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3篇(五年级下册随笔200字以上)

时间:2024-03-01 13:18: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3篇(五年级下册随笔200字以上),供大家赏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3篇(五年级下册随笔200字以上)

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1

  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教学的统计知识,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和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种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以及将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教学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时都需要知道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的个数,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就不同,因此教学要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适当与统计表结合,而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

  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操作、分析、比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3、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会看和会分析统计表;

  3、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3、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2、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3、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时安排:

  1、数据的和整理5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2

  这次期中考试题共分六大块:填空、判断、选择、、操作、计算、解决问题。题型全面、系统,概括性强,难易适宜,题量也适宜,联系卷面和学生实际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发挥正常,考出了实际水平,但也从中暴露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下面我就把这次的考试成绩情况做一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做题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填空题:

  (1)第3小题:在1—10各数中,质数有(),在11—20各数中,合数有()。学生失分严重,没有认真审题,把范围搞错了,漏选或多选。

  (2)第9小题:把3千克苹果平均分成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千克,每人得到全部苹果的。部分学生仍然不理解分率和具体的数量,把二者混为一团。

  2、选择题:

  (1)第1小题:因为27÷9=3,所以27是倍数,9是因数。学生仍然错误地认为倍数和因数是孤立存在的。没有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关系。

  (2)第2小题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不变。正确率很低,学生误认为周长没变面积也没变,没有深入思考。

  (3)第4小题:把长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学生不仔细读题,只是粗略一看,认为是对的,没注意应该是平均分。

  (4)第7题: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学生误认为假分数都大于1而忽略了等于1的情况。

  (5)第9题:一个非零自然数至少有两个因数。学生把1忘记了。

  3、选择题

  第1、3题错得多,学生思考问题具有片面性,不能灵活运用奇偶性解决问题。

  4、计算题:

  (1)约分不彻底,最后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

  (2)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和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书写格式混为一团。

  5、解决问题

  第1、2、5题失分较多,第1题学生把每小段最长多少分米(求最大公因数)和一共可以剪成几段混淆了,学生错误的认为两个问题都是求最大公因数。第5题这筐梨至少有多少个(求最小公倍数),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却忽略了这两个数不是互质关系。第2题学生不能巧妙地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高这个特点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只能死套公式,却不能灵活运用。

  二、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1、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认真专心倾听,弄懂数学概念,灵活运用数学公式;我始终认为课堂上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还要在高效课堂教学上下功。

  2、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认真细心做题好习惯;无论是什么样的题型都离不开计算,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是非常主要的,所以计算还是培养的一个重点。

  3、平时注重培养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真正审题的`能力;

  4、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

  总之,这次数学期中测试,总体效果还比较理想,虽然没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有些学生是明显有进步的。通过这次考试也发现了有些学生的缺点(心浮气躁、学习习惯差),还需取长补短,继续努力,真正使学生学得更扎实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3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至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1、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3、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后,便可让学生围绕“在唱歌等评比活动中,各个评委给同一参赛者打的分不一样,怎样确定其最后得分?”等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味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随笔3篇(五年级下册随笔200字以上)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11~20各数》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 7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板3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2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12篇 英语四年级上册课本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2篇 一年级下 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6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