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3-10-19 10:19: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5篇,欢迎参阅。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有相当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品味能力,主要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会在启发下完成本首诗歌的鉴赏活动。《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PPT展示描写重阳节的诗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王之涣【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重阳节的'诗文,并让学生找出诗文中人们怎样庆祝重阳节。(一生回答:插茱萸赏菊和菊花酒登高……)

  (教师补充导入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一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的在外飘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就是杜甫。

  二、简介杜甫(学生填空)(PPT展示)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

  长安十年的困顿求官,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他的诗歌记录了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本人被称“”,伟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三、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方面的特征。字面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四、背景(一生介绍)(PPT展示)

  杜甫写这首诗时(767),安史之乱(755—762)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指导朗读(PPT展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受诗歌的美:节奏分明,整齐,音律和谐,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结构上回环照映

  六、赏析

  首联:问: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讨论并明确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哀青;冷色调,透露灰暗、凄凉)

  颔联:问:“落木”一词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答:萧条、光秃秃的视觉印象,写出了秋的萧瑟。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它让我们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不尽长江”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不尽”写出了江水广阔、绵延。“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有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的感觉,有种韶光易逝的感觉。

  颈联:问:请说说这两句有多少可悲的事情?

  (学生讨论PPT展示)

  万里”地之远也,万里之外。(四川)

  “悲秋”时之凄惨也,悲凉之秋(万木凋零)

  “作客”羁旅也,漂泊,流浪(客居他乡)

  “常作客”久旅也,长久的,不断的(为求官旅居十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漂泊十年)

  “百年”暮齿也,岁月不饶人,晚年(55岁)

  “多病”衰疾也,多病之躯(肺病、疟疾、糖尿病、风痹、右臂偏枯耳半聋)

  “台”高迥处也,寒冷

  “独登台”无亲朋也(异乡,严武、李白、高适去世)

  尾联:品味“艰难”二字的内涵。

  国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自身命运(事业未成,颠沛流离,多病暮年)

  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思考:为什么新亭酒杯?

  明确:抑或因病戒酒,抑或穷极买不起酒,抑或情绪不好不想喝酒。

  七:拓展: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登高》教学设计。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

  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登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 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 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叶 无边 萧萧 下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 自然之秋 知人论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登高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三、作者简介( 4 分钟)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

  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赏析文本 ( 28 分钟)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

登高教学设计5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登高教学设计5篇相关文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合集10篇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3篇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课件

梯形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彩7篇)

教学设计《我的信念》8篇(我的信念人教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0篇

英语教学设计9篇

微课教学设计范例精彩9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1篇(唯一的听众优秀教案)

两位数加法教学设计5篇(小学数学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