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件

时间:2022-10-15 14:05: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件,以供借鉴。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件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6分之一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提出质疑:3个六分之一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生2: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3分之一表示求12 L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三分之一,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三分之二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5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 ? ? ? ? ? ? ?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 ? 4:1 ? ? ?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 ? ?)

  A、4:12 ? ? B、12:4 ? ?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 ?)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 ? )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 ?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

  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 ?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

  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 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

  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6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9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数,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数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 ? 三十亿九千万 ?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三亿,先找亿字,三亿在亿级上写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亿九千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三十亿在亿级上写30,九千万在万级上写9000,个级上全是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七千零三亿在亿级上写7003,二十万在万级上写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师: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5.练习: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亿以上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写数与读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时却写了一串,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 “零”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总结亿以上数写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读数和写数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设计意图:巩固亿以上数的读写法,通过读数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有0的数的读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6

  数学课件比一比上册

  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一比上册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

  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

  板书课题:比一比

  二、新知探索

  1、 比长短

(1) 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2) 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

  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2、 比高矮。

  引出第二位“老师”:白菜老师。

  白菜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图中准备玩滑梯的两个小朋友,谁高一些,谁矮一些?

  引导学生用穿绿上衣的高一些,穿红上衣的矮一些。

  怎样比较高矮?

  指名两人上台比一比。

  一人站讲台上,一人站讲台下。能这样比吗?

  引导:比高矮时,两人站的位置应该是同一高度,并且双脚放平,背伸直,最好是背靠背。

  反馈练习:同桌比一比,看谁高谁矮。

  引导学生继续看图,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比高矮?

  两棵树

  路灯的杆子和树比较

  桌子和凳子……

  3、 比轻重。

  引出第三位“老师”——茄子老师。

  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图中红果子和黄果子,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出示教材中的图片)

  引导:玉米老师把这两个水果放在什么地方让小朋友来观察它们的轻重呢?

  拿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引导:当天平两边一样高,也就是天平保持平衡时,说明什么?

  如果天平一边高,一边低,(拿出准备的水果放入盘中)说明什么?

  看着天平,你会想起我们玩过的什么游戏?

  学生:跷跷板

  对!重的一边会下沉,轻的一边会上翘。

  拿出水果,提问:谁来说说老师手中的两个水果哪个轻,哪个重?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要求在书上在重的果子下面的方框里画“√”。

  三、自主练习

(1)人拿出一支铅笔,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指名交流时,注意比较的方法。用一句话说出比的结果。

(2)读题,学生在书上画“√”。让学生体会直路近,弯路远。

(3)读题,学生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让学生知道除了拉直了比一比,也可以数格子比一比。

(4)教师读题,学生画符号。出示正确答案,共同校对。

  提问:你怎么知道坐车的小朋友比推车的高?你觉得推车的小朋友可爱吗?为什么?小熊比小兔高,你为什么不在小熊下面方框里打勾?

(5)读题,学生在杯里水最多的下面画“√”,最少的下面画“○”。让学生知道水面同样高,哪个杯口大水就多。

(6)想重点放在第二幅图,可引导: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什么?红萝卜和黄萝卜是一样重的。紧跟着学生的回答引导:几个红萝卜和黄萝卜一样重?最后让我们比较的是几个红萝卜和黄萝卜?你是怎样比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除了今天学的比长短、比高矮,你还会比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免费课件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免费课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第15题,练习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利息、成数等概念有进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

  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

  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

  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

  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

  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

  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8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

(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 )天。

(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 )小时。

  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9

  7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 ? ? ? ? ? ? ?2课时

  1.2 ?有理数 ? ? ? ? ? ? ? ? ?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 ? ? ? ?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 ? ? ? ?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 ? ? ? ? ?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 ? ? ? ?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九、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