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茶座:五个青春学子PK两位大师

时间:2022-02-03 04:41:51 综合范文
暑假已来,孩子们该怎样读书?

坐拥书城

考试结束了,有些漫长的暑假也就差不多开始了。

良辰美景,浪费了实在可惜。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今的青少年学子,对读书有怎样的见解,名家大师又是怎样看待读书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穿越世纪的对话,定能PK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五学子对话两大家,挺有意思的!

机缘巧合,这个学期我们宜春市的高一语文期末统考作文题,既有对一个学期的作文训练全面考查,又别具匠心地引出了暑假的读书话题。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刚刚正儿八经地学写议论文,所以就用“发言稿”的形式来考查,形式上就更为自由,一下就引出了当今青年学子对读书的真实体验和思考,管中窥豹,也可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朋友对读书的真实看法。

让人欣喜的是,虽是考场上的急就章,但一点都没让我们失望!

命题人阎召雄老师煞费苦心,更希望孩子们可别枉费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在暑假,好好把书读起来,才是最为实在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话题的选择,切合了暑假读书需要,所以,这个作文题所涉及的读书话题,不管哪个学段的孩子,都是十分切合的,且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心念及此,就打算将这个读书话题深入下去。借这次考场作文,来一个较为全面的扫描,既可让今后学生的考场作文有一定的指导借鉴,又能对假期读书活动推动一下,也可以让孩子们在读书选择与方法上摸到点门径。

真能如此,那就善莫大焉!

宜春市高一下期末考试作文真题及审题构思

一、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认为,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材料二: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认为,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只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一些粗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很多滋味来。

如何读书?是“凭自己的爱好”去读,还是抱着治学的志愿,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系统”去读?我校拟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考题分析

第一步,读材料,抓关键。

题目是两则材料,所以我们在分析材料的时候要综合两则材料一起来分析考虑。

先看材料一。

关键词是爱好。先读自己喜欢看的书,然后就可以由此发散,扩而大之。其观点是由兴趣爱好开始引出更广博的阅读。

再看材料二。

关键词句是“成就一种学问”,就是说这种观点的读书是有目标的,这种读书是要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的。

第二步,对比综合,找联系。

综合两则材料,初看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但在材料二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初看枯燥的书啃久了,也能啃出很多滋味来。读到这种境界,读书的兴趣也就上来了。这应该是更高境界的读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材料观点时,要辩证分析。

所以初看是矛盾的两个观点,其实他们也有相统一的地方。如果能读透这句话,对材料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就不会非此即彼二选一了,或非黑即白了。

第三步,读要求,明问题。

“如何读书?”就是本次作文要完成的核心问题。是“凭自己的爱好”去读,还是抱着治学的志愿去读。可以二选一来谈,也可两种方法综合运用。

还有一个情境,是参加读书分享会写一篇发言稿,文体指向明确,且要求谈认识和思考,应当是偏向于议论式的发言稿。

写发言稿要注意什么呢?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

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形式有:

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的总结。

②直接写出要讲的问题或意见,可用序号1、2、3等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不写开头和结尾。

③汇报经验、情况的发言,内容比较系统,它包括情况叙述、经验介绍、体会收获等,这几方面的内容要连贯地写出来,构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写发言稿和演讲稿相似,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

①观点要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说明;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读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发言稿格式是什么?也要关注的,要不然,就不切合考试要求了。

★开场白:视情况,若是较为陌生的听众,有必要先在问好后,简略自我介绍一下。这里是读书分享会,这一情境要考虑到。

1.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

2.情境法(引导听众进入既定的境界)或开宗明义等,不拘一格,自然为主;

3.抒情化论述主题,可起到煽情效果。

★分成几个层次

每层次前有主句(或你的核心观点,核心观点还可以不断反复强化)。

★主干

1.材料作主干,用事实说话,这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很容易只顾着讲大道理,而忽视了有理有据;

2.联系现实和自身(作者和听众):要求三者浑然一体,使发言现场感强;

3.有高潮。整个发言,肯定要设置一个亮点或感情高潮爆发点,易与听众形成共鸣;

4.善于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使发言的语言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感情张力;

5.发言时要注意的细节:向听众呼吁,手势动感强,引人进入一种积极的境界,这个在现实的发言中要注意,当然,考场写发言稿组织语言时,要考虑到。

★结尾

抒发感情,与听众注意互动,易与听众融为一体,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一般的格式

1.题目。如:“谈谈我的读书体会”,“怎样读书呢”;

2.称呼,如:“敬爱的老师”“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等;

3.问候,如:“大家好”;

4.正文;

5.祝福语,如:“祝大家学习进步!”“祝大家今后爱上读书!”……

6.致谢;

7.名字。平时写发言稿,有必要署名,但在考试的时候,可以省去;

8.日期。平时极有必要,且要养成习惯,在考试的时候,也可以省去。

第四步,忆课本,有方法。

这个学期我们共有8次作文的表达交流训练。必修三有4次,“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必修四有4次,“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

很明显,这次的考题,侧重考查的是最后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但要写好,又必须综合前面七个单元的作文表达交流训练所学的知识。

1.学习立论的角度:两则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立论:①“凭自己的爱好”去读;②抱着治学的志愿有计划有系统地去读;③抱着治学的志愿啃读中啃出滋味兴趣来。

很明显,通过多角度比较,第三个观点是更为成熟且有深度的观点。

2.选用论据,换句话说,就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古今中外的典型事实论据、名言,大可拿来;

3.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要明白议论中的记叙,要求做到概括简洁;

4.学习论证:就是或举例、或道理、或对比、或比喻、或归谬等论证方法的使用;

5.纵横展开:则是学习布局谋篇,怎样有条理有层次地将要写的内容表达出来。

6.学习反驳:可结合现实中的一些不正确或是反面的现象进行反驳;

7.学习辩证分析:就是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人教版语文必修四P80页明确告诉我们:要辩证分析,有三个方法:①分析要全面。有的时候只说一面,容易引起误会,就还得有另一面。就像这次考试作文,两个相反的观点,就应当全面分析,而不只考虑到一个方面。②避免静止看问题,如凭着爱好读与抱着志愿读,两者之间就会在不同时期是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的。你抱着志愿去啃读,渐渐就会啃出兴趣来,啃出滋味来。③要注意对立观的转化。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可以好事变成坏事,也可能坏事变成好事。只凭着兴趣去读,极有可能啥名堂也读不出来;只凭着志愿成就一种学问读书,就极有可能把趣味无穷的读书被你读得面目可憎毫无滋味了。

考场佳作:关于读书,青春学子如是说——

从所带班级中,筛选了五篇较为成功的作文,虽然由于初写议论文,在表达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都是考场中表现较为出色的一些作文,分享出来,更希望从中能读出一些收获。

看当今学子,是怎样看待读书的呢?又有怎样的观点呢?

有请继续往下看!

凭着爱好方能悦读有成

高一(7)班吴翠敏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某班的张爱书,今天的读书分享会,我谈点自己的个人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星海。”读书不为目的,有自己的兴趣,先爱上读书,日积月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因为兴趣,所以不累不苦,长期积累,最终也能读有所成。

爱好,是最好源泉。朋友们,我们只有自己真正喜欢读书,才不会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觉得辛苦,才会以读书为乐。就像喜欢打球的,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却一点不觉得累。如果一拿起书来读,就要抱着某种目的去读,读书的乐趣就全没了。就像欧阳修,马上,厕上,枕上,全用上了。因为他的爱好就是读书作文,他的兴趣全在此,所以一点不觉辛苦,终成一代文坛主将。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因为爱好读书,揣摩各种书法名帖,才有了书圣的称号;诸葛亮因为爱好读书,所以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通;毛泽东因为爱好读书,所以他能带领中国的穷苦百姓缔造出一个新中国!正是由于他们爱好读书,找到了最好的老师,才成就了一番不朽的伟业。

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因为有了爱好才会有动力。苏轼因为从小就爱好读书,所以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他因为爱好读书,忍饥饿,受严寒,不远万里求师问学,终成一代大学问家;陶渊明因为爱读书,才能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之美。所以有爱好才会有动力,才会不怕辛苦,才会在田园畅享读书耕种的乐趣。

所以说读书不为目的,因为做一切事读一切书,都要达到一个目的,那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了。作为在校读书的学生,如果只为考试而读书,一上来就拿本《鲁迅全集》,亦或是《古文观止》,一上来就读那些艰涩难懂的文章,又怎会爱上读书呢?你不爱上读书又怎能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呢?我想,袁隆平他一辈子专门攻读杂交水稻方面的书籍,如果他不是爱好不是兴趣,又怎能一直坚持而且还乐此不彼呢?

所以我认为,大凡取得成就的伟大人物,一定是先有极大兴趣,长期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专长,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抱定宗旨,成就学问,涓涓细流,终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了星海!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爱好读书才能乐此不疲,爱好读书,方能成其大业。在论述过程中又以横向展开的模式,条理清晰,板块分明。论证时能坚持用事实说话,且能辩证地由兴趣开始,到为志愿而读的升华,认识思考较为深刻。

然而在语言表达上,还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有魅力。动力与源泉两个分论点的切分不够科学。

谈谈如何读书

高一(7)班刘小兵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谈谈如何读书》。到底该怎样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卷起了千堆雪,是凭自己的爱好去读还是抱自己的志愿有规划有系统去读,我认为读书既要有规划又要随着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去阅读。

不要盲目地翻几下就丢下不管。这既是对自己兴趣的追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训练,要规定什么阶段读什么书,然后再在书中写感悟,圈点勾画进行点评,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素养,每天一篇,这样随着一篇一篇长期坚持,一本书就这样读完了。苏轼年青时就“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正是早早规划,比他老爸苏洵都先功成名就。

读书要有选择性地去读,不要盲目地跟风随大流,要多读一些经典书籍。

例如《史记》《红楼梦》《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这些经典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读书要对一些看不懂的书,或是很枯燥乏味的书耐下性子啃读。不要看不懂的书就直接飘过。只有深入研究它才会知道它的味道,例如《诗经》《易经》等古文化经典书籍,大都是文言文,现代人大多数看不太懂,这个时候就应该去查字典,自己去研究它,当你理解了意思后,就会从中感受到古文字的魅力。

读书还要有恒心和毅力,长期坚持,不要只有三分钟热度。

张衡,一身才华,满腹经纶,既是文学家又是数学家,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政治家,他的这些伟大成就,都离不开一辈子对书的痴迷与热爱。毛泽东也是一个书迷,战争年代,无论他走到哪里,书箱就跟随到哪里,特别爱读历史书。由于他爱读书,成就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巨人。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读书的方法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进步的基石,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真诚希望在座的各位,从今往后爱上读书,有方法去读,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谢谢大家!

简评:

本文从目的计划、要有选择和恒心毅力三个角度展开,层次清晰。亮出的观点既要有志愿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说在观点的确定上,注意到了要辩证地看问题,这是很不错的。文章的观点与内容紧紧抓住了作文的要求——是要回答”如何读书”这一核心问题。在论述过程中能做到用事实说话,这就不至于空讲大道理。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

高一(7)班黄雅玲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十几年了,也已经读了十几年的书,可是读书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去读还是为治学而读呢?

我回忆着自己的过往,回忆着自己的读书经历,大吃一惊!

哦,不!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家伙,看过的书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但仔细想想又是什么魔力会让我看这些书呢?

小学时候,只记得我反反复复看了一本书不少十遍,这就是《鱼丸姐姐的微笑》。是学校统一发的一本书,因为它别具一格的标题和粉嫩嫩的封面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开始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了读书的世界。更是因为特别喜欢,我翻烂了那本书,直到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在脑子里,现在,这本书不知道被我扔到了哪个角落里了。这个经历告诉我,只要喜欢就会爱上读书。

初二的时候,按老师的要求买了一套《疯狂阅读》。这套书确实如标题所写,让人为之疯狂。因为里面的标题和内容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吸引人的是里面还会写些巨星的真实八卦趣闻故事,大大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又一次的经历启示了我,只要喜欢就会爱上,读书的兴趣就来了。

现在进入了高中,学校的图书馆有个阅览室和图书室,更是成为了我的乐园。没想到,在阅览室又跟《疯狂阅读》再一次相遇了。童心不改的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本《童话世界里的泡泡王国》,也是读来趣味无穷。还翻到一本关于张国荣哥哥的书,却因为那本书历史悠久,十分破了,迫使我只能站在书架旁翻看,担心借出会被我弄坏,就只有忍痛割爱了。这本书肯定吸引了很多同学,身经百战之后残破不堪了,它可算得上活得最值了。

现在的我,已不局限于童话故事、追逐名星八卦了,我开始硬着头皮尝试着读红楼,看三国了。

因为喜欢,所以愿意,才会热爱。

我能看完的书几乎都是我喜欢的,依我看来,读书就是要奔着自己的爱好去读,因为自己喜爱,所以就会看得更加认真,而那些抱着治学的志愿去看的,往往会因为内容深奥难懂,看不进去,表面在看书,实则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读书先得有兴趣,然后才能扩而大之,渐渐找到读书的兴趣,找到自己的方向,自然就达到为“成就一种学问”的境界去读书了。

我就说这些了,谢谢大家!

简评:

本文以时间为序,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认识,而且观点十分鲜明:读书先得有兴趣,然后才能扩而大之,为“成就一种学问”去读。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切入的角度独具特色。是从讲自己经历,写读书的切身体会展开,有自己的思考,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写出了自己对读书的深切体验,张扬了自己的个性风采。

更可贵的是,小作者是侧重在兴趣方面来谈,没有面面俱到,很不错的。当然,如果能够在有兴趣后为成就一种学问方面有所深入,就更为完美了。

读书之道

高一(8)班潘思情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认为读书是怎样的呢?应该怎样去读书呢?我认为读书就应该认真地去读。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读书之道贵在择。

读书的方法贵在选择合理的书。因为书有消遣性的,有实用性的,有经典作品。比方说考试来临,若一个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书籍来复习应考,他的成绩就肯定会有所提升。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拿一本休闲的课外书来看,他的考试肯定就会考砸了。同样是读书,一个同学他天天就是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另一个同学却经常选择那些经典名家的书来读,谁的收获更大,不言而喻!所以选择书是十分重要的,书没有选好,看得越多,害处就越大。

读书之道贵在勤。一个人读书,若他今天读了而明天不读后天不读,那他读书有用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书越多,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当然见识也越多。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他可读过很多书,他经常把自己写书的稿费用来买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写一本书,又买一两本书,他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所以他才会成为著名的作家。有的人会说我也想看书啊,可是没钱买书啊。其实不用买,只要你想尽一切办法去看就行了。周恩来有个读书的小故事,听听定会有所收获。一次,他去理发,当时去理发的时候是要按票按顺序,他当时看到前面还有几个人在排队,便先去了图书馆。他想,看一会书再去也不迟,结果他越看越入迷忘了时间,等他发觉的时候早已过了时间,他想既然已经过了,那就继续看下去吧。勤读到这个地步,所以成就也就越大了。只有勤读书不浪费一点时间,不浪费一本好书,这才可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之道贵在坚。只有坚持不懈地去读书才有用。我曾在一篇杂志上看到过一位高中生,考五次才考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他曾是一个学渣却有考上斯坦福大学的理想,他是怎样做到的?只不过是每天比别人早起几个小时去图书馆读书,比别人晚睡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五年时间,废寝忘食,坚持不懈,才考上了理想大学。所以说,读书之道贵在坚持。

读书之道贵在理。读书你要多理解,学会举一反三,有人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读得很快,却不去理解书中的道理,他们觉得自己很厉害,却不曾想只是囫囵吞枣罢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道理很多很深,你要认真去理解。就像读童话大王安徒生的作品,你读懂了书中的道理,将受益匪浅。所以说我们只有读出了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我们的收获也就更大了。

读书若不好好去读,认真去读,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说是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简评:

本文是横向展开做得最好的一篇考场佳作。标题“读书之道”,“道”,抓住了关键——即读书方法,高度概括。

接下来从“择”“勤”“坚”“理”四个字展开论述。既能结合读书的现实生活,又能列举名家经验。从书的选择,到要理解,要读出书中的道理,层层深入,认识深刻,有自己的感悟。

当然,如果能结合材料中的两个观点来分析论证,看问题就更全面。

徜徉书海,读出精彩人生!

高一(8)班龙思情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主题是徜徉书海,读出精彩人生!

书,是与我们学生有着亲密关系的好伙伴,我们与之形影不离,读书也成了我们学习生活的常态,但我们是否想过应该如何读书?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凭着自己的爱好去读,然后再随之扩大,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抱着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去读,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抱着自己的志愿去读,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系统去读。

对于读书,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读,虽然凭着爱好去读,可以激发我们读书的兴趣,但绝不是自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周围的同学都有不少读书爱好者,他们每天都是书不离手,真的有时读书读到废寝忘食,你是不是认为他们很勤奋,很佩服他们?但恰恰相反,他们是在读小说,与其说他们爱好读书,不如说他们是在爱好读小说,言情、武侠、仙怪,杂七杂八……他们也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去读,可他们真的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吗?别人是沉迷在经典作品中大快朵颐,他们却是沉迷在小说中无法自拔。我们可以凭着爱好去读,但你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读书一定要带有目的去读。读这本书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要带有目的性。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他读书有一定目的性,他为了能写出更好的童话作品,他会去读大量关于童话类的书,从中获取灵感,了解童话的内涵,深入孩童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他的读书目的。他能成为著名的童话作家,与他带有目的性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读书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去读书,才会有所收获。

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享受乐趣,更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当我们想成就自身的时候,有些东西必须牺牲,读书也是这样。现代的著名作家朱自清,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是一位很成功的作家。可是他的成功真的有这么顺利吗?不,他也是一位读书爱好者,他也有自己喜欢读的闲书。但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他放弃了那些闲书,他必须让自己去看那些枯燥无味的书,必须咬紧牙关去硬啃,所以到最后他啃出了一个成功的自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徜徉书海,读出精彩的人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简评:

说实话,看到这标题,在考场作文中就是一个抢眼的大亮点,小作者经过了自己的苦心思索,花了自己的心思,也表现出了不错的语言功底。先从材料的两个观点引出话题,自然开篇,再从现实生活谈起,有很强的针对性。

本文不断在“兴趣”与“有志愿”之间穿插跳跃,进行分析辩论,辩证分析,最后对中学生朋友提出自己的希望,再次点题,强化自己的观点。

而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畅达。不断设问与回答,语言极有气势,有如聊天,表达自如流畅。

关于读书,大师如是说——看完同龄人侃读书,我们再来看名家大师又有怎样的观点呢?

更考虑到,要提高作文,读同龄人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更不能不读经典作品,大师名篇。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这句话,拿来说我们的读书作文,同样适用。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读书就要读经典上品,读最差的作品,你就啥收获也没有。既然如此,我们来看看朱光潜、曹文轩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考虑到篇幅,都只节选部分供参考阅读。

当然,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选择,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还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万不可生搬硬套。

大方向不能错,那就是既要有自己的兴趣,更要有自己的志愿目标和系统,这才不至于在读书的路上偏离了方向。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阅读思考:

朱光潜在文中关于读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完本文后有什么收获感悟?

作者简介

朱光潜(XXXX年-XXXX年),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阅读有选择吗?

——《阅读是一种信仰》节选

曹文轩

一、我们的尴尬。

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阅读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差劲的、蛊惑人心的、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使人变得邪恶的书。它们几乎与那些优美的图书一样多,甚至还要多。它们像浑浊的洪流涌入河床,淹没了我们。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和人性底部的卑劣欲望,导致了我们心甘情愿地沉湎于其中,并在下沉中获得低俗的快乐。

它们也是书,问题就正在于它们也是书。

书和书是一样的面孔,我们无法说它们不是书。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图书丰富——丰富到泛滥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

读不读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些书与其读,不如不读,不如看看太阳,不如看看月亮,因为太阳、月亮也许能告诉我们更多更深刻的道理。孔子、庄子时代,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这般满坑满谷的书,正是凭借存在、自然之大书,他们获得了真知而成为我们无法逾越的大哲。

二、浅阅读与深阅读。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三、书的分类。

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得有区分。我对书的分类,有这样几种表述。一个表述是:打精神底子的书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底子论)。

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属于文学史的,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只是说,它们在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当然,像任何比喻都不恰当一样,这比喻也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第二个表述是:书是有血统的(血统论)。

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书是有血统的。书分两种,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我这么说,并无这样的意思:我们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在说所谓的“高贵血统”时,并不意味着,凡不具有高贵血统的书,就是下贱的。那些成千上万的、血统也许并不高贵的书,却也是我们需要读的书,就像这个社会的广大阶层,并非只是贵族而没有平民一样。平民是社会大厦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可忽略的。

说明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强调阅读那些具有高贵血统文字的重要意义: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表述是:文脉(文脉论)。

“文脉”这个词,是我最近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一个高频词。我常常想起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书多得满坑满谷。我的父亲当时是小学校的校长,他有一书柜书,里头有些鲁迅作品的单行本。纯粹是饥不择食,我拿起这样的书就看,一看就进入了痴迷状态。进入中学之后,我是我们班——不光是我们班,是全校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我曾经在那所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一口气写了整整三大本作文本。这件事,至今在那所中学还被常常谈起。我依然记得我中学时代写作文时的感觉,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与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地流淌到了纸上。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种东西叫什么,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那东西叫“文脉”。后来长期的读书生涯与写作生涯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地有地脉,文有文脉。没有文脉何有流淌?没有流淌何有文章?

就讲这些。谢谢!

(节选自漆永祥的《北大中文系第一课》中曹文轩《阅读是一种信仰》。)

作者简介

曹文轩,XXXX年XX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中兴街道周伙村,中国作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XXXX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XXXX年,出版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XXXX年,出版长篇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XXXX年,出版小说《根鸟》。XXXX年,出版小说《青铜葵花》。XXXX年XX月XX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XXXX年XX月XX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XXXX年XX月,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XXXX年,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阅读思考:

读完曹文轩关于读书选择的话题,定会大有收获,你认为该怎样选择好书来读呢?不妨分享你的观点,并简要说出三点理由。

XXXX年XX月XX日

#读书##高一期末##宜春头条##高中作文##作文#

暑假读书茶座:五个青春学子PK两位大师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