 题】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240÷4= 360÷6= 450÷9=

  230×3= 45×2= 62×3=

二、创设情境,导课明标

1、创设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出示课本情境图)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蕴涵的美。

2、出示学习目标

三、尝试训练

(一)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出示自学指导:

(1)观察教材的图形,找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一定要仔细观察 。

(2)我发现这些图形左右 。 (3)如果从这些图形的中间画一条直线, 。

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独立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尝试解。

(1)观察教材的图形,找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2)小组长对组内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

3、小组汇报,点拨归纳

  像上面这些图形,如果从这些图形的中间画一条直直的线,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

四、巩固练习

1、请按要求完成课本第21页自主练习第1题。

2、请按要求完成课本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题 。

七、板书设计 对称轴 【课堂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主备人:王建国4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第一单元 信息窗1 第二课时

【课 型】 练习课

【课 题】 热闹的民俗节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导课明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基础练习

  1200÷4= 3200÷8= 120×4= 119÷3≈ 362÷6≈ 537÷6≈

三、拓展训练

  练习册8页

1、

2、题? (1)小组统一结论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精心备课 精细研讨 精品呈现

  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 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对组内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 (3)小组汇报,点拨归纳

三、达标训练

1、自主尝试解决。 (1)练习册8页的3题。 (2)练习册9页的1题。 (3)练习册9页的2题。 (4)练习册9页的3题。

2、合作探究

(1)小组统一结论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好。

  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对组内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 (3)小组汇报,点拨归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9页4题。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王建国 6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 月 日》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中,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探索并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适当介绍中国农历等方面的知识。

  3归纳梳理,形成比较清晰的时间单位知识体系,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自学任务卡、自带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好,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谁能说说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很高兴大家能记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你能说说刚才自己说的生日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年、月、日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学新知

  昨天让同学们在家搜集不同的年历卡,带来了吗?都有哪些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由小组长记录在表中,然后将不同的年历卡放在一起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合作完成自学任务卡)

  自学任务卡:

(1) 一年有( )个月。

(2) 有31天的月份有(

),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有(

),是小月。 (3) 你是怎样记忆大月和小月的?

(4) 二月有(

)天? 为什么二月善变,有时28天,有时29天?(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2、学生小组分享交流

  刚才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其他小组同学的自学成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学生:我知道年月日的知识是这样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是小月。

  学生: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还想补充一下: 一年有(12 )个月。

  师:每个月有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什么规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一记吗?

(学生可能汇报儿歌记忆法,拳头记忆法) 学生: 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学生: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举例说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以此类推,每过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

  学生:我们查阅了资料,想补充一下: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比如2000年得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检测练习

(1)判断下面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2)算一算一年有多少天?

4、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我有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为什么二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一年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为什么会多出来一天?(请学生自己解疑,或教师帮助解疑)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学会了吗?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吗?下面我们就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练习十七第1题

(1)儿童画展从星期几开始?到星期几结束?一共展出几天? (2)5月5日妈妈出差回来,回来那天是星期几?共出差几天?

2、实践运用

  练习十七第2题(1)2015年2月14日早晨,牛奶还能喝吗? (2)学习机今天坏了,在保修期内吗? (3)灭火器从哪年开始必须进行检验? 3﹑拓展延伸

  商场进行相机促销活动,从某月28日开始,为期5天结束,结束是哪一天?想一想,说说你的理由

  4﹑活动记忆,记一记节日。

  先在今年的年历上找一找,五月有哪些特别的日子?九月有哪些特别的日子?

  请学生在自带的年历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春节是几月几日?

  春节怎么总在变化呢?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找出春节是几月几日。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计的,请学生观察农历,像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5、布置课外作业,回去搜集整理一下,一年中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还有哪些?它们在几月几日?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 生:世纪、星期、季度… 生:时、分、秒……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像世纪、星期、季度、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以后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有关时间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

3、

5、

7、

8、

10、12 (31天) 小月:

4、

6、

9、11 (30天) 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教学反思

《年月日》教学的重点是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备课时预设的不够充分,以致课上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不够及时,解决繁冗。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给予评价。

3、左拳记忆法在讲授时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会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节课练习较少,学生动笔的不多。应给孩子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5

  位置与方向 整理和复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师谈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2、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师: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打开书看P2-12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分别是?

(2)找出教室的东方,然后指名找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3)根据线路图,简单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完成P112页第1题。

(1)看图,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2)说一说从她家到健身园怎么走? (3)生汇报交流。

2、指定教室内任一名同学,请他周围的人分别说一说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1、能谈谈你在在这40分钟里的一些收获吗?

  乘法、除法 整理和复习设计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会熟练地口算、笔算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会用乘法验算乘、除法。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乘、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各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例题。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些例题解释同一个内容?这些内容你理解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师巡视;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112页第2~4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估算,第2题用口算,第3题用笔算。)

(2)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P116-117页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统计和年、月、日 复习设计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4、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复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每一位学生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分别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各单元分别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例题。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些例题解释同一个内容?这些内容你理解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各单元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

  师巡视: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各单元知识结构图分别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各单元所学知识。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113页第5~6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最后反馈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P117-118页第5-7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面 积 整理和复习设计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师谈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2、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面积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

  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呢?

  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毛巾橡皮擦

  练习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教室

  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3)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1、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2、师总结。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理和复习设计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师谈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2、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P88-98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生独立完成P115页第9-10题。 (1)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2)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生完成P118-119页第10-12题。 (1)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2)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5篇 三年级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共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