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大班教案7篇

时间:2025-07-13 11:5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滚动大班教案7篇,以供参阅。

滚动大班教案7篇

滚动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用图示记录自己的操作。

  活动准备:

  1、蔬菜、水果若干;

  2、一次性纸杯;

  3、各种形状的盒子;

  4、记录纸、水彩笔;

  5、表格。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幼儿根据以往经验猜测活动室中那些东西会滚动,那些不会滚动。小朋友,今天老师在活动室里放了好多东西,现在我想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滚动的,哪些不会滚动。老师把这些东西列了一张表。这一边都是这些东西的形状,这一列是我们小朋友猜的,如果你们猜是不会滚的,老师就打勾,如果你们猜不会滚的,老师就打叉叉。

  (2)幼儿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猜测,调整原有认识:好多事情不能光凭猜的,一定要做过有明白。请小朋友把会滚的'放桌上,不会滚的东西放在箩筐里。

  (3)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

  总结:圆圆的物体会滚动,形状圆圆的物体会滚。

  二、让幼儿操作会滚的物体,从中发现秘密。

  这些会滚东西还有什么秘密藏在里面?请小朋友来玩玩看,玩后再请幼儿说上。

  三、教给幼儿记录轨迹的方法:

  现在请幼儿每人拿一张纸,拿一支水彩笔,把刚才你发现的秘密记下来,注意箭头:

  四、教师提出来新问题,引导幼儿再思考,再验证:

  (1)提问:为什么茶叶筒和纸杯长得差不多,两个会滚得不一样呢?(上下都是两个圆)

  (2)请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交流结果:这些会滚动的东西都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直着滚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快,滚得慢跟小朋友用力有关系(如果幼儿提出,教师可点一下)

  五、延伸:

  今天我们小朋友玩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在地板上滚的,下一次我们把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放到席子上,塑料泡沫上、草地上、洗完澡擦身子的大毛巾一滚,看是不是还能滚得那么快,好吗?

滚动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

  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滚动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滚动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 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准备:

  1、 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 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 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 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 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 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 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 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滚动大班教案5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滚动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室外:

  (1)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

  2.室内: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圆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以及装着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小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想一想,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①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②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③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而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形轮子会滚动。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形的东西会滚动的道理,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问:

  ①“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②“轻轻推它会怎样?”(会滚动)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搬不动)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轮,再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搬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分别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小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幼儿园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幼儿自由回答:汽车、飞机、火车有轮子,挂窗帘的轨道有滑轮,升国旗的旗杆上有滑轮,沙发下也有轮子等等)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向幼儿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教师事先给幼儿每人准备一只盒子做车厢,并先在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签的洞),幼儿把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让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然后,拿着自制的小车到室外玩。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滚动大班教案7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滚动大班教案7篇相关文章:

《呼噜呼噜清洁歌》大班音乐教案3篇

实用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常用4篇

大班教案7【5篇】

上学期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3篇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3篇

精大班教案5篇

大班教案107篇

幼儿园大班上册《鸟窝》美术教案11篇

大班游戏垫子上的游戏教案3篇

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教案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