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时间:2023-10-13 08:04:59 教学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优秀教学设计 篇2

  Module4 Unit 1 Advertising语法课教案

  Teaching aims:

  1、Students can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direct speech and reported speech。

  2、Students can list the changes when transform the direct speech into reported speech。

  3、Students can use reported speech or indirect speech to report things。

  4、Students can express others’ ideas more properly。

  5、Students can be more confident in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Key points:

  How to change direct speech into reported speech。

  Difficult Points:

  The changing points when change direct speech into reported speech。

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法国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CAI课件等,建立空间概念。

  2、设置恰当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

  3、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明确目标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是哪个国家吗?该国还有许多著名的艺术景观,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更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

  二、小组学习,体验目标

  学习任务(一)西欧大国

  1、法国的地理位置、轮廓。

  2、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3、法国的气候。

  4、法国的工农业。

  学习任务(二)便利的交通

  1、法国交通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任务(三)文化与旅游

  1、法国有哪些旅游景点?

  五、基础测试,检测目标

  1.法国境内主要的地形是( )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是( )

  A.法国B.俄罗斯C.德国D.英国

  3.法国发电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水电B.火电C.核电D.地热发电

  4.读法国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势高低。

(2)法国小麦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区,这里属于气候。葡萄主要产区是,

  这里主要属于气候。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海峡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为什么法国葡萄酒行销世界各地?

【板书设计】

  第四节法国

  一、欧洲经济大国

  1.概况:

  面积、人口、首都、地势地形

  2.气候与农业

①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②葡萄酒畅销世界

  3.工业发达,核电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

  2.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法国优越的自然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法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讲述法国经济时,重点突出了其工农业都很发达这一特点,并强调了农业与自然条件关系、工业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在讲述首都巴黎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讲对巴黎有哪些认识,然后再通过图片和影片的展示,来全面了解它在法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创造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也激发了对地理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地理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教法,学法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与读,议,想结合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难点: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引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你们知道猴王是谁吗 (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为什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 (电视剧《西游记》)

  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 (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学要求)

  1,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

  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导语: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设计意图】

  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导语: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

  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 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 (排比句)

(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设计意图】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 (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

(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

  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品味语言:

  a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

  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

  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

  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 (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

【设计意图】

  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

  投影出示: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

(2)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

  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

【设计意图】

  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 这是谁的功劳 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设计意图】

  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 "相照应,在前后对比中,更能体会出名著的魅力是影视剧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下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的其它故事。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神奇 勇敢

  仙石迸裂—— 自由快乐 无私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聪明

  课前预习,保证质量。

  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一些语句和现代文有区别,课前布置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读为主线,读,议,想结合,感受形象。

  拓展回顾,总结延伸。

优秀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1. 突出低年级教学生动活泼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引导学生做到人到、眼到、心到。

  2. 课堂教学力求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各有侧重

  3. 重视古诗教学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还能说说这一首古诗的意思。

  2. 认识九个汉字,会写“田、东、南、西、北、鱼”六个生字和竖弯钩、竖弯两个基本笔画。

  3.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这一首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画面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游戏、

教具准备:

  cai课件、莲叶、小鱼、莲花的制作卡片、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引入

  1. 看插图。

  2. 谈话引入: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风景秀丽,风景如画。你们看,那美丽的莲池中,莲叶茂盛,莲花飘香,莲蓬多饱满啊!还有许多人在其中采莲呢。唐代诗人卢龟蒙就用诗歌写下了这动人的一幕。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读古诗,感知意境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集中拼音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确。

  2.结合词句认读诗句,把你会的生字读出来,再读出带生字的词语或者诗句。

  3.请个别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并且帮助纠正读音。

  4.同桌互读,练习把古诗读流利、读通畅。

  三、合作学习,主动识字

  1.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四个人。各组小组长把课前准备的卡片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读一读。

  2.每一个同学选一个字,给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并且试着组一个词。

  3.指导学生书写六个要求会写的汉字。

①仔细观察每一个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说说他们各有几画。

②说说每一个字的笔顺。

③老师范写“南、鱼”

④学生在书上书写,教师说笔顺

⑤讲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创设情境

  1. 小朋友在我国长江以南有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清清的河水流过,一到夏天那里就盛开着美丽的莲花,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坐上小船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江南吧!

  2. 首先我们要对号入座。【课件出示拼音】谁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3. 学生根据音节写生字。

  4. 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

  5. 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出示字卡,东南西北,学生读后请他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

  6. 过渡:小船缓缓地向前划,隐隐约约我们能听见有人在唱诗呢!你听——【播放课件】

  二、 学习诗文,赏析古诗

  1. 引入,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也来读一读吧!翻开书,自由大声读课文。

  2. 检查读书情况。

  3. 过渡:伴随着小朋友琅琅的 读书声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江南【移动黑板上的小船,点击课件】你们看,这里有清清的河水,碧绿的莲叶,鲜红的荷花。

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内容。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

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相关文章:

鱼的教学设计教案5篇 鱼的教案反思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3篇(黄河母亲河主题标语)

落花生教学设计9篇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6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1篇

秋天教学设计10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1篇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0篇(如何写好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小学教学设计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