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6篇 阿基米德原理优秀教案

时间:2022-10-14 15:2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6篇 阿基米德原理优秀教案,供大家参阅。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6篇 阿基米德原理优秀教案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

  一、眼中有物理,处处是实验

  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时,我用较大的字体板书简写了课题《动与静》,流畅与缓慢相间(刻意示范),转身问一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字写的很优美!”我还是表扬了学生“谢谢你的赞美”,示意坐下,再无二话,因为这不是我要的答案。再问一个学生,答曰:“写字的动作很潇洒。”我笑笑——“动作”二字来了,期望值在慢慢靠近,期间有些学生在瞅课本,即刻问之,答曰:“手在运动,黑板在静止。”掌声响起来了,然后我补充说,学习和观察有时是一瞬间的,不一定是苦思冥想的,获得掌声的同学善于学习,因为他瞅了一眼教材,但是他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学习了本节课,同学们就学会了物理观察与表达。

  我的反思:1.人文观察与科学观察仅是习惯、思路与目光的倾向,科学观察也要从成长环境、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养成。2.物理实验是顺其自然的,也是随时随地的。

  二、活用身边物,少讲有奇效

  在用学案学习完参照物和怎样描述运动与静止后,对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概念教学直接用实验整合过程,用两节粉笔头在多媒体强光背景下,食指和拇指同处夹住自由释放,一次性观察了直线运动与相对静止。掌心共放两节粉笔头斜向上同时抛出(注意动作的协调)一次性观察了曲线运动与相对静止。同时多媒体强光在屏幕上形成的随动阴影给善于多方观察的学生留下的物理信息不就更多了吗?

  三、用学生所带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时,实验场地就在教室,让学生们明白电子表的计时功能,运动的物体就让学生承担,运动的距离就是教室的前后墙壁间距。我们教师的地砖间距刚好每块一米,行走测时不成问题。奔跑时可以让学生来回折返测时间,同一学生做,不同的学生做,测时多人测等,广泛的获取数据。控制变量的数据与不控制变量的数据比较与计算让学生彻底理解v=s/t的物理意义。

  反思: ①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物理。 ②计时员和运动物(学生)要根据平时观察恰当搭配。

  四、手机潜水,一举多得

  在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时,我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约半米高的透明塑料桶盛满水,把自己的手机用塑料袋密切封闭,让其下沉到水底。打开彩铃光声功能,告诉学生我的电话号码,让学生现在可以给我打电话,当彩铃响起时,全班同学不仅听到了声音,还看到了水面的起伏振动。发声体在振动,介质(水)也在振动,清水时,学生看不到彩铃的光线效果,我在水中洒了一些粉笔末,侧面的学生都能看到光影的闪烁了。他们很兴奋,我给他们开玩笑——这叫水中卡厅。“谁打通了我的电话?”立即表扬:“你下手很快。相信疏散演练时,你一定是高手”。

  五、巧用烧杯做光折射实验

  大烧杯与激光笔(三只),薄壁烧杯装满水,水面斜进、垂直进;侧面直进折射和凸透镜汇聚一次搞定,非常清楚。

  六、圆筒茶叶罐,巧妙做实验

  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我用茶叶桶做小车:讲义夹搭斜面,讲桌做平面,粉笔盒做被推动物体,讲桌边标画推动的距离,罐中装粉笔改变质量。简单而明了的把实验探究课程做清楚了,达到了手中无仪器,实验满桌串的奇效。

  七、探究导电性,亲切又育人

  倒序讲课,突出电阻,在探究导电性时,就用电阻说话。把灵敏电流计机械调零示数左端“0”位。采用大刻度盘,认清+-接线柱,用一节旧电池做实验,准备食盐、食用碱、醋各一包,从学生手中要钢尺、塑料尺、衣服等;另外准备湿树枝,电工用具等随意做;然后用固体食用盐、碱做实验看导电性,再配水溶液。最后用自来水、人体做实验,让学生连入实验电路,还可以让两个学生串并联看出电流大小变化,很有意思。开放的课题:饿了!给人通电?电能能否直接给人体使用,终生课题。很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学好物理课不难,走进厨房做饭,厨房就是离学生最近的实验室。

  八、模拟海上打捞与中考实验总复习备考提练

  海上打捞(填满表1)

  集中了:浮力、滑轮组、械杆、电动机的综合装配

  涉及了: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秒表、刻度尺的使用

  应用了:力、运动、功、功率、效率……物理量的测定与计算

  落实了:一个接近实验的综合应用

  过程与方法:一表揽尽中考核心

  九、蒸汽炮弹(填满表2)

  集中了:质量的测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生活中的热机,能的转化,功能关系,热机效率;

  涉及了:天平、刻度尺、重锤线、热值表;

  深化成: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探究出:外燃机被淘汰的原因及意义。

  学生用品:教材(热值表使用),秒表(配备),计算器、草纸。

  优点:课题新颖;实验的整体综合性很好;实验设计充分全面体现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充分,搭配严密周详;表格设计的通透性体现了学习进程的渐进性;充分展示了传统教学在短时间里怎样复习实验课;模拟炮弹的随机性提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性;随机填表与计算也让学生动起来。

  缺点:仅限教学演示与讲解;学习方式单一(听和看),学生参与性不能体现。

  改进:增加实验设备,让学生也能动手;适量调整授课时间,不一定要在短时间完成;将实验拓展成可靠的学生实验总复习专项,在今后的教学中延续下来。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2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物理浮力教案(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3

  初三物理变阻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

  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接法又有多种,因此变阻器是初中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方案已作过调整,在电学问题中不出现变阻器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加以注意.

  本节的另一内容电阻箱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对照和思考,仔细观察变阻器,做到实物、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三者相对照.

  教师引导、启发、示范,学生观察、亲自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引入本节课题时,创设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突出变阻器的作用,有效地减小教学坡度,加深学生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的认识.可以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特点等对比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演示1 出示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

  1.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

  2.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

  演示2 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一、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那么滑片移动是怎么改变连入电路成电阻的呢?

  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从构造入手分析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

  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

  演示实验3.

  是根较长镍铬合金电阻线,其中 是金属做成的触头,当 向右滑动, 示数变小,当 向左滑动时, 示数变大.

  同学分析:

  这个实验是靠什么来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靠触头在电阻线上移动,来改变连入导线长度),教师指出这就是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这种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与我们手中的变阻器有什么不同?实验中为什么用我手中变阻器,它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析,总结(改变电阻效果明显,节省空间,减小仪器体积)

  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概括上述分析,滑动变阻器原理是通过移动滑片与电阻线的接触点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 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的.

  根据上述分析,简单地说滑动变阻器就是一个带可滑动滑片的电阻,作为一个重要电学元件可用符号

  表示,其结构可以简单示意为

  滑动变阻器使用

  滑动变阻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变阻器接入电路才能起到改变电流的目的?

  首先要使变阻器成为电流的必经之路,即变阻器要串联连入电路.

(1)要将两柱接入电路,导线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连入电路.

(2)要串联在电路中.

  让学生实验,每组按下图连好电路,并根据你的连法说出哪部分电阻线连入了电路.在这里解决“想想议议”

  四柱变阻器有几种正确接法?并总结规律“一上一下”.

  2.指导学生将滑片移到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一端闭合开关.

(1)分析猜测滑片右移, 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2)分析猜测滑片左移, 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3)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4)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时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同,闭合开关在电路中电流大小不同,电阻最大时,电流最小,电阻最小时电流最大.电学实验为了闭合开关时防止电流的过大而烧坏元件,要求滑动变阻器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即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位置.

  3.前面观察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是什么意思?

  滑动变阻器和一切电学仪器一样有自己的规格参数,每个电阻器都有规定的最大电阻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即使用前要了解铭牌,电流不允许超过允许最大电流值.

  二、电阻箱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前面听收音机时,调节音量时,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那个东西,是无线电技术中常用的变阻器,叫电位器(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但这些变阻器有一个缺点,虽能改变电阻,但不能读出电阻具体数值,有没有能读出阻值的变阻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电阻箱相关内容后回答

(1)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有什么不同?(滑动变阻器电阻是一圈线一圈线地改变,逐渐改变电阻,电阻箱随旋扭转动是“跳跃式”的改变)

(2)它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3)怎么读数?

  学生回答后总结

  滑动变阻器

  电阻箱

  不同点1

  逐渐改变电阻

  跳跃式改变电阻

  不同点2

  不能读出该电阻值

  能读出电阻值

  读数方法:各旋钮“△”所对数乘以倍率之和.

  学生总结读数方法

  各旋钮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滑动变阻器

【组织形式】个人或小组

【活动方式】

  1、弄清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搜集有关材料.

  3、动手制作并进行实验.

  物理教案-变阻器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4

  1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2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研究它们的规律,可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磁场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电阻、密度等。还有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大气压强的测量转换成测大气压支持水银柱算的压强;测

  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看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3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响度的影响因素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或乒乓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4累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相同纸的厚度再将结果除以100,这样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

  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5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

  6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比如: 磁感线,它是不存在的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些曲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液柱,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光线,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还有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

  7科学推理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8多因式乘积法

  如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9逆向思维法

  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

  10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11分类法

  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12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

  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13比值定义法

  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5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6

  物理教案《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三、新课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7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师准备:电阻定律演示器九套 演示电表一块 电源 小灯座 电流表 开关各九个 导线每组六根 金属勺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铅笔(芯)、钢尺

  教学方法: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8

  学生对上学期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电学知识遗忘得比较多,也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另外,开学第一天难免有些进入不了状态。

  所以,综上所述,本节课效果不是太好。我应该提前几天把演示仪器准备好,或者是在上学期末先备课把实验仪器准备好,而且得有备案,上课前应该事先再把实验做一次,还要带电吹风。应该准备一些多调动学生的小实验,或是小活动。

  我先是由闪电高压放电现象开始引入,这点我觉得有点不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是否可以给个“电压”这个名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触到“电压”这个名词,让学生自己领导自己,进入 《电压》的大门,不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锻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9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在课上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普通导线都是用铜或者铝制成的,而不用铁丝?(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分组做P14图6.3-1实验(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知的信息是学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法)

  二 导学达标,形成概念

  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铜丝的电流比铁丝(或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大。是因为导体虽善于导电,却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一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板书:(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符号:R

  让同学们阅读P15的内容并回答电阻的单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常见的电阻值:(大屏幕)

  人的双手间(干燥) 1000--5000Ω 人的双手间(潮湿) 200--800Ω 照明灯泡(工作时) 100---Ω 实验用小灯泡 5--50Ω 实验室用的导线(每根) 0.01--0.1Ω 电流表 0.1Ω左右 电压表 10 KΩ 教师启发:同学们通过比较前两组数据得到什么启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从物理走向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学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那么电阻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猜想:可能导体的种类,粗细,长度 ,温度等有关

  设计实验:老师先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把只有材料不同的两段金属丝接入上面的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把只有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金属丝连在电路中。

  进行实验:

  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并记录数据。(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与论证:

  投影各组实验数据并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

(三)影响因素:

  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评估与交流

  实验中导体的电阻阻值都比较小,所以电路中的电流较大,每次测得数据后应立即断开开关,尽量减少电能损耗。

(四) 同学们自己阅读18页科学世界中的半导体和超导体。然后通过15页图6.3-3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节:由学生互相补充完成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0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1

  物理课阿基米德原理的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3 分)

  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和演示:包括巨轮在海上航行,小铁盒漂浮在水面上,在天空中飞行的飞艇和热气球。

  师: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上斩风劈浪,驰骋万里,为什么巨轮不沉入水底呢?

  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巨轮受到浮力作用。

  师:浮力方向呢?

  生:竖直向上。

  师:飞艇和热气球能带人类飞向高空,那么飞艇和热气球为什么能在高空遨游呢?

  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师: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出新课。

  推进新课

  一 认识浮力(8 分)

  1. 气体的浮力

  师演示氢气球

  结论: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浮力。

  2. 液体的浮力

  探究1 称重法测浮力

  a 在空气中测出物块的重力

  b 将物块浸在水中再称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

  师: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浸在液体中的物理受到浮力作用。

  板书1)浮力定义: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称为浮力。

  板书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

  板书3)浮力大小F 浮=G―F’

  师: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入下一个探究。

  二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0 分)

  1. 猜想与假设

  首先列举例子如:死海读书,把球用力往水中按。进而学生猜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浸没在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等。

  2. 设计实验

  1)把物体分别浸没在 不同密度的清水和盐水中,计算物块在两种液体中的浮力。

  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且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观察同一个物体的'不同体积浸在同一种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液面的情况。

  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3)观察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不同深度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没在液体中深度无关。

  3.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2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且要能控制课堂活动;建议再花一课时进行习题讲解。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3

《实验用刻度测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4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受力面,

  2.会用力的图示法画压力。

  3.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4.记住压强的定义式。5.记住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Pa)。6.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过程与方法: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直接反应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将它定义为压强”,认识建立概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准备器材:墙砖、泡沫塑料(或海绵)资源:PPT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PPT显示图片)人在松软的泥地上行走时,脚会陷下去,而沉重的坦克在同样的泥地里行驶,为什么却陷的较浅呢?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压力和压强)。新课教学:

(一)、压力(PPT显示图片)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时,有一个垂直压在地面上的力。手按图钉时,有一个垂直压在墙面上的力。

  1.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并指向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三要素:⑴ 作用点:被压物体的受力面。⑵ 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并指向受力面。⑶ 大小:置于水平面上:F=G (压力大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物体放在斜面上时,F≠G)? 练习作图:

  1.一个重为20牛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水平地面所受的压力。

  2.重为10牛的物体放在斜面上,对斜面的压力为8牛,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斜面所受的压力。

  3.如图所示,用20牛的力将重15牛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用力的图示作出墙壁所受的压力。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压力也有作用效果,是什么效果呢?请大家像我这样做手压铅笔的实验,然后看两个手指受到压力以后,产生了什么效果?(形变,压力与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形变程度是否相同?(不同);请同学们再用力一些,观察形变程度如何?请同学们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板书(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生思考好了后,请举手回答。教师点评之后板书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大小。)[实验探究]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采用控制变量法,按下图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论](1)分析(a)和(b)两图可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分析(a)和(c)两图可得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问题: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提示:想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PPT显示图:计算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思考:若在以上实验中要比较图(b)与(c)所示情况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则应如何比较?(比较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师: 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把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定义为压强,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压强越大,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反之,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

(三)、压强1、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4、单位: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5、表示的物理意义:1500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为1500牛。

  6、一张报纸平整摊在水平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一个人站着对地面的压强为15000帕。

(四)、解决问题人在松软的泥地上行走时,脚会陷下去,而沉重的坦克在同样的泥地里行驶,为什么却陷的较浅呢?(因为人行走时对地面压强大于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谈话与讨论相结合。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教具学具】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圆珠笔、压力小桌、砝码、钩码、木板、木条、面粉、细砂、海绵、橡皮泥、铁钉、杯子、砖头、纸盒、图钉、木块及周边其它物品。

【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 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概念 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 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 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 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6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共16篇 阿基米德原理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案优秀范文3篇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点

刻苦钻研的阿基米德故事(读阿基米德的故事的心得体会)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阿基米德原理精彩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