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4-13 12:52:09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5篇

第1篇: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某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和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第2篇: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一、教学内容: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技能目标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教学策略

  1、本单元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检验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创造较为真实的模拟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卡片、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懒羊羊要去旅游,可以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它想同学们给它一些建议)

  2、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设计意图】

  以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喜羊羊创设情景,能迅速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探索计算方法

  1、 出示例1:

  故事情节:懒羊羊出发时给灰太郎看见了,于是灰太郎去追喜羊羊。

  我们来看看灰太郎能不能追上懒羊羊。

  出示:灰太郎骑自行车追,1小时约行16千米。

  懒羊羊坐在特快列车上,1小时约行160千米。

  师:同学们能追上吗?

  (1)灰太郎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2)懒羊羊坐特快列车上,3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灰太郎马上回家,改坐飞机。(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

  灰太郎3小时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4)最后灰太郎抓住了懒羊羊。

  2、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还是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中的人物,情节吸引学生进行枯燥的计算,目的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有趣。

  另外,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迁移到新课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去。

  (三)尝试练习。

  1、懒羊羊给灰太郎抓住的消息传到喜羊羊那,于是喜羊羊马上出发去营救。它来到灰太郎的家。可是门锁着。要打开这把密码锁必须要同学们帮忙。同学们愿意吗?

  出示P46做一做(密码就是这些题目的答案)

  同学们完成后展示多煤体把灰太郎的房子门打开。

  2、门开后经过花园,花园里的花朵挡住了喜羊羊的路,喜羊羊须要同学们帮忙。

  P47练习六第1题(每算完一棵花,就倒下让路)

  【设计意图】

  有了上面例题的讲解和训练,也因为有了旧知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所以教师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做,让学生在计算学习、练习中减少枯燥的情绪。

  (四)巩固新知

  1、经过花园,前面就是关着懒羊羊的房间,在但是前面共有三个房间,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好吗?

  (一起完成P47练习六第2、3题)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通过具体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知识得到一个升华。

  (五)课堂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体会三们数乘两位数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教学检测安排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题

  九、相关练习

  书本上练一练和练习六中相关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灰太郎:

  16×3 =48 800×3 =2400

  16×30 =480 800×30 =

  懒羊羊:

  160×3=480

  160×30=4800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P47练习六,第4、5、6、7、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计算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点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四、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五、教学策略

  1、本节课内容主要以比赛形式完成。吸引学生计算的兴趣。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补充一部分的练习 。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47练习六,第4题。

  揭示课题:口算乘法练习课。

  2、P48第5题。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的内容,作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做到巩固的作用。

  (二)理解提高

  1、第6、7题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与以前所学的乘法意义相同。加强巩固乘法意义的学习和理解。对今后乘法应用掌握有良好作用。

  (三)拓展练习

  第8题和思考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是提高题,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能掌握,所以教师讲解分析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同学。

  (四)课堂作业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并作为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手段。

  (五)板书设计

  (板书有关的练习题解答)

  第三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彭亚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忆旧引新

  列竖式计算: (1)145×2=(2)45×12=

  学生先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再计算。最后再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旧知识?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 课件呈现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二)、估算。

  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三)、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2、学生小组交流:(1)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2)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3)最后算什么?

  3、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计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4、找出学生一对一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5、沟通联系,归纳算法。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翻牌游戏:找找红色的两个数字相乘的末位数字藏在哪张牌下面。

  2、三级跳:列竖式计算163×21时,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3、笔算竞技:比一比,哪组算得又快又准。

  134×12 25×116

  241×23 217×42

  4、 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5、 脑筋急转弯:不列式计算,你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设计意图:四位数乘两位数表面看只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一次拓展,但实质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法则的一次检测,是对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再次训练。)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杨忠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3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 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 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  240×20 (板书:因数末尾有0)

  2、 你能口算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学生猜一下,我们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呢?请看以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运算知识迁移,构建新知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的问题,并评价,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老师能提一个问题吗?大家思考老师的问题包含了几个问题啊。

  出示例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

  (1)、怎样列式?

  (2)、怎样计算?

  (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

  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

  (4)通过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

  (1)学生独立列式,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和探索;在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碰撞思维,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与碰撞中,收获和发展;在收获和发展中,进一步学会学习与思考。)

  (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220×40 106×60 360×25 580×12

  三、巩固计算,提升技能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修正。修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 课件出示课前的交通工具时速集合图片,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提出相关问题,同桌互考互查。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什么技巧吗?你今天学得开心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2、4题。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练习八的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搭载天宫一号火箭发射实况,让学生感知速度.

  师:近段时间发生在中国的航天科技大事是什么?

  某月某日21时16分,搭载着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把天宫一号准确的送到太空。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短篇,火箭的速度快吗?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2、关于速度,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3、揭示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1、 速度的含义

  出示图片,介绍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动速度等等。

  引导学生说出速度包括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时间单位,还要有在这些时间里行的路程。(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可以用速度来比较快慢,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再通过交流每一个速度分别可以表示什么,深刻理解速度的含义。】

  2、速度的统一表示

  (1)小组讨论:速度的写法,读法。

  10米/秒 读作:10米每秒 10米/时 读作:10米每时

  (2)了解在生活中的速度。

  猎豹 (图片)追捕猎物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

  火车(图片)全速行驶的速度高达2千米∕分

  长征三号甲火箭(真实图片)的速度是8千米∕秒

  嫦娥一号(真实图片)的飞行速度是8000米/秒

  光的速度是千米∕秒(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出学习速度的统一写法的必要性。而不是把速度的统一写法直接的灌输给学生。】

  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1)80×2=160(千米)

  (2)225×10=2250(米)

  【设计意图:从现实情景入手,探究求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题(1)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距离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怎样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讲解: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梳理、小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八的第5题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

  2、练习八第8、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五、布置作业

  1、用统一符号表示下列速度

  (1)天蛾是一种昆虫,它飞行的速度每小时可达53千米,可以写作 。

  (2)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叫尖尾雨燕,它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以写作 。

  2、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作业,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例3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

  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225×10=2250(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总评】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看嫦娥一号飞行的实况录象,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比较小军和小刚的速度及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总结出求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四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 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开火车形式)

  师:1只青蛙 生:4条腿。

  师:2只青蛙 生:8条腿。

  师:( )只青蛙 生:( )条腿。

  …… …

  2、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4×1=4,4×2=8,4×3=12。。。。。。)

  3、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因数、因数 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青蛙“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4

  6×2= 20×4=

  6×20= 10×4=

  6×200= 5×4=

  2、通过观察算式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会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学生的推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思维的条理性,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学生举例子,验证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尝试练习:

  (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乘 2倍,那么积也(     )。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除以 3倍,那么积也( )。

  [设计意图]: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应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13=52 24×300=7200

  4×130= 24×30=

  4×1300= 24×3=

  40×13= 12×300=

  400×13= 6×3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训练学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变化的规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大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4、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练习九第3题

  板书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不变 乘几 也会乘几

  : 不变 除以几 也除以几

  乘几 除以几 积不变

  (0除外)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的判断。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主题图、课件、游乐项目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孕伏

  师: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在秋游前,学校安排老师去买一些饮料和水果。(出示图片)

  问: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老师买酸奶用去153元,买果汁用去102元;买苹果用去101元”。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买饮料和水果大约用了多少钱?

  生:153+102+101≈350

  150 100 100

  师:如果老师刚好带350元,你认为够了吗?指名生说理由。

  师:刚刚我们在计算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加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2、初步理解估算结果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师:这次秋游,我们将要乘车去游乐场玩(出示课本60页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准备多少钱买票比较合适?)(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准确把握题意。)

  师:谁来把这道题完整地给大家说一说。(指名学生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估算,算式是:49×104)

  2、学生自主探究估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一种估算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估算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方法一:49 × 104 ≈ 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9 × 104 ≈ 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 × 104 ≈ 5250(元)(此种情况较少出现)

  50 105

  3、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师:肯定同学们的方法之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切合本题题意?为什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此环节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3、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A: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题,因为它把第一个因数看成整十数、把第二个因数看成整百数,计算又快又简便。生B: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把104看成105,估算出来的钱数更接近准确值。生C: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把104看成105,不便于计算。生D: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道题目。由于把104估成110,这样算出来的5500元肯定超过准确值,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或者想玩其它的游乐项目,老师还可以应付得了。这个同学考虑问题真周到,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准确值。那么我想知道准确值是多少?(5096)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比较多的同学都认同第二种方法了吗?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第一种方法估算出来的钱数比准确值小,钱带少了就有同学上不了车,去不到游乐场,第二、第三种方法由于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估算出来的钱数肯定够,但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非得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这个道理你弄明白了吗?

  三、创设情境,轻松一刻

  师:门票和车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赶快走进游乐场吧。(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部分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你喜欢玩哪一个?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1、四年级学生高度注意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中要注意调节;2、四年级学生仍然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想玩这些游乐项目,你们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学生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9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学生,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我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五、反思回顾,自主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与了“秋游活动”,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第3篇: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具:课件,平行四边形,梯形模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猜图形。请看游戏规则。(屏幕显示,生读)

  教师逐个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

  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猜得很快,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猜起来比较困难,但没关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建构概念

  1、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呈现课本情景图)看这张图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和梯形吗?说说看!

  2、构建概念

  既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

  先来观察,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

  那有什么不同的呢?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这是我们观察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手中的1号纸上就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能验证它们的对边平行吗?拿出你的工具开始吧!

  学生操作,自己验证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验证结果:(叫两名同学)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大家的验证结果和他一样吗?那你是怎么验证的,能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通过大家刚才的验证,这个平行四边形真的有两组对边平行,这个梯形也真的有一组对边平行。

  3.形成概念。

  (1)平行四边形。

  那么其它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先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吧。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拿出2号图,再次验证一下,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也是两组对边平行?

  谁来说一下你的验证结果。(叫两人)其他人呢,和他们的验证结果一样吗?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举起来互相看一下。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大小不同,但却都有两组对边平行。可见,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平行。那么我们就把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说说吧,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叫做平行四边形 (指名读)

  (2)梯形。

  再来看梯形 之前我们通过验证得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那老师这还有两个不同的梯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

  师:现在证实了吗?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师:能说说什么叫做梯形吗?

  学生说明,板书:叫做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师:谁来读读?

  (3)对比。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我们一同来判断几个图形。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 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 (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 (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

  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 不能! ?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可能是什么四边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

  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生:想!

  呈现题目:利用十五七板拼成今天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 (学生操作并汇报。)

  引导学生在拼后进行汇报,刚刚开始时学生只能拼出简单的,由两块图形来进行拼,后来经过大家讨论与研究,打开思路,用很多种图形来拼,这样就可以拼出好多种图形,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五、课堂小结。

 

第4篇: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5、”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5篇: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1、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2、师: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不管增加多少,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二、探究新知、激发冲突

  1、口算比赛,并进行分类

  (请在老师喊开始后,想出得数的同学就可以直接在座位上回答。)

  (1)出示口算卡片 : 6÷3= 60÷30= 120÷60 600÷300=

  200÷2 = 200÷20= 200÷40 =

  16÷4= 160÷4= 1600÷4=

  生:快速抢答后把这六道算式进行分类。(指名板演师帮忙调整)

  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意图:通过算式分类,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6÷4= 160÷4= 1600÷4=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一组中的三道算式,它们的除数不变(标上“不变”),那被除数和商怎么变的,有什么规律吗?和同桌说一说。

  生:反馈。(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的说,并用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能把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师:你真聪明,那么在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几是怎样的数?

  生:相同的数。

  师: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边说边出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一个数,商也乘一个相同的数。全班一起把这个规律说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观察这三道算式,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反馈。(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变化过程。)

  师:谁也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小结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被除数不变的一组算式,发现、归纳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200÷2 = 200÷20= 200÷40 =

  师:你们真了不起,懂得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一组,被除不变(标上“不变”),除数和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和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通过前一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可能会出现直接说出规律和继续说算式间的变化过程再总结规律两种情况。】

  A:如果学生直接说出规律,请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吗?(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B:如果学生说的是算式间的变化过程,请学生像刚才那样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师把规律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4)每个学生各写一组除法算式(2-3道),验证这两个商的变化规律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验证规律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2、认识商不变规律

  (1) 6÷3= 60÷30= 120÷60 600÷30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又研究了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一组除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商不变。

  师: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反馈。(师出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

  师:老师请1、2两组的同学从左往右观察,请3、4两组的同学从右往左观察,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商不变规律,师把规律补充完整。

  (3)应用商不变规律填一填:24÷8=3 (24○□)÷(8○□)=3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商不变规律填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从中发现0除外,从而把商不变规律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想一想要使商不变,这里的○和□应该怎样填?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在填写过程中会出现乘0或除以0,教师借机教学0除外。】

  师:很好,可见这句话不完整,那应该怎样补充?(生说0除外,师再补充0除外)然后介绍这个规律叫“商不变规律”,全班齐读,再找关键词。

  三、应用——提升

  师:那么这些规律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得出的规律算一算。

  1、我会算。

  3420÷57=60 ÷240=320 5600÷140=40

  ÷57= ÷24= 560÷14=

  342÷57= ÷2400= ÷1400=

  (学生口答得数)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的这么快?

  生: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

  师:能不能说的详细点呢?(生说每组所应用的规律)

  师:到底算的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学生用计算器验证)

  5600……0÷1400……0 =

  100个0

  100个0

  师:计算器没有这么多位可以出现的,怎么办?

  2、我会填。

  根据规定32÷8=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符号。

  (32×4)÷(8○□)=4

  (32○□)÷(8÷2)=4

  (32○□)÷(8○15)=4

  (32○□)÷(8○□)=4

  师指最后一个算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老师也来写几个:(32×m)÷(8×m)=4,(32÷m)÷(8÷m)= 4,可以吗?你觉得对m有什么要求吗?得出:m≠0(板书:0除外)

  3、我会简算。运用学过的规律不列竖式进行口算。(写出简便计算的过程)

  (1)600÷25=

  (2)2100÷125=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商不变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我在这节课中尽量体现这一点。由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我让学生说出原因(算式),随机板书算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

  教材先是安排学习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然后,由填写表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先讲商不变的性质,再讲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符合由易到难的特点,学生易于掌握。

  三、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愤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