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7篇(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0 08:07:48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7篇(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7篇(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1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胜利学校管翠英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纸上画简单图形的平移。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现象。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挂图、箱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推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推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也是太多了。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1、小组讨论(巩固对平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出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情况。(在学生说出诸如:电梯上下、国旗升降、抽屉拉动等现象后,进行总结)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说的很好。我们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的现象,相信大家只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交换座位(导出平移方向和距离的内涵)

  师:(请第4排的“甲”同学与第2排的“乙”同学交换座位。请第3组的“丙”同学与第6组的“丁”同学交换座位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是不是发生了位置的平移?

  师:(扣紧:位置变了,其他未变。待同学肯定回答是平移后,再问) 师:(在同学回答后,总结)说得很对,平移总是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的。

3、教学例题1 (学会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平移既然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方向和距离呢?现在我们来分组操作并讨论。(将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每人发给一个硬纸片做的小房子)请同学翻到课本第41页,找到方格中的图案。

  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操作)图上画了什么?实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虚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为什么在右边虚线房子下面写的是“向左平移7格”,在上面虚线房子旁写的是“向上平移5格”,请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并请同学们拿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房子对照书上图案认真动手操作,看看哪组同学发现的东西多,能不能完成横线上的填空。

  师:(巡视学生操作和讨论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汇报一下他们操作和讨论发现的内容,他们填写的答案是什么?(汇报完毕后请全班补充)

三、巩固提高,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独立完成练习1(巩固已学平移方向和距离的知识)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 要来挑战了。挑战

(一)请同学们翻开书43页练习十的第1题:把红色的小帆船向右平移4格得到哪个图,请涂上颜色。

(巡视学生完成练习,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2、分组合作完成练习2(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师:小精灵见同学们成功挑战了第1题。问有没有信心,继续第二个挑战?挑战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认真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小组。) 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总结)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有的用的是先确定四个平移点,然后把四个点连起来的办法;有的是用了一条一条线段平移的办法;有的是用了先确定一条线段,再把整体图形画出来的办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

四、学习总结:谁来说说你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完成课后的实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平移的方法,请把它画在纸上。

《平移》 教学反思

  胜利学校管翠英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平移现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认、画平移后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其三是巩固提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之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总结,布置了课后实践。

  在具体的情景创设中,我还十分注重选择能够把学生自身引入情景的例子。比如:移动同学桌上的课本和文具盒以腾出空间,推动教室里的窗子以流动空气和保温, 同学们互换位置等,这些都是同学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事情。

  总之,我觉得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2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单传芩

  羊流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的含义,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结合具体事例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结合具体事例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并读一下,让学生猜。)咱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活动

一、课件出示放大的情境图

  师:观察画面,你从钟面上能发现什么?对时和分你了解哪些知识?跟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当第一个小组同学汇报后,教师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使其发现的内容更全面)

2、师归纳总结:师生一起看课件。进一步明确钟面上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介绍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有 5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60 个小格。

3、学生看时针与分针动的情况,探索时和分的关系。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所以,1时=60分

4.出示几个钟面,让学生辨认上面的时刻。

  活动

二、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1.学生观察钟面,说出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并说出联欢会开始的时刻与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

2.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通过学生体验、教师举例,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有多长?)

3.师小结:其实一分钟我们也能做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的每一分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说好不好?

  活动

三、体验一小时有多长

1.学生观察钟面写出第7个节目与第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并计算出第7个节目和第20个节目间隔的时间是1小时。

2.师:同学们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1小时的含义。

3.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第10个节目与第7个节目间隔多少时间?

三、巩固练习

四、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

  师小结:同学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同学们能做到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3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小正方体、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简单讲述)

  老师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你们想听吗?

  讲述故事:主人公科利亚刚刚5岁的时候,只会数到十。他妈妈要带着她去别的地方了,所以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四年过去了,妈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这个时候科里亚已经是一个9岁的大孩子了。

  他回到家里惦记着他的木匣,于是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你们说他能挖到他的木匣吗?

  小朋友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预设: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 10步的长度也变了,所以找不到了。 如果你是科利亚,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更好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吗?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说尺子。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师:对啊,小朋友身边都有尺,它呀,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直尺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找到彼此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吗?再和老师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何相同之处。

  1.认识直尺。

  观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将直尺放在一起观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交流各组的发现(以下顺序可互换)) ①直尺上的数字:(出示直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把直尺上的数字。老师的是尺的一部分,你的尺上数字是从几到几的呢?生回答

  师:数字有多有少,但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你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0”开始的(师指出是“0”刻度线)

  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了吗? ②直尺上的竖线: 生:很多竖线

  师:是的,有很多竖线,我们把尺上的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长刻度线下面都对应着一个数字,对应几就是刻度几,这就是刻度

1、

2、3??(课件展示)

  2.认识1厘米。

(1)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两个字母,cm,(课件突显两个字母)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师:它表示的是厘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它就藏在我们的直尺上。

  1厘米是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课件,红色横线展示)

(2)师:除了这一段是1厘米,直尺上还有1厘米吗,你能自己找到吗? 找一找,说一说??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是刻度6到几也是1厘米呢? 预设:生回答:刻度6到7,刻度6到5也是1厘米。

  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评价学生真不错,我们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会有不同的收获哦。 (3)刚才找了尺子上的1厘米,接下来老师把1厘米从尺子上变出来,看谁看得最仔细。 师实物投影示范: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分别对准刻度线0和1,然后保存手指不动,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拿起来,横放竖放,放远放近,问学生这是1厘米吗??然后告诉学生,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

  学生自己试试看,再放到尺子上比比。记住了吗? (4)直接手势比划出1厘米,再调整。

  轻轻地闭上眼睛,1厘米有多长呢,记到脑子里去了吗?

  接下来请你们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教师直接对学生的比划进行纠正) (5)身边的1厘米

  师:那你们用比划出来的1厘米来量一量身边或者是身上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预设:手指宽,纽扣,图钉的长,书本的厚度,橡皮,田字格的一边长,小正方体?? 老师也找了些东西藏在这些数字下面,你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判断。

  当出示小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验证一下,把小正方体放进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指面之间,看看是不是1厘米。

  师:找了那么多1厘米长的物体,那你们觉得长度是1厘米的东西怎么样? 预设:很短,很小。

  师: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几厘米。(提醒学生尺子放好) (1)课件出示2厘米的线段(下面有尺子) 谈话:你知道这条线段多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它有2个1厘米,所以它是2厘米。 预设2:它从0到2,所以是2厘米。

  师评价:对啊,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它包含了2个1厘米,所以是2厘米。马上就把我们刚才交的好朋友1厘米用上去了,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真棒!

(2)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习题)这条呢? 出示4厘米的线段(尺子在下面),这是几厘米呢? 提问:4厘米里包含( )个1厘米呢?

  7cm厘米有(7)个1cm,6个1厘米是(6)厘米,8厘米里面有8个( 1cm )。 小结: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0开始测量,有几个1厘米它就是几厘米。 (3)测量长度,估计长度。

  A、请学生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写下来,师巡视测量方法。

  找出错例和正确的测量方法,投影展示,说说你赞成哪种测量方法?为什么? 再请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是多少? B、在量之前,谁能来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呢?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提问:这次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友情提示吗? 测量的时候尺子一定和测量的物体要放平,从刻度0开始测量。

4、画一画

  学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呢?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吧。

  生自己操作,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桌相互交换量一量是否是5厘米。、课件展示画法,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连起来。 自己再画一条喜欢的线段,喜欢几厘米就画几厘米

5、拓展提高:红色彩带的长度(坏的尺子)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抢答)。(课件展示5厘米)

  生可能会出现5厘米和6厘米两种答案。

  师:我听到两种答案,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有争论。但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要尽量想办法说服他们。(先请认为是6厘米的说)

  预设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预设2: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预设3: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预设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

  师评价:孩子们,通过刚才这个争论的过程,,我看到了我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坚持自己的意见,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才大家说的都有自己的理由,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那这个答案到底是几厘米呢?不是老师说了算的,我们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师生齐数几个1厘米。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小结:是啊,几个1厘米连起来就是几厘米。

6、认识大约几厘米

  出示大手掌,猜猜看这是谁的手掌呢?告诉学生这是老师的手掌,我想量一量我的手掌宽是多少?(课件出示图片和尺子,课件出示大约几厘米)

  再出示小手掌,再猜这是谁的手掌呢?告诉学生这是我女儿的手掌,她今年才4岁,我们来量量她的手掌有多宽?(尺子出现,大约几厘米)

(1)像这样比几厘米少一点点,或者比几厘米多一点点,可以说是大约几厘米。 (2)量一量你的手掌宽

(3)汇报交流:有的手掌宽大约6厘米,有的宽大约7厘米,因为我们的手不一样大,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4)自己读一读,记住它们。它们可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子哦。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帮科利亚找到了测量长度的好方法了,他一定会非常感谢你们的。回家后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来量量他们的长度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4

  近似数 小学教师:宁德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接着数数。 199

8、()、()、() 999

7、()、()、() 49

7、()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 > () > () 402 ()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调查育英小学的学生数,“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人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课外训练

  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典型例题

  例1 学校购回一批书,编号为200~399,请问,这批书有多少本? 分析:因为这批书的编号是200~399,应从200号算起,也就是说这批书包括200号在内,到399为止,同时也包括399号在内,那么这批书的本数应为399号减去200号,再加上200号本身这一本,即399-200+1=200(本) 解:399-200+1=200(本) 例2 5642中的4表示()

  5624中的4表示()

  4652中的4表示()

  分析:由于“4”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5642中的4在十位上,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5624中的4在个位上,表示4个一;而4652中的4在千位上,表示的是4个千. 解:5642中的4表示(4个十) 5624中的4表示(4个一) 4652中的4表示(4个千)

  例3.只有两个“0”,并且“零”都不读出来的四位数有多少个? 分析:这道题对所写的数有3个要求:有两个“0”,“零”都不读出来,是四位数.根据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知道,这两个“0”都在数的末尾.就像这样:□□00.

  1~9这9个数字,□里都可以填.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如1100、1200、1300、1400??1900(共9个); 2100、2200、2300??2900(共9个);3100、3200、3300??(共9个);??9100、9200、9300??9900(共9个) 解: 共有81个. 例4.用

2、0、

9、8四张卡片,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

  分析:用数字组成最小的几位数时,要尽量将几个数字中最小的数字放在最高位上,而将最大的数字写在最低位上,依次类推出其它数位上的数据.这道题的四张数字卡片中,有一个较特殊的数字是“0”,因“0”不能写在最高位千位上(否则写出来的是三位数),只能将“0”放在次高位——百位上,而将剩下的3个数字中最小的数字“2”写在最高位上,所组成的最小四位数是2089.写最大的四位数的方法与此相反.

  解:用

2、9.0、8四张卡片,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2089),最大的四位数是(9820).

  例5.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解答.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目,图中给出三个已知数,可以提出简单的加减计算问题.

  解: 游乐园今天划船的比坐小火车的多多少人? 游乐园今天坐摩天轮的比坐小火车的人少多少人? 游乐园今天划船的人比坐摩天轮的人多多少人?

  11

11、、熟练地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2、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二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三三三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一一一一)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算式的意义。 15×3

×3

  15×

  15÷3 28×2

×2

  28×

÷2 25×5

×5

×

÷ 12×4

×4

×

÷ 2....思考: ①小数乘法的意义有几种情况,是按什么划分的?分别是什么? ②小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乘法的意义包括两种情况,按乘数是整数还是小数划分。当乘数是整数时,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乘数是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小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素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比较归纳、整理: 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二二二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说出下面各题的积中各有几位小数。 23×

×

×

× 你是根据什么确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为什么? (小数乘法中,积中小数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因为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因数扩大了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要使积不变,就要缩小多少倍。) (2)根据4×25=100,75×52=3900,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吗? ①×=(1);②×=()。 提问: ①式中的因数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没有小数部分?②式中的因数共有五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三位小数?(因为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是零,根据小数的性质被划掉。) (3)计算并验算: 67×75=

  836×25=

  125×24=

  回答: ×=

×=

×= 小结: 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计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相同点: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 不同点:小数乘法,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4)口算: ×4=

  4×=

×20=

  20×= ×9=

  9×=

×5=

  5×= 观察上面的算式:谁的积大于被乘数?谁的积小于被乘数?(乘数大于1时,积小于被乘数;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被乘数。) 练习:在下题的○中填上>,<或=。 ①×○;

②×0○; ③×5○;

④×○; ⑤0×7○0;

⑥0×○0。 上述规律对于⑤,⑥两题为什么不灵了?应该补充什么?(上述规律应该补充“被乘数不为零时”。)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并验算 ÷=

÷=

÷= 提问: ①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了几倍,被除数也扩大几倍。) ②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数除法需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后面添上0再继续除。) (2)口算: ÷=

÷5=

÷=

  2÷4= 哪些算式的商大于被除数?哪些算式的商小于被除数?为什么? (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练习:在下面的○中填上>,<或=。 30÷○30

÷9○

  0÷○0 ÷4○

  27÷○27

  0÷○0 上述规律应该补充什么?(上述规律应该补充“被除数不为0时”。) (三)综合练习 1....口算: ×1=

÷=

×0= 1×=

÷1=

  0÷= “1”与“0”有什么特性? 2....计算并求近似值:怎样取积、差、和、商的近似值?(先算出积、差、和后,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时,要除到需要保留的数位的下一位,然后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四四四

四、、练习练习练习练习::::

  一一一

一、、初步训练初步训练初步训练初步训练

  11

11、、据据据据××××====,,,,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2=

  2160×32=

×32= ×32=

  216×320=

  2160×320= 22

22、、据据据据××××====,,,,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23=

×=

×= ×=

×=

  321×= 33

33、、根据根据根据根据××××====,,,,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

×=

×1450=

×=

×=

×=

×= 44

44、、根据第一栏的积根据第一栏的积根据第一栏的积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很快很快很快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

  因数 32 320 32 因数 15 15 150 15 15 积 480

  55

55、、用用用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

  精确到个位 保留一位小数 精确到百分位 保留三位小数

  666

6、、填写下表填写下表填写下表填写下表::::

24

÷18=

  36÷

  48 =

72 二二二

二、、口算口算口算口算。。。。

×7=

×7=

×8=

×= ×=

×0=

×4=

×4= 4×=

×8=

×3=

×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5

  小学二年级数学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正方形(4条)

3.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 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 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 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 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 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 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6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统一单位的意识以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掌握用尺子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老师有个问题需要问大家,大家猜一猜,在古代,人们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视频,观看视频。

  师:两个人同测量一匹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师:统一用拃作单位长度,是否就正确了呢?下面先观看小裁缝的烦恼小视频,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提出问题。

  师:现在,开启咱们智慧的小脑筋,如果让你解决裁缝手小量出物体长度小,这位顾客手大量出的物体长度大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回答。

  师: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同学们回答的真准确。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现在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尺子

  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们认识吗?

  师: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师:咱们手里的尺子和黑板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呢,仔细观察,请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注意强调0一般作为起点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让孩子在尺子上找到1cm。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cm?

  师:用手比划一下1cm有多长,5cm有多长,8厘米有多长。 师:生活中,那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呢?

  注意强调:这些物体都比较短,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师:上课之前老师让你们放在铅笔盒下的小纸条拿出来,先估计下是几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测量,同桌相互讨论下,如何用尺子测量,并说出方法。 学生回答并展示测量方法。

  师: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个测量小儿歌。大家齐读。 师:用这个小儿歌判断下,下面哪种测量方法对。

4、小练习 (1)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数学书长约(

)拃(zhǎ)。 (2)黑板长约(

)庹(tuǒ)。 (2)找一找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从(

)到(

)还是1厘米。

  纸条长( )厘米。

5、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作业

  量一量你手掌的宽度,你父母手掌的宽度。

四、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一、统一单位

二、厘米(cm)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 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7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

  展示: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

9、

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共7篇(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