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3篇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05 13:5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3篇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调研报告,欢迎参阅。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3篇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1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7月13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手编写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下称《报告》)报告在罗马发布。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报告说,疫情使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凸显,需要各方共同应对。在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和全球粮食体系脆弱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战略成为日益迫切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

  随着全社会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粮食需求量也将呈刚性增长趋势,优质粮供给不足的问题会更加凸显。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应看到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显现。从世界范围看,《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与2018年相比增加1000万,与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万。其中,亚洲饥饿人数最多,非洲饥饿人数增长最快。具体我国而言,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如下:

  一是实现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以上,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特别是今年在遭遇新冠疫情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9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目前,全国小麦、稻谷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居民一年的消费量,谷物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

  二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改善。我国把扶持粮食生产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结构持续优化。今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4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11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关于2020年度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通知》,扎实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顺利实施。农业补贴主要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粮食作物倾斜,对小麦、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实行生产者补贴,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

  三是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错综复杂。这次新冠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具体贡献: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布局建设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从国际比较看,这次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而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价格稳定。但是,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食品消费升级,粮食需求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粮食生产供给又面临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国外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二、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要在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要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我国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如下: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这是中央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正确把握这个战略立足点,就是要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就要陷入被动。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谷物自给,口粮安全。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确保粮食安全任务依然艰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粮食生产气可鼓而不可泄,“十六连增”后必须防止出现滑坡。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进一步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资源条件,首先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样定位,绝不是减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决不能将此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增加产能,重视科技。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尽管实现了“十六连增”,但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要保护耕地、完善政策、强化科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物资,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谓“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不久前,中央提出“六保”任务中,“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这也是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体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健全粮食生产资金支持。坚持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保险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加快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让粮食主产区抓粮得实惠。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创新“花钱买服务”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探索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努力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工作上有积极性。

  三是构建粮食安全应急体系。这次疫情期间,一些地方遇到了采购“无处”、捐赠“无门”、通关“无路”、配送“无序”等现象,不少粮食物资无法第一时间运到急需的地方,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应急体系,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建立稳定常态化的具有权威性的应对协调体制机制,保障当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决策、快速解决粮食应急保供。

  四是扶持大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和市场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理想格局,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久之策。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

  五是完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这次疫情的发生,还警示我们在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储藏运输设施和条件建设上,既要有能力保障粮食多元化供给,更要有相应的应急调控和调运机制,满足市场供给,规避市场波动,稳定粮价,稳定市场,稳定预期。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提升统计上报水平,一旦发现苗头性的突发情况,党和国家可以立即获得第一手资料。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2

  摘 要: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保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由此可见,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质量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存在着地域性供应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问题,甚至有些地区依赖国外进口粮食,这无疑对国内粮食安全保障来带一定的威胁。本文就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粮食安全,对策,建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一种经济常态化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加剧的约束,使我国粮食生产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人们膳食结构的多样化导致对粮食需求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确保粮食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粮食区域性供应不足和产量过剩问题并存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区域性供给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粮食生产由东南地区逐步向东北地区转移,这种地域性产业区变化导致南部地区粮食生产出现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率已近60%并处于一种持续增进的状态,不断推动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居民可选购的产品种类及膳食结构已经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就会出现口粮的粮食消费总量的下降,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增加,使得粮食供应不足问题越发显著。此外,粮食生产中的部分作物供应存在过剩的现象,如玉米产量从20_年到20_年增长了72.40%,尽管20_年国家已经对玉米收储制度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供过于求的现状依然存在。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存在粮食区域供应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矛盾共同体。

  2.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

  在资源需求量增加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使得粮食安全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因素的约束。在我国,粮食的安全保障以及产量的逐年增长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超负荷消耗为代价换取而来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了促进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将草地和湿地资源开垦为耕地农业种植,破坏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第二,粮食种植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种植粮食就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不断下降 ,造成土地沙漠化;第三,为了提高粮食总体生产量,化肥、农药等肥料被广泛应用于粮食种植中,这些肥料的使用,会造成土壤中的有益菌、蚯蚓的大量死亡以及土壤中一些元素的积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3.农业生产技术不足,农作物质量缺乏竞争力

  尽管我国是粮食需求及生产大国,但是粮食生产方式比较粗矿,生产技术不如国外发达。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对土地进行过度的开垦,滥用农药及化肥等,破坏土质成分,缺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例如,与国外相比,我国化肥使用量是外国发达国家的3倍,但是粮食产量却远低于国外,由于化肥中不含有腐蚀质和有机质,这些元素的缺失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农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氮磷钾、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化肥中所含有的营养成本往往比较单一,长期使用化肥,容易出现农作物营养成分的失调,使作物内部转化结构受阻,降低产量。

  此外,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粮食生产缺少优质品种,国际竞争能力较低。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种子被大量引进中国,对国内的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加强外国种子引进的管理,以此减少对国内粮食产业的影响,避免农业市场被国外控制的风险。

  二、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种植业规范化和优质化的发展规模,是粮食收储企业得以稳步发展的基石。对于粮食存储的合理布局以及设施的建设,以农业规模化生产布局及设施为重点参考对象。该项操作能够稳定粮食产量来源的同时还能确保粮食的优质质量和生产安全。此外,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开展新设备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机械化生产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实现集约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统筹发展,缓解供给侧的矛盾

  想要解决粮食区域性供应缺口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搭建企业共享平台,完成跨地域合作,促进粮食生产及收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向各地输出提供便捷条件,解决粮食区域性供应不足的问题。工业和饲料用粮的逐年增加是引发粮食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风险点。因此,就需要提高工业用粮的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进而避免工业发展与人口用粮出现竞争的现象发生。对于一些高产、多库存的作物,对其供应侧体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修订粮食补贴政策,避免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实现科学、合理耕种。此外,加大高库存粮食的再加工并对外出口 ,减少库存积压,能够有效解决供给过剩的现象。

  3.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国民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人们更加青睐于绿色、营养、健康的粮食产品,因此对粮食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及监督管理机构加大市场粮食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制定追溯体系,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性。

  4.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粮食生产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生产设备、最新的检测技术、优秀的管理人才等,这些都是确保粮食高效生产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国家应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加大生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联动多方科研机构以及粮食生产企业,不断推进创新农业技术的大力应用 ,从而得到优质品种。另一方面,要改变我国这种粗放型的粮食生产技术,逐步向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新兴水利工程,提高机械化利用率,科学使用化肥,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增加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粮食生产和使用大国,但是在全球经济发展常态化、膳食结构多样化、人口逐步老龄化等问题的压力下,我国粮食产业要特别重视粮食安全保障管控问题,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降低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加大农业供应侧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农业领域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3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自1981年起,有关国际机构、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旨在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我国的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全民的粮食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问题。当前,全球粮食紧缺问题是难以克服的“瓶颈”,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9人就有1人在挨饿。在发展中国家里,每5个人里就有1人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占有率是无法保障的,全球大约每4秒钟就有1人死亡,饥饿每年夺走上千万人的鲜活生命。今年由于蝗灾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粮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国虽然粮食连年丰收,看起来供应充足,但中国的食物资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头等大事,不得不慎。我国致力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产业规划、精准施策、细化服务、技术护航等各方面大力扶持,让农村拥有大批能创业、懂创新的新农民,保住了耕地红线,促进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有效地稳住了农业的根基。

  粮食安全来自于政通人和。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端牢了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我们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施藏粮于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以来,广大农民群众涉农企业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戴着口罩”及时耕种,做到了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粮食安全得益于全民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段时间以来,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严重,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也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隐患。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带头践行“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之风,杜绝奢侈浪费。要加强全民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成为习惯、形成美德。要充分发挥监管力度,对严重浪费行为坚决惩处,对过度消费行为要正确引导。要守住耕地红线,做到能种尽种,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的自给率,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论文3篇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最新粮食安全周总结6篇(粮食安全周主题)

年世界粮食安全日宣传方案3篇(世界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

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策”主题论文5篇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现状与对策论文

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心得体会3篇 世界粮食日宣传总结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心得作文3篇 如何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性

大学生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作文6篇(粮食安全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论文7篇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现状与对策论文

同上一堂粮食安全思政大课作文4篇 粮食安全思政大课的观后感

粮食安全思政课个人观后感精选7篇 粮食安全宣传观后感

同上一堂粮食安全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8篇 中学粮食安全思政大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