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汇编14篇】

时间:2023-08-27 08:50:57 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思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1、导入并简介作者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5、写作手法,学习探访技巧6、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习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习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习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学,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师重点讲解)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见教案后)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此部分的目标与过程并不统一,加强品读)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交流看“闲书”的经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

  苗苗的观点季先生的观点“我”的看法(感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7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第一篇采访类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看到题目,一定会奇怪:不会又是童话吧。其实“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这样很好理解。

  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最赞成的是要多看课外书。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在课本中,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知识教给我们,所以要钻研,多看课外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读书就达到了目的。

  对我启发很大的是不能偏科。我觉得偏科不仅仅指语数不偏科,还包括主课和其他科目也不能偏科。我的语文、数学、科学和英语四门课都很优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也要学好。所以我要在体育上加倍努力。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在各学科取得更好成绩。我认为各门学科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我们不能偏科。

  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这个观点我也印象很深刻。我的妈妈英语读、写都很标准,但她总说要是早在小学时学自己的英语水平会更好。妈妈生在农家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连基本的上学都成问题。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小学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程,我们就更要珍惜,好好学。

  这篇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很感谢那时才十多岁的小作者张钫,也要谢谢蔡老师,是她生动地讲解,让我知道了这么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8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学生苗苗和学者季羡林的对话。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三点我早的地方:

  一是作文,我明白了我以前作文为什么不好了。原因是因为我阅读的书籍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可以修饰的词语,所以才老写不好作文的。

  二是怎样做21世纪的青年。这篇课文中讲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看到这里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正是那一震我才发现我一个贯通都没有。我长大一定会三贯通的!

  三是,背古文、古诗。可是我一篇古文都不会背,只会背古诗。所以,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一本《古文观止》,这样我就可以达到季羡林学者最起码的要求了: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以前我根本没有明白的东西。这本语文书真是好啊!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懂得之前一些不懂得的地方。特别是这一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最大!

  这篇课文真是一篇好课文,不仅给我启发,还让我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你说它不是一篇好课文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9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设计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读懂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

  方法

  设计1、自主质疑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阅读,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理解“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关注多音字“绿传、将”的读音。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合作探究,感悟理解。(一)对阅读的认识。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感受阅读的乐趣。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二)对偏科的理解。1、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画出相关语句。2、理解“三贯通”的意思。【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难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生字全解】识字:浒、彭、侠 重点指导: “浒”的读音。“侠”:辨字:侠( )峡( )【辨多音字】  lǜ(绿林好汉) zhuàn (传记) 绿      传  lù(绿色) chuan (传说)【词语全解】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很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运用 滚瓜烂熟:书中的那些精彩段落我已经能背得滚瓜烂熟。【近反义词】近义词:培养——培育 困难——艰难 反义词:喜欢—— 讨厌【四字词语】 滚瓜烂熟 绿林好汉 【句段解析】1“我小时候……桌上摆的,都是正课。”“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一、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思考: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学习1-9自然段1、默读,思考: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 3、讨论“正课”与“闲书”区别。4、交流,用“滚瓜烂熟”练习说话。 三、自主学习10—15自然段1、自读,思考: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 2、交流。 3、理解“三贯通”的意思4、提出不明白问题,关注季老对古诗文积累的建议。5、分角色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3、小组交流。(三)季羡林先生如何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四、拓展延伸,品读积累。1、品味课题的寓意,学习访谈技巧。2、分角色朗读课文。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2)“一个小孩起码要背……最起码的要求。”“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篇章指导】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中心思想】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的全面发展人才,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写作特点】运用访谈录文体,通篇以对话为主,对话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课堂练习:1、给划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随便(piàn bián) 《三侠五义》(xié xiā) 水浒传(chuán zhuān )2、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三贯通”指的是( )( )( )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 )首诗,( )篇古文。3、用“虽然……但是”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课后反思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刻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老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见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归纳交流自己的见解时,过多用书中的语句重复说,没有自己独道的体会,这方面的表达还应多加强训练,以防止众人之口讲同一句话的现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屏幕出示):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xx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4

  今天,我们蜗牛朗读班的课程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闲书。不要小瞧这些闲书,他们会对你的作文水平有大大的提升,就像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看书!

  提高作文水平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写自己身上或者身边人发生的事情。

  第二个话题,苗苗和季羡林爷爷一起讨论了偏科。苗苗喜欢语文,数学不行。我们不能偏科,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做三贯通青年: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他们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学外语比较合适呢?大人们都说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都说不准了!苗苗问:“是这样的吗?”季羡林爷爷答道:“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有些人发音太重,学起来就很困难。”季羡林爷爷觉得小学生最起码要背会二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

  跟蜗牛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又和妈妈分角色朗读了一遍,从文中,我知道了要多读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汇编14篇】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2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读后感

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9篇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课文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1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质教案模板3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共12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